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9861|回复: 21

(转)刘甦《古琴流派浅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流派浅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我们勤劳勇敢而富有智慧的祖先,创造出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音乐史料,古琴在斫制、记谱、演奏、旋律、琴律、琴史、美学等诸方面均有著述,琴学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体系,这为后人弘扬琴学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格迥异的琴乐流派相继出现,不仅丰富了古琴音乐的表现力,也成为促使琴学艺术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对琴乐流派的探徵,将是研究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古琴流派的产生与各地乡土音乐的熏陶具有天然联系,伴随各地风俗习尚的差异和不同师承渊源的陶冶,各种流派各树一帜,各领风骚数十载。就总体而论,南方以韵取胜,北方以味见长。
沿着古琴音乐发展史长河探索,古琴流派区分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按地区划分,其次按曲操分类,再则按师承渊源区分。
就总体而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之际主要按地区划分,唐代则按地区、曲操区分兼而有之,宋代则注重师承渊源以谱本为依据按曲操分类,明代则明确出现古琴流派之说,产生众多流派,清代则承接明代余绪,就古琴流派而言更倾向于师承渊源的划分,近代琴乐流派逐渐淡化,琴人广泛交流,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著书育人,弘扬琴学成为琴人琴学境界最高的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琴乐流派:
在“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 (1)的时代,“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2),《诗经》(3)集中再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显著特征。
据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对《诗经》中乐器种类进行的统计有琴、瑟、钟、鼓、笙、磬等共计二十九种之多,其中弹弦乐器二种,吹奏乐器六种,打击乐器二十一种(4)。不难推测和《诗经》十五国风相伴的乐曲(包括琴乐)必然具有明显的地方土乐的特征。
至于地方音乐的产生,《吕乐春秋•音初篇》(5)就明确提出四方之乐的地域音乐观。其载:
“(夏后氏)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作为东音。”
“(塗山之女)侯禹于塗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周)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候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徒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谬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戒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命燕往视之……燕遗二卵,北飞始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北飞。’实始作为北音。”
可见,华夏音乐自古就有四方之乐,及南北风歌的地域文化的差别。而有关琴乐地域区分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6):“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问其族对曰:‘伶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
晋侯感念钟仪不忘故土,琴操南音,最终礼送钟仪返回楚地,成为楚晋和盟的使者。
琴曲之韵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具有显著地方特征,“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僻骄志,郑音好滥淫志。”(7)这虽然有作者的一定思想局限性,但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当时音乐划分主要按地区加以区分的。
春秋战国之际,琴乐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从《诗经》所载有关琴瑟描写有八处之多,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甫田》)等,则可略见一斑,而“临淄甚富且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8)则反映了音乐生活在各社会阶层的普及,而显现于琴乐上的产生了众多鼓琴高手,如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及使人“涕浪汗增”、“立若破国亡邑之人” (9)的雍门周,而子期、伯牙则伴随高山流水寻知音的典故为后人所熟知。
关于子期听伯牙鼓琴在《荀子•劝学篇》、《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篇》、《风俗通义•声音》等均有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10)“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吾师有方子春者,善于琴,能移人之情;今在东海上,子能与我同事之乎?……”(11)则从琴乐上首次提出“移情”之说,这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西汉之际,琴史记载缺乏,但从历史文献中有关琴乐的也不难发现一鳞半爪。如“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惜哉,二书已逸,不克究其详也。”(12)又:“师氏八篇,赵氏十篇,龙氏九十九篇。”(13)(按:师氏即师中,据传是晋国师旷的后人,赵氏即赵定,渤海人,龙氏即龙德,梁国人,汉宣帝时,赵定、龙德以琴待诏仁于宫廷。)据此不难推断,师中、赵定、龙德的著述中必然会有关于琴的论述,只可惜原书早已不存。
西汉琴乐流派虽无从考据,但也不乏著名琴人,如师中、赵定、龙德、刘向、杨雄、司马相如等。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这目录学之祖,著有《春秋彀梁传》、《琴说》、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二篇,大部分已亡佚,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
杨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著《长扬赋》、《甘泉赋》、《羽猎赋》等,所著《琴清英》已佚,清马国翰据它书引文,摘录成书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琴清英》。
至于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则脍灸人口,后人据此所作琴曲有《文君曲》、《凤求凰》等。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以赀为郎”,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免官游梁,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同游,著《子都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过临邛,结识卓王孙寡女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同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后又与文君回临邛,已卖酒为生,“令文君当垆,相如身着犊鼻裈,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王孙以为耻,乃分给文君家僮和财物,二人故事遂成佳话。
另据《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六篇,另有《梨赋》、《鱼俎赋》、《梓桐山赋》三篇,仅存篇名而无文。《长门赋》据序中言,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所作,赋中写失宠女子的心态,委婉曲折,悲凄动人,是一篇最早写“宫”怨的抒情小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14)则是对琴演奏的细致描写,弥足珍贵,而后世据此所作琴曲《长门怨》则广为流传。
及至东汉,出现了较为细致的有关琴的记载,其中以桓谭《新论•琴道》为代表。
桓谭(前?——后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著《新论》二十九篇,早佚。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较完备。《新论•琴道》它包括有琴论、琴史、琴曲、琴德等诸方面的论述,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琴论。
桓谭父亲西汉成帝时任太乐令,桓谭本人亦喜好音律,善鼓琴,成帝时任乐府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性嗜倡乐”(《后汉书•桓谭传》),其“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因“数进郑声以乱雅乐”,“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被宋弘斥为“令朝廷耽悦郑声”(《后汉书•宋弘传》)被杨雄斥为“不好雅颂,而悦郑声” (15),终因宋弘所谗而辞官。
其论琴曲“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似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 (16),可谓意蕴深远,见解独到。
东汉马融(79——166),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著有《琴赋》,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 (17),亦为世所重。
值得注重的是东汉末年产生了以蔡邕为鼻祖国统一的中州琴派。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通经史、音律、天文。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
