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858|回复: 2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6 05: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在與琴相關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說是傳之最久而又最廣的一則佳話。   
    《列子·湯問》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堂奧,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這就十分難得了。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爲解人、解心,這就是“知音”一詞的雙關含義。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殊爲不易,“欲解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歎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傑《蕭何月夜追韓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囿於政治、地域、交通、資訊等條件的局限,人們要找到真正靈犀相通、意趣相投的“知音”,談何容易!一旦覓得,倍加珍惜便是情理中事了。   
    然而前面的故事,還只講到“喜劇”式的前半部。它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壯的色彩:“……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呂氏春秋》則說:“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複爲鼓琴者。”二說大體一致,只是後者強調了“終身不復鼓琴”,更爲淒絕。我們似乎聽到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美妙的琴聲自此岑寂。主人公很悲觀,理由也很簡單:“世無知音者”,難道還值得“複爲鼓琴”乎?它從反面烘托了摯友、至交之彌足珍貴。“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唐·薛濤),“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唐·駱賓王),合乎人性的某些情感,總是古今一脈、靈犀相通的,所以,事隔兩千多年,伯牙痛失知音的那份淒絕悲傷,那份寂寞惆悵,我們閉上眼睛也還能想象出來。   
    “高山流水”見於多種典籍,文字大同小異,以致附會於民間,“琴絕”即爲“情絕”,“不是知音不與彈”中的“彈”即“談”,“彈琴”甚至與“談情”相諧音,這些無疑都豐富了民俗的語彙。而“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則成爲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心曲相通的譬喻,在關於友誼與愛情的表述中,獨標一格,爲“知音難覓”的茫茫人世,留下了些許美好的向往與溫馨的慰藉。
发表于 2008-7-8 12: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8 1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的不能再水的水贴
鉴定完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17:15 , Processed in 0.01399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