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2862|回复: 9

十三評林謙三<琵琶的定弦原則及其變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5 19: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16評林謙三琵琶的定弦原則及其變遷.pdf (770.08 KB, 下载次数: 71)
十三評林謙三<琵琶的定弦原則及其變遷>
《東亞樂器考》
(孫新財評注)
古來中國稱為琵琶的,大別有兩種︰
一為漢魏(秦漢)式琵琶,其形圓體長頸,四弦十二柱。
唐的阮咸,可以認為是其變種。
  
一為伊朗式()琵琶,是比前者稍晚傳自西方的樂器,後世稱之為琵琶的,是這一種,
有四弦四柱。
      
本論文中所說的琵琶三(?),就指這伊朗式的琵琶。
中國的琵琶,自從其傳入的當初,就是四弦四柱的。
這一點,不但在今天還有(日正倉院)遺存的唐物可資證明,看到同一源流的樂器阿拉伯oud(烏得琴) 當其初期,也曾經是同樣的體制。
我以為憑此,即足以下這樣肯定的論斷。
中國的琵琶,阿拉伯的oud原都是從生長在伊朗地方的,同一種樂器裏派生出來的東西二枝。
其在阿拉伯的一枝,在第10世紀中,變成了五弦;再後世,又在槽的膨鼓形態上,產生了一些變化,成為歐洲的詩琴族(LauteLute(萊特﹑盧特)之祖。
而在中國,則唐/宋的琵琶,以及日本在奈良時代(710--794)傳自唐土。
而以樂琵琶(gakubiwa)的位分,一直傳承到今日的,都還依然是四弦四柱。
即由是而孳生的——中國近代的多柱琵琶,以及日本近代的平家、隆摩、筑前等琵琶——也都不象近東以及歐洲那樣,見到顯著的變化。
所以唐及其前後的琵琶形制,可以通過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
奈良時代遺物五面,以及今日雅樂所用樂琵琶而知之。
其音律、定弦、奏法,也可通過今日猶存的樂家傳統,以及古典的記載等等,
而詳究之。
以下考察這琵琶的音律,特別以「定弦」為中心,看是知何累積起方案,來賦予四弦四柱以音律,
而成為著名的定弦法的發展情況。
琵琶的定弦原則
琵琶在傳入中國從前,就有四弦四柱。
幾乎無改發祥地伊朗的形制,經中亞而傳入中國,蓋在(東吳、東晉和宋、齊、梁、陳)六朝(265~589)的前半期。
波斯薩珊尼王朝的圖象,完全與中國琵琶同形。
如果知道受之於波斯,而精改其制的阿拉伯oud,在第10世還還傳著四柱之制,很能瞭解伊朗原型本來就是四弦四柱,而中亞、中國的琵琶、阿拉伯的oud,都是承傳其制的。
琵琶的四弦四柱制,排列如下圖:
()
弦的排列,以Ⅰ﹑Ⅱ﹑Ⅲ﹑Ⅳ的次序,由大而小。
柱的排列,唯第1柱與乘弦(空絃)之間,相離約一音程(二律),其餘柱同都相隔半音程(一律)。
未論柱的定位法以前,先前講明代表四弦四柱,所生二十聲的琵琶譜字和日本名稱,見259頁表︰
空 絃
iti
otu
guo
zyo
第一相
ku
ge
siti
hati
第二相
bo
zyu
hi
boku
第三相
syu
bi
gon
sen
第四相
to
ko
si
ya
這種字體,從平安(7941192)末期,用到今天,幾無改變;
在唐以及奈良(710794)時代,到平安初期,稍有不同,如下表︰
近體:一  ユ凡フ斗  ㄴ  下十てコ  ク  七匕マ之  丄  八丨ム也
古體:一  工幾フ4 ㄥ ス十乙レ ソ 七匕マ之 丄  八丨ムヤ
這二十個字的名稱,原從這些略字的本字,字音上來的。然而分明已有失去其原義的。例如︰斗、下......等即是。
由其古體來看,知其顯然是後世的訛稱了。
其次,關於四柱的定位之法,例如(鐮倉(1185~1333)前期)《胡琴教錄》付柱第十七云:
“配合笛的黃鐘調,(低五度的琵琶雙調2362)調為返風香調,以定四柱,得︰
コク(同音),(Ⅱ4、Ⅲ。同音。則Ⅱ。/Ⅲ。為純四度)
(同音)(Ⅲ4、Ⅳ。同音。則Ⅲ。/Ⅳ。為純四度)
然後量此而定一柱,得
乙八(同音),(Ⅱ。、Ⅳ1同音。則Ⅱ。/Ⅳ1為純八度、則Ⅱ。/Ⅳ。為小七度)
然後量是,而將二三柱,配分其固隔而定之”。
加以注釋是這樣:
使四弦的散聲為ABEA(何以見得一二絃為大二度?)
失定第4柱,於Z合丄(コ合ク)同音的位置,
次定第1柱,於八合乙同音的位置,
然後再第1柱和第4柱之間,適宜算定第23柱的位置。
參照下圖:
第一相
第二相
第三相
第四相
這個定柱法,用理論說:
4柱正當弦長34的地方,由是得散音的(純)四度高聲。
1註在乘弦算起,正當弦長89的地方,
2柱放在約當弦長2732(小三度)處,
3柱放在約當弦長6481(大三度)處。
柱之接觸於弦的面,有著一個闊度的,所以為使弦之分割,盡可能切近理能地精確,必須選擇位置,使分割點洽當柱面的下角。
如此定下柱的位置,來分割的弦音,雖有微差,在散音為為宮商角徵羽時,所生的聲音如下表:
一絃
Bamm
二絃
Mithlarh
三絃
Mathna
四絃
Zir
  Motlaq
第一相Sabbaba
89
第二相Wosta
2732
第三相Bincir
6481
第四相Khincir
34
這樣發聲的四弦四柱制,在承繼伊朗式琵琶的初期阿拉伯oud也一樣見到,在中亞也一樣,在中國也只是完全接受了外來之制。
oud的古制,始見能載於第10世紀的音樂家阿爾法拉皮(Al  Farabi 870-950)的樂書。
其弦及柱的名稱如下:
(合入上表)
這第1柱到第4柱的名稱,適當第2指(食指)到第5指(小指)的名稱;
柱的位置,與中國制相一致。
oud的定弦法中,最可注目的是︰
每個弦都有(純)四度間隔(音程),第1弦作為A的話,
就如下表︰
第一相
第二相
第三相
第四相
(下表說是唐古律(黃鐘=C?)
應姑南太
ADGC 1=林鐘F3625?
但下文又說是︰BEAD!
這個四度定弦法,和中國(?)的平調(應姑南太=#FBea?)是同型的。
(日本的平調一詞,有三種可能:
平調律=E﹑
平調定絃法=#FBea(6251四度定絃法)
平調=唐林鐘均殺姑洗。
”和中國的平調是同型的”者,何意呀?)
可以斷言其淵源於原來伊朗式琵琶的定弦法的。
在中國,這定弦法是構成琵琶譜的理論基礎,
(何意?何據?)
可以確認:
琵琶雖在中亞產生了種種的其他定弦法,而傳入中國的定弦法,為其中心的是平調型(#FBea?)的。
為什麽可以相信平調型,是琵琶定弦法的基礎呢?
因為只有在平調(型),琵琶譜能保持其一貫性的關聯;
同時在賦予音律的時候,能與笙譜取得相對的一致——其實還是相對的一致。
(何意?)
今以弦為A,盡調四弦為:
從低弦到高弦都各成()四度關系時,
斗與第I弦散聲乙同音,
コ與第三弦散聲同音,
Z與第四弦┴同音
oud的定弦完全一樣。
如果只第I弦為B時,其譜的排列,以至於它所保持的音律,都與笙譜的排列,及其音律相一致(雖則笙譜用本字,而琵琶譜用略字,也有一看不像是同一字的)
#C
#D
#F
  
