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6647|回复: 12

被遗忘的民国女琴家—杨清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6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清如

杨清如


民国重庆琴家杨少五之女杨清如,13岁开始学琴,66年琴艺炉火纯青,曾是重庆古琴界标杆式人物. 
  说她
  重庆天风古琴院副院长、女琴家卞雨昕谈起她几年前“发现”杨清如亲笔填写的生平简历时,心情仍有点激动。对重庆古琴史上这位差不多已被遗忘的女琴家,卞雨昕慕名已久。她说:“她父亲杨少五是‘天风’的发起人之一,要了解重庆古琴,不能不了解她。原来还听老邻居说起过她,独身一人住在一间小屋里”。
  杨清如小时候,家里人多房多。2008年10月杨清如第一任丈夫王迪生80多岁的侄女对卞雨昕说:“杨叔娘父亲杨少五家里做大生意,发电、航运,还参股其他商业,资产很多,现在江北龙湖花园位置原一半是他家的,那地方叫杨家花园,是他家的农村住宅。在解放碑也有房子,在现在重庆日报位置,有两个院子,解放后工人日报进驻,现在是重庆日报。祖业遗产后来在来龙巷(现临江门重百隔壁)注册了几千平米,有两层楼,解放后交给国家,成分不好,那个岁月生活得也很清苦。”
  杨清如没有子女,但身边也有亲戚的子女环绕。侄女说“我姐姐是她养女,一直在她家住”,杨少五孙子杨生平先生也说:“她没有娃儿,很喜欢我们。叫我们大毛,二毛,三毛、四毛,很亲热”。
  侄女说:“杨清如是大户人家小姐,十几岁开始学琴,家传,父亲会弹琴,我三爸(即王迪生)也弹琴,解放前是地主,两人没有感情,后来两人分开”。侄女说的“没感情”,可能是后来的事,当初,据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唐冶泽考证:王迪生和杨清如两人在1945年左右曾组织过“二香琴社”,是当时重庆著名琴社之一。从“二香”之名,可见两人也曾有过琴瑟和谐的岁月。
  跟第一任丈夫分手后,另一位琴师朱协中走进了杨清如的生活,侄女说:“她跟朱协中好些,朱是川剧院有名的琴师,会弹琵琶。”杨生平说:“杨清如解放前就嫁出去了,但经常回来弹琴”。杨清如第二次结婚时,虽然老爸杨少五因“反革命罪”(当时刑法中的重罪,1997年已废止)还在弹子石省二监狱关起的,但在杨生平的回忆中,大孃二婚还是家族里面难得的喜事。“婚礼是在南纪门马蹄街川剧院宿舍,好像是1956年,我和哥哥姐姐都去了的,大孃很高兴,我们也高兴”。
  侄女说:“杨清如是大户人家小姐,解放前好多橱窗里都放着她的照片”。这些相片的小样,可能留下来了几张,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她曾送给朱协中的两张玉照,背面有清如清秀的钢笔字:蝴碟结、圆点衫、波浪披肩发那张少女像,带有1940年代秀兰·邓波儿的好莱坞范儿,那是清如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照片背后写着“协中哥惠存/你的如赠/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四日”(如图①)。
  还有一张是解放后穿着细劳动布工装的照片,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如图②),是当时流行的女干部装束,但可能是出自当时七星岗理发老字号“新描容”名师之手的精致发卷,又暴露出她最真实的身份。另一张照片背面写着“协中我爱惠存/清如赠/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如图③)。
  这一年,清如45岁,她把少女旧照和中年新影当成定情套餐送给“协中哥惠存”,可见二人情到深处,大家族和第一次婚姻都已雨打风吹去,清如只好投身于“第二个春天”的暖意。
  杨生平说:大孃后来调到成都去了,加上爷爷遭了,和我们很少往来,文革后80年代,丈夫死后孤身一人回到重庆(住大溪沟一带),以教琴为生,带过很多学生,当过重庆市政协委员,我们一直没有联系,因为我们长一辈的人当时都不在了,还有家庭受到冲击,长期相互失去联系,因此她回渝我们都不知道。她死后很久我们才听说的。”
  侄女说:“杨清如曾住在人和街52号,面积13.6平方米,公用卫生间和厨房,住房系公房,曾属张家花园房管所管理,1994年辞世。”
  她说
  卞雨昕“发现”的这份杨清如亲笔填写的生平简历,是写在《重庆市××学会会员入会申请书》表格中,“工作单位”一栏里填的是“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特长”一栏里,填的是“能弹古琴”。由于是工作表格,行文从简,但我们借此多多少少可以还原清如一生的琴路历程。
  “幼年在家读旧学,1926年父亲杨少五教我弹古琴,1929年再向何儒学老师学乐理指法及琴曲”,这两位是她最初的琴师,他们也参加了天风琴社,“抗战时有古琴家徐元白、冯玉祥、还有荷兰人高乐佩等琴友经常聚会弹琴,我每次参加。”她的琴友,都是当时的大人物。
  解放后的音乐生活大不一样,“1955年3月参加重庆市音乐工作组业余民乐队古琴组,同时我们组织了琴会,常在张孟虚老师家聚会弹琴”。这时,在官方的音乐划分上,古琴虽然已被划为“业余民乐”,但他们还是坚持在40年代就形成的重庆两大琴人雅集地之一———张孟虚位于原市中区放牛巷的“槐庵”弹琴,而另一雅集地———清如那“清白家风”的娘家凤凰台1号,已经倾覆。
