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7513|回复: 23

关于高音区按音音位之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 17: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3 17:18 編輯

上准徽位所在之处之音高(尤其四徽往上),似乎都比应取之音高为高,例如《广陵散》,谱载六徽处按音,似以六徽一分为宜。《秋水》一曲,谱载七弦三徽三分之按音,似乎以三徽半乃至三徽六分比较合适。是否高音区弹奏取音都应比谱子所载徽分略低?或者是乐曲调性的缘故(两曲都不是F调)?
发表于 2010-5-3 2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师说过,现在的琴岳山到琴面的距离,即低头要比以前的琴做得低,所以导致高音部分发生偏差,说是高音特别不能靠眼睛,要靠耳朵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2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师说过,现在的琴岳山到琴面的距离,即低头要比以前的琴做得低,所以导致高音部分发生偏差,说是高音特 ...
tklucky00 發表於 2010-5-3 20:30

原来如此,多谢~
发表于 2010-5-3 20: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看到2位高手在擂台上说要单挑的话,就先回了这个帖子,唉
修身养性还是不够,呀呀呀,教训教训,日三省吾身。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2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4 10:57 編輯

回復 4# tklucky00
教训教训,在下确实还须好好修身养性啊。。。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不该理睬,那种无聊的争论太浪费时间,与之讲理就是秀才遇上那啥啥啥的来着了。。。自己的修为还是严重不够,需要学习。。。
练琴去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4 11:08 編輯

回復 4# tklucky00
忽然又有一疑,丝弦琴岳山比现在的钢弦琴高导致音高变化,那么弹丝弦琴时按音的徽分是否就得回到谱子记载的原位?刚才翻到成公亮先生对此的一篇论述,好像说音位偏移的问题古时即有。不知他是以何种琴弦作研究的?
好像这个问题再深究下去就得到律学版请教了,囧。。。
发表于 2010-5-4 1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6# 飓风之翼


补充一下的话,
1 按我老师的说法,整体来说音准最好不要用眼睛,要用耳朵。7徽6什么的说法没错,但是为了让初学者好掌握才这么说的。手头有一张张子谦打的谱子,确实,上面的记法是“七上”什么的,就是说7徽以上,去找这个音,的意思。--这点我非常同意。
2 据说现在的琴为了好做(防止打板问题的发生),通常岳山到板面的距离都比较高,这样就造成高音区的音准偏差比较大的现象,这个的话,我现在弹的高音区的曲子很少,大概只有普安咒。--这点自己的理解还不深,一知半解罢了。
3 我不用丝弦的,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很知道。最近常去南京,看看什么时候拜访下成先生,讨教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4 13:09 編輯

回復 7# tklucky00
十分感谢如此详细的解答~其实以前弹别的曲子并未留心,是最近学弹《秋水》之时,里面有大段在高音区的旋律,音准控制甚为费力。想我曾自认耳音应当尚可,不料如此窘迫,故有此疑问。。。
发表于 2010-5-10 0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音區在絃上的音程距離小,差一點位置音高就差很多,
準確度會要求高一些,綽注的長度也會短一點,
如果以七絃(d)來說,我的資料:d1(7徽), e1(6.4), f1(6.2), a1(5), b1(4.6), c2(4.4)
d2(4), e2(3.5), f2(3.2), g2(2.6)
一般古譜會比較籠統一點,如果沒把握可以參考近代附簡譜的譜。
发表于 2010-5-10 06: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音區在絃上的音程距離小,差一點位置音高就差很多,
準確度會要求高一些,綽注的長度也會短一點,
如果以 ...
盧耽 發表於 2010-5-10 02:36



    先生所言應不差  但這一情况并不適用所有琴  
如果是一張弦比較高、抗指的琴  其音位應會向下一點  以其弦高 按弦時張力大之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0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音區在絃上的音程距離小,差一點位置音高就差很多,
準確度會要求高一些,綽注的長度也會短一點,
如果以 ...
盧耽 發表於 2010-5-10 02:36
先生所言應不差  但這一情况并不適用所有琴  
如果是一張弦比較高、抗指的琴  其音位應會向下一點   ...
指下琴 發表於 2010-5-10 06:14

受教甚多,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0-5-12 06: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0# 指下琴

您說的我也同意。感謝賜教。
发表于 2010-5-22 04: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兄讨论令我受益良多,多谢了!
发表于 2010-5-22 0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靠耳朵听啊,古人记谱也只是记个大概的位置,主要还是靠听

高音区的按音徽位取决于岳山和低头,不能靠眼睛啊
发表于 2010-5-27 20: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 飓风之翼


    找到这么一篇东西


成公亮: 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我所打谱的《西麓堂琴统》等琴谱都为明代琴谱,明代琴谱的减字谱只记徽位不记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记写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间”,而非七徽八分,弹琴者凭目光和听觉会找到七徽六分的位置。记录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还阁琴谱》的发明,他把徽位之间分为十等分,琴谱上直接记录七徽六分为“七六”、十徽八分记录为“十八”等等。

   那么在琴弦音高调准之后,左手手指按谱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了?不,有误差,音位越高,误差越大,到上准的误差甚至大到四分子一、三分之一音,有时竟达半个音!

   那么,乐谱所示之徽分既有 “名不符实”之虞,原因何在?弹琴者如何适从?