琵琶譜
琵琶柱
Ⅰ。
1
Ⅰ2
Ⅰ3
Ⅱ。
Ⅰ4
Ⅱ1
Ⅱ2
Ⅱ3
Ⅱ4
Ⅲ。
Ⅲ1
Ⅲ2
Ⅲ3
Ⅳ。
Ⅲ4
Ⅳ1
Ⅳ2
Ⅳ3
Ⅳ4
注:表中有方括孤的,表示十九管笙所用的音。
(琵琶)現行的平調(型?),因為用笛的盤涉調,(與笛高平調純五度的盤涉調同高?)而四弦的音律,都按上表的音律降低(純)四度,=高純五度)調成#FBea,所以就是這樣全般地,比笙譜之律低四度。
由於平調(型?)與笙譜有這樣的關系,在琵琶譜又有如此的一慣性,而為琵琶定弦的基礎,再從它和阿拉伯oud的定弦之相一致;
所從推定它是淵源於伊朗式琵琶定弦的直系。
琵琶定絃的基礎,可以瞭解是平調(型?)了。
(不懂!.然此定絃法的高五度(也就是盤涉調)方與笙的盤涉調等高,則此定絃法不就應稱之為盤涉調定弦法麼?怎又會是什麼平調的定弦法了呢?)
可是此外唐代還有幾十種的定弦(雖然包括許多的異名同調)見於記載。
單數今日能夠推知的,就超過三十種。
(此說未必!日本同殺聲的大食調與平調,即用同一定絃法。
若同殺聲四聲調都用同一定絃法的話,則二十八調就當只有十二種定絃法而已!)
這一些定弦,看來似乎千差萬別,而其間自有一定的原則,這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不懂得這個原則,簡直就無法解讀古譜裏的未明之曲。
今列舉其原則如下︰
一、四弦順著第1弦到第IV弦,由低音往高音調律。
第二弦反低於第一弦的例子,是極少見的。
(到底有無呢?)
有時相鄰二弦亦同律。
(當是︰相鄰二弦「偶有」同律者,但「絕無」高弦位的音,反低於低弦位者!)
二、相鄰的二弦,以大二度(二律)至完全四度(五律)之間,及完全五度(七律)中之任一音程相連結。
(既然如此,還特提「完全四度」何為呢?)
(()弦為八度音程的,很少見)
(到底有無呢?)
三、乘弦(空弦)與第1柱的正半中的小二度(一律),及第4柱與恰當全五度的23處(無柱)之間的減五度(六律),唯此二音程是絕對不並用的。
(「並用」者,何意呀?根本就沒有小二度與減五度呀!)
四、賦予四弦的音律,自有限定的範圍。
唐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所用的弦制,自必各有其一定的規格,所以各因其弦之粗細,而堪能定弦彈奏的音域自有一定。
一弦之所能堪者,是四度左右的調律,很少超過五度的。
尤其是第四弦,若相差至於五度,則有弦斷之虞。
五、四弦之間,必須緊密連結,使七聲都能順次編入。
(與低位弦柱聲相連絡的高位弦)(?)散聲,七聲中必限於宮商角徵羽五聲,變宮、變徵是不許用的。
其理由:
散聲如為變聲,就必然要在乘弦與第一柱之間,求其宮或徵,而這是求不到的,所以不許用。
(!此說不夠週延!且與事實不合!
廣義的變聲,尚包括清角、清羽、清商......等清聲。
散聲縱使不能為變宮、變徵等狹義的變聲。
豈必不能為清角、清羽、清商......等廣義的變聲。)
綜上各條,再用圖表來加以解釋。
低位元元弦與高位弦的連結,有(l6)六種情況,並有實用例的。
(今設低位弦為A)
(1)同度︰A
(2)大二度︰B
(3)小三度︰C
(4)大三度︰#C
(5)純四度︰D
(6)純五度︰E
(!既可為純五度,何以就不能為增四度?
譬如bSi/MibMi/La........!
且理論上,小二度又何嘗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定弦的發展
琵琶定弦的基本方法,是順序按照四度關系,來調整四弦音律的平調(型?)法,這在伊朗式琵琶的本源地,也是個代表性的定弦法,有如前述。
古代中亞也許在平調(型?)之外,還另有其他的定弦方法,也未可知,但無確證之可徵,今日所能知道的,都是唐時中國所用的。
現在來逐一探討定弦法的發展途徑。
(-)(唐.武則天撰)《樂書要錄》記載的琵琶十二均調
論年代最古的,當是《樂書要錄》記載的十二均調,這見於藤原師長(1138-1192)的《三五要錄》(1)。
      
