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346|回复: 9

[轉載]古琴“瑟瑟”音未絕——訪林友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1 09: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知出處。

==================

古琴“瑟瑟”音未絕——訪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林友仁
林薇佳

由澳洲出版的古琴CD《EAST》近日向全世界發售。
古琴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許多人分不清“古琴”與“古箏”的區別,但是如果談到“琴棋書畫”四個字,也許就不會感到陌生。這首當其衝的“琴”字指的就是“古琴”。雖說,古琴流傳面不廣,名氣也遠不如它的“同族兄弟”古箏那樣響亮,但是卻依舊“生生不息”。為什麼古琴並未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會消亡呢?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教授林友仁先生昨天為我們解開了迷題。

一生鍾情於“古琴”的林先生告訴筆者,對古琴衰亡的擔憂自古有之,早在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費琴詩》中就提到“絲桐何為琴,中有太鼓聲,古調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在唐代已不稱“人情”了,可為何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未消失呢?“古琴音樂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雖衰但不會亡”,林先生說道,從制琴、記譜法、琴論到最終的彈奏都是自成體系的。它只是7根弦,音色較為醇厚,不比古箏21弦所奏出的音樂那般華麗、豐富,但是卻獨具魅力。一炷爐香,一人獨奏,樂在其中。古琴音樂與中國的文化是緊密結合,從孔子提倡禮樂以來,“操琴”就成為文人雅士的必修課程。知詩詞、懂樂賦,才能真正理解古琴音樂的內涵。就像“唐詩宋詞”雖不被廣為吟唱,但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石,它將永遠不會消亡。

“不要認為只有音樂廳裏的音樂才是音樂”,林友仁先生提出,“藝術發展的成就不以從事人的多少,覆蓋面的大小而定,古琴音樂亦是如此。”就像吃飯是維持人的生理需求,而藝術是人的精神食糧。把藝術職業化,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使之公眾化未嘗不可,但並非是其初衷。古琴本就生存於民間,音樂廳擴音器裏傳出的是“走味”的琴聲。琴社才是古琴真正的“棲生之所”,三五知己操琴會友,琴聲才悠遠。不必杞人憂天,擔心古琴藝術的前景,“沒有哪種藝術會把另一種藝術滅亡,藝術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林先生頗為感慨地說,就象市面上,廣幫、川菜是主流,但杭州菜、蘇錫菜也有人喜好一樣,古琴音樂自有其知音在。

你,就是樂神
林友仁

樂神——音樂的化身。當你的心靈全然地融入音樂時,你就不知其然而然地成為樂神。
“我?”你一定會懷疑自己的耳朵是否聽錯了。那麼我再說一遍:“你——就是樂神!”
“哈哈,我是樂神?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也許吧,反正不是我有,便是……
音樂——上界的語言,神秘而又神秘。大概是因為這緣故,音樂家被看作有特殊細胞的人。
“我沒有音樂細胞”,“我不懂音樂。”似乎欣賞音樂,享受音樂,必須掌握很多音樂知識,要學習高深的音樂理論,否則便入不了門,成為門外漢。於是,音樂和人的生命割裂開了,音樂從人的生活中分離出去了。這種割裂,這種分離,已不知沿襲了多少代。可以說:整個音樂的歷史,就是一部將音樂與生命割裂的歷史;一部將音樂與生活分離的歷史;一部將音樂變成“音樂家”的音樂的歷史。要返正,當然是困難的。而這個困難,正是來自於你自己。

如果說,真有“音樂細胞”存在的話,那麼這“音樂細胞”是每個人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你也許不相信,人和音樂的緣份,不是在出世以後才結下的,它早在娘胎裏就已經開始了。“這太玄乎了!”不。請試想一下:當你安詳、寧靜地蜷縮在娘胎裏的時候,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被隔絕的、未知的,但你的生命已經啟動了。這時候,你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母親均勻、有力、和諧的心臟的跳動,“嗵—嗵—嗵—嗵”,這就是最早的打擊樂節奏的韻律。啊,你已經在享受“音樂”了。你不承認?但它是真實的存在。所以:為什麼“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為什麼人類對節奏最敏感?為什麼節奏是音樂最基本的因素?究其根源,大概就在於此罷。印度當代成道者奧修(Osho,1931~1990)這一真知灼見,揭示了音樂的最源頭。你可以不喜歡音樂,但這絕不是因為你沒有音樂細胞。就好像,你可以不愛吃大蒜頭、香菜,不愛吃雞、鴨、魚、肉,但不能因此說你沒有味覺細胞一樣。

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實和我們沒什麼兩樣。如果要說不同的話,那只是他們還保持了人類某些本原的狀態:歌舞是氏族或者村落的一項群體活動;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的“音樂細胞”沒有被“文明”所抑制,他們對音樂的直覺,在自然生活狀態中得到保護。他們打娘胎出世之後,便生活在歌舞之中,並隨著歌舞成長:學說話,學唱歌,學走路,學跳舞,幾乎是同步進行。雖然他們當中有高、低之分,善與不善之別,但一樣都能全然地融入。他們不知道“法”。他們無需故作姿態,無需嘩眾取寵,無需考慮票房。他們只遵循一個原則:發乎自然,順應自然,歸於自然。他們個個都是樂神。

