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809|回复: 4

“陈太乙”传人原是古琴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6 0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老武汉人来说,“陈太乙”的名号几乎无人不晓。作为一家老字号中药店,它曾承担起“济苍生,安黎民”的重任。可有谁知道,“陈太乙”的第二代传人陈树三,曾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古琴家。在他身上,打破了自古商人和文人“风马牛不相及”的定论。
    回溯这段历史,源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最近主持开展的《武汉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讲述这段历史的,是陈树三当年收下的徒弟、曾任省歌剧团团长的作曲家熊敏学;勾起这段尘封历史的,则是一本30年前的老词谱。
    昨日,何祚欢与熊敏学一起翻看陈树三留下的遗墨(如图)。熊敏学回忆,自己从小爱好民乐,1958年在武汉一中读高中时,常常跑到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里偷师学艺,偶然结识了经常去那里与乐友切磋技艺的陈树三:“那年他刚过50岁,为人和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热爱,两人结下忘年交,陈树三开始向熊敏学传授古琴技艺。令熊敏学记忆犹新的,是每天傍晚在陈家宅院中召开的“雅集会”——几位爱音乐的人聚集一堂,有的抚筝,有的吹萧,老师焚香操琴,口中吟一曲《阳关三叠》,那情景正应了一句诗:“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了解古琴艺术的人都知道,古琴谱像天书一样难懂,当时国内熟悉它的人寥寥无几,陈树三为其中一人。熊敏学说,老师对于古琴艺术的贡献在于他自创的“三线谱”,它将古谱转换成现代曲谱,更方便于后人弹唱,这一贡献曾引起业内轰动,时任中国古琴会会长的查阜西曾专程来汉切磋探讨。“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雅集会被取缔,古琴也被砸了,老师在1974年黯然辞世,这本名为《歌颂新武汉》的老词谱,算是他留下的最后墨宝。”熊敏学说,时隔30年后,他于2004年偶然在收藏品市场淘得这本手迹,上面抄录的《前进 忆江南》、《人民皆兵 醉太平》等十余首自创歌词,正是一代古琴大家“古为今用”的写照。
    回忆中,熊敏学情不自禁上海音乐学院后,老师为他吟诵起当年他考取庆祝而写下的一首七律:“友生同好鼓琴筝,陶醉丝桐乐有余。妙曲早传花月夜,希声叠奏牧樵渔……”
发表于 2008-5-18 14: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人啊
发表于 2008-6-10 2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去见哈
还是武汉人列
发表于 2008-7-26 2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下了
发表于 2010-6-11 0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线谱”可有实例?这个为啥没有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12:54 , Processed in 0.01387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