《樂書要錄》是唐武后敕撰之書,載的是古今音樂全般的通論,和可以認為是唐代的學說,現在佚失得僅存第五、六、七3卷了。
《三五要錄》是妙音院流的琵琶譜集成,而卷首載有關於琵琶音律甚重要的資料。
可以說不看這資料,就完全無從知道平安(794-1192)末期以前的琵琶定弦。
其書(一)《調子品》裏,首先引用《樂書要錄》,來說明聲與均的關系,由一均七(聲)調而生十二均八十四調,並附述其“私案”云:
“抑琵琶法者,載《樂書要錄》,李唐武后所撰也。
若不知十二均調,爭辨律呂宮商哉!
故先錄旋宮法,續著調子品耳。”
從這敘述口氣看來,下文的琵琶旋宮,無疑是《樂書要錄》所記。

現行本這旋宮法部分,已亡失,而據《阿月問答》(鎌倉中期的音律書),可知其時尚存。
《阿月問答》云:
“《樂書要錄》第八卷琵琶(旋)宮法(載《三五要錄》云云。”
原來在第八卷裏。
《三五要錄》所載這旋宮法:
“琵琶旋宮法
夫旋宮之法,以相生為次。
今於四弦四柱,皆注律呂宮商。
其均外之聲,既非均調所塥(扼),不注宮商,唯注律呂而已。
若所至之調,兼以律管驗之,則一無差升。又宮商易曉。
七調之中,每調有曲,隨其所管,是曲皆通。
然(原屬林鐘均的)平調(型?)亦有(?)黃鐘之均,(如:壹越調?)何因不以為首者?
為黃鐘自有正調,又以大弦為宮律,既象君,故從本調。
若直欲取解隨便易者,或從平調(型?)為首,起林鐘為均,但便旋相為宮,遞十二律絕歸一揆,理亦無妨。”
文中意義,雖稍難通,大意可從判讀。
“平調(型?)亦有黃鐘之均”以下,是說:。
《樂書要錄》雖以平調(型?)為中心,然而黃鐘是君的象徵,所以黃鐘均放在第一,而平調所屬的林鐘均,放在第二。
最後又說:要轉回最初的均,所以從黃鐘均轉回黃鐘均,和林鐘均轉回林鐘均是一樣道理。
緊跟這旋宮法序,說著十二均定弦方法,第—講黃鐘均的話:
“十一月黃鐘均
(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蕤賓為變徵,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
右吹太簇律管,緩子弦應之,自餘三弦,依平調(型?)調之。
調迄,然後急大弦(急一律),打中指第三應之,聲即黃鐘均也。
散聲〔大弦黃鐘,宮;第二姑洗,角;第三南呂,羽;子弦太簇,商)。
右中指大弦(b3)子弦(4)。
無名指第二(#5)第三弦(#1),小指大弦(4),並是均外之聲,非其黃鐘所管,放廢而不用”。
這裏大弦就指第I弦,子弦指第IV弦。
說的是先將第IV弦合太簇律,調整全體為平調(型?),(純四度定弦)然後將第I弦提高一律,就是(?)黃鐘均了。
這下面記的是合弦,大概是《三五要錄》著者的注記,其中注有橫笛的孔名。
據此別第I弦散聲,當橫笛的“口”孔——實際的音雖不同,樂譜上“口”適當於壹越(d)——
所以四(散)聲為D#fBE。
(也就是說《三五要錄》的,日本壹越=中國黃鐘=D?然,何據?)
其次記著單是降低第I弦的林鐘均:
“六月林鐘均
(林鐘(為宮)、南呂(為商)、應鐘(為角) 、大呂(為變徵) 、太簇(為徵) 、姑洗(為羽) 、蕤賓(為變宮))
右黃鐘調緩大弦〔緩一律〕,應頭指第三聲,當應鐘。
餘三弦依舊不改。
林鐘均,令時平調(型?)是也。
散聲(應鐘,角;姑洗,羽;南呂,商;太簇,徵。”
然則(四)散聲是#C#FBE,比今日盤涉調裏用的琵琶平調(型?),(何意?
是今日盤涉調=#FBEA、平  調=BEAD?
還是今日平調=#FBEA、盤涉調=#C#FBE?)
高五度(或倒過來低四度)了。
這樣定弦是否可能?
頗是疑問,──高、低都很有斷弦之虞。
從《三五要錄》著者的注記察之,黃鐘均合第IV弦於太簇律管這句話,是由於著者解釋為︰
日本式的平調(律)(e),為(中國式的)太簇(律),(日本式的)壹越(律) (d),為(中國式的)黃鐘(律),的結果,而導致此誤。
(林謙三認為︰黃鐘均之四弦散音,黃/姑/南/太。
《三五要錄》誤認為︰壹/下/盤/平=D#fBE)
壹越(律)是當于唐古制(?)的太簇(律)的,所以按(唐)古律應當太簇近於D。
(也就是說,唐古制的黃鐘律=C?然則,何以見得?)
又按唐律尺之律,(?)則比古律(?)高五律,(否!此說無據!何據?)(太簇)應當是g。
(唐律尺之律(?)黃鐘=F?)
假令唐時的琵琶弦,與後世無大差別,劃此平調(律)看作適應於哪一律呢?
見下表︰

