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2006|回复: 1

古琴琴派发展与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2 1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浙江派
 派 名:江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郭楚望一生始终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涯。南宋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间以琴艺鸣于时,毛逊、杨度宗、徐宇等名家奉为宗师。嘉泰、开禧年年(1201-1207),他在临安(今杭州)一爱好琴艺的官僚张岩家当清客,张岩家藏有多种谱本,郭沔收益甚大。郭沔在张岩家作客,传授名曲《乌夜啼》,并和张岩合编韩侂胄家祖传古琴谱和民间琴谱,成《琴操谱》15卷。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韩侂胄以北伐败绩被诛,张岩因御史章燮奏劾而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沔深感国事日非,恢复无望,遂移居衡州,泛舟潇、湘江上,创作名曲《潇湘水云》以寄忧思,其后郁郁以卒。
  在南宋时期,琴家分为多个派别,郭沔与学生刘志方、徐天民、毛敏仲等其称“浙派”,为浙江古琴鼻祖、浙派音乐创始人。
    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始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亦兼收别家之长。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严澄组织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称,所以也称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过徐门的影响。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过书。以后又有过一个著名琴师陈爱桐,严澄就是向他的儿子陈星源学琴的。据说严澄还向一个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严澄为樵夫起了一个名字叫徐亦仙。严澄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的名手沈音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派。后人概括虞山派的特点为:“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澄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严澄自己弹过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九首。这个《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在琴曲表现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因为它的节奏急促;不符合严澄的口味,就被拒绝收入《松弦馆琴谱》,后来徐青山收编琴曲时,改正了这一偏向。严澄写有一篇《琴川谱汇序》,收在《松弦馆琴谱》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纲领。它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认为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文章针对当时一度风行的琴歌,进行了抨击。认为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由于严澄的大声疾呼,适时进行中肯的批评,“一时琴道大振“,改变了这种状况,虞山派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琴家介绍:
    吴景略:中国古琴演奏家。1907年2月5日生于江苏常熟西塘市镇,1987年8月16日卒于北京。原名韬,号缉曼,江苏常熟西塘市(现属张家港市)人。近现代著名的琴家。      吴景略少时从师学习琵琶、三弦等乐器,20岁从师王端璞开始学古琴,博采众长,艺业大进。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等二十余人,怀着发扬祖国古典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愿望,发起并成立了“今虞琴社”。同年夏,吴景略经李明德介绍加入该琴社,担任司社,主持社务,并以“策声琴韵室”名义在上海、常熟等地教授古琴。    吴景略醉心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所传《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两名曲。他一弹再奏,几乎整日沉浸在这两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潇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腾的云水遮盖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满腔义愤。全曲虽着重写景,却蕴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吴景略在弹此曲时,着重抓气势,一开始就用磅礴的气势、铿锵跌宕的节奏,创造了一个水光云影、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胡笳》则是描写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叙事性乐曲。全曲音乐根据十八拍原辞情节,描绘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他在弹《胡笳》时,则着力于情,用细腻多变的情景和节奏,对蔡文姬悲欢离合的复杂矛盾心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吴景略对《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这两首名曲的处理,说明他的演奏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至今许多琴家所弹《潇湘》与《胡笳》,几乎都是他的传谱。
广陵派
派名:   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
          《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广陵派,古琴派别之一,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该派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扬州古琴活动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最盛于清代。清初以徐常遇和徐祺父子为代表的扬州琴家最为著名,操琴技艺精湛,还编辑了许多琴谱,流传下来的有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的《五知斋琴谱》,吴灴的《自选堂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和僧空尘的《枯木弹琴谱》等。广陵派自创立以来,著名琴家绵延不绝,他们的谱集一直影响到现代。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风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锋,节奏也比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之所以能成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当时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指法探微浅奥,积古人之未尽”,与早半个世纪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轻、微、淡、远” 琴风相近而有所发展,因而博人喜爱。但是他主张古曲没有不尽之处,只能删而不能增,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他还比喻说“如删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书虽有破损,其未损处未必减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进了污浊,就再也无法还其本色了”;甚至强调“既是加得极佳,也总非古人所有”。