相传蔡邕著《琴操》,原书已佚,今存清人辑本两种,马瑞辰序,孙星衍校本。《琴操》包括诗歌五首,九引、十八操及河间杂歌二十一首。所作琴曲流传最广为《蔡氏五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后世嵇康的《琴赋》将其列为“谣俗”作品一类,而唐代文字谱《幽兰》列有这五首曲目,“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18)则为证明。
中州琴派以“高古端严,宽宏苍老” (19)为世所重,承其风格著称的琴人有杜夔、蔡琰、阮籍、嵇康等。
杜夔,字公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三国魏太乐令,其“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魏志》),“妙于《广陵散》”(刘潜《琴议》),每“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蔡琰,汉末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后归南匈奴王左贤王为妻达十二年之久。曹操念惜蔡邕无后,以金壁赎归,再嫁陈留人董祀。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流传,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其所作。再现了雁归思汉的主题音调,“泛徽胡雁咽萧萧,绕指辘轳圆滚滚,吞恨含恨乍轻激,胡国关山心历历。”(20)《胡笳十八拍》广为流传,现存乐谱最早见于明《夷门广牍》(1597刊)所收徐时祺琴谱专集《绿绮新声》,“以古刻本为限就有三十九个不同的《胡笳十八拍》传本”。(21)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音乐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原有集,已散失,后人辑有《阮步兵集》。其诗以五言为长,有《咏怀》八十余首。阮籍的《乐论》是论乐的专集,其它有关音乐论述散见于其《通老论》、《通易论》、《东平赋》、《大人先生传》等中。
阮籍善弹琴,亦能作曲,相传琴曲《酒狂》为其所作(朱权《神奇秘谱•酒狂》解题),“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亡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22)
嵇康(223——262)三国魏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谯郡至县(今安徽至县)人。有《嵇中散集》,著有《声无哀乐论》,其音乐思想反映在其《琴赋》、《琴赞》,并散见于《养生论》、《答难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诗文中。相传琴曲《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和《风入松》为其所作。
嵇康“于丝竹特妙”(向秀《思旧赋•序》),善弹琴,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家诫》)自律,“越名教而任自然”,终身与琴为友,“刚肠疾恶,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因得罪司马(昭)氏集团而遭诛,其临刑之际,神气不变,从容弹奏《广陵散》而终,“此真所谓有道之士,不以生死婴怀者矣。” (23)正如袁宏妻李氏所称“彼嵇中散之为人,可谓命世之杰矣!观其德行奇伟,风韵劭邈,有似明月之映幽夜,清风之过松林也。”(《吊嵇中散文》)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因战乱频繁,经济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由于统治阶层的倡导,南方文学与音乐曾有所复兴。
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清商乐》曲与辞最早由曹魏铜雀台艺伎表演的音乐舞蹈发展而来,继承了汉代《相和歌》乐律,瑟调以宫为主,清商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又称“清商三调”。从流传至今的琴曲不难看出和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关系,如琴曲《乌夜啼》即为清商乐中的西曲之一。
《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为江州刺史,为文帝所征,家人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忧思而成曲。” (24)
从“宋初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25)到“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 (26)可见其时歌乐盛行,体现在琴乐上,为诸多琴人的产生。如左思、刘琨、戴逵、宗炳、陶渊明、柳世隆、柳恽、谢庄等。
左思(约250——305),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所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相传《招隐》、《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27)为其所作琴曲。
刘琨(271——318)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越石集》。所作琴曲《胡笳五弄》(《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现存唐人手写《幽兰》文字谱后就列有这五个曲目。
戴逵(?——396),东晋学者,雕塑家、画家、琴家。字安道,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其“隐而不仕,以琴书自娱,武帝王唏,闻其善鼓琴,遣使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唏怒,更召其兄述,述欣然抱琴而往,唏怒始解。” (28)其子戴勃、戴顒皆因琴名,为当世所重,“各造新声,勃五部,禺页十五部,禺页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 (29)
宗炳,南朝刘宋时,书法家、绘画家,字少文,南阳沮阳(今河南)人。其“幼有至性,好琴书,善画,精玄理……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30)一生“闲居理气拂觞鸣琴”,以奏《金石弄》曲为最。
陶渊明(365——427),东晋隐士,诗人,字元亮,入宋后改名潜。江州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其诗文梁萧统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生与琴、书、诗、酒相伴,故其诗文多述及琴和音乐。正如《自祭文》所言:“欣以素牍,和以七弦。……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其晚年服膺玄学,归依自然,就是其真实写照。
陶渊明“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犹如孔子论乐于钟鼓之外,意在强调超越音声,追求弦外之意,于无声处之韵,把握音乐美之所在。其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表现在唐宋时无弦琴诗,无弦琴赋的出现,更集中体现在后世欧阳修等文人的音乐观。“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 (31)另据其诗文《归去来辞》谱成的琴歌最早刊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谢琳撰的《太古遗音》中。
柳世隆,据《南齐书•柳世隆》传载:其“善弹琴”,弹琴指法独特,创双锁指法,“世称柳公双琐,为士品第一,常自云马矟第一,清淡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柳恽(465——517),南朝梁诗人,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有文集十二卷,著有《乐议》。
据《深书•柳恽传》,“初,宋世有嵇元荣、羊盖,并善弹琴,云传戴安道之法。恽幼从之学,特穷其妙。”另“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尝赋诗末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筋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言,后传击琴自此始。” (32)柳恽的击琴,可称琴乐演奏上的创举。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琴乐,琴音主要按地域区分,除产生以蔡邕为鼻祖的中州琴派,尚没有其他对后世有影响的琴乐体系,但各个时代不乏著名琴人及琴曲。
琴人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先秦:师旷、师涓、师襄、师文、孔子、成连、伯牙、子期、聂政、雍门周、田连等
两汉:师中、赵定、龙德、司马相如、刘向、扬雄、桓谭、马融
                   顾雍
       蔡邕————阮瑀          ——阮籍——阮咸——阮瞻
                   蔡琰
魏晋、南北朝:杜逵——杜猛——嵇康——袁孝尼
左思、刘琨、陶渊明、
                          戴  勃
                          戴  顒
              戴逵————嵇元荣
                          羊  盖.————柳恽
                          柳世隆
              宗炳————扬  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琴乐流派:
隋、唐时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割局面,“贞观之治”更促使经济文化昌盛一时,就琴学而言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琴家辈出,其次琴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小调、操弄、杂曲、琴歌等。伴随记谱方法的改进,唐人曹柔在前人记谱的基础上,“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曹氏之功于是大矣。” (33)琴谱由文字谱发展成为减字谱,这为琴曲的流传开辟了新径,泽被后世。此外斫琴工艺追求致臻尽美,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以唐代的“九雷”(雷俨、雷霄、雷文、雷氏、雷威、雷珏、雷会、雷迅、雷焕)、郭亮、张越、沈镣等为代表,后世无出其右。
隋、唐之际,琴学流派划分可分为三:
其一、按地区划分
据宋朱长文《琴史•赵耶利传》载:隋唐琴师曾对当时流行的琴乐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也。”
赵耶利(563——639),唐代琴家,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太平御览》称其为天水(今属甘肃)人。贞观初年,以琴艺名于时,从学者甚众。著有《琴叙谱》、《弹琴手势谱》(《唐志》)及《弹琴右手法》(《宋志》)等,其修订的《胡笳五弄》著录于《幽兰》卷子本所附曲目中。