                日本律        鸞
鏡        勝絕        神仙        雙調        壹越        黃鐘        平調        盤涉        下無               
        bB        F        C        G        D        A        E        B        #F        #C        備 考
C        (宋大晟律)        黃鐘=D        三五私說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Ⅳ        Ⅲ        Ⅱ        Ⅰ       
D        (宋鐵尺律)        黃鐘=G        通 行 說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Ⅳ        Ⅲ        Ⅱ        Ⅰ                林鐘均
B        ?律        黃鐘=C        唐古律?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平 調
                                                                Ⅳ        Ⅲ        Ⅱ        Ⅰ                        散 音
A        唐玉尺律        黃鐘=F        唐  律?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3625
                                                        Ⅳ        Ⅲ        Ⅱ        Ⅰ                               
E        ?律        黃鐘=bB        p260  ?律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夾       
                                                Ⅳ        Ⅲ        Ⅱ        Ⅰ                                       

此中(a)(黃鐘=F)論音域得其中庸,然而用唐琵琶的胡俗樂,是按(b)古律的(黃鐘=C),(何意?何據?)
所用平調是林種均的羽調,即林鐘(之)羽,以古律的林鐘均為妥當的話,應當採用(b)(黃鐘=C)。
(何意?何據?若然,何又云︰“論音域(a)(黃鐘=F)得其中庸”?)
在(b)古律(黃鐘=C),律管是曾用唐律(b黃鐘=C?)的,(何意?何據?)所以(b黃鐘=C)叫做太簇(D)律管的,其實是(a黃鐘=F)南呂律管(D)(否!(a)黃鐘=F就是唐所採的玉尺律,沒有什麼(b)黃鐘=C)(B)(黃鐘=C?)比通行所說的(d)(黃鐘=G?)高四度——換句話說,以第一弦調(d)之第二弦,從第三弦調(d)之第四弦,((d) 黃鐘=G︰#fbea↗(b)黃鐘=C︰BEAD)所以第四弦大有斷弦之虞。
但是取(b)(黃鐘=C)為妥當的看法,另有兩個有力的根據,或並有—個時期,這樣高音律的定弦也見於實用。
第—是如上述,調此律為(b)(黃鐘=C)時,便與笙譜的音律正確一致。
(何以見得若然,就一致?何以見得若否,就不一致?)
第二是唯有(b)調弦,才能作名實俱一致於林鐘羽平調之調。
(否!如上表之所示,在任一種律制之下,五種不同音高的平調(型?)調弦法,豈非都仍是林鐘(均)之羽調!)
看下表,可從明白這理由。
(以林鐘g為宮((b)黃鐘=C)的林種均,林鐘(之)羽(平調)是以姑洗(e)為主音的羽調)注:()表示十九管笙獨有的音。

        B                #C        D        #D        E        F        #F        G                A                B        C                D                E       
F        #F        G
唐古律
(黃鐘=C?)
林鐘均        應

角                大

變        太

徵                姑

羽                蕤

閏        林

宮                南

商                應

角                大

變        太

徵                姑

羽                蕤

閏        林


笙譜        一        ○        工        凡        毛        乙        蔔        下        十        美        行
乞        計        七        比        言        上        ○        八        ○        千        也
琶譜       
一       
○       
工       
幾       
フ        乙
4        ○        下        十        乙        コ
ソ       
○       
七       
匕       
マ        丄
之        ○        八        丨        ム        ヤ
       
Ⅰ。               
Ⅰ1       
Ⅰ2       
Ⅰ3        Ⅱ。
Ⅰ4                Ⅱ1        Ⅱ2        Ⅱ3        Ⅱ4
Ⅲ。       
       
Ⅲ1       
Ⅲ2       
Ⅲ3        Ⅳ。
Ⅲ4                Ⅳ1        Ⅳ2        Ⅳ3        Ⅳ4

