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048|回复: 0

三、富对比性的质感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17: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来说,在西方音乐中,音色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只在有特殊的需要时才会得到突出和强调。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注重的是形式,是逻辑。它们的乐意是通过高度抽象了的“形式感”得以整合、表现和接受的。而在中国音乐中,音色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中国音乐始终重视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功能,重视音色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直接性与特殊性,以及由此而来的音乐表现方面的“质感”。在中国音乐中,一件乐器的表现力往往是通过音域、音质和音色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而音色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至于音色方面的指标,通常是由人声化、个性化和丰富的对比性等方面构成。
    中国乐器历来是以近人声为贵。早在唐代就有人说过:“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认为弹拨乐器不如吹管乐器,其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音色比后者距离人声更远。到宋代,又有人提出“谁道丝声不如竹”(刘敞)的反诘,是因为此时新崛起的拉弦乐器又以其更接近人声而压过了吹管乐器。这都体现了在乐器音色上以人声为贵的思想。一般地说,弹拨乐器因其是点状出音,故天然地离人声较远,但古琴却因其特有的“走手音”使点状的音得以线化。而音的线化从音色上说则为“声腔化”,从而使古琴的发音获得了较强的人声效果。音色上的人声效果使音乐在表现情感、刻画形象方面获得了贴近生命、直呈世界的“质感”,增强了音乐的直接表情能力。可以说,唯有古琴才真正地既具弹拨乐器由其点状出音所生的力度,同时又具有吹管乐器与拉弦乐器由线状出音所生的“质感”效果。
    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其不可替代性。几千年来,能够一直流传,被人频繁使用的乐器,其音色都是极富个性的,例如筝、三弦、琵琶、箫、笛以及胡琴的各个家族等。相反,凡是在历史上曾经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其音色与其它乐器过于相似,因而失去了个性特征。例如排箫即因其音色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瑟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而古琴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则始终以其个性化的音色独步乐坛,绵延不绝。古琴的音色,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没有哪种乐器能够与它相比拟;高音区则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这与琵琶的高音区虽然脆亮但略嫌紧张、尖锐和单薄不同,也同古筝的高音区虽然圆润却又略感力度不够有别。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哪种乐器在音色上与它相似,更不用说代替了。正是这种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音色,使得古琴的音乐表现极富“质感”,成为古琴长久不衰,至今仍能显示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品格。
    但是,古琴之富于“质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音色丰富多变,且富于对比性,为演奏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乐器音色的个性化固然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乐器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如果一种乐器只有单一的个性特征,虽然较那些没有个性持征的乐器要好,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局限,因为它限制了自身的表现境域,使它只具有特色功能,而不具备普遍功能。在古代乐器中,埙就是如此,尽管有特色,但局限较大。只有古琴才能够以其最为丰富的音色突破这种限制,获得极为宽广的表现力。
    就总体而言,古琴的音色有三大类型:散音、按音与泛音。散音即空弦音,其特点是比较响亮,共鸣性强,余音长,但其音质比较松弛,缺乏紧张度。按音即左手按弦时所弹出的音,它没有散音响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对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其走手音的使用特别适合于表现力度和制造紧张度,也最适合于演奏丰富多变的旋律。古琴音乐的旋律就主要由按音表现的。泛音则清脆、晶莹、透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按音的厚实正好形成对比,适合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华彩旋律。在琴曲中这三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其对比能更好地表现乐意,使不同的乐意都能获得“质感”。如《流水》一曲,第一节是描写山中的背景,沉稳、平静,故多用散音;第二、三节刻画山上泉流奔跳而下的情景,轻盈欢快,富有弹性,故而主要用泛音;而到第四、五节表现深潭中的阔大而满溢的水势时,要渲染的则是浑厚与实在,于是又改用按音演奏了。这三种不同的音色与所欲表现的乐意十分贴合,故而均能产生“质感”效果。
    再从细处来说,古琴的每根弦,每种技法都能产生特殊的音色。古琴是一弦多音乐器,共有七根弦,按照五声音阶定弦,其相邻两弦之间的音距一般是大二度或小三度,所以,同一个音可以在不同的弦上出现,形成“同音异弦”现象。例如在F调的定弦中,“2”这个音可以分别在七弦十徽、六弦九徽、五弦七徽六分、四弦七徽、三弦六徽四分、二弦五徽六分和一弦五徽上取得,而且所取各音的音色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演奏同一个音,其弦数越高,音色便越亮;徽位越低,张度就越小。演奏者可以根据乐情的需要来挑选适当的音,其可选的余地相当大,其音乐的表现也就可能达到相当精微细腻、获得“质感”的地步。琵琶、阮等多弦乐器也存在着同音异弦现象,但其境域要小得多。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擘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擘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擘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在前面所举《渔樵问答》的例句中,第一个音是用中指指肉向内“勾”出的,其声重、厚、实;第二个音则用中指用背向外“剔”出的,其音轻、薄、亮。这不仅仅是为了演奏的方便,更重要的还在于乐曲表现的需要。如果第二个音仍然使用“勾”或者“抹”、“打”,总之,用指肉弹出,则其过于粗厚重实的音会使该乐句应有的幽远深邃的“质感”受到破坏。所以,古琴的左右手指法的音色差别也为古琴的表现力提供了较大的活动场所与选择空间。无怪乎古人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应该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将古琴与其它乐器进行比较,突出古琴的优越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其它乐器。其它乐器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但不在本文的论题范围之内。笔者之所以特意写此文论述古琴的艺术表现力,是为让人们能够更正确、更深入地认识这件乐器,引发更多的人对古琴音乐艺术的关注,使古琴这一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乐器能够得到重新的开发和利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4 22:24 , Processed in 0.01469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