又据《云仙杂记》载:“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曰:‘此秦声。’良久又曰:‘此楚声。’主人入问之,则前弹者陇西沈妍,后弹者扬州薛满。”李龟年为唐宫廷乐师,曾作《渭州曲》,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杜甫有《江南逢李龟年》诗篇。陇西属秦池,扬州属楚地,“秦声”、“楚声”是琴乐按地区划分的又一佐证。
此外唐李颀《琴诗》中,“主人有酒对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是琴乐按地区划分的又一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按曲操划分
据《图书集成•卢氏杂说》载:“弹琴近代称贺若夷,甘党,前有董庭兰、陈怀古、怀能汎、祝二家声,谓大小胡笳也。”
唐代所称“汎、祝二家声”因缺乏史料,无从可考。另据清张澍(1782——1847)所著《姓氏五书•姓氏寻源》戴“汎同汜”为姓氏也。而《晋书•汜腾传》载:汜腾,字无忌,敦煌人,值天下兵乱,散财施宗族,柴门灌园,琴书自适。从晋汜腾出生陇西之地,且善鼓琴,当推以胡笳曲而著称的唐代“汎家声”当以汜姓有所关联。
宋朱长文《琴史•董庭兰传》言:“陈怀古善沈、祝二家声调,以胡笳擅名。”
从《图书集成》及《琴史》成书时间而论,前者为先,后者次之,陈怀古善二家声调,窃以为以“汎、祝”二家声为宜。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按演奏风格划分
唐刘允济的《咏琴》中,“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则是唐代琴乐从演奏风格区分的一个佐证。
隋唐琴乐流派以唐董庭兰创陇西派著称。
董庭兰(约695——约765),唐代琴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师从陈怀古,承中州遗风,独辟蹊径,创陇西琴派,其风格清健雄高,恬静幽逸,其演奏出神入化,“先指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慽慽”。曲调乍起,秋叶惊容,“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34)琴音所至,万物同感。
陇西派代表谱曲有《胡笳谱》(大胡笳十九拍一卷)。此外隋、唐著名琴人有丘明、吕才、贺若夷、陈康士、陈拙、薛易简等。
丘明(约493——590),会稽(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会稽郡治吴)人。南朝梁末隐于九嶷山,其临终前一年即589年将所作《碣石调•幽兰》曲传授给宜都人王叔明。唐人写本《碣石调•幽兰》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乐谱,也是我国现存见记谱年代最早的古琴谱。原谱现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
吕才(约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据《唐书》载:“……(永徽)六年二月,太常丞吕才造琴歌《白雪》等曲,上制歌辞十六首,编入乐府。”
贺若夷,唐文宗时为琴侍诏,精于琴乐。北宋苏东坡有诗称“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陈康士,字安道。其“善琴知名”,辑有《琴书正声》(十卷)、《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离骚谱》(一卷)(见《宋志》)。另据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载:陈康士所作关于琴学论述,均收编于其《琴谱》(十三卷)之中,唐诗人皮日休,姜阮为其琴谱写有序。
陈拙,连州人。著有《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见《唐志》)、《琴籍》(九卷,见《宋志》)、《琴法数勾剔谱》(见《太音大全》)等。
薛易简,唐代琴人,生卒及生平事迹不详,著《琴诀》(一卷)。《全唐文》辑录《琴诀》并言:“易简,僖宗时人,官待诏,衡阳来阳尉。”又《宋史•艺文志》载:薛易简著有《琴谱》一卷,今佚。
而王大力的《琴声律图》、赵惟暕的《琴书》、齐嵩的《琴雅略》等亦为隋唐琴乐专著。
唐代文学的兴盛,也给后人留下众多相关琴乐的诗文。如: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弄)兼寄语房给事》、岑参《秋山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李白《听蜀僧睿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刘长卿《听弹琴》、白居易《清夜琴兴》、《和顺之琴者》等。
隋、唐著名琴人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丘明、贺若弼、王通、吕才、贺若夷、薛易简等。
              宋孝臻
赵耶利————公孙常
              濮州的司马氏
张  峦
孙希裕————陈拙
梅复元————陈康士
“汎家声”                                         郑宥
陈怀古————董庭兰
“祝家声”                                         杜山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金、元琴乐流派:
宋代琴学流派有了较明细的划分,著名琴人基本都有清晰的师承渊源,且世代相传。北宋以琴僧系统为主流,得名于除朱文济外,著名琴人皆为僧人。南宋以浙派系统执牛耳,此外尚有以谱本为依据,按曲目划分流派之说。宋代众多文人琴家的荟萃,也为琴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宋琴僧系统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朱文济————夷中————义海————则全————照旷
                          知白
朱文济活动于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间。据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载:“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曰大师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
又据《宋史》戴 :宋太宗赵光义时,朱文济为琴待诏。太宗欲制九弦琴,文济以为不可,且执论不夺,太宗嘉其有守,赐以绯。文济性冲淡,不好荣利,唯以丝桐自娱,风骨清秀,太宗令供奉僧元霭写其照留禁中。由此可见朱文济琴品、人品皆为当世所重。
“海之艺不在于其,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众人所不及也” (35),则是对义海琴艺的嘉许。
则全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照旷则以善弹《广陵散》而著称,“政和五年(1115)……,听照旷道人弹此曲,音节殊妙。” (36)
此外,北宋尚有闽操之说。源自于陈旸作《乐书》。
陈旸,生卒年不详,北宋音乐理论家,字晋之,福州人。崇宁二年(1103)进《乐书》(二百卷),前九十卷摘录儒家经典中有关乐论文字,并为之训义,后一百零五卷论及律吕五声和历代乐舞,并有乐器图说,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堪称中国较早的音乐百科辞典。
闽地琴人有陈博、陈杰、陈克勤、黄殊、林虚及等,其中以林虚极著称。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时兴七科,漳州道人林虚极中琴科,引御奏琴称赞,从而闽操流行。
南宋浙派系统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袁  桷————罗大章
郭楚望————刘志方————徐天民————金汝历————郑  瀛
                                          徐秋山————徐晓山
南宋浙派名称源于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而著名琴人皆主要活动于此,浙派代表琴人首推张岩及其门客郭楚望。
南宋宁宗(1195)即位,拥立宁宗即位的韩仛胄执政,后北伐金朝,辛弃疾曾作词赞韩仛胄:“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韩琦谥)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其时张岩督视江淮兵马,韩仛胄因出兵失败而遭暗杀,张岩也遭黜。张岩曾将韩仛胄的祖传古谱及市间所购琴谱,会编为琴谱十五卷,因其自身被黜,终未能出版,后留与门客郭楚望,这对后来扬瓒等人汇编《紫霞洞谱》(十三卷)具有重要影响。
张岩,字肖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工鼓琴,著《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未付梓。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据《永嘉县志》载:“以善鼓琴得名,淳景间的毛敏仲,扬司农、徐天民都推他为祖师。”因缺乏正史记载,其生平无可考。其主要活动于宋宁宗、理宗(1201—1260)年间,所作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为宋末以来最著称的浙派琴曲,曲调优美流畅,曲意意境深远,为后人所景仰。
《潇湘水云》一曲“从明初《神奇秘谱》起,直到抗日期中出版的《沙堰琴编》为止,一共有四十五个古琴谱集收载着它” (37),可见此曲影响之广。郭楚望寄琴抚曲,借江天景色、云水烟波,抒发眷念故国的情思,为后人称道。
徐宇,字天民,号雪江,又号瓢翁,严陵人,主要活动于宋宝祐,咸淳(1253——1274)年间。徐天民善鼓琴,所传琴曲皆无旁词,其曲调风格平淡清越、顺畅雅正,固其子孙皆能琴,门生绵延,世称“浙操徐门”。据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有《徐门琴谱》(十卷),已佚,为徐天民传谱。
袁桷(1266——1327),元文学家,字伯长,庆元路鄞县(今属浙江)人。有《清客居士集》,所著《琴述》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宋代琴学。
扬瓒,字嗣翁,号守斋,又号紫霞翁,钱塘人。主要活动于宋宝祐、咸淳年间。其洞晓音律,善鼓琴,与徐天民、毛敏仲等考正古曲百余首,连同其自制曲调,辑成《紫霞洞谱》(十三卷),包括调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又据宋周密《齐东野语》云“往时,余客紫霞翁之门,翁知音妙天下,而琴尤精旨。自制曲数百解,皆平淡清远,灏然太古之遗音也。”可见其曲调平淡清远、顺畅雅正,浙操之名始之而著称。
毛敏仲,字逊,三衡(今浙江衡县)人,明清流传的《樵歌》、《渔歌》、《山居吟》琴曲皆为其所作,惜晚节不保,献琴艺于元世祖。
金汝沥,杭州道士。据宋濂《跋郑生琴谱后》一文所载:徐天民弟子金汝沥知扬瓒编《紫霞洞谱》后,“复深忧其学不传”,另编《霞外谱琴》。
此外,南宋闽操琴人以南溪人徐理著称。
徐理,幼即好琴,精研算术、声音、积工十年成一书,曰《钟律》,五十以后,一意治琴,著《琴统》(一卷,见明汪芝《西麓堂琴统》)。