(此表前已有之!且說”琶譜實比笙譜低四度”
若然,則何又能說︰“調此律為(b)(黃鐘=C)時,便與笙譜的音律正確一致。
唯有(b)調弦,才能作名實俱一致於林鐘羽平調之調”呢?
總之林謙三在此,不但說理混亂,且結論撲朔!)
奈良時代的琵琶絃,不幸從正倉院庫中佚失了,無從知其巨細,而平安末以至整個鎌倉時代,有明記著提高第IV弦到盤涉(B)的調,所以這平調(型?)才只提高三律便得,((a)黃鐘=F應姑南太=EADG↗(?)#G#C#FB)未可就說,以當時使用的絃,絕對不可能作此定弦。
(可不是麼!第四弦連B都可以調出,何以見得調G就會「斷弦」呢?
中國沒有以黃鐘=C的律制,第四弦(太簇)為D會「斷弦」之說,實為無效的反對!
宋•大晟律雖以黃鐘=D(298Hz),但確是比F、G為低的D,那就更無什麼「斷絃」之虞了!)
《樂書要錄》的十二均旋宮法,是由黃鐘均經仲呂均,而回到黃鐘均的,因為以平調(型?)為中心,(“為中心”者,何意呢?)所以在仲呂均的末後說:
“黃鐘均
右綏(緩)第二弦(仲呂)〔緩一律〕,與無名指大弦(黃鐘)同聲,聲當姑洗。
餘弦不移,即復本位,歸黃鐘之調。
(黃/姑/南/太)
更緩大弦〔緩一律〕,與頭指第三相應。
(應/姑/南/太)
餘弦不移,即是平調,林鐘均也。
欲審曉旋宮之意,故重述二調。”
現在省略十二均其餘定弦的考證,用表解來既明全(部12)均的四弦音律:
琵琶旋宮十二均表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        散音        備考       
10        bA        夾鐘均        ⅠⅣ        Ⅲ                        Ⅱ                                                                1351               
11        bE        無射均                Ⅲ        Ⅱ        Ⅰ                Ⅳ                                                        2513               
12        bB        仲呂均                        Ⅱ        Ⅰ                Ⅳ        Ⅲ                                                5236        雙 調?       
01        F        黃鐘均                                Ⅰ                Ⅳ        Ⅲ        Ⅱ                                        1362        越 調?
黃鐘調?       
02        C        林鐘均                                                Ⅳ        Ⅲ        Ⅱ        Ⅰ                                3625        平 調        盤涉調(之)
03        G        太簇均                                                Ⅳ        Ⅲ        Ⅱ        Ⅰ                                6251        盤涉調
(輕信流)
大石調?       
04        D        南呂均                                                        Ⅲ        Ⅱ                        ⅠⅣ                3513        水 調?       
05        A        姑洗均                                                                Ⅱ                        ⅠⅣ        Ⅲ        6136                黃鐘調(之)
06        E        應鐘均                                                                        Ⅰ        Ⅱ        Ⅳ        Ⅲ        1562               
07        B        蕤賓均                Ⅲ                                                                Ⅱ        ⅠⅣ                5135               
08        #F        大呂均                Ⅲ        Ⅱ                                                                ⅠⅣ                1361               
09        bD        夷則均        ⅠⅣ                Ⅱ        Ⅲ                                                                        5635               

十二均調中,林鐘均、大簇均完全同型同律,而「賦聲」(首調階名啦!)之法不同,(林鐘均、大簇均皆為應姑南太。但林鐘均首調階名為3625、大簇均首調階名為6251)所以算二均的。
(日本式的對白,有趣的!)
前者(林鐘均)第一弦散聲為角,(3625)
後者(太簇均)第一弦散聲為羽。(6251)
(否!林謙三之所舉,只是該均宮聲調的階名。
且是以均主為宮的「之調名制」的理解方式。但日本的琵琶定絃,是採用以「殺聲」為宮的「為調名制」的理解方式。
若然,則同均四聲調,就算定絃相同,宮高與(音階及)階名,本來就是不相同的!)
這在後世平安時代,林鐘均為所謂平調的淵源,太簇均為源經信流所謂盤涉調的淵源。
(唐玉尺律︰
平調本就屬林鐘均、
盤涉調本就屬太簇均。)

這十二均調,除(2﹑林鐘均)平調(型?)而外,都像是為了說明”旋宮理論”而造論,(咦!它說明瞭什麼”旋宮理論”呢?就算真系如此吧!那這平調定弦法又有何特殊呢?)未必是實際用過的(否!最少6136式的定弦法,還有被後世沿用著。)
然而唐代有數十種琵琶定弦法,乃是事實。
(何以見得?
如上文所注:同殺聲的四聲調用同一定絃法。則二十八調,就當只有十二種「定絃法」而已!)
開元時代琵琶名手賀懷智《琵琶譜序》云︰(《夢溪筆談》引)(又見於淩秀《管弦記》,元稹《琵琶歌》)
“琵琶八十四調,內黃鐘、太簇、林鐘三聲,弦中彈不出,須管色定弦。
餘八十一調,即以此三調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
從(而)可知,八十四調各有其定弦。
(否!從此詩由何能得知:"八十四調各有其定弦"?)
當初許多是同型異律,或同型異名的,實際定弦之型,可能不夠半數。
(丘瓊蓀說︰
“「旋宮三調」云云,意義不倫。”
“所論與「律」有關,而非與「調」有關!”
所謂“黃鐘、太簇、林鐘三聲,弦中彈不出”
是指琵琶四「散聲」中,都沒有黃鐘/林鐘/太簇三音的那些琵琶定弦法!
若然,則由上表觀之,四散聲中有黃鐘/林鐘/太簇此三音的,豈非應有夾/無/仲/黃/林/太/南七均?
而另外八均(如姑/應/蕤/大/夷五均)才是散音都無此三律的!)
《三五要錄》就這一點也說:
“七聲成文,是為一均。
每均有七調,合八十四調也。
然琵琶調所載者,才四十一個調而已,其餘無所見。
是管見未覃(深遠)歟!
若(或)弦者不傳歟?”
(賀懷智說的是︰“餘八十一調,.......更不用管色定弦。”
《三五要錄》所說,則是:“然琵琶調所載者,才四十一個調而已”
──四十三調不載!兩者又豈是同一事物呢?)
開成中入唐窮琵琶蘊奧,後世崇為琵琶中興之祖的藤原貞敏(807-867)

