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269|回复: 10

36张稀世古琴春节前后将亮相三峡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3: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人员正在对明代“蜀王琴”进行测量。本报记者 甘侠义 摄 

  避过历朝历代的天灾人祸,辗转文人琴师之手,36张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的古琴,齐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昨日,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说,经国内专家鉴定,36张馆藏古琴的年代再次得到确认。春节前后,这些古琴中的代表,将首次亮相三峡博物馆。

  36张古琴记录6代

  黎小龙介绍,今年三峡博物馆启动了对馆藏文物的新一轮鉴定工作。因此,他们特意邀请到国内青年古琴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秘书长金蔚,再次对馆藏的36张古琴进行年代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馆藏的36张琴,从唐、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它们没有落下一个朝代。”黎小龙说。这些古琴宛若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将唐代至近代的文化延续,清晰地展示在现代博物馆之中。

  最老古琴已有千年

  这么大数量的古琴为何齐聚三峡博物馆?黎小龙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居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辗转来到重庆避祸。这些爱好古琴的大家们,离开家乡之时,除了随身细软,都会从自己收藏的古琴中,选出顶级之作带在身边。“大量的古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重庆。”黎小龙说,当时重庆琴界名家会聚,将古琴文化在山城发扬光大。

  解放后,流落民间的古琴,通过捐赠、征集及政府转交等方式,在上世纪50-60年代,陆续藏入当时的博物馆之中。

在博物馆的库房内,这些古琴得到精心保存。这些古琴大多都身长约一米二三,漆色以红、黑、紫黑为主,许多底部刻有历代琴师及收藏者的题记。“虽然36张古琴中年龄最大的已过千年,但至今它们仍能够在乐师的演奏下,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黎小龙说。

  古琴——民乐中的兵马俑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承载体,甚至视为文人的一种象征。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

  古琴 价 明代古琴卖了2000万

  在36张古琴中,最为珍贵的要数来自千年之前的唐代古琴“襄”字琴和一张元代古琴。“这两个朝代的古琴,每种存世量都非常稀少,因此弥足珍贵。”

  据三峡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唐冶泽介绍,传说古琴创制于尧舜时期,如今大家能见到的最早的实物琴是在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十弦琴,距今约2500年。

  但经代代相传而存世至今的古琴,年代最早的只能到唐代,“要避过千年间的天灾人祸,完整地流传至今,每张古琴都凝聚着历代文人、琴师们的无尽心血。”唐冶泽说。

  古琴价值几何?据了解,在国内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把明代古琴拍出了2000万元的天价,而年代更久远的唐代古琴更是价值连城。

  古琴 材 不用活木 棺木最好

  除了琴名有讲究外,古琴的制作也绝不一般。唐冶泽说,制作一张好琴,绝不能选用活木制作,“立马砍倒一棵树用来雕凿古琴,是做不出好琴的。”

  古琴对材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都会选用百年古宅中的木料,或者埋藏多年的棺木而制。而且这些木料还必须材质松软,以整木的边和心之间的材料为最佳。

  而古琴的7根弦,大多选用丝线制作而成,极少数选用动物筋而制,“我们常说的‘丝竹之乐’,其中的‘丝’就是指以琴为代表的古代弦乐器。”

  古琴 奏 弹奏之前 沐浴更衣

  琴棋书画为古代文人的必修科目,唐冶泽说,在汉代之前,普通的老百姓也常会弹奏古琴。到了战乱纷至的魏晋以后,古琴艺术才逐步集中到文人雅士的手中。

  在古代,人们并非随时随地都会奏响古琴。唐冶泽说,名人大家弹奏古琴之前,往往都会沐浴更衣,于一雅室之中,焚香洗手、平心静气之后,才会弹起古琴。“而且古代文人们大多以琴会友,不是知音来访,一般都不会为人弹琴。”

  古琴 练  要学古琴 必懂国学

  如何才能学好古琴?唐冶泽说,要学好古琴,必须得有较为深厚的国学底蕴,才能更好地理解琴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个热爱国学的人,学好古琴可能需要3年时间;而如果是不懂国学的人,30年也难以学好古琴。”

  唐冶泽说,制琴名家制作的古琴,每张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极少雷同。“比如馆藏的唐代古琴,琴身上就刻有篆文‘襄’字。而这个字就是这张古琴的名字。”

  琴名也有讲究,大多都在两到四个字之间,“比如世界闻名的‘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发表于 2010-1-23 1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外行说话。
古人讲理重孝,不做那些挖祖坟的缺德事,那里来的棺木做琴的谬论。
历代琴书从来没有这样写过。

只有当今的这些民办的公办的文物贩子,都是饿鬼投胎,天天挖祖坟,以后都是有极重报应的。
发表于 2010-1-23 1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啊! 可惜不能去看..
发表于 2010-1-23 11: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古琴的7根弦,大多选用丝线制作而成,极少数选用动物筋而制。

闻所未闻,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把?
发表于 2010-1-24 00: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外行说话。
古人讲理重孝,不做那些挖祖坟的缺德事,那里来的棺木做琴的谬论。
历代琴书从来没有这样 ...
冷泉 發表於 2010-1-23 11:24


棺木受了潮, 也用不得..
发表于 2010-1-27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棺木制琴,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琴材>:“又尝见越人陶道真蓄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琴界中也有传闻用出土棺木制琴的。
琴弦用动物筋,也不是没有,曾听说古时有用鹿筋制弦的。当然绝大多数是用丝弦。
发表于 2010-1-27 2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冷泉 於 2010-1-27 22:58 編輯

回復 6# 松间意
问题是鹿筋有那么长吗?忒不靠谱了。

沈括那是什么外行人物说的话能算吗,我关心的是琴书中可有任何记载?若无记载,就是正统琴学无有此说,至于野斫爱咋着,八竿子管不着。
发表于 2010-2-1 2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括是个大科学家,世所公认,他的科学态度比今天的许多人强多了,比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陕北的石油等等,都是他记载才为今人所知的。据文中所记,他是亲眼见到棺木所制之琴,应该可信。不能因为他是古人,就无端地怀疑。沈括非常博学多才,《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注意其中有“音乐”,并非是所谓的“外行人物。”
发表于 2010-2-7 09: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博现在搞的展出就有棺材琴
发表于 2013-8-15 1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4-4-1 09: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国学的人,30年也难以学好古琴?

意思是我這輩子都學不好古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16 12:50 , Processed in 0.01901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