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193|回复: 1

碣石调暨楚调考释——丁承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2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琴韵 於 2009-7-20 20:38 編輯

提要
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唐人抄本《碣石调?幽兰》谱,是留存至今的古琴最早的曲谱,也是唯一的琴曲文字谱。近百年来不断有人进行专题的研究,但至今对碣石调是一个什么调?为什么称之为碣石调?等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另外,卷尾原附的楚调、胡笳调等几个调名,它们又与幽兰一曲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的问题。
中国的古琴艺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在传世的古琴文献中,有一份极为珍贵的古谱,即六朝梁丘明于陈桢明三年(公元589年)所传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系初唐人抄本。原藏日本京都神光院,现保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全谱为4954个汉字。它是留存至今的古琴最早的曲谱,也是唯一的琴曲文字谱。


由于现传的古琴文字谱仅此一首,自1883年黎庶昌、杨守敬刻印《古逸丛书》,刊印了唐传日本写本《碣石调?幽兰》后。近百年来不断有人进行专题的研究,杨宗稷在《琴学丛书》(1911-1919)把它译为减字谱和文字谱的双行对照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中国琴家查阜西、管平湖、姚丙炎等都曾做过绎解研究,八十年代后,琴家吴文光、海外学者梁铭越等又进行了研究。绎解此曲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围绕此曲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至今还有一些一直未曾解决的问题,如研究此曲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碣石调是一个什么调?为什么称之为碣石调?另外,在《碣石调?幽兰》卷尾原附有一个曲目表,列有楚调、胡笳调等七个调名和五十余曲,它们又是一些什么调?与幽兰一曲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学术界未曾明了的问题。笔者思之有年,稍有心得,现提出来以就正于各位专家。

(一)楚声与楚调的概念
《碣石调?幽兰》序言中说:“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疑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先是说丘明弹楚调精妙绝伦,接着又说尤其是《幽兰》一曲特别擅场。明白无误的表明了《幽兰》是丘明擅长演奏的楚调曲目中最为突出的一首。由此可以确知:《幽兰》是楚调。
楚调一名最早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旧唐书》,在“清调、平调、瑟调,皆周房中乐之遗声也。”后比今本《旧唐书》多出了一段佚文:“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②等四十六字。这里先说楚调是汉房中乐,又说汉高帝乐楚声,所以房中乐都是楚声。楚声与楚调同时出现,概念有没有区别呢?先秦时曾把楚地流行的民间音乐称为楚声。《汉书?礼乐志》说:“凡乐,乐其所生,理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③这段文献应该就是《旧唐书?