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455|回复: 0

广陵派古琴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8 12: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琴的构造十分精巧,又十分合理,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特点在于韵长味厚、苍古圆润。丝弦的使用,非常合于古琴“愉己不娱人”的品格,利于内心深层的交流,所以也并不求音量有多大。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一种古老乐器。
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文化形式。
    200311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申报书中,对古琴艺术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表现形式作了十分准确和详尽的说明。
广陵派古琴艺术(以下简称广陵派)是中国古琴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几与中国古琴艺术同步,其基本内容与艺术特征既沿袭了古琴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创性。
关于广陵派的起源,有人说是兴自唐代,因为唐朝诗人李颀有“请奏鸣琴广陵客”的诗句,这只能说明唐代扬州有善弹古琴者;又见《云仙杂记》中载“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断弹楚声者为扬州薛满”,这里可能因闻者惯听薛满弹琴所致,而确认其时便形成广陵派尚不足为据。但是,史籍中关于扬州琴史的记载还是不少的,从中我们不难相对准确地推断出两点:
一、     古琴之于扬州广为流行历史悠久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善鼓琴。他40岁便遭统治者杀害,在其临刑前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以发泄胸中的愤恨与不平。《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也由《聂政刺韩正曲》发展而成。全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此曲因东汉时在广陵地区流传甚广而得名《广陵散》。这是古代扬州琴艺流行并传承不息的最有力佐证。
二、广陵派成熟于清初
中国琴乐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南风、北风之别,至宋代江、浙两大宗派更是名声鹊起,尤以浙派衍生的虞山派风行天下。前面说到的“闻琴声而能断弹琴者为扬州薛满”者,除惯听弹者鼓琴外,还隐约源于对操琴风格的鉴别。扬州既是古琴流行甚广的区域,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积淀丰厚的地区,风格的形成应该较为悠久。多数学者认为,广陵派的风格与虞山派相近,并受其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申报书中认为“琴坛自明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是广陵派、虞山派、川派、岭南派、诸城派等流派”,其中广陵派被列为首位。由此可见,广陵派的形成应为明末清初或更早些时。
琴派的形成,取决于杰出的琴人和出色的琴谱。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陵派真正形成并日渐成熟的时间当为清初。清初扬州出现了两位被广陵派后人称之为“祖师爷”的琴人。一位是顺治年间的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他是在继承虞山派风格基础上自成流派的。他对待传统琴曲的态度特别严谨,提出“古曲没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如删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画,虽有破损,其未损处未必减色;如果增得不好,就像清水加进了污浊,就再也无法还其本色了。”他编有《琴谱指法》,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初刻于响山堂,后由其第三子徐祎(字晋臣)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徐常遇弟子众多,其子徐祜、徐祎尽得真传,技艺超群,曾名震京师,并被康熙皇帝召入宫内,兄弟对鼓献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扬州琴派以徐祎为最”。第二位是琴人徐琪(字大生,号古琅老人),他曾历游燕、齐、赵、魏、吴、楚、瓯、越、遍访知音,荟萃各派琴谱,积30年之久,编成广陵派影响最大的一部琴谱——《五知斋琴谱》。该谱除收曲33首外,还加入解题,后记,旁注等,记叙了编者对乐曲的理解,编入“上古琴论”、“指法纪略”、“指与意合”、“三声论”等多篇理论文章,其所收曲目具代表性、记谱精密和加工得当,成为近200多年来国内最受欢迎的琴谱之一。