琴家介绍:
  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江苏扬州人,广陵琴派创始者。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其古琴演奏风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锋,节奏也比较自由而不拘,辑有《澄鉴堂琴谱》,其子徐新、徐祺继承家学,琴艺高超,当时享有“江南二徐”的盛誉。徐祺游历了大江南北,加工整理了虞山派、金陵派、吴派、蜀派传曲,辑《五知斋琴谱》。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弟子吴灴广收诸家传谱,编有《自选堂琴谱》。以后,广陵派传人秦维瀚、释空尘分别编辑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
    徐常遇之所以能成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当时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指法探微浅奥,积古人之未尽”,与早半个世纪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轻、微、淡、远” 琴风相近而有所发展,因而博人喜爱。但是他主张古曲没有不尽之处,只能删而不能增,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他还比喻说“如删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书虽有破损,其未损处未必减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进了污浊,就再也无法还其本色了”;甚至强调“既是加得极佳,也总非古人所有”。
  徐常遇这种对传统琴曲过于谨慎的态度,实际上是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创造,而后世广陵琴人们加工和发展传统琴曲的做法恰恰是对这种保守思想的否定。徐常遇一生与琴为伍,平生弟子极多。从其学琴者有徐常遇的三个儿子徐祜(著有《雍门琴谱》,曾参与鉴定《微言秘旨订》)、徐襸、徐袆和其侄孙徐锦堂,还有释普照、长白唐公、马士俊(著有《琴香堂琴谱》)、孔毓、苏梅、许汝霖、徐秉义、甘应泰、梁镜、杨文言、范国禄、舒格、何金骧、李穣、方象璜、鲁鼐(著有《琴谱析微》)等人,就连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年羹尧、年希尧、陈梦雷等也拜在了他的门下。
    广陵派自创立以来,著名琴家绵延不绝,他们的谱集一直影响到现代。
浦城派
派名:   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始人:  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
          门》(张鹤)等。
     浦城派,又称闽派,是清代后期兴起于福建浦城的一个古琴流派,其风格特点以恬逸幽静见长。创始人为祝凤喈,编订有《与古斋琴谱》,其中对琴学理论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又曾评注《春草堂琴谱》。祝凤喈(?~1864),字桐君,福建浦城人。他出身于琴学世家,其父亲好琴,家中藏琴颇多,有“十二琴楼”贮之。兄长祝凤鸣,字秋斋,继承家学。祝桐君19岁开始向其兄祝凤鸣学琴,其后一直从事古琴的研究与传承,达数十年之久。所谓“官于江浙,以琴自随,所至名噪一时”,“以琴受业者,恒不远千里而来”。他的弟子中以许渔樵尤负盛名。祝桐君曾广泛搜集琴谱,汇集了明、清刊传的谱集30多种,比较之后,他认为1744年间苏璟等编订的《春草堂琴谱》为最优。于是他详加校订,写有评语,准备再版。后来,由他侄子祝庆年(字安伯)于1860年付印,以后又曾多次再版。《与古斋琴谱》、《与古斋琴谱补义》是祝桐君编订的琴论专著。这两篇著作几乎谈到了琴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古琴音乐打谱、制曲、演奏、琴乐审美、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颇有独到见地。浦城派的另外一个重要琴家是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宫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师从祝桐君学琴。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说辑为《琴学入门》,收曲20首,初刊于同治三年(1864),以后又两度再版,是近代以来颇为通行的入门琴书,有较大的影响。
琴家介绍:
     祝凤喈,字桐君,清嘉庆、道光间(?~1864年)在世。自幼攻读诗书,精擅古琴,有家学渊源。得其父所遗旧琴一张,因向胞兄祝凤鸣(字秋斋)学琴,又自精研30余年,所学皆通。居宅有园林之胜,遂广为搜求,藏七弦古琴数十张,择其优者,筑楼贮之,称为十二琴楼。兄倡弟和,怡然自得。喜接纳云游天下的琴人、词家、诗客、名士。林则徐、梁章钜等进京,途经浦城时,亦多至祝家十二琴楼相聚,每有吟咏唱和。祝凤喈谙熟古谱,精通音律,而且弹奏指法高妙。新作琴谱《风云际会》,表露了祝凤喈对家园前途的忧愤,志概凛然。又首创弹奏新法,在减字谱旁加工尺,以便初学。著有《与古斋琴论》。友人张鹤著有《琴学入门》,经祝凤喈删定,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出版,民国(1912~-949年)初再版,流行极广。祝凤喈以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为闽派古琴学的一代宗师。祝凤喈曾任浙江东防(今东阳)同知。宦游江浙,以琴自娱,所至名噪一时。可惜祝凤喈生平著述,多已散佚,后人只能在张鹤《琴学入门》中,看到记载有祝氏的家传秘谱《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6首。其中5首于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已译成现代正谱。
   祝凤喈为古琴做出了重大作用还包括:
    1、识谱:祝凤喈首创在减字谱旁添“工尺”(指法记号和节奏板眼记号)这是在他以前诸谱所未有的。通过教人念工尺之法,是学琴的最佳途径。琴曲有天然节奏,唯有心领神会,操之极熟,才能轻重疾除,自然和拍。但是初学者对琴谱上记得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东西很难看懂。非有一定节奏按鼓谱曲,非难成音。所以,祝凤喈以其工尺传其高下板眼,节其长短。学者先念工尺,次习手法。按谱而鼓,弹了数次,便能成曲。工尺法有利于初学者迅速入门,有事半功倍之效。
  2、指法:琴为丝乐,必须按弹,才能成音。其为曲之音,上下按弹,刚柔并济。即寓轻重除疾之节。祝凤喈深入研究各种指法,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注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并绘图标注指法字母,使学者不易混淆,开卷即有了然之意。
  3、琴曲:祝凤喈有家传秘谱《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六首,这六首琴曲,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谱》中,除《风云际会》外,其他5首均被译成正谱,行于世。其后《风云际会》也被李禹贤先生译成正谱。这六首琴曲为中国古琴琴谱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李禹贤到浦城调查,写出《祝桐君家传秘谱》、《闽派琴家祝桐君》等一系列文章,在文章中赞誉:“闽派古琴以福建浦城祝桐君为代表,影响很大。”祝桐君一生对古琴艺术所做的贡献,深受赞扬,成为一代名流琴家。

发表于 2018-8-10 09: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08:07 , Processed in 0.01492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