宋代除琴僧系统及浙派系统外,尚有以谱本为依据,按曲目划分流派之说。
“阁谱”是指北宋初期,统治者根据个人的爱好将一些琴曲汇编成谱,又因为皇帝使用的琴谱在秘阁收藏,故又叫“阁谱”。宋高宗赵构,建炎(1127——1131)年间,阁谱更甚,出同了“非阁本不得待诏”,未经大晟乐府证定的谱本不得进入御府。由于“阁谱”过于离群索骥,后来逐渐被产生于民间的“江西谱”所替代。“‘阁谱’媚熟整雅,非有亡戚愤遽之意,‘江西谱’由‘阁谱’而加详焉,其声繁以杀。” (38)
北宋江西称江西西路,元始称江西,“江西谱”源于宋代,江西人才辈出,且多善鼓琴,著名的文人琴家有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姜夔、汪元量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曾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其写有言琴诗、文有《论琴帖》、《三琴记》、《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等。欧阳修曾言“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六一居士传》)。从其与琴相伴,可见琴乐对其影响之大。
欧阳修以《流水》曲见长,“余自小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论琴帖》)。其琴学“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送扬置序》)。欧阳修的琴乐观以淡漠人生,寄寓自然为其审美意趣,从其《赠无为军李道士》所言“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即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可略见一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今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王安石曾仿蔡琰《胡笳十八拍》另集句成《胡笳十八拍》曲,同代著名琴人吴良辅居之“独取安石《十八拍》及《元丰行》谱歌六篇,协之音律,附于琴声,为琴谱一卷。”(《玉海》,引《中兴书目》)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山谷集》及词集《山谷琴趣外篇》等。其所作《黄云秋集》曲为世所称。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诗人、音乐家。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包括祀神曲《越九歌》十首,旁缀律吕字谱,自度曲令、慢、近、犯十七首(内旧曲填词二首,范成大曲一首),旁缀工尺谱,《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琴歌•古怨》是琴人自制曲,又是自写自刻的古琴曲谱,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琴歌作品,这对鉴别早期琴谱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此外尚著《琴瑟考古图》(未见传本)、《诗说》、《绛帖平》、《读书谱》、《大乐议》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有《文山先生集》,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文学家。
江西著名文人琴家的涌现,无疑对“江西谱”的推广及流行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宋代著名文人琴家还有朱长文、苏轼、汪元量等。
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其先本越州(今浙江山乘县)人,其祖由开封迁至苏州,遂为苏州人。著有《春秋通志》二十卷、《苏州续图经》五卷、《吴门总集》二十卷、《乐圃文集》二十卷,其所著《琴史》(成书于1084年,刊印于1223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琴史专著。
《琴史》采用史书列传的写法,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上起先秦,下迄宋代,“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旁收博取”,共收录156人有关琴的事迹史料。第六卷则从莹律、释弦、明度、凝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方面作了论述,成为研究古琴学最重要历史文献之一,近代周庆云的《琴史续》、《琴史补》,查阜西的《历代琴人传》都是在朱长文《琴史》的基础上继承、补充发展而成的。
苏轼(1039——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诗文有《东坡七集》等。作为一代文豪的诗人,也写下了众多与琴相关的诗文,其《杂书琴书》(十篇)中的《琴非雅声》、《欧阳公论琴诗》等表现了其崇尚雅乐,讲求平和的美学观。
又《东坡乐府•醉翁操》词序载:“琅琊幽谷,山川夺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无辞,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可见苏轼曾为琴曲填词,其对琴乐必然也通。
“散我不平气,淡我不和心”(《听僧昭素琴》)、“千年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舟中听大人弹琴》)则是苏轼融儒、道、释人生观在琴诗中的集中体现。
汪元量,南宋诗人、琴人,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水云集》、《湖山类稿》等。其原为宫中琴师,宋度宗赵祺咸淳(1265——1274)年间,“随三宫去国”(《浙江通志》),在元都曾看往羁押的文天祥,并作琴曲《拘幽十操》相赠,文天祥依声和之,相为激励,后又为文天祥弹《胡笳十八拍》,文天祥集杜甫诗句成拍,与汪元量相应和,抒发两人思念故园,复兴故国的情怀。
宋代不仅产生了明确的琴乐流派体系,也留下了众多琴乐专著。如崔遵度的《琴笺》、刘籍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成玉磵的《论琴》等。
金、元琴乐的代表琴人以苗秀实、耶律楚材最为著称。
苗秀实,金国平阳人,字彦实,晚号栖岩老人。金熙宗(1135——1148)年间为琴待诏,编有《琴辨》。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族,辽皇室之孙,著有《湛然居士集》。其擅长琴曲《水仙》、《离骚》、《广陵散》,其《弹广陵散终日而成因赋诗五十韵》可称为咏琴诗巨作。其师承渊源从其诗作中明析可见:“昔我师弥君,平淡声不促。如奏清庙乐,威仪自穆穆,今观栖岩意,节奏变神速,虽繁而不乱,欲断还能续,吟猱从简易,轻重分起伏,一闻栖岩声,不觉倾心服,彼此成一家,春兰与秋菊,我今会为一,沧海涵百谷,稍疾意不急,似迟声不促,二子终身学,而今皆归仆。”(《见湛然居士集》)
苗秀实和耶律楚材主要师承渊源:
.弥大用
.万松老人———— 耶律楚材
户君章————苗秀实————苗  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琴乐流派:
明代琴乐流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以浙派为主,承宋代浙操余绪,此外尚有江操、闽操等,中期诸派纷争,但未形成主流,后期自严天池《松弦馆琴谱》(1614年)刊行。其所创“虞山派”以其“清微淡远,声希味永”的风格,执琴坛之牛耳,开一代之先河。正如《四库总目》在编写《松弦馆琴谱》时所言:“是谱之后,继之者有徐青山《大还阁谱》、天池青山二家,遂为虞山派之大宗。”除虞山派外,金陵派、绍兴派、江派等亦各有千秋。据明初袁均哲《太音大全集》所载:“琴操传于世,有江操、闽操、浙操之不一”(见焦竑《国史经籍志》有关袁均哲记载)。可见,明初琴乐就有三分之说。
又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六年(1373年),开设文华堂,广罗天下人才,经姚广孝推荐,天下善鼓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松江刘鸿、姑苏张用轸进入文华堂,明初琴乐始兴。
徐诜,字和仲,四明人,活动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其琴学家世相传,自南宋徐天民始,及至徐和仲,其琴尤工,得心应手,趣自天成。曾有薛生者,能弹《乌夜啼》,号“薛乌夜”,及听诜操此曲,乃伏拜几下,愿执弟子礼。可见徐和仲琴技之高。据《千顷堂书目》载,徐诜编有《梅雪窝删润琴谱》。
刘鸿,松江人。洪武、永乐年间以琴名著称。刘氏先祖为宋丞相忠肃公,善操琴,其父世贤以琴闻名于浙右,师从刘鸿习琴的有张收、陈维诚、扬师道等。因其皆为姑苏人,后又称其为姑苏派,追其源流则实为松江琴派分支。
张收,字用轸,姑苏人,师从刘鸿习琴,以琴名天下,为姑苏派之始。
明初承浙派琴乐的琴人除徐诜外,著名的尚有朱权、冷谦、黄献、肖鸾等。
朱权(1378——1448),明太祖第十七子,封于大宁,谥献,世称宁献王,自号大明奇士、瞿仙、涵虚子、丹丘先生,著有《琴阮启蒙》、《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神奇秘谱》(1425刊行)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共录琴曲六十四首,上卷为《太古神品》凡十六曲为“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中、下卷为《霞外神品》凡四十八曲, 为宋、元年间民间流传较广的琴曲。
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钱塘人。元末以黄冠隐居吴山,精音律,善鼓琴,辑有《太古正音》,宋濂为之序。另著有《琴声十六法》(自清至今有争议)。
《琴声十六法》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其最早见于《蕉窗九录•琴录》之附录,题为“冷仙琴声十六法”,题下注“冷仙名谦,字启敬,明洪武时为协律郎”。查阜西认为“《琴声十六法》出冷仙,文出蝶庵耳”,“从《心声》‘蝶庵琴声十六法’之涵义,可以推知十六字出冷谦,庄氏疏文则多出徐青山耳”。(39)
黄献,广西乐平人。活动于明孝宗(1488——1505)年间,宫内太监,辑有《梧岗琴谱》。据其序跋可知《梧岗琴谱》源为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所列书目中的《张助琴谱》。《梧岗琴谱》共收四十二曲,十五年后扬嘉森增补为琴曲七十一曲,改名《琴谱正传》(1561刊行),两谱为现存最早的徐门琴谱。
肖鸾(1488——1561后),字杏庄,号无似。辑有《杏庄太音补遗》(1557刊),共收琴曲七十三曲,后又继刻《杏庄太音续谱》(1560刊),共收琴曲三十八曲。其琴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曲必有吟(序曲),意必有考”、“谱,载音之具,微是则无所法。在善学者以迹会神,以声致趣,求之于法内,得之于法外……惟青于蓝者得之” (40)。认为音乐是有声的,乐谱是无声的,音乐是流动,乐谱是凝滞的,在琴乐上追求神、趣的完美统一。
明初浙派承南宋浙操余韵,曲调“平淡清越,顺畅雅正”,注重器乐的演奏,反对文辞演唱,“去文以存勾踢”为明初浙派的特点。
明初浙派及其师承渊源:
徐天民(南宋)————徐秋山————徐晓山(梦吉)————徐和仲
                                                  