   只要不写错徽位,弹琴者对徽分记录的精确与否并不十分在意,因为弹琴时目光的斜视角度看徽位并细至徽分会有误差,眼睛本来就只能看个大概――这是其一;古琴的琴弦与琴面有距离,左手按弦后琴弦的张力加大,发音会偏高。而减字谱记录的徽位是按照琴弦的弦长比来设定的,这样的设定并不把按弦后琴弦张力的误差计算在内(泛音不需向琴面按弦,不会改变琴弦张力,因而没有误差)。这时在“下准”误差极小,“中准”渐至“上准”的五徽、四徽处误差越来越大(不同的琴的琴弦与琴面距离高度不一,误差的大小也千差万别),若完全按谱上标记的徽位、徽分按音,弹奏出的音一定偏高。弹琴者应该对这种误差心中有数,在按弦时凭听觉调整位置而取得音准,调整音高本来就是必须的――这是其二。
   所以,即使是准确的徽位、徽分记录,在“准确的”弹奏中也会有误差,那么对于一个有音准辨别能力的弹琴者来讲,在弹奏时左手能不能按在准确的音高位置上,主要是依靠耳朵的听觉而不是用眼睛看谱面上的徽分来分辨。

   古人记录减字谱采取一种“粗疏”、“简略”的概念主要是在节奏的表达上,在徽位的记录上自然也会有所反映。

    早在明代《西麓堂琴统》等只记徽位不记徽分的琴谱中,十一徽在按音弹奏时左手并不按在十一徽,而是按在十徽八分的位置。关于这一点,《西麓堂琴统》卷之四“调弦法”上指出:“此弦按十一徽调之不应,盖在第三弦十一徽微上而应也,谱中欲写十一徽微上字,恐太繁,故于此重辨使学者知之。” 在古琴徽分记谱法尚未发明的明代,这里的十一徽实际上应为“十一徽微上”,即按在十徽八分位置,这种情况还涉及到八徽要按在七徽九分位置,如《梧冈琴谱·文王操》等。

   这种发生在十一徽、八徽上“名不符实”的情况的其它明代琴谱都没有象《西麓堂琴统》那样详加说明,而成为一种大家都知道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即使不知道这种记谱中 “名不符实”的原由,弹琴者也会因这一音的空弦按音的应和或者音乐感觉来修正“调之不应”的按弦位置。《西麓堂琴统》二十五卷的《明君》是非常少用的外调定弦――间弦调定弦。在这个特殊的弦调上,第八段某些在两徽之间下准的音位亦有作“粗疏”、“简略” 的记录,如十二徽十三徽之间的音(靠近十二徽)记为十二徽……,我想这也可能是因为十二、十三共有四个字符,已不能适应减字谱的记写习惯了,只好写上十二徽这个近似值的位置。所以,古谱记录的“粗疏”、“简略”,不仅仅表现在节奏的表达上,徽分的记录也早就有此类倾向。

   无论是明代或是清代的琴谱,弹琴人在操缦过程中,按音的准确与否,主要应依靠耳朵的听觉而不仅仅是用眼睛来分辨――这也是徽分记录“粗疏”甚至“名实不符” 能不知不觉地被接受,能行得通的原因;也是历来一些琴谱徽分记错却长期不被发现不被纠正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2: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5# tklucky00
就是这个,多谢了~~
发表于 2010-5-28 0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发表于 2010-5-28 23: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三分损益法依律数推算,只有宫、徵、商三弦在六徽微上有音位,分别为角、变宫、变徵,附在下所绘之音位图以明之(此图所示音位均严格按理论精确计算所得,并添加徽间十等分线)。

五弦音位图

五弦音位图
发表于 2010-6-1 1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怎么一研究就复杂了,不用考虑那么多听就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4: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怎么一研究就复杂了,不用考虑那么多听就对了
kiddy 發表於 2010-6-1 10:21

快刀斩乱麻啊~
发表于 2015-1-4 08: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良多,多谢了!
发表于 2015-1-4 1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賜教。
发表于 2015-3-18 2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個人拙見:
1.琴弦張力的問題:古代琴弦製作或許工藝水準未臻一致,故琴弦在不同的製作者,各弦張力定然也不同,實際按弦在琴面板上時,產生之音差大小亦會不同。
2.各琴的發音差異:古琴製作因選材的種類不同,斲琴技術不同、岳山高度不同以及琴的歲月不同,造成的實際徽位位置的發聲差異也不相同。岳山高度實際影響了按弦的距離,也造成了按弦的張力大小差異。琴的年代則影響了琴音發聲的敏銳度,也造成徽分位置的差異。
3.琴聲的定音不同: 古琴在古代是很「個人性」樂器,因此琴弦的音高定音上也就只要求相對音高的定音,各琴的定音音高不同,所產生的影響即是各弦的張力不同,亦造成實際按弦時產生的徽位位置與譜上徽位記載的差異。
4.民族音樂的差異性:中國各民族的音樂特色各不相同。再者,各琴派流傳不同,取音的音高上或有其特色性,或地域性語言發音的不同,戲曲流派對琴曲的影響不同,或某曲的表現要求上即強調音樂的不絕對和諧性等等,是以,從另一琴派琴人的彈奏上,就會覺得其實際徽位與譜上徽位的不同。

发表于 2021-6-30 17: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6 01:30 , Processed in 0.02010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