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5070|回复: 2

佛曲与琴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 12: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曲与琴曲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以上是我摘自《佛说阿弥陀经》里的一段话。描写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声音,及其功德,听后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天龙八部中就有专门的音乐神。罗汉菩萨们见到佛,也会绕佛三匝,唱赞歌。可见音乐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印度本身的音乐也非常发达。佛教音乐更是有魅力,佛教流传到中国,其音乐也影响了中国,三国曹植创造鱼山梵呗,实现了从印度化、西域化的梵呗向中国化的梵呗的过渡,曹植成为汉语梵呗的创始人。对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谈佛教艺术就不可不谈梵呗。
    虽然梵呗已经失传,但在现在能听到的佛教音乐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影子。“梵”有寂静的意思,听佛教音乐,首先给人以平和清淡的感觉,似乎又有些飘渺。这些特点正是中国人所喜欢的,中国音乐,我认为可以用古琴来作为代表,古琴,也叫“七弦琴”,是古代读书人修身之器,正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古琴音乐具有“静远淡逸”的特点,佛教音乐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他们两者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浩如烟海的琴论文献中极少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琴曲创作也如此。众多琴谱中,和佛曲有关的只有《普庵咒》、《色空诀》、《法曲献仙音》、《那罗法曲》等寥寥数曲。到明清,琴论中还出现了对佛理的强烈排斥,甚至禁止僧人弹琴。这些其实只是一种误解。
    琴曲和佛曲有一相同的作用,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从这方面来讲,他们又有相同之处。古琴音乐总是充满着一股浩然正气,回荡于天地之间。历代以来,文人雅士并不把古琴音乐视为一种普通的音乐,具有了一种精神,中正平和,视为圣乐。而听佛曲也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听咒语时,一股正气油然而生,直冲云霄,使人不敢有妄想,只感觉佛的庄严肃穆。佛曲和琴曲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普庵咒》。《普庵咒》最初见于明万历二十年张德新所辑的《三教同声》里,相传是李水南所作。《天文阁琴谱》记载“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逼真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不管是演奏还是听者,确实可以使人心平气和,生欢喜心,清净心的效果。
    从节奏上来讲,琴曲与佛曲也有相同之处,古琴曲大多节奏平和,如《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都是音韵缓和,恬淡清幽,表现也一种大自在的人生境界。在听一些佛赞中,比如《宝鼎赞》,《炉香赞》,特别是《晨叩钟偈》等曲子时,使人感觉无比的广阔,一种没有任何欲望的自由自在。
    琴道与佛道相似。这才是最重要的,蔡邕在《琴操》中记载“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可以使人反其天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又是何其相似。明心见性,彻证真如,觉悟生命,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佛曲以清雅、 庄重为特色。唱诵佛曲并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庄严身心、收摄六根,追颂圣者之功德、体验内心之祥和,与琴道如出一辙。所以琴道也有"琴禅"之称。徐青山说"藉琴以明心见性",这确实不是妄语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寥寥数语,表达一下我的佛曲与琴曲的热爱之情。
发表于 2008-7-14 14: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顶一下!
发表于 2008-8-27 14: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0 19:29 , Processed in 0.01399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