        张助————戴义————黄献             萧鸾————陆烨
                    戴敬
明初江派崇尚歌词为本,琴曲均有旁词,由于谱词相佐,从而使曲情易于理解,研习方便,故江操也盛行一时,及至后期由于过于强调“正文对音”甚至一字一音,终难免步入歧途,江操渐衰。
明初江派(松江)及其师承渊源:
刘鸿————张收————陈维城
                        扬师道
从“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可见,明初琴乐流派以浙操为主流,江操为辅,而研习闽操已渐入末途。
明中叶著名琴人有谢琳、杨表正、胡文焕、崔小桐、沈音、杨伦、汪芝、黄龙山等。
谢琳,号黄山居士,活动于明正德(1506——1522)年间,著有《太古遗音》。据《太古遗音》中何旭序及何庄跋所言,谢琳琴艺为当时的程敏政、沈周所重,可见其琴技之高。《太古遗音》中每曲旁有傍词,其中不少是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歌辞,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因袭《浙音释字琴谱》(“南昌板泽稽古生龚经效孔编释”共存四十四曲,其中四曲残缺不全)编释而成。其可称为现存最早的琴歌谱集。
杨表正,字西峰,号巫峡主人,永安人。活动于明隆庆、万历(1567——1619)年间,著有《正文对音捷要琴谱》(六卷),即后来的《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共收琴曲一百零五曲。又称《西峰琴谱》或《重修正传琴谱》。其曲强调“正文对音”,结合明代演唱讲求声韵的习俗,将无词的琴曲,配上演唱中的腔韵并每曲附有旁词,形成“正文对音,和畅雅淡”的风格。
胡文焕,字德甫,号抱琴居士,钱塘人。活动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著有《文会堂琴谱》(六卷),共收琴曲六十九曲。胡文焕在其自序中言:“今余此谱,皆亲传之浙操,即未经梓……”。其虽未言明师承,但出自浙派无疑。其谱、曲、词并重,且词多为历代名作,虽出自浙派,却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
崔小桐,字益甫,南阳人,活动于明万历年间。游于京师,明太监张进朝,字玉山又字玉悟,拜其为师,从其学琴,历三年之久,终有所获,有青出于蓝之誉。所学琴曲,辑为《玉悟琴谱》三卷,共收琴曲五十二曲,其曲调风格承中州余韵为主。
沈音,字太韶,山阴人,活动于明万历年间,游于京师,善鼓琴,造诣精深。郝宁、王安定、严徵等皆从其习琴。所作《洞天春晓》、《溪山秋月》、《凤翔霄汉》三曲,为世所重。郝宁、王安定、严徵将沈音所传琴曲合参其它谱集,共同参订辑成《藏春坞琴谱》六卷,共收琴曲六十六曲,其曲调以浙操徐门见长。
杨伦,字文甫,又字鹤浦,江宁人,活动于明万历、天启(1573——1627)年间。辑有《太古遗音》,共收琴曲三十四曲,《伯牙心法》共收琴曲二十九曲。其曲调谱词并重,有谱必有词,其曲“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始创金陵派。
汪芝,活动于嘉靖(1522——1566)年间,辑有《西麓堂琴统》二十五卷,因其住在歙县的西麓堂而名之,共收琴曲一百七十曲,为明代古琴谱集中收曲最多的曲谱,保存了大量的远古遗音。
黄龙山,弋阳人,活动于嘉靖年间,辑有《发明琴谱》二卷,共收琴曲二十四曲,其曲以江派见长。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后期琴乐流派以虞山派最为推重,一度被视为古音正家,其曲调风格“清微淡远,声希味永”对后世琴乐具有重大影响。
严徵(1547——1625),明代琴家,字道彻,号天池,常熟(今属江苏)人,为明严文靖公讷次子。以父荫官至邵武(今属福建)知府,结琴川琴社,以京师沈太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始创虞山派。
虞山派因常熟地区有虞山而得名,又因古代有七条小河并列贯穿常熟境内,犹如琴的七弦,常熟又别称琴川,故虞山派又称之谓琴川派。
虞山派代表谱录有严徵主持下,由陈禹道、赵应良等编订的《松弦馆琴谱》(1614刊)及后来徐青山所撰的《大还阁琴谱》(1673刊)。《松弦馆琴谱》经过历次增补刊出,所收琴曲已由最初的二十二曲,增至二十九曲之多。
徐上瀛,明末清初琴家,娄东(今江苏太仓)人,生卒年难以考定,字石帆,别号青山,后更名为徐谷共。其著有《大还阁琴谱》(1673刊),包括:万峰阁《指法秘笺》、左右手二十势图说,弹琴规范五则,琴谱三十二曲,《溪山琴况》二十四论等。
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堪称古琴美学的集大成者,二十四况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前八况是说琴的风格及格调,中十二况为琴的音、声的取舍及处理,后四况则是琴的演奏技法的处理方式。二十四况从琴乐的“神”与“形”的不同阐述,体现琴乐神形兼备的美学追求,及深于游神,得于弦外的意境。
据《大还阁琴谱》序言载:徐青山早年曾从施磵槃、张渭川、沈太韶等名师及“四方之学者”习琴,其后遂独步琴坛,有“今世之伯牙”(蔡毓荣序)“今之戴安道”(钱芬序)之誉,“海内共推吴操,而徐君青山为之冠”(徐士圣序)。
虞山派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徐亦仙
陈爱桐————陈星源————严  徵————鲁  鼎
              沈太韶                      陆  符
              张渭川————徐青山————夏  溥————徐  愈
              施磵槃                      钱  芬        蔡毓荣
                                          吴文焕
绍兴派最早见载于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丙辰学琴于王侣鹅。绍兴存王明泉派者,推侣鹅,学《渔樵问答》、《列子御风》、《碧玉调》、《水龙吟》、《捣衣》、《佩环声》等曲,戊午学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四:《雁落平沙》、《山居吟》、《静观吟》……王本吾指法圆静,练熟遂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同学者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后本吾而来越者张慎行、何明台,结实有余,而萧散不如,无出本吾上者。”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有《琅嬽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现存《石匮书后集》记崇祯至南明史事。
绍兴派代表琴人有:王侣鹅、王本吾、尹尔韬、范与兰、何紫翔、张岱、张慎行、何明台等。
尹尔韬,明末清初琴人,字晔,又字退庵,号芝仙,剡溪(今浙江嵊县)人。著《徽言秘旨》,共收琴曲六十曲。曲谱中,除句、读之外,有些乐句旁加有“爪子点”,当是谱中作板拍记号用的。其曲调风格以浙派为主,间有虞山之意。其“初善新声,浙合古调,旁通曲畅,无所不究”,终“归雅琴川”。
绍兴派琴人张岱、尹尔韬、范与兰、何紫翔共同结为琴社“丝社”,“……余结丝社,月必三会之,……用振丝坛之盛举。” (42)
绍兴派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王明泉————王侣鹅————张  岱
              王本吾————尹尔韬————孙诠
                            范与兰
                            何紫翔
明代除各成体系的流派外,各地著名琴人有:山东郭梧岗、广东邝露、杭州李水南、陈大斌、金陵卡赛、华亭金琼阶、新安汪善吾、福建张右衮等。
