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167|回复: 0

梅庵回忆与纪念之邵大苏(转自南通博物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7 14: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父大苏公事略》
(邵元复)
先父名森,字大樗,后改字大苏。世居南通城内,幼年失怙,由先祖母李太夫人身兼父职,辛苦抚养,培养成人,乃奠定其奋发向上以及至孝个性。 少年时即对古文、诗词有所偏好,更有志于古琴艺术。惟当时在吾通邑无善琴师资,仅能与同窗至友徐立孙先生共同摸索切磋,但终不能得其奥秘。后与立孙先生先后进入南京高等师范深造,正逢校长江易园先生聘请诸城古琴大师王宾鲁(字燕卿)先生在校传授古琴,乃有机会拜列门墙,潜心钻研,数年内尽得王夫子心传而为衣钵弟子。

先父在南京高师就读时,成绩斐然,深受柳诒徵、王伯沆两位国学大师之器重,列为及门弟子。先后在南通、扬州、安庆、徐州等中学任教,亦得二师之推介。王老师曾赠先父明益王制古琴一床以奖励先父对古琴之学习有成,柳老师曾亲莅通探视。两位老师均曾赠先父墨宝,犹忆柳老师所赠对联撰句云:“会当洗眼看腾跃,未妨便腹贮诗书”。更见期许之深,先父一直将该联悬于书房内,朝夕相对,如沐师恩。

王燕卿夫子于民国十年罹疾,时立孙先生已毕业返里,而先父尚在校,王夫子因病移居南京山东会馆,先父则于每日放学后,亲往侍疾,无日间断。未几先生逝世,因无亲人在京,乃与先生同乡赵君等同料理丧葬事宜,并遵先生遗命卜葬于南京清凉山麓。

燕卿先生去世后,立孙先生与先父将先生所遗《龙吟观(馆)残谱》重为编校,至民国十二年夏编成二卷,易其名曰《梅庵琴谱》。民国十八年夏,立孙先生与先父创立“梅庵琴社”,倡导梅庵琴学。民国二十年秋,《梅庵琴谱》问世,追随立孙先生与先父习琴弟子亦日增,“梅庵琴派”亦从此奠下基础。

梅庵琴社创始之初,先父即将其书房中之小室辟为琴室:中置一可双人对弹之琴桌,后方置一小坑椅,两旁各置两椅,窗明几净,极为幽静,藉供诸弟子学习及雅好古琴文士聚会之所。犹记当年常来舍下者有陈心园、夏霈霖、杨泽章诸师兄。

时立孙先生居住余家后宅,两家仅一墙之隔,故经常来余家琴室,或各别操缦印证,或两人对弹切磋,或纵论研究心得,因此余常能获聆妙音及精辟见解,对余习琴之助益良多。

某日,立孙先生来舍下与先父对弹,正在弹奏中,忽天降阵雨,立孙先生戛然而中止,先父曰:“兄是否因天雨想及大嫂会否为兄送雨伞而辍奏?”立孙先生曰:“正是此意!”于是二人相互拊掌大笑。

立孙先生为专业音乐老师,对古琴之练习原比先父为多,故左手技法娴熟、流畅,先父尝一再训示余曰:“汝当多揣摩、学习立孙伯父之左手技法,裨对琴艺有所精进!”

民国廿四年先父服务于南京交通部,与琴人胡莹堂先生交往甚深,与当时诗社文友过从亦甚密,曾与文友等同泛玄武湖,著有《七月十一日夜泛后湖赋示同游》五言排律一首记实,载于《今虞琴刊》第一期,幸得保存。

先父于诗文崇尚唐、宋诸名家,于骈文亦有心得。于琴艺思想则集儒、道两家哲学与美学观念:主张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清微淡远,潇洒飘逸。于音律研究则遵循吾邑先贤王坦所著《琴旨》,于技法理念则赞赏徐青山之廿四况。尝于暇时记述研究心得与感言,惜存稿均燹于兵火散佚,至为可惜。

民国廿四年查照雨、彭祉卿、张子谦诸先生发起筹组今虞琴社,联络全国各地琴社、琴人,并在苏州举行全国琴友大会。立孙先生与杨泽章师兄曾代表梅庵琴社参加该次集会,先父则因工作关系,未克前往,曾有书信致查先生等论及种种:“照雨、祉卿先生道席:浦上高会,淹阻未从,妙音弘论,闻之赞叹,窃补剩义,聊请教益。全国琴社,息壤在兹,风土多异,习尚不同,执一驭万,梗塞难免。方圆之说,通于笔法,表里融会,已有书家。韵味为质,最宜平匀,时有偏胜,乃见作者。南音重韵,韵胜则清,北音重味,味胜故宏,极则同病,和则两美,以是推引,余事可勉。音声联缀,文字比排,道达情意,理无二致。要当体称题旨,扬抑篇章,虽俟方来,允为极则也。《春草堂琴说》分派不主属地,最为有见。惟山林儒术诸种,恐非数十年心力基础,不足语此,况学识修养,万流竞异,不独风雅而已。台从匡持立志,响应群山,高议通识,尤所敬佩。弟虽学殖荒落,不禁欢喜,敢贡愚谬,惟祈察政——子谦先生均此。弟森顿首。二十四年十月廿八日。”在此信中亦可见先父对琴学见解之一斑。

