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6540|回复: 24

听说是清琴,但这是什么上弦法?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8 0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贴时发现这图,蝇头结不在岳山上,绒扣线没有穿过承露,有没有绒扣线还不知道呢。有谁可以解释这是什么上弦法?
strings.jpg

原贴在这

发表于 2011-8-28 0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里的琴吧。维护人员不懂上弦。
发表于 2011-8-28 01: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装装样子的吧。反正博物馆的琴都好可怜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2: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样。不过这也影响太坏了,不懂的人参观了就以为古琴应是这样,看见有蝇头结的会误以为上弦不正确呢
发表于 2011-8-28 1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用的吉他那种上弦器吧
发表于 2011-8-29 00: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错误的上线方法,应付应付场面而已,
发表于 2011-9-5 15: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哎,琴捐博物馆,真是暴殄天物!
发表于 2011-9-28 16: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博物馆都是些专业退役的兵痞子,文物在他们眼里也许除了可以变卖些银子就是些破烂。
发表于 2011-10-11 1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在博物馆里真的是悲剧了
发表于 2011-10-18 02: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中國嘉德去年拍賣的一張琴,並非博物館藏品。

該琴為清末民國初天津琴家宋兆芙舊藏,他共蓄三琴,另兩床為捐贈故宮之“奔雷”與“萬壑松”。

琴的年代被嘉德誤定為清初,但其實是宋代製品,鄭珉中先生在八十年代末曾鑒定過,并稱該琴為難得一見的名手精品,是宋氏所藏三琴之最。
发表于 2011-10-18 02: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但没注册该网站的看不到  发表于 2011-12-19 06:57
发表于 2011-12-17 22: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珍萃上好像有这张琴,背后加了吉他调弦的家伙

点评

我的琴就是这样上弦,底部置一弦槽类似吉他顶部。调弦十分方便,我认为比琴轴、绒扣等方便得多,而且精确不易跑弦。  发表于 2012-8-4 22:20
发表于 2011-12-19 1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琴艺术网转帖l来的:

近期頻繁往返于京滬,因得見嘉德、匡時、保利等拍賣預展的十餘張琴,現略記於此。

十一月下旬,在嘉德秋拍中有一琴,嘉德將其標示為清代。

圖片如下:



該琴為較罕見的變體鳳勢式,視圖片而言造型古樸,琴身寬大。琴式高古且肩當三徽,腰起八徽半是該琴較明顯的特徵,一見之下確認為明或更早製品無疑。

琴背有異體篆文琴名及題款,題款極具文人雅趣,字體除多有異體外,僅一個“之”子就用了三種不同寫法。龍池下有梁知先款識及印鑒,據查梁為清順治、康熙間人。18日赴京辦事,得暇即抽身前往觀看嘉德預展,看實物更應證了我之前的判斷。

琴身通體發蛇蚹斷兼有冰裂牛毛,整琴工藝細膩精湛,琴身比例極佳,一眼即知名手神工。琴身寬厚琴面略圓,通體黑漆,琴面部份發栗殼色,修補處現暗紅及褐色。琴材為上桐底梓,嶽山冠角皆為紫檀,白玉足,琴軫俱失,護軫損一。龍池鳳沼皆作圓形并以硬木鑲貼,龍池內可見面板木質已呈金黃色且部份發黑,以甲觸之應手而落。琴體破損處亦現黃黑色木質及純鹿角灰胎,且灰胎施涂極厚。

在燈光下龍池左側隱現明代制琴大家重修款,右側落唐款。細審之下明代重修款確實無疑,且琴身修復痕跡宛在。唐款雖已近漶漫難辨,仍可見年號於前。

綜合所見,此琴標示為清代顯然是極大失誤,鑒定之人或為題款“假良材而來儀,爰此式以命名”兩句所誤,以為梁氏自作之憑據,卻未加審辨。只嘆偌大嘉德法眼眾多,竟無一人識得此寶。

此後即由友人競得,除許以終身保用外更秉高義慨贈一半之所有權,得友得琴如此,三生有幸矣!