汪善吾,皖南徽州人,著有《乐仙琴谱正音》,共收琴曲三十五曲。
陈大斌,钱塘人,著《太音希声》,共收琴曲三十六曲,曲谱旁均有旁词,为著名琴歌谱本。
张右衮,福建人,字宪翼,又字大命,著有《琴经》、《琴谱》(即《太古正音琴经》四集十四卷)、《太古正音琴谱》四卷,共收琴曲五十二曲。
邝露(1604——1650),明末诗人,字谌若,又曰谌如,南海(今广东)人。著有杂记《赤雅》,诗集《峤雅》等。其“工诸体书,能诗善琴”,“尝得二琴,出之必与之俱,一曰‘南风’,宋理宗宫中物,一曰‘绿绮莹’,唐武德年物,明康陵御前所弹也”。清顺治初,清兵入粤,其“以二琴并古剑及唐僧怀素真迹等,环置左右而死,意固以琴为殉矣” (43) ,可谓琴、书、剑相伴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琴乐流派
清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琴学活动日渐兴盛,吴越地区更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清代琴人仅见于记载的就超过千人,编印的琴乐谱集是明代的一倍以上,仅此可见清代琴学之盛。清代琴乐流派以广陵派异军突起,成为继明代虞山派之后的琴乐主流,此外还有研习虞山派、中州派、安溪派等琴人,琴乐诸派殊途同归,清代琴学蔚为大观。
清初琴乐盛行琴歌,琴乐流派除产生了贯穿清代琴乐历史的广陵派外,尚未形成其它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但不乏著名琴人,代表琴人有韩垒、庄臻凤、程雄、蒋兴俦、沈琯、王善、孔兴诱、郭裕斋、程允基等。
韩垒,字石耕,又字经正,大兴宛平(今北京大兴)人,活动于顺治(1644——1661)年间,能诗,尤善鼓琴。据明末诗人秦州吴陋轩诗云:“韩钱吾老友,畴昔共孤舟,灯下渔樵曲,江干草木秋”。(韩:宛平韩垒;钱:鄞县钱肃囿,皆善弹琴)
庄臻凤,字蝶庵,扬州人,客寓三山(今金陵),活动于顺治康熙(1644——1722)年间。著有《琴学心声谐谱》二卷,收有自制曲十四曲,其中以《梧叶舞秋风》、《梨云春思》两曲流传最广。
据从“日本井山竹逸《随见笔录》转载杉浦琴川《东皋谱序》云:‘指法者据于庄蝶庵所校正。’” (44)可见庄氏琴学自东皋赴日,其琴乐余韵绵延至今,近三百年之久,影响之大,仅此可见。
程雄,字颖菴,又字云松,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其以琴名世,传韩石耕、陈山岷指法,所弹曲操,一时无出其右,著有《松风阁琴谱》二卷,共收琴曲十一曲,《抒怀操》一卷,共收琴曲三十七曲。其《松风阁琴谱》为《四库全书》录收的唯一清代琴谱。
蒋兴俦(1639——1695),即东皋禅师,字心越,浙江金华浦阳人。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鸷峰野樵越道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杭州永福寺,时僻难赴日,以禅学结交关东幕府,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圆寂于江户祗园寺。其琴学传人见节及杉浦正职,影响日本琴乐近三百年至今。其著有《和文注音琴谱》,共收琴曲四十一首,另有日本明和辛卯(1771刊)铃木龙辑的《东皋琴谱》,共收琴曲十五首,曲谱皆附琴歌。
沈琯,著有《琴学正声》六卷。
王善,字元伯,长安人,辑《治心斋琴学提要》。
郭裕斋,著有《德音堂琴谱》。
孔兴诱,字起正,号秀子,孔子六十六世孙,山东人。辑有《琴苑心传全谱》二十卷,共收琴曲八十五曲。
程允基,字寓山,新安人,活动于康熙(1662——1722)年间,著有《诚一堂琴谱》六卷,《诚一堂琴谈》二卷,共收琴曲三十六曲。
清代琴乐以广陵派为主流。
广陵是扬州的旧称,位于长江、运河交流处,自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始,伴随交通发达,广陵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从唐李颀《琴歌》“主人有酒对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到《云仙杂记》中“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曰:‘此奏声。’良久又曰:‘此楚声。’主人入问之,则前弹者陇西沈妍,后弹者扬州薛满”的记载来看,在唐代广陵琴人就已被人所注重,但清初之前尚未形成有影响流派,而清代广陵琴派的诞生,标志广陵琴乐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广陵琴乐清初以徐常遇、徐祺为代表,中叶以吴灴著称,晚期以秦维翰为世所重。
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其著有《响山堂琴谱指法》,“壬寅初春(康熙元年1662),避迹北上僧舍,严加考详,审音辩调附以已意,撰成斯帙。” (45)辑有《响山堂琴谱》(只有残存本),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稍后,由苏州同里人范国禄等初刻于响上堂为之上梓。及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希尧官司居江南,出资将徐常遇的《响山堂琴谱指法》及《响山堂琴谱》经徐常遇的三个儿子徐祀、徐祜、徐袆校勘整编,重新刊印为《澄鉴堂琴谱》,共收琴曲三十七曲。另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扬州琴学以徐袆为最”。由于徐常遇反对“无知妄人,谬为妄删”,提出“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这从客观上束缚了清初广陵派的发展。
与徐常遇并称的同代广陵琴人有徐祺,字大生,号古琅老人。其“每以正琴为己任”,曾遍访燕、齐、赵、魏、吴、楚、瓯越知音之士,“遂臻妙悟”,编著有《五知斋琴谱》,可惜未能及时刊出,直到五十四年后(1721年),徐祺的儿子徐俊在知音周鲁封的帮助下,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次刊出。《五知斋琴谱》八卷共收琴曲三十三曲,其按曲记明琴派,是其独有的范例。
由于其对诸多琴派兼收并蓄,撷取精华,打破陈俗,勇于创新,从而使《五知斋琴谱》成为广陵派及至琴乐诸家最为推重的琴谱之一。
广陵派风格略近虞山派,以“苍古恬静,幽逸圆和”著称,其以“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顿挫,蜀之险音,吴之含蓄,中浙之绸缪,则尽得其旨而众妙归焉矣。” (46)
伴随《澄鉴堂琴谱》和《五知斋琴谱》的流行,广陵琴派进入鼎盛时期。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中叶,广陵派代表琴人为吴灴。
吴灴(1719——1802),字仕伯,扬州仪征人。其学琴于徐常遇孙子徐锦堂,“殚心琴学数十年,古谱雅操,靡不淹通精谐”(《自远堂琴谱》序),其钻研琴学常“夜则操缦三更弗辍”(《扬州画舫录》),辑录康熙御撰的《律吕正义》五卷和王坦《琴旨》,汇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796年著成《自远堂琴谱》十二卷,后在观察李廷敬资助下,于1802年刊发。
广陵派晚期代表琴人为秦维翰。
秦维翰(约1816——1868),字延青,号蕉庵,维扬人,其“秉性冲淡,弱冠即精琴理,迨年逾五十朝夕不倦……”(《蕉庵琴谱•跋》),虽数经维扬战乱,仍“汇辑古今琴谱而订其得失”著成《蕉庵琴谱》四卷,共收琴曲三十二曲,于1877年刊发,后承其琴学的僧空尘(云间),又称枯木禅,著有《枯木禅琴谱》八卷,共收琴曲三十二曲,于1893年刊发。
自《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相继刊行,广陵琴学蔚为壮观,绵延不断。



