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5348|回复: 27

为什么古琴曲稍微长一点就弄出个节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7 21: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音乐不是快餐音乐,这种事如果发生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任何节本都是对原曲的侮辱。
发表于 2011-5-17 22: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5-17 22:26 編輯

仅以独奏形式而论:
1、西方古典音乐中像古琴曲那样单声部、单旋律线的乐器独奏作品,通常都是3~5分钟的小品,很少见古琴那样10分钟甚至更长的大曲;
2、钢琴奏鸣曲等一个乐章可长达10分钟的作品(单乐章长度可相当于古琴的大曲),都要尽量使用各种复杂的和声、分解和弦等手法来丰富旋律,音符密集,跳跃性强,极少见以单一声部和舒缓旋律从头到尾;而古琴很难做到这些。

此外,从普通听众的心理上讲,很难要求人在一种相对固定的声音刺激模式下,能够长时间保持精神集中与高度的接受能力。所以全本《广陵散》、《秋鸿》让人听了容易瞌睡,舞台演出都用节本,是很自然的。而西方古典音乐在处理这种长度的音乐作品时,方法多为:1、划分乐章,各乐章有明显的风格与表意区别;2、使用复杂的和声等高度发达的演奏技巧,达成旋律的多层次性和多变性;3、更干脆的,使用管弦乐队。。。
发表于 2011-5-17 2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别顾及短长,写心就好
发表于 2011-5-18 0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一徽 飓风之翼

恩,这个说的很对。节本这个行为其实主要是在上一辈吴景略先生、管平湖先生他们开始的,而目的很明显的就是为了演奏。
当代的琴家中龚一老师、李大师都是比较善于节本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很多曲子在节本之后确实更好听,甚至更符合曲意了。我自己在家弹着玩的时候,就发现《大胡笳》这个曲子某些段落满突兀或是拖沓的,就直接自动截掉。

当然,从考据上来说,节本自古有之,很多不同版本的平沙,有些时候就是自动节本(在传习的过程中自然截掉或增加)。
发表于 2011-5-18 0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1徽正解。
有些大曲时间太长,对于“纯观赏”者来说,未免有些无趣。有次参加一个古琴演奏会,演出的曲目比较多,其中好几首十多分钟的大曲。兴致勃勃受邀前来赏光的官员,居然有人睡着了,然后被掌声惊醒,下一曲开始没多久,官员又睡着了……
以致后来再举办演奏会或雅集,被告知尽量不用大曲,免得有人打瞌睡。
发表于 2011-5-18 0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飓风之翼

很多曲子在节本之后确实更好听,甚至更符合曲意了。
kuanghesheng 發表於 2011-5-18 03:47


赞同,我练过一个节本的《高山》,较之春草堂琴谱的原本,从近10分钟缩短到6分半。但节本精练到位了很多,原本反而有拖沓繁复之感。原先我练节本只是偷懒,但现在反而不想练全本了。。。
发表于 2011-5-18 14: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廣陵散這麼長的曲子,彈起來負擔真的不小,
節本比較沒壓力吧,對行家來說,全本的通常都比較有味道,
不過演奏有多方考量,樓上說得有人打瞌睡是常有的。
发表于 2011-5-22 01: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平湖节了些么什本?
发表于 2011-5-22 0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七徽 云龙指
现在常弹的九段的《欸乃》节本貌似即出自管老之手,结果全本打谱后的记谱反而见不着。。。
发表于 2011-5-22 10: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Looks like GuQin is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may I offer my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as well as condolences.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2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节本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如果你用心去欣赏音乐,是不会在乎时间长短的,我觉得如果是在长期弹奏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而加以修改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为曲子过长而故意去删减这就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了,就像简体字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但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听全本。
发表于 2011-6-1 06: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十一徽 yang82323315

不是时代,而是场合。如果是古琴音乐会、民乐拼盘音乐会,那么无疑是节本。
如果是比较高端的雅集,那么无疑要全本,或曰更好的忠于原味。
推广型的雅集也会用节本。

CD的话一般以节本为主,一来是存储问题,二来是受众的感觉。
但是如果要做史料性的录音,那么无疑还是要全本加演出本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0: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十二徽 kuanghesheng


   随便一首钢琴奏鸣曲就20几分钟,难道西方人就比我们有耐心啊,更别提交响乐协奏曲了。再说古琴也就那几首长曲子,何必要改的面目全非呢,不是场合的问题,而是目前整个社会过于追求物质金钱,浮躁而疏于对精神的追求,人们只会欣赏节奏旋律性强的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只会让他们想睡觉。
发表于 2011-6-1 1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6-1 13:25 編輯

回復 十三徽 yang82323315

钢琴奏鸣曲为何长而不寡淡,为何不用节本,我在一徽已经说过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和声技法与跳跃多变的旋律,来保证始终有对观众的强大听觉刺激。
而古琴做不到。古琴是单旋律、单声部,不可能做到那么复杂的和声,曲子时间长了就会显得寡淡。
而在西方古典音乐里,类似古琴曲这样的器乐独奏(又不是奏鸣曲的),时间通常控制在3~5分钟。西方古典音乐长期以来就是舞台表演艺术,更加清楚如何留住听众。
发表于 2011-6-1 13: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6-1 14:06 編輯