自清乾、嘉以后,广陵派取得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又出现一位广陵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仪征琴人吴灴(字仕柏)。吴灴幸得二徐后人嫡传,对两家的琴艺兼而习之,因而成为广陵派传承的关键人物。他编著的《自远堂琴谱》,在徐常遇、徐祺琴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最终奠定了广陵派“音随意走,意与妙合”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特征。
20世纪初,著名古琴家孙绍陶先生首倡成立了广陵琴社(地址在今史可法纪念馆内,该馆现还设有广陵琴社史料陈列室)。孙先生家学渊源极深,其父孙檀生为广陵派第八代传人的杰出代表,因而在广陵派琴坛颇具号召力。琴社初有十余人,至1934年已发展至50多人,其中不泛琴界学者、精英。抗战期间,扬州沦陷,琴社被迫解体,琴人流散各地,直至80年代初始得恢复。近代以来,广陵派雅集不断,编著出版了一批理论研究文章,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在中国琴坛独树一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琴能集中体现儒家的“中正和平”,道家的“天人合一”和释家的“本心顿悟”等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自古以来能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古琴演奏依靠人来弹奏古琴。古琴,又称七弦琴。琴是它历代相延的原称。古籍《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还有七弦,传说周文王为悼念儿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鼓士气,再添一弦,于是形成后来通行至今的七弦。
古琴艺术除了即席或登台演奏,能够将其传承下来的作品便是琴谱。古琴的记谱很有特点,自唐以来并一直延用至今的古琴方法为“减字谱”,对弹奏音位、手法应用文字记录非常详尽,仅各种指法符号就有一千多个,但缺乏节奏节拍的记录,仍不容易直接唱出来。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地传授旋律。琴曲大多数是标题音乐,曲名反映乐曲描述的思想情感或具体内容,琴谱前一般还有文字题记,性质与标题接近但更详细地说明乐曲内涵,写作动机,音乐形象等,是给演奏者和听众的一种提示。琴谱的记录特点,致使古琴的据谱演奏也非常特殊。这一特殊的过程称“打谱”。琴人据谱演奏有相当的灵活性,可参考不同的谱本加以选择、综合,融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因而“打谱”是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造性的活动。琴谱中还穿插着琴论,众多精辟的有关琴艺的论述,便出自琴谱的序文之中。
古琴有三种基本音色,即宏亮如钟的散音,清透明亮的清音和优雅柔美的按滑音,表现力非常丰富。
历代古琴变化不大。先秦时期琴未完型,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曾候墓出土的十弦琴,这是已知最为古老的华夏之琴,另一类是湖北蓟门郭家店楚墓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至汉末魏晋初,琴已基本完型,与凤身相映(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审美情趣差异,其式样既有沿袭也有某些变化,但无原则区别。
弹奏古琴可配以香炉,以檀香烘托幽雅的气氛。
广陵派现存琴谱有20多种,其中又以“五大琴谱”最为卓著。
《澄鉴堂琴谱》:
徐常遇父子所著,是广陵琴派最早的琴谱。徐常遇初著的《琴谱指法》,于1702年初刻于响山堂,故而又名《响山堂琴谱》,此谱由其子等人在澄鉴堂重新校刊成书后,就成了现在的《澄鉴堂琴谱》。此谱共有二十一首曲目。
《五知斋琴谱》:
广陵派琴人及至整个琴界所推崇的重要琴谱,由康熙年间广陵派著名琴家徐祺所著。当时未能及时出版,直到五十四年以后,也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才由其子徐俊在周鲁封的帮助下刊行出来。《五知斋琴谱》中所收三十三曲,除《澄鉴堂琴谱》中的二十一曲以外,兼收了金陵、吴、蜀各派琴曲十二操,如《墨子悲丝》、《秋塞吟》、《普庵咒》、《捣衣》、《苍江夜雨》、《良宵行》、《杞桥进履》等。有的琴曲如《墨子悲丝》、《普庵咒》、《秋塞吟》等,经过徐祺和他以后的广陵琴派各琴家的加工改造,已成为广陵琴派的传统名曲。
《自远堂琴谱》:
清乾隆、嘉庆年间广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灴所著。吴灴积平生之精力,编著了《自远堂琴谱》十二卷收集了约九十首琴曲,除《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两书中的四十五曲外,还增收了《龙翔操》、《梅花三弄》、《幽兰》、《天台引》等四十五操新曲(每操仅注有调性、调式),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直到他八十四岁高龄时,才在上海出版。
《蕉庵琴谱》: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年至1874年)发展广陵琴学卓有成效的著名古琴家秦维翰所著。秦维翰将其平生孜孜不倦所练习的三十二首琴曲悉心参考,去腐取精,掇其简要,于同治七年(1868年)编成了《蕉庵琴谱》四卷。由于这三十二首琴曲师承有序,而且秦维翰对它们也是深有体会,因此,《蕉庵琴谱》有别于收录他人琴曲而入谱的琴谱,能较真实地反映广陵琴派传统琴曲的面貌;如广陵四大名曲《樵歌》、《渔歌》、《墨子悲丝》、《佩兰》及其他名曲如:《梅花三弄》、《龙翔操》、《山居吟》、《潇湘水云》、《普庵咒》、《风雷引》、《静观吟》、《平沙落雁》、《离骚》、《秋塞吟》、《梧叶舞秋风》等都是现今广陵派主要的风行之操。
《枯木禅琴谱》
广陵琴派第八代弟子云闲和尚刊行了《枯木禅琴谱》八卷。这部琴谱收录了三十二首琴曲,其中二十五首为广陵琴派传统琴曲,余下七首大部分是云闲和尚自己创作的新曲如:《那罗法曲》、《怀古曲》、《枯木吟》、《独鹤于飞》等。
广陵琴派的演奏特点:
1、右手下指喜用偏锋:无论勾、挑、剔、抹,都带斜势,轮指亦然;滚沸仿佛画一圆圈,由于多用偏峰,出音清越。
2、过徽:按一般传统的说法是“弦不过徽”,“未有直过五六徽而弹者,此琴之所禁也”,但《五知斋琴谱》中“抹”法“常在四徽上下出声”,提出了过徽演奏。广陵琴家实际演奏时甚至过六徽,这样与散音、泛音形成对比,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唐人陈拙指法也有“指分远近”之说,看来是古指法的遗存,说明广陵一派渊源有自。
3、吟猱:左手强调吟猱的功夫,强调虚实变化,强调要“吟猱不露”,源于虞山派。《五知斋琴谱》载“若细吟,以及少息,手原暂可不动,将大指藏于四指之下,隐隐吟之,声愈幽柔而音愈沉洁,既无离弦之空,而又无形迹之忙。”如此才能韵味醇厚,听之妙不可言。
4、唱弦。这是广陵派独特的习琴方法,它是根据旋律的音高和节奏,把弦位及左、右手指法名称唱出来。这样不仅便于学习而且有助于音乐记忆。即使手中无琴,也可背弦默唱,虽手上生疏,然数日就能恢复。
5、节奏。广陵派琴曲的节奏,多与众不同处,很少用规整的节奏贯穿始终。多为混合节奏,令初听者无拍可击。而正是这种不同单位的混合节拍,可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感,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轻重缓急似在不意之中。听者感觉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传承:
广陵琴派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刘少椿先生《广陵琴学源流》称:“自嵇中散、袁孝尼而后,只唐人李颀诗:“请奏鸣琴广陵客”;又《云仙杂记》载: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断弹楚声者,为扬州薛满。片鳞只爪,偶一二见,盖书有缺间矣。其足资考证者,当自清始。”
真正意义上的广陵琴派源于清初顺治年间。
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有三子徐祜(字周臣)、徐襸(字瓒臣)、徐祎(字晋臣)与其侄孙徐锦堂皆能传其琴学,三子中,以祜、祎二人最闻名,有“江南二徐”之誉。 徐常遇一生与琴为伍,弟子极多。释普照、长白唐公、马士俊、孔毓、苏梅、许汝霖、徐秉义、甘应泰、梁镜、杨文言、范国禄、舒格、何金骧、李穣、方象璜、鲁鼐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就连当时权贵年羹尧、年希尧、陈梦雷等也拜在了他的门下。
康熙年间,扬州还有另一位琴师徐祺,号大生,别号古琅老人。
乾隆、嘉庆时期仪征琴师吴灴,字仕柏,(17191802),师从徐祜的侄子徐锦堂,又与徐祺之子徐俊游,可看作徐常遇、徐祺两家琴学的嫡传与合流。