所將(?)來的,有《琵琶諸調子品》,記(計?)二十八調,(見p270)其中不少異名同調,亦雜在其間。
此外知道的也還有若干。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天平琵琶譜的黃鐘調
現存最古的琵琶譜,是在正倉院一文書的紙背上發現的《番假崇》曲。

書寫年代不下於天平十九年(747),是唯一的唐樂譜標本,極可寶貴的音樂資料。
(《碣石調‧幽蘭》古琴文字譜前小序說,該譜傳自丘明(西元493─590。)
此曲雖未明示其定弦,卻題名有“黃鐘”二字,自是黃鐘調(EBea1=E(b73)1514)的意思。
(咦!難道就絕不可能,只是黃鐘均而已麼?)
按後世黃鐘調來讀,和《三五要錄》裏記載的兩篇《番假宗》曲,有一脈相通,可以推知天平時代也用黃鐘調定弦。
但是此曲,如果不能解為天平時代,雖已題稱為黃鐘調(黃鐘均南呂殺)而實則(?)還是平調(「高五度」的林鐘均姑洗殺)之曲,(何以見得是「高五度」的"平調之曲"?)則正如後世為了合笛之盤涉調(太簇均應鐘殺)而降「低五律」來定弦的琵琶平調的原型(?)一樣,本來原是合笛的黃鐘調的。(?)
(說理混亂!
前者既高五度,
後者則低五度,
又能怎麼個「一樣」法呢?
何又謂之”平調的原型”呢?)
要是這樣的話,也象古平調(?)一樣,四弦都非提高四度來定弦不可。
固然也看弦制如何,或許是可能的。
然而通過《五弦譜》而知道,五弦的音域,和後世琵琶的音域,是大同小異的。
(咦!五弦琵琶的「音域」,又怎可能和四弦琵琶的「音域」,竟「大同小異」呢?
何況五弦琵琶的「定弦法」,也不只有一種阿!)
這樣提高四度來定弦,不無可疑。
這《番假崇》曲的黃鐘調,一般地(?)作為Aead,
(1=A1514比
1=E1514的EBea高四度)
則後世的黃鐘調是EBea了。
(《琵琶諸調子品》、《三五要錄》,(甚至笛調)中的黃鐘調,既就都是EBea(1=A1514)
若後世的黃鐘調就也是EBea的話,作者何又言及《番假崇》曲的黃鐘調,「一般地」作為Aead呢?
《番假崇》不就見載於《琵琶諸調子品》、《三五要錄》中麼?!)
天平時代,傳有唐樂的數曲之名,取平安以來的同名曲與相比較的結果,知道其調名的,有︰
沙陀調、大食調、盤涉調、壹越調、平調。
(雙調、水調......?)
從而可知必有適應這些調的琵琶定弦,可是這種定弦的型(?),究竟和平安以後的那一定弦型(?)相一致,難以明確。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琵琶諸調子品》
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唐文宗開成三年),從遣唐使判官入唐的藤原貞敏,(807─867)從年青時就精於琵琶,他趁入唐的機會,學得中唐時代的琵琶新說。
歸來移植於日本,在日本雅樂的琵琶上,開一新風氣,後世盛傳為琵琶之祖。
貞敏一入唐土,就在揚州,從廉承武傳受了《琵琶諸調子品》一卷。
其內容是琵琶二十八調及其合弦(?),卷末有貞敏自記其受傳的次第:
“大唐開成三年(838)戊辰八月七日壬辰,日本國使作牒狀付勾當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庶事王成員,奉楊州觀察府請琵琶博士。
同年九月七日,王成(脫“真”字)依牒狀,送博士州衙前第一部廉承武(字廉十郎,生年八十五),則楊州開元寺北水館,而傳習弄調子。
同月二十九日學業既了,於是博士承武送譜,仍記耳。
開成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判官藤原貞敏記”。
這《調子品》的定弦說明很簡單,還因傳寫有誤,而有頗難判讀之點。
也有若干的異名同調。
例如定弦同是平調(型?),而名各異者,多至六調。
(否!平調,實只有(第五號)一種
是(第五號)平調、(第六號)大石調﹑(第六號)(乞食)調(同殺姑洗)
(第一號)壹越調、(第三號)沙陀調、(同殺太簇)
(第八號)小食調(殺林鐘)
(第十三號)萬(盤?)涉調(殺應鐘?)等七調
可共用此定弦法)
其所以定弦音律完全相同,而呼以異名者,蓋由於定弦雖同而用途有別,(否!當是首調宮名、散音階名、用音.......各不相同︰
《三五要錄》之調絃法,以散音律名(固定音名)分類、
《諸調子品》之調絃法,以散音聲名(首調階名)分類。
如此而已!