音乐志》那段话的出处。细绎文义,此处的楚声是一个大的概念,泛指楚地的音乐;楚调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楚调就是指的楚声,即如上文的情况一样,二者可以通用。狭义的楚调则与清商三调和侧调一样,都是相和五调中的一个乐调。楚声至少包含了楚调与侧调两种乐调。但很多场合,楚调也常常同时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用来通指楚声与楚调。《幽兰》卷子所称的楚调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楚调与侧调的音阶结构均不见于史籍,但宋陈旸《乐书》传述隋赵耶利的琴学:“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凡一弄之内,清侧殊途,一句之中,莫不阴阳派润。至如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凤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登陇、望秦,寄胡笳调中弹楚侧声;竹吟风、哀松露,寄胡笳调中弹楚清声。”④唐赵惟则所转引的还多出“蔡氏五弄,并是侧声,每至杀拍,皆以清杀。何者?寄清调中以弹侧声,以清杀。弄有楚含清侧声,清声雅质,若高山松风;侧声婉美,若深涧兰菊,知音者详查焉。至如东武太山,声和清侧;幽兰、易水,声带吴楚”⑤一节。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文献,据此可知,楚声最早在古琴音乐中并没有专用的弦式,都是借清调和胡笳调来弹奏的,而且还有清声与侧声之别。从赵氏所论,楚清声与楚侧声似乎是两种不同的音阶,它们的结构如何?和后来的楚调与侧调的关系又如何?这都是我们希望了解的。可惜我们只有这一段材料,现存文献与此段论述有直接关系的,就只有这个《碣石调?幽兰》卷子。
(二)何谓《碣石调》
如前所述,《幽兰》一曲确系楚调,但唐写本《碣石调?幽兰》卷首却标有:“《碣石调?幽兰》序,一名〈猗兰〉”,既是楚调为什么却称为碣石调?碣石调究竟是一个什么调,历来研究《幽兰》的文论对此尚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没有其他的资料可资鉴证,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幽兰》卷子本身来探求。
《碣石调?幽兰》在其卷尾有一个曲目表,列有楚调等五十余曲,前两行编次如下:
楚调    千金调    胡笳调    感神调
        楚明光  凤归林    白雪      易水      幽兰      
第一行列出了四个调名:《楚调》、《千金调》、《胡笳调》、《感神调》,谱前序文说丘明妙绝楚调,这里以楚调居首,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了,它显示着楚调是这张曲目表的纲领。第三为胡笳调,胡笳是汉代就在使用着的调名(汉有《筝笛录》,载有“胡笳”等曲目⑥),从赵耶利所论可知胡笳调也是寄弹楚声的琴调,对楚声来说是具有着载体作用的重要琴调。其前后的两个调子:千金调与感神调,古琴书无考,根据其位置与后面曲目的相应关系来看,很可能分别是楚调与胡笳调的别称。另外,这四个调名与其他曲目并列,其形式像是唐宋琴曲的调品(类后世琴谱的调意),放在操弄之前,起引韵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传世的琴谱都是把同调的调、意、操曲目放在一起,这里却把同类调名并列(同样的情况还有后面第十一行末的蜀侧与后一行首古侧也相蝉联),它暗示着这些调名具有着某种血缘关系,或者说篇首的这四个调名都统属于楚调。
第二行为五首曲目:《楚明光》、《凤归林》、《白雪》、《易水》、《幽兰》,前四首全部是赵耶利所说的寄清调弹的楚声。《幽兰》一曲虽未明说寄何调,但按弹此谱,为借正调弹一弦为宫曲:

C   D   F  G   A   c   d
黄  大  仲  林  南   黄   大
宫  商  和  徵  羽   宫   商
近代琴家打谱以及音乐学家的研究从曲中的应弦关系推定《幽兰》是这种调弦法,与传世的《白雪》宫调相同,可知也是寄清调的楚声。唐陈康士以后的琴谱均称这种调弦法为商调,如在1425年朱权编篡的《神奇秘谱》中,借正调而以一弦为宫的《白雪》等曲目都列为商调曲。从其排次来看,《幽兰》居第五,而卷子起首的标题做“幽兰第五”,二者适相吻合,可见其编次是从操弄开始计数的,前面四个调子并未计算在内。
这种调弦法在唐代以前称之为清调,也称清商。笔者在拙文《清、平、瑟调考辨》⑦中对此曾做过较详细地考证,此不复赘。联系赵耶利所说的寄清调弹楚清声的论述,则第二行的四个曲目:《楚明光》、《凤归林》、《白雪》、《易水》,都是寄清调所弹的楚清、侧声。《幽兰》一曲虽未明说,但从它与白雪同调,以及赵师所称的“《幽兰》、《易水》,声带吴楚”合看,则《幽兰》一曲显然也是寄清调弹的楚声,只是从赵师的论述无法判断它是楚清声还是楚侧声。
就这五首曲目及其在表中所处的位置而论,它应该是这张曲目表——也即丘明擅弹楚调的核心曲目。
至于为什么称之为“碣石调”的问题,从以上的研究还无法作出直接的回答,但答案已经隐含在其中。有人曾将其与魏武帝的碣石篇联系起来,终显牵强。但如果从琴书曾称此调为商调的史实来考虑,就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了:隋代郑译曾记述苏祗婆曾传述西域的七声,华夏所称的商声,胡称为“鸡识”⑧;后世还曾称为“乞食”;在唐天宝十三年太常所改调名中,太簇商时号“大食调”,林钟商时号小石调,说明唐代确有用胡音称谓商调的时俗。试比较一下:鸡识——乞食——大食——大石——碣石。⑨沿着这个线索追溯上去,碣石调不过是商调在隋唐时代众多胡称中的一种更雅驯的名色。所谓碣石调,就是鸡识调的另一种音译(商调),也即寄清调弹的楚声,所以它又列为楚调,并因其在曲目表中所排的位置而标为“幽兰第五”,是丘明所擅弹的楚调中的最著者。如是而已。而与魏武帝所作瑟调《碣石》篇(《步出夏门行》)就完全拉不上关系了。
(三)《幽兰》卷尾所包含的楚调信息
碣石调名已如上述,唐写本《碣石调?幽兰》卷尾还列有七调五十余曲,它们与楚调有无关系呢?我们现在再来审视这张曲目表:
楚调    千金调    胡笳调    感神调
        楚明光  凤归林    白雪      易水      幽兰
        游春    渌水      幽居      坐愁      秋思
        长清    短清      长侧      短侧
        上舞    上下舞    上间弦    下间弦
登陇    望秦      竹吟风    哀松露    悲汉月
        辞汉    跨鞍      望乡      奔云      入林
        华舜十游          史明五弄          董揩五弄
        凤翅五路  流波    双流    三峡流泉  石上流泉
        蛾眉    悲风拂陇头  风入松  游弦  楚客吟秋风
        东武太山  招贤    反顾   闲居乐  凤游园  蜀侧
        古侧    龙吟    千金清   屈原叹  乌夜啼  瑟调
        广陵止息  楚妃叹
此曲目表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已在上一节进行了探讨,这里不再重复。下面是第三行的五首曲目:《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即历史上有名的“蔡氏五弄”。 从赵耶利所说的“蔡氏五弄,并是侧声,每至杀拍,皆以清杀。何者?寄清调中以弹侧声,以清杀”可知这五首曲目与《易水》、《凤归林》一样,都是寄清调弹的楚侧声。
第四行为四首曲目:《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即“嵇氏四弄”。曲谱尚存,《长清》、《短清》见于《神奇秘谱》;《长侧》、《短侧》见于《西麓堂琴统》,均为商调曲。《新唐书》曾称之为“楚调四弄”⑩。由此可以知道这也是寄清调弹的楚声。而从这四首曲名来推测,《长清》、《短清》很可能就是寄清调弹的楚清声;而《长侧》、《短侧》则是寄清调弹的楚侧声。
这三行曲目现存六首:《白雪》、《幽兰》、《长清》、《短清》、《长侧》、《短侧》。除《幽兰》为上述抄本外,其它五首互见于《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两部琴谱,这六首曲目有一个共同点,即几乎全都曾被直接称之为楚调。都是见于典籍记载的楚声曲目。其调后世琴谱称为“商调”。可见这个商调就是丘明善弹的“楚调”的基本形式。
第五行为四首曲子:《上舞》、《上下舞》、《上间弦》、《下间弦》,《乐府诗集》引古佚书《琴集》曰:“胡笳明君四弄,有《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明君》三百余弄,其善者四焉。”⑾由此可知,此四首曲子又称“胡笳明君四弄”,胡笳是调名,就像谢希逸《琴论》所载的平调明君、清调明君等等之例。其调弦法可从后世琴谱“胡笳”一曲之定弦逆索,为:


bB
D
F
G
bB
c
d













第六行为:《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这五首琴曲,《琴史》记载其缘起甚详:“琴家称刘琨作,所谓《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传至赵耶利,复修之,奇声妙响,在于此矣”。琴书更说:“《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皆唐赵耶利所作也,或曰古曲,皆赵耶利所修,有古谱两卷,传阴阳声,并行于世。”⑿验之以赵师之说,前四首都是寄胡笳调弹的楚清声与楚侧声,与琴书所载完全相合。《悲汉月》虽没有说,但与前四首同调自在不言中了。
第七行亦为五曲,《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古佚书《琴集》说:“又胡笳明君别五弄:《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是也。”⒀称其为“胡笳明君别”,由此可知,这五首‘明君别’与前两行曲目一样,也都是胡笳调。
从其编次来看,第一行后的六行曲目,前三行是寄清调弹的楚声;后三行为胡笳调。《古今乐录》记楚调但曲七首,就有《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可见胡笳调与楚调关系至深,前第六行几乎都是寄胡笳调弹的楚声,则五、七两行也应以寄弹的楚声视之。前所引唐赵惟则、宋陈旸传述的隋赵耶利关于楚声的论述,几乎涉及到了此曲目表前半的全部曲目。琴史称赵耶利曾纠正错缪五十余弄,很可能这就是赵师所修的全部曲目。且其编次井然有序,正是楚调的全息信息图。
如前所述,第一行的四个调名,应该是涵盖着这六行全部曲目的调名。《碣石调?幽兰》卷子序言中说丘明妙绝楚调,前三行寄清调(后称商调)弹的楚声是为楚调自可无疑;而后三行寄胡笳调(后称黄钟调)弹的楚声也属于楚调。这就是为什麽把这四个调并列于六行曲目之前的原因。元代陈敏子《琴律发微》载胡笳调也称为“侧楚”⒁,但以上曲目表却没有侧楚调之名,故知此调在丘明的时代还是称为胡笳调而统属于楚调的。
就琴的旋宫五调而论,后魏陈仲儒所论述的琴五调,五弦为宫的弦法更可能是这种曾称为“侧楚”的楚调,而不大像是后世琴五调所用的清羽调(蕤宾调),因为这种也称为黄钟调的楚调更符合陈仲儒所称的“宫商宜浊,徵羽用清”⒂的主张——它的一弦是降低二律而做宫音的。
结论
《碣石调?幽兰》序言中称丘明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可以相信,《幽兰》一曲确系楚调。又从近代学者译解此曲确认它是琴谱所称的商调定弦法,此调古称清调,又称清商调。根据隋代赵耶利的论述,可知它是寄清调弹的楚声。所谓碣石调,即是隋唐时代对商调的时髦称谓《鸡识》、《乞食》等龟兹外来语的又一种音译。它是楚调的基本形式。
楚调的另一种形式是寄胡笳调弹的楚声,它包含了唐写本《碣石调?幽兰》卷尾曲目表第五、六、七三行的全部曲目。而此调元代还曾称为侧楚调,正是胡笳调为楚调的另一形式的历史遗存,而且在古代所谓清、平、瑟、楚、侧的琴五调中,楚调的形式很可能是以胡笳调的形式出现的。因而说《碣石调?幽兰》卷尾曲目表正是楚调的全息信息图。
注释:
①《琴曲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④陈旸《乐书》第一百四十二卷《琴势》,四库全书珍本
⑤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四〈弹琴法〉,见《琴曲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⑥《宋书》卷十九,《乐志》载:“又有胡笳,”汉旧《筝笛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
⑦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四期。
⑧《隋书》卷十四,《音乐志》中。中华书局点校本。
⑨“大食”、“ 大石”之大字,是相对小食调与小石调而言,非为乞食之音译。
⑩《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十二:“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
⑾《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九,相和歌词四,《王昭君》。
⑿《琴书大全》卷十二,《曲调下》。见《琴曲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⒀同⑾
⒁《琴书大全》卷十一,《曲调上》。见《琴曲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页。
⒂《魏书》卷一百九,《乐志》

梁丘明《碣石调?幽兰》文字谱

梁丘明《碣石调?幽兰》文字谱
发表于 2009-8-4 15: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必要学习一下中国古代乐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10:13 , Processed in 0.01647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