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513|回复: 5

阴阳与九德-大音实验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17: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陆游 於 2014-7-4 21:02 編輯

阴阳与九德

大音实验室研究员 陆游


考虑到一般来说琴友都不喜长篇大论,更忌数学公式,大音此文基本用中国传统的文人用词,以东西方融合的方式更简要地介绍音色评价用语的含义,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罗氏九德。

前文(《音色评价常用语汇(1)(2)http://dayin.hidii.com/news/timbre-terms-1)介绍的是在音色品质噪度变化而音色风格(如清度、透度等等)不变的条件下,音色评价用语的关于音质的褒贬之分。比如音色品质好(噪度低)的圆是“浑圆”,品质差(噪度高)的是“空燥”;阴阳相对的,音色品质好的润是“温润”,品质差的是“破散”如此等等。这也与九德分的高低密切相关得分高的圆就是品质好的圆,反之就是差的圆;而圆与润得分的关系表明音色风格是偏向圆还是润圆的得分高于润音色就偏圆,反之就是偏润。本文则在音色品质不变但音色风格变化的条件下来规范关于音色褒贬用语,其核心思想仍然是阴阳论,因此与前文的用语有颇多雷同之处,但仍然有微妙的语义差别。下面我们就来详述这一规范体系。

首先我们再次强调在这个世界中对立的二元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个明显的规律,比如黑白、明暗、咸淡等等。更抽象的例子在物理数学中也是常见的,简单的如加减、乘除、微分积分,复杂的如波粒两象性、代数几何的对立等等。其实对立关系就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关系。因为听惯了“阴阳调和”这样的说法,有些人会认为“对立关系”是西方的东西,与中国的阴阳完全是两回事。但这只是用词的不同,阴阳关系就是二元(对立)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都是这样的字面含义不同,本质上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道即守一。事实上,没有什么西方的数学定理和东方的数学定理,而只有数学定理;同理,也没有什么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东方的音乐理论,而只有音乐理论。真理只有一个,但风格可以多样。文化的差异只是表象风格的差异,而不是基本理论的差异。就如西方人吃牛肉,东方人吃大米,饮食特点不同,但营养学是相同的,养生之道也是相同的(不遵守是另一码事),从来就没有什么中国的营养学和养生之道。大音的科普文章之所以一再强调真理的唯一性是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有某些人出于利益的考虑(自己不懂外语不懂西方文化和科学,其实也不学真正的传统文化)极力吹捧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大谈“玄学”和“禅性”,流弊所致,鹦鹉学舌,众口一词,使人昏然,危害极烈。

以“清静”这对阴阳关系为例,清在罗氏九德中的定义是高频振动占总振动的比例更高(严格说是频谱重心更高),反之如果是低频振动占总振动的比例更高则是静。注意,这个定义既符合多数人的听觉感受也符合物理和数学的原理,不是随意选择的(具体的研究过程见大音网站的相关系列文章)。不先定义一个概念(或至少说明)就凭某个人自我感觉的字面含义来进行“学术讨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因为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下“清”的含义不同,完全有可能说者向东,听者往西。大音一再强调定义先行也是为了匡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不为浑水摸鱼开方便之门。

二元对立关系的普遍性使得我们可以说阴阳论能包罗万象也不为过(但没有一丁点中国文化更“先进”的意思)。对立可以是阴阳共存的平衡,也可以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甚而是完全相反的极端,也即对立有三种状态:平衡关系矛盾关系极端关系(罗氏阴阳论的定义)。前者为阴阳平衡(褒义),后两者则阴阳不平衡(贬义)。比如我们用“清静”两字来形容音色的时候,一般来说是褒义。这在阴阳论中的意思是在阴阳平衡的范围内偏清或是偏静(见大音文章《音色的阴阳(1)http://dayin.hidii.com/news/time-yy%202013-10-23-15-03-44,不喜数学者勿入)。过于清为“躁”(高频比例过高),而过于静则“浊”(低频比例过高)。“清”与“静”为平衡关系,皆为褒义;“清”与“浊”为矛盾关系,清褒浊贬;“静”与“躁”也为矛盾关系,静褒躁贬;“浊”与“躁”则为极端关系,皆为贬义。按频谱重心从低到高排列为:浊、静、清、躁图示如下:

yinyang.jpg

抛开西方物理数学的概念不说,中国古人在《周礼.考工记》中提到编钟的铸造工艺时也说:“厚薄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也即高频多(或音调高)为清,低频多(或音调低)为浊。在文学风格中清往往指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息。这本来没有褒贬之意。但是引申到人文和社会问题时,清往往比喻人品高洁,所谓“清高”,以高为贵;浊则是人品低俗,所谓“低浊”,以低为贱,即有高低贵贱之分。如董仲舒曰:“官人上士,高清明而下重浊,若身之贵目而贱足也。”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皆以清静为美(注意此处老子之“重”非董生之“重”也)。正像前面所说的对立关系有三种状态,既有皆为褒义的,也有一褒一贬的,还有皆为贬义的。至于某些人一听到“对立”、“矛盾”、“相反”之类的词就反应为好坏之别,并且认为“对立”的概念不能同时出现在九德中 - 这实在是没有古人的智慧,完全不知阴阳为何物,而只有幼儿园孩子简单辨别好人坏人的拙思。

因为这是固定噪度而变化音色,只有当音色特点偏向极端时才有所贬,在九德分(品质)上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即使用贬义词也和前文关于音质的贬义词略有区别。比如关于音质的清静用词关系如下:

