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453|回复: 14

转帖--- 回答朋友们几个学琴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8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实在太忙,而网友们在我的邮箱里和小纸条的留言太多了,除了问候就是各种学琴方面的问题和困扰,今天抽空为大家解答一下。   
     一: 当你决定想要学习古琴时,千万先别急著去讨论“琴道”这个问题,琴道琴道,学琴之道,而正确选择好的老师是你学琴成功的首要条件。
      二:既然大家都雅好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定要要求自己穷究琴道的极致,甚至穷究【天人合一】,其结果是先给自己一个美丽的愿景,又到处找人高谈阔论,张扬自己的境界有多高,而万一你的琴艺事实上却做不到,就会变成一块令人食不下咽的大饼,你永远必须扛在脖子上,咽不下去,也取不下来,那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目前琴坛上就有许多这样的“琴道先生”,而他们的琴声不堪入耳,他们的琴容不堪入目。以至于非古琴界的音乐人士瞧不起古琴音乐,认为:“古琴音乐确实言过其实,根本就不能代表中国的音乐,没有符合古代音乐标准的成就,”这可真是冤枉了古琴。
     三:开始学琴时不可给自己预设高度,学琴时须知【取法乎上】的原则,更不可【得少为足】。而须尽自己天赋之力,精进学习,刻苦练习,能力到得了多高的程度,就学到多高,练到多高。天赋如有不足,最低限度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
     四 :学琴有几个月了,当你练琴时两双手还在与七根弦奋战不休时,先不要急著去讨论古琴音乐美学的问题,因为这时你还不懂得操作不同的表现手法,你如何能理解古琴的音乐如何才算是美?等你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表现方法都了然於胸了,你再去讨论古琴美学,那才有足够的认识与说服力。古人所谓【意韵萧疏,不在弦徽之间】者,那是音乐质感的问题,已不只是所谓的【韵味】的问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当下瞬间音乐美感】的捕捉与呈现的事,那必须是在精神无所执取的绝对自由状态下才能呈现的,而且你必须操琴技法十分纯熟,当你在技巧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困难时,你的琴声才可以在瞬间散发出萧疏的音韵来。古人所谓的【指要坚,神要鲜】,就是这个道理。
    五 :学琴一年了 ,弹得不错了,接著要训练听力,听音律准不准确,走手音走得准不准确,音符的表情准不准确,音乐的诠释准不准确,琴音的表现与你心中预期的音乐切合得准不准确,如果答案是还游移不定,甚至是否定的,那表示你的音乐稳定性还不够,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等到上述的问题都克服了,你就会在琴上随意挥洒,逍遥任你游。
    六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二、三十首曲目了,也只是熟悉乐器的操弄而已,而这时你的琴学之道才刚刚开始,后面须要看、须要听、须要学、须要实验、须要自己去证明、须要自己去表现、须要自己去发明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已。所谓“艺无止境”。
     现在学习的琴人,经常限於师传,且不知琴界实际情况,更有不少【江湖人士】招摇撞骗。更有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大胆地设帐授徒,导致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在入主出奴的观念作祟之下,对於不同师门的琴人多有微词,甚至鄙薄其他琴人的成就。从师学习,信受师教,本是身为弟子者该有的心态,但古有明训【当仁不让於师】。琴人之间如有所竞争,也须是君子之争才对。我们以个人的琴艺修为来较量长短,不是更有价值吗?如果学习者能多搜集资料,多做阅听功夫,你就不会使应当学习吸收的有益讯息错失交臂。见多识广,增长见闻,才可以免於被蒙蔽欺骗的遗憾。
                                         先说到这吧,祝大家学琴之路顺利成功。
                                                                   家珍于20日深夜
发表于 2010-9-18 11: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呀 居然说的条条是道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云壑斋主 於 2010-9-17 18:37 編輯

回復 2# 指下琴


    恩,尤其是最后一段似乎若有所指~~
    赵大师原来貌似还找丁老师询问啥,好像是关于这个论坛的~
发表于 2010-9-18 12: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斋主又是和女人过不去。我早就说了,有些女人是天生不适合弹琴的。琵琶、三弦、古筝、胡琴、扬琴都适合,唯独古琴是个例外。琴器上手,弄出点声响不难,外装其型抚弄两曲也不难,问题是内心是否能与圣人器相应,琴有九德,我们自忖己德能有多少与之相应的。若人九德俱全,陶竟节即使不会弹琴也堪为琴人,但得琴中曲,何劳弦上声,大音稀声,古来禅师抚无弦琴,吹无孔笛皆是同理。