  弹琴是弹不饱肚子的,好在清如另有生计。“1930年我曾就读四川省立妇女职业学校于会计班毕业”,从此,她就以会计职业过活,“1953年7月在两路口南京裕和园糖果店任会计,1958年参加糖果业整改学习,6月底调到商业局分配到两路口水果合作商店任会计”。
  1950年代,清如的音乐生活中可圈可点的大事,莫过于“1956年全国音协所主任查阜西古琴家来渝访问琴友,设宴招待并留影,同年在市政协礼堂演奏琴曲”。这是指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进行全国琴人调查时,杨清如为调查组演奏了六首琴曲,并作了录音。
  1957年清如加入中国音协成都分会,这一年,古琴大师吴景略教授来渝访问过她。
  1959年8月,杨清如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我爱人朱协中在成都省川剧校任教,因病无人照料,嘱我请长假,我离职于9月迁入成都”。但在12月,她最爱的协中哥患脑溢血撒手归西,清如只好东下,“我出身不好无有工作,我妹妹杨德倩在重庆也是一个人,她在街道工业工作,叫我回重庆。1973年10月我迁回了重庆,我们姊妹相依为命。”
  打倒“四人帮”后,从前的琴家们才得以重新活动。“1979年成都古琴家俞伯孙来信通知‘五一’成立‘锦江琴社’,邀我去参加,4月下旬我去到成都,9月下旬我们在某厂演出,我弹了一曲《平沙落雁》。”
  1982年第12期《音乐世界》上的一则报道,可能是杨清如最后一次公开活动。这篇题为《古琴家俞伯孙、杨清如应邀在重庆市举行古琴音乐欣赏会》的报道写到:“重庆音乐家协会、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和重庆电视台,特邀著名古琴家俞伯孙、杨清如等不久前在市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一次古琴音乐欣赏会。年近古稀的杨清如(抚宋琴)和俞伯孙之女、古琴新秀俞秦琴先后演奏了《流水》等六首古曲”。
  清如简历里面也提到这次活动:“1982年11月俞伯孙来渝,音协为我们在电台开了一次古琴音乐欣赏会,随后又到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开了一次。”
  简历最后一句话,清如写到:“1985年承蒙市委、市府的关怀,我得以进入文史研究馆为馆员。”1990年,重庆作家段云璞先生曾采访过当时既是重庆文史馆员又是音乐家协会会员的杨清如,考察了从清代以来重庆琴事琴人事迹,写在《重庆古琴名人》一文中。
  段云璞感叹:重庆琴人星散物故,如今只剩了张孟虚、杨清如二人,张孟虚今年九十六不能弹琴,只能意念中抚琴,杨清如十三学琴今年七十有七,六十六年的琴艺已到炉火纯青境界,但知音稀少,后继无人,重庆古琴几成绝响。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图/重庆天风琴院
发表于 2013-8-8 16: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难得!
发表于 2013-8-9 1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属难得。我辈当更加珍重。
发表于 2013-8-9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有沒有錄音留下,可供後輩參考
发表于 2013-8-12 01:5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有無傳人
发表于 2013-8-15 2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胜唏嘘
发表于 2013-8-26 16: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
发表于 2013-8-27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应当留些视频、音频资料以存
发表于 2013-8-29 11: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8-30 17: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叹息~~~~
发表于 2014-3-27 1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有作品遺世?
发表于 2014-9-2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属难得。我辈当更加珍重。
发表于 2014-9-12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啥都交给国家了也没落个好,悲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22:00 , Processed in 0.02631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