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7099|回复: 3

图说明代宫廷服饰——皇帝便服 撷芳主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7 17: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发表于《紫禁城》2012.3)



    便服是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休闲服饰。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没有太大区别。比较常见的便服式样有:〈衤曳〉〈衤散〉、贴里、道袍、直身、氅衣、披风等。



•〈衤曳〉〈衤散〉(yì sǎn)  

    也写作曳撒、一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衤曳〉〈衤散〉,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衤曳〉〈衤散〉的形制较为独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为直领、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马面裙,正中为光面,两侧作褶,左右接双摆。后身部分(后襟)则通裁,不断开。 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衤曳〉〈衤散〉。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说:“昔叨侍宪宗皇帝,观解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丝窄檐大帽、大红织金龙纱〈衤曳〉〈衤散〉、宝装钩绦。又侍孝宗皇帝讲读于青宫,早则翼善冠、衮绣圆领,食后则服〈衤曳〉〈衤散〉、玉钩绦。而予家赐衣内,亦有〈衤曳〉〈衤散〉一件,此时王之制,所宜遵也。”《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等绘画中均能看到皇帝与侍从们身穿〈衤曳〉〈衤散〉的形象。 49fa6387gbd2b66679229&690.jpg 49fa6387gbd2b66490a47&690.jpg 49fa6387g795123d2898b&690.jpg •                                                      贴里  


    贴里既可外穿,也可穿在外衣内当做衬衣,如穿常服时,通常在圆领、搭护之下穿着贴里。贴里的形制与〈衤曳〉〈衤散〉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衤曳〉〈衤散〉只是前襟分裁,后身不断,而贴里则前后襟均断开,腰部以上为直领、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做褶,形似百褶裙,大褶之上通常还有细密的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裾(也有贴里实物在后身左侧开裾),亦无摆。《酌中志》云:“贴里,其制如外廷之<衤旋>褶……”并根据贴里褶子的形制分为大褶、顺褶等不同款式:“大褶,前后或三十六、三十八不等,间有缀本等补。顺褶,如贴里之制,而褶之上不穿细纹,俗为马牙褶,如外廷之<衤旋>褶也。”
    发掘定陵时,在明神宗棺内出土了一件贴里,面为织金妆花缎,罗里,上下分裁,腰部以下正面打有合抱褶十三个(背面因残碎不详)。地纹为灵芝捧金“寿”字、仙鹤托金“寿”字。衣身装饰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内饰喜相逢戏珠龙、寿山福海、云纹等,皆金线绞边。《定陵》报告将这件贴里定名为“衬褶袍”,依据是《酌中志》“顺褶”条下提到的:“世人所穿<衤旋>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庙亦间尚之,曰‘衬褶袍’,想即古人下裳之义也。”这里提到的“<衤旋>子”是明代男子所穿的短裙,一般作为衬裙穿在衣袍内,明神宗也穿,并称作“衬褶袍”,因其为裙式,故比作古人的“下裳”,与贴里实非一物。从定陵贴里的复制件来看,衣褶形如马牙,大褶上不作细褶,应即《酌中志》中的“顺褶”。 49fa6387gbd2b6d336d56&690.jpg 49fa6387gbd2b6d0f335c&690.jpg •                              道袍

    又称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见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为衬袍使用。《酌中志》记载:“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领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墨书标签题作“大袖衬道袍”。
    道袍通常的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带一对、大襟用系带两对作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出一幅内摆,打褶后缝于后襟里侧。内摆的作用主要是遮蔽开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裤不会在行动时露出来,保持了着装的端整、严肃。同时,摆上作褶又形成了一定的扩展空间,不会因为内摆连接前后襟而使活动受限。 49fa6387gbd2b719d0523&690.jpg                                                                          •直身


    也称直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直身形似道袍,直领、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带固定,大袖,收口,衣身两侧开裾,大、小襟及后襟两侧各接一片摆在外(共四片),有些会在双摆内再各加两片衬摆。双摆的结构是区分道袍和直身的标志。
    定陵出土了34件交领龙袍,均为直身式,仅分为有衬摆和无衬摆两种,衣身装饰有二团龙补、四团龙补、八团龙补、云肩通袖膝襕纹等,与常服、吉服圆领的纹样相同。从明代的一些绘画来看,缀有补子的直身应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较为正式的政治活动中。 49fa6387gbd2b73c7d6b5&690.jpg                                                        •氅衣

    又称鹤氅,是比较传统的便服款式,明代多作为春、秋或冬季的外套,穿于道袍之上,可用来遮风御寒。氅衣的形制为直领,对襟,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两侧一般不开裾。衣身用色及纹样无要求,但浅色较多见,领、袖、衣襟均施以皁色(或深色)缘边。与道袍、直身两袖收口的做法不同,氅衣的袖口是敞开的,因此《酌中志》中说:“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冬季的氅衣常用羊绒、貂皮等厚实保暖的材料制作。 49fa6387gbd2b76176da6&690.jpg                                                                           •披风

    披风也是明代后期男子比较流行的便服,功能、材质与氅衣相同,外形也很相似。披风从宋元时期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褙子”云:“即今披风。”朱之瑜《朱氏舜水谈绮》描述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衽边前后分开而不相属……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披风的形制为直领,对襟,领的长度约为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裾,衣襟可缀系带系结,也可以用花形玉纽扣纽系。披风的领、袖、衣襟均不施深色缘边。
    江西南城益宣王墓曾出土一件黄缎绣花夹披风,两襟之间用锦带扣系,在领部、袖缘及衣身的云肩、通袖襕、膝襕处均绣有云龙海水纹样,整件披风共绣龙纹12条,非常华丽精美,应是益宣王生前所穿。 49fa6387gbd2b7809da1c&690.jpg 49fa6387gbd2b78221d4c&690.jpg


发表于 2012-4-27 17: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肥肥大大,应该挺舒服的
发表于 2012-4-28 08: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看不错
发表于 2012-4-28 0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件貼裡和一見曳撒。道袍更不用說﹐都很舒服喔﹐彈琴家居外出上電視(lol)都派得上用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15:13 , Processed in 0.01458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