广陵派及其主要师承渊源:(47)
       徐常遇                年希尧                       徐 祺
   
徐祜      徐祀       徐 袆                                   徐 俊
           
        年羹尧      徐锦堂         鲁鼐        陈梦雷
                    吴  灴
                    僧先机
                    僧问椎
                    秦维瀚         道士袁澄
  
僧海琴  僧闻溪  胡鉴  何本祖  孙檀生  解石琴  丁玉田  赵逸峰  丁绥安  僧牧村  乔子衡  扬子镛

王芳谷         胡 澎          孙绍陶                            僧云间(枯木禅)    夏一峰
                  
胡宝枢  胡兰花  张子谦   刘少椿
清代除广陵琴派雄踞琴坛,名家荟萃,尚有承虞山琴韵的金陶、云志高、戴长庚、蒋文勋等,研习中州琴学的汪绂、李郊、王受白、崔应阶,以及安溪琴派的李光塽等,琴乐诸派亦为一时之俊。
金陶,字吾易,浙江嘉兴人,曾以琴供奉内廷,被誉为“国工”。据《蓼怀堂琴谱•序》,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陶进古琴,召对奏曲,赐金褒美。
云志高,字载青,又字逸亭,广东文昌人,辑有《蓼怀堂琴谱》共收琴曲三十二曲,实录三十三曲,其琴学得于金陶所传声调契合,尽得其妙。
戴长庚,字雪香,著有《律话》
韩桂,字古香。
蒋文勋,号梦庵,又号胥江,苏州人,著有《梅花庵二香琴谱》十卷,共收琴曲三十曲,于1831年刊行,所撰琴谱以纪念其师戴雪香、韩古香所授之曲。
汪煊(1692——1759),字灿人,号双池,婺源人,后改名为汪绂,著有《乐府外集辑录琴谱》,光绪乙末年(1895年)改名为《立雪斋琴谱》,重刊于世,共收琴曲十六曲。
李郊,字繁周,著有《颖阳琴谱》(1751刊行),其琴学“遂博采四方,闻罗邱李君襄王,乃挥抚名手,音声谐和,调衍中州正派,不惜重聘,敦请于家。”
崔应阶,著有《研露楼琴谱》,其琴学得之于王受白的影响,“往来于豫楚间,几三十年,得其秘传十余操,高古淡远,不同凡响,倘所谓中州派,非欤?”
李光塽,福建安溪人,著有《兰田馆琴谱》。据李光爽之侄孙李鹏搏的序:“盖公车南北数十年间,深得莲舟,马龙文诸国师亲指授,故指法能臻堂奥,而得三味,一时言琴学者,皆仰为安溪宗派。”
郭柏心,福建侯官人,著《琴学尊闻》,1864年刊。
清代著名琴人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金陶————云志高
            王泽山————李玉峰————韩桂————戴长庚
                                                    蒋文勋
陈山岷————程  雄
韩  垒————李延昰
              庄臻凤————张亮采
              褚虚舟————蒋兴俦————人见节(竹洞)
                                        杉浦正职(琴川)
                  小野田东川(国光)                       新丰禅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琴乐流派
近代琴乐流派主要有川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及其分支梅庵派、闽派(浦城派)、广陵派、岭南派(粤派)等。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琴人交往日趋增多,相互取长补短,研习琴乐,蔚然成风,流派的区分已不重要,各地琴乐社团相继成立,则是近代琴乐的一个显著特点。琴乐流派的淡化,琴人的广泛交流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著书育人,弘扬琴学则是各地琴人为之奋斗一生最高追求。
川(蜀、泛川)派
近代川派代表琴人首推张孔山,此外尚有冯彤山、叶介福、钱寿占、曹稚云、僧竹禅、顾玉成等。
张合修,字孔山,号半髯子,浙江人,生卒不详。清咸丰(1851——1861)年间,云游至四川成都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设帐授琴,光绪(1875)初年,为唐彝铭门客,和琴人叶介福、曹稚云等协助唐彝铭撰成《天闻阁琴谱》十九卷,共收琴曲一百四十五曲,于1876年刊行,该谱为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
川派琴曲以《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流水》著称。其中《流水》最为人所称道,“《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 (48),又杨时百《琴学从书》言“流水一曲,操缦家无不艳称之,亦无不望洋而叹,而以第六段指法太难也。”张孔山凭其对曲调独特的领悟,采用“索铃、猛注、摆揉、大小打圆、七十二滚拂”等技法,将左右手滚、拂、吟、揉、绰、注巧妙结合,形成其独特的七十二滚拂《流水》,给人以气势磅礴、回肠荡气、一泻千里的艺术感受,为世人所重,从而确立了川派在琴乐的地位,其风格“峻急流利,清健昂扬”。
张孔山云游四方,其门生弟子众多,其琴曲艺术在川鄂湘赣广为流传,故今人称川派为泛川派。
唐彝铭,字松仁,邠州人。
钱寿占,江苏人,宦游来川,著有《钱氏十操》。
顾玉成,号少庚,四川华阳人,写有《百瓶斋琴谱》稿本,其子顾隽,字哲卿、顾荦,字卓群,传其琴学,将其稿本辑为《百瓶斋琴谱》,原录二十四琴曲。
川派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顾隽
冯彤山————张孔山————顾玉成————顾荦
                            欧阳书唐
                            谭石门
                            廖文甫
此外承川派余韵,活跃于川的琴人有裴铁侠、易上达、侯作吾、龙琴舫、查阜西、喻绍棠、喻绍泽、顾梅羹、黄度、马宜清、伍洛书、潘时禅、李璠、沈草农等。
九嶷派
九嶷派得名于琴人杨宗稷。
杨宗稷(1863——1931),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人。1901年应长沙张百熙(文达)之邀到京,任北京大学堂支应。1919年经章太炎介绍,王心葵到北京大学,蔡元培聘请王心葵任古琴导师,王心葵去逝后,1922年杨宗稷应北京大学聘请教授古琴。
杨宗稷曾师从金陵琴人黄勉之(1853——1919)习琴,其一生醉心琴乐,兼收并蓄,从1911年至1931年陆续编著《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包括《琴粹》、《琴话》、《琴谱》、《琴学随笔》、《琴余浸录》、《琴境》、《琴境补》、《琴瑟合谱》、《琴学问答》、《藏琴录》、《琴瑟新谱》、《琴境续》、《琴境释疑》、《幽兰和声》等。晚年开设“九嶷琴社”,传授琴乐,其韵主广陵,兼习中州、川派,琴曲以《长清》、《短清》、《流水》为时所称,而《樵歌》则为天下冠,从而形成“苍古雄奇,韵长音远”的风格,始创九嶷派。
九嶷派及其主要师承渊源:
陶梦兰————黄勉之————杨宗稷————管平湖
                            贾阔峰       关仲航
                            史荫美       杨保元
                            溥  侗       彭祉卿
诸城派及其分支梅庵派
山东诸城,古称东武,密州,西汉之际,东海师中,渤海龙德就因琴而名,至十八世纪末,历城毛式郇再传齐鲁琴学,著《龙吟馆琴谱》两卷,共收琴曲八曲。近代诸城派琴人则以王溥长、王雩门、王作桢、王宾鲁、王露为代表。
王溥长(1807——1886),字既甫,其父王式钰,善鼓琴,王溥长从其父习琴,所传十五曲,经后人整理汇编辑为《桐荫山馆琴谱》(1960年刊行),其琴宗虞山风格“清微淡远,声希味永”。
王雩门(1807——1877),字冷泉,辑有《琴谱正律》,其琴宗金陵风格“绮丽缠绵”,指法以轮指见长。
王作桢(1842——1919),字心源,又字西圆,自幼从父王溥长习琴,后博采众长,琴艺超越其父,和当时琴宗金陵的王雩门被誉为“诸城二王”。其广传琴学在诸城首创琴社“东武学堂”,所传弟子以王露、王秀南最为著称。
王宾鲁(1867——1921),字燕卿,号飞飞子,自幼从同乡王雩门习琴。“1911年经康有为推荐,山东诸城派古琴家王宾鲁到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教授古琴”,(49)其设帐梅庵,传授古琴。梅庵位于南京鸡鸣寺北极阁下,原为清末书法家李瑞清主持两江师范学堂时所建,园内梅林如海,松柏环绕。师从王宾鲁习琴者众多,其中以李湘侨、孙仲彭、徐卓、邵大苏、凌纯声、程午加、王少如、沈月如等著称。
1921年王宾鲁病故金陵,葬于清凉山麓,其著有《龙吟观琴谱》终未能刊行。其弟子徐卓、邵大苏承其琴学,将其师遗作《龙吟观琴谱》残稿整理编订,并易名为《梅庵琴谱》于1931年刊行,共收琴曲十四曲,其后更将琴学发扬光大,梅庵琴学始为流行。从其琴学著称的琴人有刘景韶、邵元复、吴宗汉等。正如查阜西、彭祉卿在《致郑颖孙君信》(见《今虞琴刊》1937刊)中所言“南中操缦之士,精深者虽寡,而能事者颇不乏人,……梅庵在南通为诸城王燕卿诸弟子所创,谨守燕卿成法,就中徐立荪、邵大苏两君最为心传,故为之盟主。”
王露(1877——1921),字心葵,又字雨帆,师从王作桢习琴,后留学日本学习西乐,并取得学士学位。其汲取众家之长,融中西乐于一体,曾“北游燕赵、南历吴楚”,传琴结友,其琴学融虞山金陵之长,为世所重。1919年应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琵琶。其曾在济南创立“德音琴社”,在北京组织“国乐研究社”。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另著有《秋水山房》诗词二卷及《斫桐集》等。从其琴学著称的有张友鹤、向峻卿、詹徵秋、李华萱、王生香、涂东辰、顾海门、卢绳武、吴耕牛等。
诸城派琴乐吸取了民歌及民间音乐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在演奏技法上,擅用轮指,使曲调富有朝气,中西乐兼收并蓄,在曲谱中注重节拍,从而形成奔放洒脱而不失绮丽缠绵、刚柔相济、柔中有刚的显著特色。如琴曲《关山月》、《秋夜长》等就有较明显例证。

