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768|回复: 13

古琴记谱法深刻反映中国文化的构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1 14: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晴朗的雨天 於 2012-3-31 14:29 編輯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古琴谱式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之相对性,正与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远空灵之意境深相契合。

       中国琴学历史悠久,谱系深广,文献丰富,几千年延绵不绝。在其近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曲谱遗存,是保存古代音乐资料的宝库。历代传下来的古琴谱集约有160多种,所遗存的琴曲700多首,而这些琴曲又因流派、传承与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这些古老的琴曲,通过其独特的记谱方式得以留传至今。

       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和眼光看,古琴谱式在节奏、时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有较大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任何一种谱式的产生和形成,并不仅仅是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的简单选择与诠释。在记谱体系背后,实质上蕴藏着特定的音乐观念、艺术思维和文化构成模式。日本音乐学家山口修在《从人类学研究乐谱的意义》中认为,音乐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象征着一定的文化。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概念体系,可以置换成听觉、视觉或触觉的象征。他主张把乐谱法或记谱法放在一定的文化整体中,考察其地位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乐谱法或记谱法,是音乐文化中的一种视觉表象,如果从人类学或民族语言学来看,记谱法应是各种各样文化构造的反映。
       古琴记谱法基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的产生、变化与传承,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历史文化等密不可分,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记谱、打谱与传承

       中国传统的“模糊记谱”与西方的“精确记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以“先进”、“落后”简单加以判定。西方的记谱体系,以精确的符号忠实地记录音乐,并以此作为一种技术追求,形成重视作曲家书写定格及其客体阐释传统的行为特征。而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境界,它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因此,古琴谱虽不像西方五线谱那种空间座标图表看上去一目了然,没有形成像五线谱那样在音高、节奏、句逗、强弱、装饰等方面所具有的精确性,以及独立的表情、速度、力度等规范的体系,但给予演奏者的创作自由度和不确定性比五线谱记谱法要大得多。本文章转载自中国爱乐网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远空灵之意境,从古琴身上找到了最为理想的寄托,而古琴谱式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之相对性,正与其所追求的意趣、韵味深相契合。鼓琴者只有“心超物外”,才能“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清·苏璟)。明人萧鸾曾说,“今之按谱而为琴者,率泥其迹而莫诣其神,攻其声而莫极其趣,而琴之道殆荒矣”。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有谱,还是无谱,“口传心授”始终是传承的主要方式,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虽有丰富的谱字系统,但乐谱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传承留下可凭借记忆的依据。乐曲中丰富多变的演奏手法及细微之处,则须通过口耳相授、耳濡目染得以传承,在直接的、面对面的弹奏与传习中,被传承者得以体悟与领会琴乐之内在含义和神韵。因此,琴谱在古琴音乐的传承中并非作为“标准谱”,古琴音乐不可能离开口传心授而独立传承,乐谱仅是保存音乐的一个备忘和参照。本文章转载自http://cn.123aiyue.com/

       由于古代琴谱不标示节奏,乐谱主要记录了演奏的指法、音位,其音声谱字并非对应,故而,一旦某些琴曲“口传心授”的传承断裂,即须通过打谱来恢复其生命。五线谱、简谱与音乐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只须对谱视奏,便能把谱中面貌展现出来。而古琴对于乐谱的诠释,最终变为音乐演奏者通过认真细致的“打谱”来实现其向具有实际意义的音响世界的转化,因而使同一首乐谱在不同演奏家的“打谱”演奏下,产生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发表于 2012-3-31 15: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角度非常好。我们应该反对以所谓普世价值为借口,刻意忽视古琴记谱法的文化背景,生硬地将其塞入西乐记谱法的框架之内。

在下还有一个观察,拿来讨论。记谱法其实也和语言文字有深刻的关系。因为从音乐到谱的映射关系,在同一个文化体系内不可避免地会参照从语言到文字的映射关系。象形文字主要反映的是指代对象本身的形象、动作等实体特征,而拼音文字主要反映的是指代对象在语言上的发音特征。这种差别训练出了完全不同的认知习惯,反映出巨大的文化差异。读图的认知思维是二维的,也就是说,对象(文字)在上下左右两个维度上都有需要读取的信息,因此象形文字的信息承载量更大;拼音的认知思维是一维的,也就是线性的。对象(文字)只在左右方向一个维度上都有需要读取的信息。如果要表达更多的信息,只有靠增加文字的长度。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古琴减字谱的出现,是象形文字体系内的必然。尽管即使是中国人初见也会觉得是天书,但琴人懂得其组成规律之后,并不会觉得难以辨认。我们看汉字文章,早已一目十行。即使不去辨认文章的“章”字究竟有几横,也毫不妨碍我们认出它来。熟悉减字谱的,也完全能做到这个地步,通过训练达到视奏。相反,如果刻意用相对“落后”的线性思维来记谱,要想同样反映出大信息量的古琴演奏技法,就难免捉襟见肘了。
发表于 2012-3-31 2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古琴簡字譜,就如同保留古琴一樣。試想,假如有人認為“古琴”這兩個字難以辨認,而改為拼音加聲調“gu3 qin2”,這還像話嗎?竊以為,傳統簡字譜的唯一缺點,是無法記錄音值。簡字譜的改革,應解決這個問題。
发表于 2012-3-31 2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glodash 發表於 2012-3-31 15:40
研究角度非常好。我们应该反对以所谓普世价值为借口,刻意忽视古琴记谱法的文化背景,生硬地将其塞入西乐记 ...