点评

辛苦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2-20 07:19
发表于 2011-12-23 09: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发表于 2012-1-22 00: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上面有些人在还没有搞清楚真实情况时就对博物馆藏琴进行信口开河的否定,似对古琴进入博物馆报有很深偏见,好象古琴进入博物馆是罪莫大焉。我在其他地方也曾听过某位很著名的人物在很正规的场合也有此一说。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误解。琴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在私人手中,都有利有弊。从博物馆来说,有利之处是能使琴得到很好保护,比如恒温恒湿,无被盗、火灾、破坏、楼倒倒之虞,甚至条件好的博物馆还能抗大地震,一般的动乱包括文革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也难以破坏博物馆藏品(不少博物馆藏琴就躲过了文革之灾,而在私人手中的就没那么幸运。比如杨宗稷琴,裴铁侠琴),即使遇上战争,由国家保护也比私人保护力度更大。因此博物馆在保护古琴方面是功不可没。还有,博物馆无论是研究条件还是财力,都是私人所难企及的,可以对古琴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说得深入一点,是在把古琴作为乐器之外,还把古琴作为文物来看待和研究,开辟出了一个体现古琴价值的新领域,或者至少也能把相关资料科学、系统、全面地公布介绍,让大家(包括琴人们)都能饱眼福,都能利用这些资料。所以想把什么东东永久传下去,进入博物馆是最佳选择,这也是过去很多人将手中文物捐献国家的原因。其缺点是古琴一旦进入博物馆,就很难拿出来弹,失去了琴作为一种乐器的特质,这也是最受人诟病的一点,有人直称为“死琴”。另外一点,则是认为博物馆对琴不加爱护,凡破琴就说“一定是博物馆的”,坛子里已有不止一人这样认为。
而从私人藏琴来说,与博物馆藏琴的利弊是恰恰相反的:有利的方面是可以经常弹奏,体现了琴作为乐器的基本价值;另外琴人往往往爱琴如命,对琴十分珍视,有一点小损即一定会修补使之完好。但不利之处也非常明显:怕贼惦记,怕楼倒倒,怕11.15火灾,怕5.12地震,怕文革隔几年再来一次,怕子孙不肖变卖流失(在同一家庭中流传的收藏,超过三代的不多见)。过去开琴会,琴家们普遍都随身带着明、清琴甚至唐、宋琴(比如1990年代的成都两次琴会就是如此)参会,而现在古琴价值这么高,谁还敢带着它们长途旅行?所以也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与深藏博物馆并无本质区别。同时,一些琴虽然一直收藏在私人手中,但也一样不弹奏,那张拍卖了1.2亿的“松石间意”,就自宋以来基本没人弹过(此琴我上过手,面板上面没有经常弹奏的摩擦痕迹,吴钊先生也对我说过此话)——这虽然是个特例,但随着古琴的价值越来越高,越是珍贵的琴就越不敢或越舍不得拿出来弹,其结果与藏在博物馆并无多大不同。
目前一些博物馆的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古琴深藏不弹的弊病,尝试进行一些改变。最初是郑珉中先生提出要让古琴响起来,在实践方面,据我所知,目前已有重庆三峡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迈出了第一步。2010年8月、10月、11月,这两个博物馆就三次把他们所藏古琴拿出来公开演奏,包括唐、宋、明、清的琴都有。在2010年11月16日浙江省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古琴研讨会上,如何让博物馆的琴“变活”成为一个讨论专题,不少专家就此提出了一些相当可行的办法。因此可以期望将来这种状况会得到逐步改善。
另外,对古琴包括对所有进入博物馆的文物,都会受到十分精心和最好的保护,博物馆有非常好的文物保护设施,更有非常严厉的文物保护制度,所以琴进入博物馆,不会遭到损坏(即使文革中也是如此——只是不能与现在比,但在当时也是最好的保护)。至于有的琴有破损,基本是入藏时就是如此(也不排除入藏后个别有损坏,但毕竟极少)。据我所知,现在大多博物馆的古琴收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的,其时没有人把古琴当回事,除了常弹的琴,其他也常有破损。即使琴家,若有三五张琴,也不一定每张琴都爱之若命,也有不小心、不经意损伤了但也没有修好的。还有的是没收、抄家、收缴来的,这中间的情况不难想像。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会作为文物而加以保护,这是制度,自有博物馆起就是如此。
另外,博物馆也会对所藏古琴进行修理,而且都是请最好的琴家,用传统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维修。比如故宫、中央音乐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就曾请高人修理了所藏古琴,效果非常好。
因此,私人琴家藏琴与博物馆藏琴,其目的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利弊不同,但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并且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琴家(主要是重庆天风琴院)的合作就很好,搞了很多活动,都很成功,对双方都有不少好处。建议有藏琴的博物馆与当地琴人们互相沟通(琴人们也可主动去找博物馆),大家一起合作做一些对琴学发展有益的事。要放平心态,不要互相瞧不起,甚至抱敌意,这样对谁都不好。
本来想以此内容新开一帖,但不知为什么通不过版主审查。我这里面有什么不和谐的内容吗?

点评

给个大拇指!  发表于 2012-9-22 21:43
发表于 2012-2-16 17: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又不弹,,
发表于 2012-2-16 19: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年去曲阜,大成殿前祭孔乐器模型琴(就是一死木外形做成琴样),就是这种上弦法
发表于 2012-7-21 1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正如:伯乐与千里马
发表于 2012-9-21 22: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暴殮天物…………
发表于 2012-9-22 12: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蝇头1.jpg

无蝇头2.jpg

见此贴,回想网络视频也见到过,这是已故老琴家的视频
同样发现没有蝇头。
发表于 2012-9-22 1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知道轸池那边是怎样的。
发表于 2012-12-18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知识。
发表于 2018-3-20 10: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间意 發表於 2012-1-22 00:11
看到上面有些人在还没有搞清楚真实情况时就对博物馆藏琴进行信口开河的否定,似对古琴进入博物馆报有很深偏 ...



認同所言。
发表于 2020-5-7 2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上弦器啊,咸鱼150有卖,挺好用的
发表于 2020-7-30 15: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攒积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0 00:14 , Processed in 0.025737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