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8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stzzz 發表於 2012-1-8 11:55
"不得其门,登其堂,入其室,未由知其中之无尽宝藏也"
按照前人经验,可先学弹良宵引后再动平沙,会有感觉不同. ...
哇塞,描兄金声玉振啊。
我个人感觉,可能是由于每个人进入古琴的状态和感觉有别造成的对琴曲的欣赏和理解差异。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强调“音乐性”。也就是旋律的走向。直观点说,就是作为参考的写在减字谱上的五弦谱或者简谱所标示出的那些。但是,对“平沙”这种声多韵少的曲子,它的精神和妙处很大程度上却在于这些构成音高主干音的前后过程装饰音(绰注上下撞逗吟猱)的变化,强弱、虚实、方圆、缓急、甚至是有无,如果形象的理解呢,正是这些音的过程提示了空间的朗阔,近远和疏密甚至鸿雁滑翔的轨迹,在玄点儿就是心胸和外物的呼应,被外化为声音的表现。所以,从旋律入手,特别是有很好的乐理的基础和其他乐器的学习经验的朋友,会被它搞迷糊,一个曲子,不知道要干嘛。像我这样,完全乐盲,最初单纯被古琴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所吸引的人,反而容易理解这类曲子。对于很多小白,他们根本不听旋律,就是那声音一起一落,虚实缓急之间,如水墨氤氲,妙象重生,再加上沉香袅袅,静室萱和,手挥目送,听者弹者两相坐忘,已经足以怡情。对他们来说,这近乎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了,但是,也没有必要讥讽之为“装逼”,因为他们也是真的诚恳的喜欢,再退一步,就算真的只是“附庸风雅”,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从不懂到懂,从无由的喜欢到洞悉之后的喜欢,必然也是一个过程,文明本就是后天习得的产物,附庸风雅正是走向风雅的开始。只是,人天性不同,大家的入处不一样罢了。峰回路转之后,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在认知上有所变化,这个没什么高下的问题,无非就是因缘遇合,对不同的人不一样罢了,世界的美妙,对每个人开放的入口各不相同。
以上与您交流,并请诸位先进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