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614|回复: 3

《書屋》雜志二〇〇二年第四期---弦 外 說 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6 05: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書屋》雜志二〇〇二年第四期---弦 外 說 琴
弦 外 說 琴
徐   康


小  引

讀書之樂,在於由“發現”而“聯想”,隨興所致,觸類旁通;積而有思,思而有得。餘嘗以披覽之陋,乃見諸多典籍之中,所涉“琴事”頗饒意趣。琴者,古樂之器也,以琴器而入史籍,乃爲人事之佐也。其或爲軼事,或爲典故,或爲正傳,或爲野史,雖所敘寥寥,或僅只數語,然令我讀之解頤甚或莞爾者,不爲鮮見。竊以爲古人與琴之關係,遠甚於今人。《詩經》之《小雅·鹿鳴》即雲“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之遍於朝野,自古已然。琴、棋、書、畫,爲舊時文人引爲風雅之事;琴、劍則爲儒生俠士隨身佩帶之物。故以“琴心劍膽”喻剛柔相濟、儒雅任俠;以“琴鶴相隨”喻志趣高潔、爲官清廉(宋·蘇軾:“夫君清且廉,琴鶴最相親”)。是故“焚琴煮鶴”,乃爲大煞風景、瀆毀美事之所譬也。至於夫妻和諧、兄弟情深、友朋誼篤,則謂之“琴瑟之好”,實爲妥帖之至。古之人也,居則撫琴自娛,出則以琴會友。乃至安邦治國之道,布衣鄉野之聚,似俱與琴事有不解之緣耶。此則令人思之而自見其趣。故特以便覽之偶得,綴而成文,以就教于讀者方家及諸多同好者。是爲小引。


之一

        成連“海上琴”,張岱“澀勒”功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大凡學問技藝,無不得自“時習”之功,豈琴藝獨能異乎?然習琴之道,則大有學問在焉。   
    春秋時的俞伯牙是聞名古今的琴師,據傳在年輕時曾從“天下第一名師”成連學琴。苦學三年,迄未出師。究其原因,乃成連覺得這位“高足”雖學有所成,卻尚未進入“情至空靈”之“境界”。於是謂伯牙曰:“吾能授你以琴藝,卻不能陶冶你之胸襟,而吾師方子春則能做到。他授琴於東海之上,其琴室海闊天高,何不與我同去請教?”遂同行而至蓬萊仙山。下臨泱泱大海,浩浩洪波,成連則稱要遠迎恩師於海上,遂獨自駕舟而去,誰知去而不返。伯牙佇立良久,只聞海水激蕩奔湧,海鳥悲鳴呼號,山林杳杳冥冥,遂恍然而悟曰:“何來方子春者?此乃恩師成連授琴於海上也!”頓覺胸襟愈闊而境界愈寬,於是撫琴高歌,與山風海嘯和而鳴之。從此,伯牙彈琴遂出神入化,成爲天下第一高手。身臨江海,眼界自闊;得之天籟,無師自通。個中“真味”,又豈獨琴乎?凡藝術之承傳精進,莫不如是也。   
    如果將胸襟、境界的修養,視爲“務虛”的話,那麽,習琴的“務實”方面,則仍然有其藝術規律可循。   
    曾寫過《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的明人張岱,在《紹興琴派》一文中,述其從師習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謂稔熟也。然而他堅持“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習藝常規;“練熟還生”,那就是非同尋常的獨特體驗了。因爲一旦琴藝嫺熟,極易“自我蒙蔽”而駕輕就熟。輕車熟路,自無履險之虞,然亦無探險之樂、獵“奇”之趣,而且極容易走向“油滑”,沿“熟路”順坡滑下,於藝術斷無長進。君不見操琴者萬衆,“熟”而能奏者十之八九;而真能稱爲藝術家的高手,則鳳毛麟角也。成功之道,惟有藝術上再次出現生澀之感,即所謂“以澀勒出之”。“澀勒”,真是一個絕妙的辭彙,也是一種吃苦的功夫,含滯澀、磨蹭、緩慢、生僻之意。比之“油滑”、“熟膩”,看似“愚鈍”,實則如嚼橄欖,澀中有甘;如登山路,滯中有進。張岱“澀勒”之說,與清代名畫家鄭板橋之體驗酷似。板橋《畫竹》詩雲:“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毫夜間思。剔盡冗繁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此亦深諳生、熟之道也。學畫也好,習琴也好,都要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地進入又一輪“生澀”的藝術感受,不斷地“雖熟猶生”,方能體驗到“藝無止境”的樂趣,逐步臻於成熟。張岱習琴而深諳此理,並付諸實踐,故能使“聽者誠服”而“無出吾上者”。他終成爲琴壇高手,也就不足爲怪了。
发表于 2008-7-13 21: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度
发表于 2008-7-18 14: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受益
发表于 2016-6-30 1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受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19:45 , Processed in 0.01310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