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620|回复: 6

古琴申遗十周年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05: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申遗十周年的一些思考
转眼间,已经十年了。这十年,古琴似乎是给了人们一种“繁荣复兴”的感觉,遍地开花的琴馆、层出不穷的大师、蓬勃兴盛的斫琴业、接连不断的各种演出和比赛等。但是当真的仔细审视这十年时,我不由的倒抽一口冷气,其实,申遗这十周年来,收获与发展是极其有限的。或者说,这十年里所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保护或发展,本质上都与申遗没有直接关系。
古琴的普及
有人说申遗成功最大的好处就是带动了古琴的普及。且不论古琴是否需要“锣鼓喧天”式的“大跃进”一样的普及,就单看所谓的“普及”,也是极其有限的。我相信身边学琴的朋友依然会遇到琴筝不分的情况,03年以后所拍的各类电视剧中依旧时常出现“假古琴”“琴出筝声”的情况;学古琴的人是越来越多,可是真的坚持学下去的越来越少;琴馆是越来越多,可是真的在教琴的越来越少,有正真教学资格的琴馆是少之又少。当然,我们也不会片面的无视进步性的东西,比如现在学琴的资料更丰富了,买琴更容易了。当然,我以为这种便捷性的产生与是否生遗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利用网络资源是整个时代的进步。
古琴的传承
这个可以说是我个人最失望的地方。在没有“蓬勃发展”以前的古琴,基本上还是坚持着“传统的经验式教学”。而且由于本来学的人也不多,授课的老师也并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于是学生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且不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率”,但就这种经验的传承而言,这是古琴文化的一大命脉,是承接古人思维习性的表现,是古琴特征性的东西。可是当那些只学了一二年的所谓大师抱着这种“经验教学”的模式来开班收徒之时,我只能大呼“请不要误人子弟”。当老师本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把徒弟领进门呢?
而另一方面,所谓追求“效率”的学院教学有没有得到鼓励和规范呢?答案是,没有。各地的音乐学院(其实主要就是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根本没有系统性对古琴专业进行“教学规范”;正如龚一老师说的,很多所谓的专业学生,连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都没有;更不用说论坛上孙总所提倡的“视奏”训练了。这里且不论古琴是否有视奏的必要,但是作为一向“学术专业”,到如今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范式”,着实是让人失望的。
于是乎,古琴的传承就这样在扭曲与矛盾中缓慢的消亡着。有着完整经验教学理念的老先生陆陆续续离开了我们;需要接受效率化规范化教学的专业学生找不到门径;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的琴友们要与无数的忽悠做斗争;抱着悲观主义的心情,我宁可古琴不要那么“蓬勃”。
古琴的发扬
其实,没有传承,何谈发扬?任何乐器要发扬,无非就是“稽古”和“创新”两条路;就古琴而言,一个是继续打谱;另一个是创作新的曲子、尝试新的演奏模式;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现在的打谱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打谱者本身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完整的表达古曲;二是,打谱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学界的肯定。这两个问题自然是有内在联系的。要说打谱,任何有一点古琴基础的人都是可以打谱的,把每个音符鱼贯而出的弹出,谁不会啊。真正以“器乐性”为基础的打谱,我很失望的说,这10年的成果,还没有五六十年代多。
至于说新曲子的创作和新的演奏模式的尝试,我想不用我多说,各位也心中有数。成公亮先生当之无愧的是“大家”,就《袍修罗兰》这一套曲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古琴史上的基础。而《兰陵王》这样“琴出筝音”的“自我否定”式的琴曲,则不足为谈。可是,这十年间是否真的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呢?
至于新的演奏模式,学院派的童鞋似乎更为热衷,上音在重奏合奏方面做出了一顶的尝试,但是效果甚微,而一些死守教条的琴人的反应更是令人唏嘘。对于这样有益于古琴发展的尝试,却很少得到琴界的鼓励,我很是摸不着头脑;不过更可笑的是,各地政府打着文化遗产名号搞的那些演出,美其名曰“创新”,实际是比无厘头更无厘头的恶搞,那种恶俗的舞蹈或书法与古琴结合的演出,甚至还有什么茶席茶艺表演(我了个去,茶艺是拿来表演的吗?),简直是一个不知所谓。
这十年,古琴的发扬所得到最大成功恐怕就是“更多的影视作品用古琴当配音了”,没有几句“上下滑音”的古琴声,你就不够高雅。呜呼!
“申遗”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联合国还是文化部都是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在经济方面,政策方面都是有相应的预算的。琴人真的利用好了吗?我从来不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如果政府真有有利于古琴发展的政策和预算,琴人不加以利用,而是傻乎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也无话可说。
这一点上来说,上海的杨致俭就拿捏的比较好。“七弦古琴文化基金”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今虞琴社的逐步衰落,则是一个反例。其实琴社大可以好好利用上海文化基金会这个大财主。这里,我不想谈什么“气节”,用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权利,那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的。
申遗实际上就是意味着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护,那么官方既然已经拿出姿态,琴人为何不去“利用”?国鹏先生的鸿鹄之志,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求助”于政府的力量的,求助于各种文化基金的力量的。或许,琴界本身对于“申遗”的认知有限,比较老先生们不善政治也不愿意与政治有关;新大师们忙着赚钱,也不想多管这类闲事。
好吧,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古琴确实得到所谓的发展与传承,但是无论你怎么说,我都不会承认“申遗”成功给古琴带来了直接的价值。而事实上,这种表面的浮躁的“复兴”是对古琴文化实体的一次“阉割”或“谋杀”。琴,最根本的是一件乐器,乐器之上才是文化意义上的道器。那么,作为乐器的琴,其器乐性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作为道器的琴,其道统功能没有发展,传承其道统功能的“教学理念”与实体慢慢消亡,总而言之,都是不好信号。
杞人忧天,那是常有的事情。古琴的顽强生命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此文只是一个屌丝酒后吐槽罢了。

发表于 2013-12-4 1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wingplum 於 2013-12-4 10:29 編輯

埃及人并无為金字塔搞申遺,是那个所謂联合國的组織,硬塞給他們的.緣因金字塔如不入圍,這碼子事便成笑話了. 天朝人搞申遺,純屬向錢看,什么保留傳统,推廣云云,盡皆馬騮戲. 吾等閉關修練,懶理它便了.
发表于 2013-12-4 17: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文化积累就象灰尘落下.声遗作用就象在空屋子里扬灰.要看成果还得等尘埃落定.那种搞工程的思路搞文化.骗人骗己.
发表于 2013-12-5 11: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分享
发表于 2013-12-6 00: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希望您帮助我运作申请各种国家资金资助事宜,我的邮箱是djguopeng@126.com, 运作了这么多年,总算有人在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帮我了,古琴界的人都求遍了,一直没找到合适人选,都没到一定的国家级别的高度,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保存中国古琴文化
发表于 2013-12-6 00:3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仿兮佛兮,終於明白了兮。
发表于 2013-12-10 1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0 03:46 , Processed in 0.01373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