不过有历史记录的琴家多数为男性。琴艺人品俱佳的女琴人确实不多啊,廖若晨星。

此言一出恐又招来一片骂声,那在下先自我讨伐好了。
发表于 2010-9-18 1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曰:不以人废言  不以言废人
赵家珍弹琴虽然差劲  噼里啪啦摇曳如筝  但这番话还是有道理的
发表于 2010-9-18 15: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貌似好几年前就看到过了。。。
发表于 2010-9-18 16: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閑少 於 2010-9-18 17:06 編輯

可是作者不同
发表于 2010-9-19 15: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此吾見自知之難.
发表于 2010-9-19 15: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赵大师?
难得赵大师说两句中肯的话
发表于 2010-9-19 1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人人会说啊,做得到的又有几人呢?
发表于 2010-11-18 1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抄袭的台湾李孔元先生的!!



尊重原作者还是必要的,不能因为是网络就可以抄袭,借鉴应注明出处或有所说明。

把之前李孔元老师的原文相关部分——《给年轻琴友的几点忠告》贴上来:

一.既然大家都雅好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时应知道【取法乎上】的原则,不可【得少为足】,而须尽自己天赋之力精进学习,能力到得了多高的程度,就学到多高,练到多高。天赋如有不足,最低限度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欣赏理解别人的琴艺时,还不失为一位知音。  

二.学习时不可预设高度,一定要要求自己穷究琴道的极致,甚至穷究【天人之际】,必须要懂得走一步算一步,学到哪里算哪里。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本事究竟会有多高,先给自己一个美丽的愿景,又到处找人高谈阔论,张扬自己的境界有多高,万一琴艺事实上做不到,就会变成一块令人食不下咽的大饼,永远必须扛在脖子上,咽不下去,也取不下来,那就会成为琴坛笑柄。目前琴坛上就有几位如此的先进,令海内外非古琴界的音乐人士瞧不起古琴音乐,认为古琴音乐确实言过其实,根本没有符合古代音乐标准的成就,那就真是冤枉了古琴。

三.当你练琴还在两支手与七根弦奋战不休时,千万别急著去讨论音乐美学的见地问题,你可以去学习,并将它化为自己的滋养,但先别去做抉择,因为你都还不懂得操作不同的表现法,你如何能理解风格是怎麼一回事。等你对不同风格的呈现方法都了然於胸了,你去讨论古琴美学,那才有足够的认识与说服力。

四.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二、三十首曲目了,也别急著要表现、要成名、要教人弹琴,要开演奏会。须知:懂得操弄,也只是熟悉乐器的操作法而已,你的琴学之道才刚刚要开始呢!后面须要看、须要听、须要学、须要实验、须要自己去证明、须要自己去表现、须要自己去创发的一切、才刚刚要开始而已。......记得,会弹,才只是开始而已。

五.弹得不错了,接著要训练听力,听音律准不准确,走手音走得准不准确,音符的表情准不准确,音乐的诠释准不准确,琴音的表现与你心中预期的音乐切合得准不准确,如果答案是还游移不定,甚至是否定的,那表示你的音乐稳定度还不足,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等到上述的问题都克服了,你才有资格随意挥洒,逍遥任悠游。

六.古人所谓【意韵萧疏,不在弦徽之间】者,就是我常提到的【琴音幽微】,那是音乐质感的问题,已不只是所谓的【韵味】的问题。用现代话说,就是【当下瞬间音乐美感】的捕捉与呈现的事,那必须是在精神无所执取的绝对自由状态下才能呈现的,而且必须操琴技法十分纯熟,没有任何细微的留难,才可以在瞬间散发出萧疏的音韵来。古人所谓的【指要坚,神要鲜】,就是这麼回事。所以,练曲子,不可以光听曲调练得动不动听,流利不流利,那只是初步功夫而已,挑动感官激情,古琴不是做不到,成熟的琴人都应该可以做得到,只是古琴本来就不独沽这一味,而激情也不见得是古琴最令人神往的品格。如果反其道而行,所得到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发表于 2010-11-18 18: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原来如此  我就觉得奇怪嘛  看来我的感觉还算灵敏
发表于 2011-8-25 17: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乐趣
发表于 2011-8-31 17: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孔元先生此论很有见地,受教了。
发表于 2011-9-14 1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无师,天下万物皆为我师,我亦无境,而有日新之境,急攻猛进不若日有所得,尽信师不如无师。从师学虽易虽速,但明师难求,又不免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无趣之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03:58 , Processed in 0.01967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