QJ.jpg


第一个差别是关于音质的评价用语取两个字的词,而关于音色的评价用语则是一个字的词(不用问为什么,这只是大音依据传统而约定的,能否俗成则要看时间),而且音色和音质的褒贬未必一致。比如音色偏“清”,从音色角度说是褒义,但音质可能因为噪度高而为“嘈杂”,也即品质不好的清;反过来,如果音色偏“浊”,从音色角度说是贬义(低频过强),但这种情况下往往音质很好(高频很弱),因而音质上是“沉静”,也即品质好的静。顺便提一下,音色“浊”而音质“混浊”,即低频很强高频也很强的琴极其少见 - 不同的音色类型并不是均等出现的。

第二个差别更隐性一点:音色的褒贬是风格的好坏阴阳平衡的就好,极端的就不好;而音质的褒贬是品质的高低噪度低品质就高,噪度高品质就低。因此两者的用词即使雷同也有微妙的区别:风格的好坏是次要的,所以用词较“弱”;品质的高低是决定性的,所以用词较“强”。比如“清越”的词性强于“清”,“嘈杂”比“躁”感觉更糟。注意此处的“躁”不同于噪度的“噪”,因为是在固定噪度的条件下讨论音色变化,“躁”只是意味着振动能量过于集中在靠近高频处,但并不就是噪音,所以取“急躁”的“躁”。也就是说,音色风格的贬意没有音色品质的那么强,反之褒义也没那么强。

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风格的褒贬“强度”很弱:例如烹饪,食材可以炒得老也可炒得嫩,老嫩就是一对阴阳平衡关系。过老则焦,过嫩则生,似乎都不太好。但是想想日本人爱吃生鱼片而中国人偏好锅巴就可以看出风格的“好坏”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严格来说风格没有好坏。但是食材的新鲜程度和营养价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标准是很接近的,而且比口感的老嫩重要得多,这就是品质。明白了褒贬关于音色和音质的区别后,我们再来介绍其余关于音色的阴阳关系。

圆润度定义为复合音中振幅最大的频率(即主导频率)相对于其它频率的突出程度(即对称度)。主导频率越突出,音色越“圆”(数学上确实表现为一个“圆”,严格的说是多维的球,每个维度对应一个频率);反之,音色越“润”。过圆为“单”,单调的“单”,因为几乎只听到一个频率;过润为“散”,分散的“散”,因为振动能量在不同的频率上分布太过平均,不够集中,音色乏味。按对称度从低到高排列为:散、润、圆、单

透度定义为低频振动占总振动的比例(松度则为中频),比例越高越“透”。过透为“绵”,绵软的“绵”,因为人耳对低频的“嗡嗡声”不够敏感,而由于低频声韵长,这往往是“皮鼓声”的来源;过松则为“脆”,薄脆的“脆”,因为振动能量过于集中在中频会使音色偏薄,音韵偏短。按频率从低到高排列为:绵、透、松、脆

“芳”在罗氏九德中主要指韵长。韵长比较低者为“芬”,较高者为“芳”,互为阴阳平衡关系。过芳(韵太长)为“腻”,腻味的“腻”,可以类比花香过于浓烈;过芬(韵太短)为“淡”,枯淡的“淡”,可以类比花香过于淡雅。按韵长比从低到高排列为:淡、芬、芳、腻

“古”中的金石韵指高频声,淳淡声指中低频,两者阴阳平衡即为古。淳淡声过多则有沉闷感,金石韵过强则有钢丝味。按频率从低到高排列为:沉闷感、淳淡声、金石韵、钢丝味

以上所列评价用语之间的阴阳关系都与“清静”相同,不再赘述。“奇”是关于材质的阴阳平衡,将有专文讨论。“匀”本身就是要求音质、音色、音量在不同弦位的平衡,不再赘述。

从实测的经验来看,极端的音色风格出现的频率较低,比如极圆(对称度达10以上,圆度98%以上)的音色很少见,只在极个别琴的某个弦位录得过。而且某些极端的音色风格往往会导致特定的“空”的音色,比如过透而绵软的音色,如果有一定噪度的话,会在中频处形成“空洞”(中频太弱),见下例某琴五弦散音(基频110Hz)的频谱:

emptyPP.jpg

录音:

类似这样“空”的音色类型有很多种,取决于“空洞”的数量、位置和性质,将发专文讨论。至于这样的“空”是否属于贬义的音色风格,这近乎于主观偏好的问题,本文不再详论。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下:虽然评价用语的取词很重要,但其概念的定义更重要,而最重要莫过于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上文所列的三种阴阳关系)。过于注重概念的字面含义,而忽视概念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弱点。古人往往通过比喻或举例的手法间接地说明来弥补,如徐青山云:“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 皆清之至要者也。”注意此“清”为弹琴之清,非九德的之清(但有关联)。今人不辨古人之意而泥于字面,视清皆为水清洁净之意,则更是等而下之 - 此种不知所云的玄学不可不察。


发表于 2014-5-27 1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坐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丁 發表於 2014-5-27 17:47
沙发坐等。。。。。。。。。。。。。。。

续篇完成,已更新。
发表于 2014-5-29 0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长篇大论是真,但绝不忌数学公式。方便的话,可上公式。一个公式可顶一大段文字,只要定义清楚的话。

点评

不忌数学公式的恐怕除了老兄外在中国没几个。但说实话,专业的数学论文往往是长篇大论。大音的科普文章里有少量数学公式可看。  发表于 2014-5-29 09:59
发表于 2014-6-4 14: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淳淡声过多则有沉闷感,金石韵过强则有钢丝味。按频率从低到高排列为:沉闷感、淳淡声、金石韵、钢丝味。
有理。
发表于 2014-6-4 1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放眼古今,着力中西。真学问,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15:26 , Processed in 0.02471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