        均
主                諸調子品        三五要錄        殺聲        散音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為調        G        D        A        E        B        #F
01        G        黃鐘均        壹越調        平 調型        A        6251                        Ⅳ
*        Ⅲ        Ⅱ        Ⅰ
03        A        太簇均        沙陀調        平 調型        A        6251                        Ⅳ
*        Ⅲ        Ⅱ        Ⅰ
05        D        林鐘均        平 調        平 調型        B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6        A        太簇均        大食調        平 調型        B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7        A        太簇均        乞食調        平 調型        B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8        D        林鐘均        小食調        平 調型        E        2514                        Ⅳ        Ⅲ
*        Ⅱ        Ⅰ
13        A        太簇均        萬(盤?)涉調        平 調型        #F        14b7b3                        Ⅳ        Ⅲ        Ⅱ        Ⅰ

)
然而其中有用途,都只能作同一論的(何意?)也有莫解其真意的。
今姑付之不問,列表以示其名稱、定弦與合弦上,揣測得的用途、音律等如下:
(見270頁表)。

        均
主                諸調子品        用途        合笛        三五要錄        殺聲        散音        夷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蕤        大
                                                                        bE        bB        F        C        G        D        A        E        B        #F        #C        #G
01        G        黃鐘均        壹越調        南呂宮                平 調        A(b7)        6251                                                        Ⅳ
*        Ⅲ        Ⅱ        Ⅰ               
02        A        ?均        壹越上調                                                                                                        Ⅰ
Ⅱ        Ⅲ        Ⅳ               
03        A        太簇均        沙陀調        →南呂宮                平 調        A(#4)        6251                                                        Ⅳ
*        Ⅲ        Ⅱ        Ⅰ               
04        C        仲呂均        雙 調        沙陀調        →壹越調        雙 調        D(b7)        5125                                                Ⅱ
*        ⅠⅣ        Ⅲ                               
05        D        林鐘均        平 調        →盤涉調        →盤涉調        平 調        B(b73)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6        A        太簇均        大食調        盤涉調        盤涉調        平 調        B(b7)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7        A        太簇均        乞食調                盤涉調        平 調        B(b7)        514b7                                                        Ⅳ        Ⅲ        Ⅱ
*        Ⅰ               
08        D        林鐘均        小食調                        平 調        E(b7)        2514                                                        Ⅳ        Ⅲ        Ⅱ        Ⅰ               
09        D        林鐘均        道 調                        啄木調        D(#4)        2262                                                        (        Ⅰ

Ⅳ        Ⅲ
*        )               
10        G        黃鐘均        黃鐘調        →平調        →平調?
大食調?        黃鐘調        E(b73)        1514                                                        Ⅳ        Ⅰ

*        Ⅱ                       
11                太簇?均        大(反?)
黃鐘調        高平調                        #F?        b715b7                                                                Ⅰ
Ⅳ                Ⅱ        Ⅲ       
12        E        南呂均        水調                                #F(b7)        b3b6??                                        (        Ⅰ        Ⅱ        )                        *       
13        A        太簇均        萬(盤?)
涉調        →高平調                平 調        #F(b73)        14b7b3                                                        Ⅳ        Ⅲ        Ⅱ        Ⅰ
*               
14        A        太簇均        風香調1
(羽調)        黃鐘調        (盤涉調?)
(黃鐘調)        風香調        A        1b351                                Ⅱ                        Ⅰ
Ⅳ        Ⅲ                *               
14        A        太簇均        風香調2
(羽調)        盤涉調        (盤涉調?)        風香調        B        1b351                                                Ⅱ                        Ⅰ
Ⅳ        Ⅲ
*               
15                ?均        返風香調1
(商調)        水調        水調?        返風香調                                                                        ⅠⅣ        Ⅲ        Ⅱ                       
15                ?均        返風香調2
(商調)        雙調        雙調?        返風香調                                                (        ⅠⅣ        Ⅲ        Ⅱ        )                               
16                ?均        仙女調                        返風香調                                                                Ⅲ        Ⅳ        Ⅰ        Ⅱ                       
17                ?均        林鐘調1        中呂調                                                                Ⅱ        Ⅰ        Ⅲ        Ⅳ                                       
17                ?均        林鐘調2        平調                                                                                Ⅱ        Ⅰ        Ⅲ        Ⅳ                       
18                ?均        清調
(羽調)        中呂調                清調                                                                ⅡⅢ        Ⅰ
Ⅳ                                       
19                ?均        殺孔調                                                                                                (
        ⅠⅡⅢ                Ⅳ        )       
20                ?均        難調                                                                                                        Ⅰ
Ⅱ                Ⅲ        Ⅳ       
21                ?均        仙鶴調        大食調?                                                                                                ⅠⅢ        Ⅱ
Ⅳ                       
22                ?均        高仙調
(盤涉調?)        盤涉調                                                                                                ⅠⅢ        Ⅱ
        Ⅳ               
23                ?均        鳳凰調                                                                                        Ⅲ        ⅡⅣ                Ⅰ
                       
24                ?均        鴛鴦調                                                                                                        ⅠⅡ        Ⅳ
        Ⅲ               
25                ?均        南呂調                                                                        Ⅱ                        Ⅰ        ⅢⅣ       
                       
26                ?均        玉神調1
(宮調?)                                                                                Ⅰ
Ⅳ        Ⅲ                        Ⅱ
                       
26                ?均        玉神調2
(宮調?)                                                                                        (        Ⅰ
Ⅳ        Ⅲ                        Ⅱ
        )
27                ?均
        碧玉調
(商調)        壹越調                                                                                        Ⅱ
Ⅳ        Ⅲ        Ⅰ               
       
28                ?均        啄木調1
(商調)                        啄木調                                                                        ⅠⅡ
Ⅳ        Ⅲ                       
       
28                ?均        啄木調2
(商調)                        啄木調                                                (        ⅠⅡ
Ⅳ        Ⅲ        )                               
       