这个观察很有道理。

古人之所以长久以来一直以文字谱,减字谱来记录古琴音乐,是有一定内在道理的。我总结如下:
第一,指法本位的思考模式;从陈拙的指法论,到明代一些的琴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一直觉得只要指法对了,相对的节奏音高也会比较正确。这与工尺谱,五线谱等“旋律本位”的谱子和思维习惯是不同的。
第二,口传心授的教学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实际意义上对于谱子的依赖性很低,谱子只是一个提醒。当然面对当下的转变,我们自学的人数在增加,对于谱子有了更多的依赖。。
第三,本就不确定的节奏。就以龙翔操为例,这个节奏时值,我觉得用五线谱也未必搞得定。。本来的音乐结构就不同

现在还要加上您的这个观察,
发表于 2012-4-2 0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没这么玄。要说精确、模糊,我觉得减字谱跟五线谱程度是一样的,即二者分别对音位和旋律节拍都精确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对节拍处理和音色表现都模糊到了相当程度,所以,琴派之分主要在节拍,钢琴家里面对德彪西这样最重音色的就只有两个人真正弹得好,甚至到现在真正能把德奥古典作品的声部表现弹出上世纪初大师水平的也没有了,七八十年代阿劳讥刺的所谓内声部现在都没人会玩。。。。我这是另一种玄法了

点评

今古都有通和不通之处 遇上了能弄清不通在哪 通在哪便是对的的开始  发表于 2015-1-1 12:48
发表于 2012-4-2 0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觉得,学川派的把布谷鸟儿咕咕叫听听、学广陵派的把扬州评话听听,学管平湖的对到杨宗稷的四行谱揣摩揣摩,琴可能就弹得像些。不需要虚虚悬悬,可能也就会有文化些。
发表于 2012-4-2 18: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4-2 20: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孫新財 於 2012-4-3 18:06 編輯


>保留古琴簡字譜,
>就如同保留古琴一樣。

古琴竟=減字譜?

>“古琴”這兩個字,
>改為拼音加聲調“gu3 qin2”,
>這還像話嗎?

可不是麼!
有誰這麼主張呢?
有誰竟認為古琴竟=減字譜呢?

>傳統簡字譜的唯一缺點,
>是無法記錄音值。
>簡字譜的改革,應解決這個問題。

先生!
此問題早就解決了!

傳統減字譜的最大缺點,
是逐字記出四種資訊的這種僵化模式
使它與視奏教習法的目標
根本背道而馳!


>要说精确、模糊,
>我觉得减字谱跟五线谱程度是一样的,即
>二者分别对音位和旋律节拍
>都精确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对节拍处理和音色表现

>都模糊到了相当程度,

胡說!簡直就是睜眼說瞎話!
减字谱根本就沒有拍子
对"旋律节拍"
那就能"跟五线谱一样",
"都精确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呀!

反之,
五线谱对音位的精确
那會是竟與減字譜的程度
是一样的呢?

實則無論什麼譜
(包括減字譜在內)
都並無須,也無能
記出精確記出徽分來!

点评

孫總﹐中間有兩段是重複的。  发表于 2012-4-2 22:53
发表于 2012-4-2 2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孫新財 於 2012-4-3 18:08 編輯



>五月靜  孫總﹐

>中間有兩段是重複的。  

謝謝!
已修正!



发表于 2012-4-6 1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觉得减字谱比画成五线谱好懂很多,特别是指法
发表于 2012-7-2 0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问题,包括学术问题,要做到客观、公正颇不易。

窃以为,古人采用减字办法记录音乐,乃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古人(中国古人)不重视技术导致。
五线谱无疑系高度符号化的系统。有了旋律,可再附加指法。而减字谱简直舍本求末,系不得已而将就。

犹如数学,华夏单靠文字表述,比诸西洋采用阿拉伯数字、字母、符号,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再如医学,不考虑数据如解剖、化验等,一味文字表述,阴阳、虚实、经络。。。恐怕难以完善,更使庸医、江湖郎中有糊弄、欺诈余地。

爱国可以,爱华夏古文化可以,但也须承认其不足之处。

今后,古琴当采用五线谱,辅以减字符号表解指法。这是鄙人意见,愿与诸位探讨。
发表于 2015-1-1 02: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给出确定的节奏,每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理解去吟唱。当各有各的特质,各有各的流派。
发表于 2015-1-1 12: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多样  啥适合用啥  这是个过程而已
发表于 2015-7-3 15: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08:15 , Processed in 0.01926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