诸城派及其分支梅庵派主要师承渊源:
              王桓甫                                     王凤襄
..王式钰————王溥长————王作桢————王秀南————张育瑾
                              王 露
      
张友鹤      向峻卿      涂东辰      詹徵秋      李华萱         王生香
顾海门       卢绳武     吴耕牛      杨心如       章钱民
                               刘景韶
                  徐 卓————吴宗汉
..王雩门————王宾鲁————邵大苏————邵元复
   
李湘侨      孙仲彭     凌纯声      程午加    王少如      沈月如
闽派(浦城派)
闽派(浦城派)得名于福建浦城琴人祝凤喈。
祝凤喈,字桐君,曾从其兄祝凤鸣(字秋斋)习琴,两人皆以琴名著称。祝凤喈著有《与古斋琴谱》四卷,其中只完成了琴律、琴材、制琴及指法等部分,并已刊行,其毕身致力于琴学,“官于江浙,以琴自随,所致名噪一时”。其传人中以许渔樵、张鹤、祝庆年尤负盛名。其又以藏琴著称,藏琴数十张,选其优者十二床,筑“十二琴楼”藏之。
张鹤,字静芗,上海玉清官道人,浙江瑞安人。师从祝桐君习琴,将祝氏所传琴曲二十曲加上工尺谱,并摘录《与古斋琴谱》部分论述,辑成《琴学入门》于1864年刊行。
闽派(浦城派)及其师承渊源:
                              张  鹤
祝凤鸣————祝凤喈————许渔樵
                              祝庆年
岭南(粤)派
岭南琴学追溯可到南宋末年,金元入侵,南宋皇室从临安(今杭州)南迁广东岡州,后迁至新会,1279年金兵攻入岡州,南宋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投水而亡。南宋皇室南迁,中原文化始在粤地生根开花。
岭南琴人著称者有陈白沙、邝海露、陈子升、陈子壮、何洛书、何文祥、黄景星、何斌襄、容庆瑞、朱启连等,近代以郑健侯、招鉴芬、杨新伦著称。
陈子升,南海人,著有琴操《水东游》,明末与其兄陈子壮跟随明桂王南迁。原谱刊于清道光年间伍元薇所刻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二十一卷,为粤十三家集之一。
黄景星,号煟南,广东岡州人,通过对前人留下的《古岡遗谱》整理,并合与其他琴曲共计五十曲,辑成《悟雪山房琴谱》于1842年刊行。
何斌襄,著有《琴学汇成》,1869年刊。
容庆瑞,号辉山,黑龙江人,在广州为官,著有《庆瑞琴瑟合谱》,1870年刊。
朱启连,字棣佗,浙江萧山人,光绪年间在广东省为大吏幕友,著有《鄂公祠说琴》,1898年刊。
岭南派及其师承渊源:
何洛书————何文祥————黄景星————李宝光
张廉夫————朱启连
               王绍贞
卢家炳 ————杨新伦
              郑健侯
近代广陵派琴人以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为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伴随琴乐历史的发展,从中州派的“高古端严,宽宏苍老”、金陵派的“抑扬有纪,参序有节”、虞山派的“清微淡远,声希味永”、广陵派的“苍古恬静,幽逸圆和”、蜀派的“峻急流利,清健昂扬”……可见不同的琴学流派和师承渊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尽管受地域、风俗、师承的影响,但历代琴人不遗余力,苦心钻研琴学艺术是一致的,琴乐流派的不断衍变,客观上对古琴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所以说对古琴流派的探究,将有助于对古琴音乐发展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


                                            刘甦定稿于金陵
二○○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注:
(1)《尚书•舜典》
(2)《墨子•公孟》
(3)《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关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按风、雅、颂三类编排。
(4)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5)《吕氏春秋•音初篇》
(6)《左传•成公九年》
(7)《礼记•乐记》
(8)《战国策•齐策》
(9) 刘向《说苑•善说》
(10)《列子•汤问》
(11) 蔡邕《琴操•水仙操解题》
(12) 刘向《琴说》
(13)《汉书•艺文志》
(14) 司马相如《长门赋》
(15) 李昉等辑《太平御览》
(16) 桓谭《新论•琴道》
(17)《后汉书•马融传》
(18) 杜佑《通典》
(19) 王坦《琴旨》
(20) 姜宣《小胡笳引》
(21) 查阜西《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22)《晋书•阮籍传》
(23) 何远《春诸见闻》
(24) 徐坚《初学记》
(25)《南史•循吏列传》
(26)《南史•王俭传》
(27) 朱权《神奇秘谱•解题》
(28)《晋书•戴逵传》
(29)《宋书•隐逸传》
(30)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转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31) 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
(32)《南史•柳元景传》
(33) 张右衮《琴经》
(34)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弄)兼寄语房给事》
(35) 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义海习琴》
(36) 何远《春诸纪闻•辩广陵散》
(37) 查阜西《关于〈潇湘水云〉》
(38) 袁桷《清容居士集》
(39) 查阜西《〈蕉窗九录〉是伪书》及《是〈十六法〉剽窃〈二十四况〉》
(40) 肖鸾《杏庄太音补遗•序》
(41) 刘珠《丝桐篇》
(42) 张岱《陶庵梦记》
(43) 王士慎《池北偶谈》、周庆云《琴史》、吴兰修《邝露传》
(44) 谢孝苹《旅日琴僧东皋心越》
(45)《响山堂琴谱指法•右手指法》引言
(46) 徐祺《五知斋琴谱》序
(47) 参阅查阜西《历代琴人传》、《清代著谱琴家的师承渊源》、张子谦《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许健《琴史初编》
(48) 裴铁侠《沙堰琴编》
(49) 南京艺术学院《艺苑》1988年2月期,封二图文

发表于 2012-5-26 1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重的是东汉末年产生了以蔡邕为鼻祖国统一的中州琴派????中州琴派以“高古端严,宽宏苍老” (19)为世所重????承其风格著称的琴人有杜夔、蔡琰、阮籍、嵇康等????
发表于 2012-5-26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龙指 發表於 2012-5-26 19:31
值得注重的是东汉末年产生了以蔡邕为鼻祖国统一的中州琴派????中州琴派以“高古端严,宽宏苍老” (19)为世 ...

这纯粹是笑话。
中原历朝都有战乱,往往是千里无人烟。老百姓都活不下来,更何况古琴的传承。
这中州琴派怎么可能追溯到东汉??

发表于 2012-5-29 2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感觉是非常好的资料,打算保存仔细研读,但是看了回帖似乎又有错误?初学者迷茫了。。。自己研读史料又真心没有能力和时间啊。
发表于 2014-5-31 13: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4-9-7 10: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4-9-20 14: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好
发表于 2019-9-27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21-2-15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19 09:30 , Processed in 0.02332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