此外,从“普及”和“入门”的角度,节本比全本更适合,只要保留下来的是精华部分。就像对才开始接触西方古典音乐的人讲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般是先把“欢乐颂”和“命运的敲门声”部分放一遍,而不是要求他们把第五和第九交响曲完整地听n遍。
在古琴音乐会上用节本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听众大多是“刚入门”和“没入门”,首先要他们“了解”,之后才是“提高”。你不能用对资深乐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尤其在古琴受众相对还偏少的情况下,“孤高”的态度是要不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3: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徽外 飓风之翼


   你并没有看到古琴的长处,古琴最大的优点在于其音色的丰富,是西方各类乐器无法比拟的,和声的最大的作用在于音响作用,而古琴丰富的音色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节本固然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应该处于次要地位,现在有些全本大曲没几个人会弹,曲谱的刊印就更不用说了。
发表于 2011-6-4 15: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6-4 15:34 編輯

先说一点题外话,也是不得不正视的东西:目前西方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就是比我们高,而我们的听众就是水平不足,现实如此。
艺术的繁荣建立在社会繁荣之上,西方古典音乐也远比琴乐大众化,而且是几百年的积累。在金色大厅听维也纳爱乐演出的听众,能有几个是古典音乐的门外汉?而在上海大剧院或东艺听伦敦爱乐来访的听众中,真正的高水平乐迷而不是”来凑热闹“的,又有几个?
因此也不能光怪罪今人”浮躁“。“浮躁”是有能力和水平静下来听,却没有去做;而我国的情况是大多数人就”不懂“,能力几乎为0。音乐厅里经常提示”乐章之间不要鼓掌“,但听众还是屡屡犯错,不就是因为”根本不懂“吗?还有乐曲结束后的喝彩方式,总是像春晚小品演出时的”噢~~~~“,有几个人知道应该是喊”bravo“?
倘若连琴曲中的”下里巴人“,在听众听来都和”阳春白雪“一样艰深,都”只是些砰砰咚咚的声音,没什么旋律“(古琴吧某神贴),那能有什么辙?
因此不要只怪罪琴家们只弹节本,事实上连节本都听不懂的也大有人在。所以首先要做的,只能是先让他们”懂“起来。如果我国听众能有西方听众一半的欣赏水准,我相信节本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发表于 2011-6-4 15: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6-4 16:21 編輯

现在再回到正题。兄台的驳论已颇有偏题之嫌,单就内容而言也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和弦的作用只在于音响“)。琴乐和西乐在旋律技巧、音色技巧、演奏技术上的特点与不同,完全可以另开一贴讨论。
在之前的回帖中,我觉得节本的存在意义(针对不懂或刚入门的听众),为何西乐不用节本(拥有古琴没有的强刺激性,吸引听众),节本和全本要针对不同的场合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这三点应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此外,音乐会对于入门级听众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演奏者作为“教”的那一方,是“还没教怎么走,就教他们跑”,还是循序渐进、难易相间? 答案是很明显的。
发表于 2011-10-26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欸乃全本
发表于 2012-4-20 05: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西方音乐有点区别,古琴曲大部分不知原作者,流传的时间长,增加的倒比减少的多,所谓的全本并非是创作者的本意。有些节本反而不至于拖沓。
发表于 2012-4-20 1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台节目两个小时,完了大家要洗洗睡了,每个节目只允许六分钟,你说你要弹个广陵散全本,二十分钟,节目组不同意,让你弹个节本嘛,不行,有违琴曲精神,那你就回家弹去吧,来回弹十个大秋鸿,弹到大天亮,爽~~~~~没人管你,哈~~~~~
发表于 2012-4-20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取所需,自己喜欢什么版本就弹什么版本
发表于 2012-5-3 12: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操者也懒啊累啊,只想演艺了不愿悟道。
发表于 2016-5-10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年的《音乐论丛》第五辑,有管先生写的《欸乃》,详细说明了十八段《欸乃》的打谱过程,最后一小段解释了缩本的原因。而且管先生在《欸乃》的录音时候,是绝对坚持全本的。并不能根据《琴学备要》中的《欸乃》节本,就想当然
欸乃节本说明.png
发表于 2016-5-10 16: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非常支持楼主!古琴文化不是快餐文化。古琴艺术也不是表演艺术。
发表于 2019-7-21 14: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原曲的侮辱
发表于 2024-1-16 18: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节本是针对某个版本而言,而某个版本之前的版本也许就没有那么长。而古琴曲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增增删删应该是常态,再加上古代没有标准的刊本,很多是口口相传的,谁是“正版”?毕竟古琴曲是很讲究个性化的作品,否则同一首曲子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版本。有增的好的,如流水加上七十二拂就非常出彩。那也会有减得好的,在高手的拿捏下,也许留下来的都是精华。但对于研究古琴发展史的人来说却是个灾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19:22 , Processed in 0.01645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