而你、我和他們則不同。我們失去了那樣的生活環境,滿以為驕傲地生活在“文明”的社會裏。如果不是出生在音樂的家庭,那麼我們的音樂,便是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的老師那裏過道的。除了唱歌,我們還要學習認譜、樂理。如果有興趣、有機會,我們還可以讀到許多“專家”編寫的書,指導我們如何欣賞音樂;我們可以聽得許多“專家”開辦的講座,告訴我們如何欣賞複雜、高深的西方古典音樂。我們知道了,現在複雜的作品,有和聲、複調、對位、曲式、配器等等學問;我們知道了演奏藝術、聲樂藝術、指揮藝術……我們越學,知道的知識愈多,而我們卻離音樂本身越來越遠。我們的“音樂細胞”麻痹了,我們對音樂的直覺,幾乎喪失殆盡。甚至,我們喪失了起碼的思維判斷能力。

我們不懂營養學,不會烹調,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餐館品嘗山珍海鮮,美味佳餚。我們自己咀嚼,自己品,自己嘗,從沒有想到要請一位營養學家、美食家來指導,這不照樣吃的有滋有味。其實,吃飯的學問也很複雜。如果我們學了營養學,並帶有營養學的頭腦去吃,這將會出現怎樣一種情況呢:呀,這維生素A、B、C、D……味道真棒!哎,那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味道也不壞……還有微量元素、植物纖維……學問深的,腦子頓時會映出一連串複雜的化學分子式,——這頓飯我們還吃它幹嘛,倒不如到藥店買些維生素藥片、保健飲料,其中還附有說明書。

說起來,這像是笑話,其實享受音樂不也和享受美食的道理一樣嗎?只不過一是從耳入,一是從口入,但都需要通過自己去品味。好在營養學家、美食家沒有寫一大堆書讓我們學,沒有嚇唬我們:“你們不讀這些書,就不會吃飯,”真是謝天謝地。

講吃飯,這問題好理解。但聽音樂,終究不是一回事——你還是不放心。這裏,我為你介紹一位日本的業餘愛好者池田大作。他是日本當代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他不懂音樂理論,也沒有讀過一本音樂專著。他在《我的覆曆》一書中,講到他對音樂的理解:音樂是一種直接同心情交談的藝術。除了旋律,它排斥一切教條和理念。它沒有文野雅俗之分。不論是交響樂還是協奏曲,不論是大眾歌曲還是民間小調,只要其旋律合我之意,它就是好音樂。它也沒有東西方之分,只要能夠在我心中喚起共鳴就是好的。

在心靈交流方面,或許再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像音樂這樣誠摯了,即使你想對它說謊也不行。它根本就不需要你去對它說什麼,它也不需要你去遵循什麼邏輯,而且更不需要你去為了理解它而去做什麼愚蠢的準備。它只需要你去傾聽,這時,我們的心弦自然會與之產生共鳴。

儘管人們的膚色、語言、習俗各有不同,文化程度也有高低,然而,在音樂的魅力之下,他們的心靈與心靈之間也能獲得溝通並引起共鳴。

池田大作已經說得很明明白白了。音樂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了然。“但是,對於一部音樂作品,理論家能講出一套一套來,而我聽了卻啥也說不出”——你希望像理論家那樣?

唉,那一套一套其實是理論家的悲哀、理論家的愚蠢。我們接觸音樂,靠的是感受、體驗,聽覺的覺知,而不是用語言思維去認知。而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是因人而得,不存在標準的答案。語言、文字,除了對作者的生平、創作的背景作些介紹之外,對音樂的本身,則完全是無能為力的。理論家盡可以拿一把“手術刀”,對著樂譜作肢解音樂形體的遊戲,盡可以大“嚼”音樂的軀殼,雖然其味如蠟,但也津津樂道,嘖嘖有味,而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享受到音樂。我們不妨稱他們謂“外科音樂家”。真正得“道”的音樂家(不論是中國的或是外國的),在他們演奏、演唱、指揮、創作、感受音樂的時候,必定要拋棄頭腦中一切音樂的和、概念、技術、理論、邏輯、判斷,和你一樣——全然地融入。從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說,大家是完全平等的。

請不要放棄你感受、體驗音樂的權利,不要辜負自己天賦的音樂細胞。
傾聽,只需要傾聽。靜心地傾聽,完整地傾聽,無需任何解釋地傾聽,你的音樂細胞將被喚醒。
只要你消除心理和知識的障礙,只要信任和堅持,奇跡終將會發生:你將被音樂融化,你將超越時空而成為“樂神”。
发表于 2008-9-21 13: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師妙語如珠啊....
发表于 2008-9-21 15: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此一說啊
发表于 2008-9-22 0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甚合禅宗意境,放下智識障,直接感賞.
发表于 2008-10-30 16: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东西,也许小众,但总有热爱它的人。
发表于 2008-11-13 1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瑟瑟两字很诡异。。。。秋风瑟瑟?
发表于 2008-11-15 2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就去林老师家蹭饭~
发表于 2008-11-21 15: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啊,果然好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眉 於 2008-11-15 21:29 發表
明天就去林老师家蹭饭~


发表于 2021-2-15 18: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06:55 , Processed in 0.01194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