先父平生藏有古琴三床,均为仲尼式。一张为元代朱致远所制,名为“灵籁”,体形适中,黑色有牛毛断,音清越;一张为明琴,体形较小,名为“清英”,黑色断纹甚细,间有梅花,音清润;另一张则为王老师所赠者,体形较大,池内漆书漫漶,辨为宏治云云,考系明益王斫旧材制。经燕卿先生监修,黑色中透有朱红色,有龟板纹,音宏亮,先父曾拟题名为“潮音”。

民国廿七年中日战事爆发,悉政府有西迁之行,先父乃辞职返故里,盖因缘于孝思,不忍长期远离母氏故也。未几,日寇飞机来犯,轰炸吾邑机场、医院等处,全家与立孙先生眷属同避乱至兴仁镇王氏挹爽园,挹爽园者乃立孙夫人之娘家也。

先是,余等眷属先行,先父则隔日始出发,离家时仅携琴一床乘黄包车代步。车行至东门外龙王桥畔时遇一浣衣女郎,彼闻车声抬首见先父抱琴乘车经过,乃自语曰:“值此兵荒马乱之际,尚有闲情携琴远游乎?”先父闻言甚为讶异,有感于吾邑虽青年女子亦能识得古琴也,后曾寻访该女子而未果。

在王氏挹爽园约停留两周,乃奉祖母命东迁至西亭镇西禅寺祖母故居李氏庄园。后又因乡居诸多不便,至西亭镇上向西街书法家巫老先生赁屋暂住。先父书写租约时,别具一格,以骈体文兼叙国仇家恨,乱世情怀感言,内容不复详记,惟仅记先父曾引用“陈蕃之榻”典故,巫老先生深为激赏,遍告当地士绅,一时传为佳话。

在此避难期间,先父除与当地文人墨客时有往来外,朝夕惟督促余操缦。余自幼年即开始习琴,至此已有八年之久,然在此一年余时日内所体会、领悟者,远超于前此百倍之多,对余后来琴艺之进展影响极为深远。

先父个性耿直,狷介,对择弟子极为严格,凡无修养者概不传授。在诸弟子中对陈心园师兄甚为器重,盖心园师兄沉稳持重,极富天份,不独习琴能得琴操神韵,且于诗文亦有钻研。先父尝谓余曰:“心园未来定将为吾梅庵后继之传人也。”

避乱西亭期间,曾有一位江湖术士,业跌打损伤,拥有一新琴,迭次登门谒访,恳乞先父收为弟子,传其琴学,先父一直予以拒绝,迄未如其愿。

民国廿八年夏镇场亲友以该镇将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举办观音菩萨诞辰法会,邀约先父前往参拜,先父于十八日前往,拟盘桓数日再作归计。不料于六月廿一日该镇突发生流行疫病(霍乱),一日之间凡百余人丧生,先父亦不幸历此劫数而亡故!先父生于1898年,殁于1939年,享年四十一岁。

癸酉年清明节于台湾

(录自邵元复《增编〈梅庵琴谱〉》下集,台湾梅庵琴社1995年十月出版。按:文中所叙邵大苏偕杨泽章赴苏州琴人集会,实应是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中日战事爆发,日寇飞机轰炸南通医院等处致邵氏避乱兴仁镇事,应为1937年,即民国二十六年。而邵大苏先生逝世时间,由徐立孙著《月上梧桐序》:“戊寅年……精思一月……兼旬而成”,知该曲完稿时间不过50日,作者又在跋中有:“曲既竟,拟就商于邵君大苏。而君噩耗传来”之记,说明该曲的完成之时与邵大苏先生逝世之日较近。徐在《律吕考释》序中亦有相同记述:“戊寅春作《月上梧桐》……曲方成,而大苏遽归道山。”可知邵应是逝于戊寅(1938)年。该序中还有:“翌年冬沛霖以疾殂,越年夏侄女遂儿殒于沪滨。”以此二人卒年反推亦可证明邵逝世年是1938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08:06 , Processed in 0.01240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