吴灴有两个弟子得其真传,一是颜夫人(姓字不详),一是先机和尚,形成俗、释两派。俗家一脉,由颜夫人传梅植之(字蕴生,道光间举人)等。梅氏善诗文,雅爱操琴,《江都县志》称:“传吴仕柏遗法,冥追千载,悟入古初。”从其学者甚多。 释家一脉,则由先机和尚传明辰和尚(号问樵)、袁澄(道士)、牧村和尚(传空尘和尚,见下)、逸梅和尚、秦维翰,其中尤以秦氏最为著称。
秦维翰(18211874)是道光至同治年间最著名的广陵琴家,他弱冠即精琴理,成年以后,得明辰和尚指点。秦氏传授的俗、释两家弟子极多,如孙檀生、胡鉴、何本祖、乔子衡、丁绥安、解石琴、雨山和尚、皎然和尚等。
光绪年间的空尘和尚自称:“就学于菩提院牧村长老,继从羽士逸峰赵师、芜城丁绥安夫子,淮山乔子衡夫子。”后空尘和尚携琴云游燕、齐、楚、越,遍访琴家,融入两百年来广陵琴家的演奏经验,以佛教梵音为主旋律创作了许多古琴曲。因其将琴学作为传授佛学的载体,空尘和尚不收俗家弟子学琴。
清末著名古琴家黄勉之(18531919),为得广陵真传,曾暂入空门拜空尘和尚为师,两年后学成还俗,在北京办“金陵琴社”。其弟子有杨宗稷(18651933),办“九嶷琴社”,从学弟子甚多。杨氏对近代琴坛影响深远,但显然已是泛广陵化了,人称“九嶷派”。
民国年间的广陵琴学,是靠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的而得以维系不坠。这个时期最有成就的广陵琴家要数秦维翰的再传弟子孙绍陶(18791949)与王芳谷(其师海琴和尚)。孙绍陶出生于操缦世家,幼承家学,又师从秦维翰的弟子丁玉田、解石琴,琴艺一时称绝。王芳谷亦为丁玉田入室弟子。
孙绍陶在民国二年(1912)与王方谷、胡滋甫(胡鉴之子)、夏友柏、高治平等一起创建了广陵琴社。孙绍陶被推举为社长,主持琴社二十余年。其间,张子谦、刘少椿、翟筱坡、胡斗东等相继入社,到1935年,社友由十余人发展到五十多人。孙绍陶一生传授弟子较多,唯张子谦(18991991)与刘少椿(19011971)最称独步。二人精研琴学,传授弟子众多,如龚一、林友仁、梅曰强、成公亮、戴晓莲等,皆为当今琴坛中流。
广陵琴社于1984年正式恢复。每年除了组织琴人聚会,还与兄弟琴社进行琴艺交流,并经常向中外宾客献艺,受到广泛赞扬。
当前代表性传承人有:
张峰,出生于1975年,少年起习琴,启蒙于扬州已故广陵派琴家胡荫乾,梅曰强先生,后师从于南京琴家马杰先生,2001年进修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龚一先生。
曾获文化部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古琴青年组银奖。首届全国古琴大赛青年职业组优秀演奏奖。
张峰的学琴经历坎坷,他童年时听到过一次古琴音乐,从此念念不忘。直到长大工作后,自己有了收入,他才得以拜在胡荫乾先生门下学琴。不久,胡先生去世,他又师从梅曰强先生。
辗转数年,张峰在师兄马维衡家里见到了南艺的古琴老师马杰。马杰的侃侃而谈和演奏让张峰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古琴可以用如此宽广而博大的胸怀来传承和演奏;门户之外有一片新天地。张峰重新开始了学琴生涯,他辞掉了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考进了扬大艺术学院的大专班。同时他每周一次到南京跟马杰老师学琴。从马老师身上,他不但学到了操琴的技艺,也学到了做人的品德。三年后,马杰把他推荐给在上海的全国著名古琴教育家、演奏家龚一老师。
龚一老师学贯中西的学养、高超一流的演奏技艺、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张峰如沐春风。2001年,张峰获得全国青年艺术大赛民族乐器独奏银奖。
2002年,张峰回到扬州,创办了“大音琴堂”,他抱定“有教无类”的宗旨,不管白领、蓝领,老人还是儿童,只要愿学他就教,生活困难的就不收学费。曾有贵州、四川、大连、新疆、吉林等地学生慕名前来学琴,张峰考虑到他们的经济能力,一律免了学费。
张峰利用一切机会自费举办讲座和演奏会,无偿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演奏的机会。从2002年以来,他每年都要举办二十多场讲座,在他的努力下,扬州学习古琴的队伍不断壮大,仅他的学生就有近百人。
张峰说:弹奏古琴时心中不能有一丝杂念,不能有一丝浮躁,比如《平沙落雁》是一首连初学者都会弹的曲子,但真正能弹好的人不多。
曹华,1986年由胡兰启蒙习琴,师从胡荫乾。2002年以来,以教琴制琴为业。现为为中国民管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理事.
蔡思诗,师从曹华,2006参加全国古琴比赛,以总分第四获三等奖。
彭裕雯,师从曹华,2006参加全国古琴比赛,进入决赛获优秀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21:34 , Processed in 0.01548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