以上二十八調之中,過半數可以明確判知其定弦和用途等,其餘因注記簡單,又難免傳寫有誤,而多不可得解。
後人樂書中,也往往有此等調的注記,可也有顯然不合原文的,可信程度頗費躊躇。
其定弦分明的
雙 調(型?)、(1=D5263)
平 調(型?)、(1=B        514b7)
黃鐘調(型?)、(1=E        1514)
風香調(型?)、(1=#F        4b241)
返風香調(型?)、(1=?ABea)
清 調(型?)、(1=?ADda)
啄木調(型?)。(1=?AAea)等,
容後詳論,這裏但就一二調,述其應注意的幾點。
一、《胡琴教錄•諸調子品》第七,舉有師說二條帝時(1159-1166)

討論二十八調的故事。
其時帝命琵琶師范源通能奏琵琶,其因調子品注記不詳,而不能判明的曲調,經師范自己從弦色來摸索到了定弦,及其呂律的模樣,甚動睿感。
奚命通能造為能(?)從彈奏之譜,
於呂(商調)有《武德樂•急》,
於律(羽調)有《五聖樂•急》。及其他諸曲云。
這新編的琵琶譜中,至今猶傳的有︰
(17)林鐘調的《五常樂•急》,(→中呂調GCda、平調ADeb)
(22)高仙調的《千秋樂》, (→盤涉調EBe#f)
(27)碧玉調的《武德樂•急》,(→壹越調BAea)共三曲,都是用別異的定弦,來再現原曲的。
一、琵琶定弦,平調(型?)取羽聲(?)之法有二:
一以第二絃散聲為羽,(3625)就是一般通用(?)的說法;
(否!羽調日本採以羽為宮的「為調名制」,故當為514b7)
另一是從第I弦散聲為羽的說法。(6251)
(否!若然則「為調名制」,為14b7b3)
前者恰當琵琶十二均調的林鐘均,(應姑南太1=林3625)後者恰當太簇均。(應姑南太1=太6251)
(否!平調在唐屬林鐘均!盤涉調方屬太簇均!)
(廉承武)《(琵琶諸)調子品》的:
(1)壹越調、(1=A(b7)殺6251)
(3)沙陀調、(1=A(#4)殺6251)
(13)萬(盤?)涉調,(1=#F(b73)14b7b3)
這三調之取羽於第I弦,從其弦色而可知。
這兩說直到平安末期,還是二派並存的,(否!依樂理:1=均的3625(1=殺的514b7),當是盤涉調,
而非平調。)
據《胡琴教錄•諸調子品》裏,如下的說話裏,分明看得出來。
“愚按,笛盤涉調時,(琵琶)普通用(13)風香調。(ACea、BD#fb1b351)
但是琵琶有時斷了弦,不能提高弦音。
此時彈以別調,謂之「下調」。
俗稱這「下調」有二名︰
經信〔源經信〕流稱盤涉調,(1=A6251?)
院禪流稱為平調(1=D3625?)
今余試彈古譜,二十八調中,並存有此二調。
唯平調與今調合。(1=A均6251)
盤涉調則定絃雖同,聲異平調,不合今行之調,在弦色亦復顯然。
(否!二十八調中,只有(5)平調與(13)萬涉調
1=B514b7
1=A6251?
並沒有盤涉調)
所謂平調時,以乙八(Ⅱ。、Ⅳ1)為甲(羽)聲,(●6●5)
一七(Ⅰ。、Ⅲ1)為乙(角)聲。(3●2●)(→3625)
盤涉則:
以一七(Ⅰ。、Ⅲ1)為甲,(羽)(6●5●)
以下ㄙ(Ⅱ1、Ⅳ3)為乙(角)。(●2●1)(→6251)
然則,合笛之盤涉(B?)調,而定弦為平調,(1=#F14b7b3?),不改其弦音而彈時,結果是合於笛的下無(#F)調了。”
這裏說的,就是因為院禪流是按照通行之說,以第二弦為羽的,(1=?3625)所以乙八在本調,適當於(甲)聲而為羽,一七適當於(乙)聲而為角;
經信流則以第1弦為羽的,(#FBea1=A6251)所以一七反適當羽(甲),而下ㄙ卻為角(乙)了。
因之,以經信流(6251)來彈院禪流(#FBea1=D3625)的平調時,(林鐘之羽)便合於笛之下無(#f)調(高平調)(南呂之羽)了。(不懂!)
按此記開頭,原說(下調是?)比風香調(Bd#fb)還低的調,所以(?)平調、盤涉調,都當然要定弦為#FBea。
(竟須定低到純四度麼?)
盤涉調而為Head,則反而全盤都成高音,和所謂「下調」的意思相反。
(不懂!諸調子品二十八調中,沒有盤涉調。也沒有Head的定弦法!)
因之,如(林鐘均)平調合著諸笛的(太簇均)盤涉調一樣,才能信其音律俱同。
(同為林鐘均?還是同為太簇均?)
證明這一點的,有《三五奧秘錄》所引,應安四年(1371)的譜中所說︰
“盤涉調〔合笛龍吟調,亦名「下無」調,貊笛平調。”
(不過《體源抄》(八)的“盤涉調【合笛盤涉調,但孝博號平調,斗乙八(宮中)]只是見到一部分樂家之間,因為琵琶平調(1=D3625調弦法),已經成了(笛調?)盤涉調的專用,而竟稱平調(3625調弦法),為盤涉調(調弦法),有如今日了〕。
表解院禪、題信二流的差異如下:

                        一
絃        二
絃        三
絃        四

                        #F        B        e        a
院禪流        平 調        1=D        3        6        2        5
經信流        盤涉調        1=A        6        2        5        1

(採為調名制時,同殺的四俗調,本就用同一定絃法。如下︰

        一
絃        二
絃        三
絃        四

宋鐵尺律
宋為調名制        太        南        太        林
        A        E        A        D
仲呂均        平 調        1殺=太簇A        1        5        1        4
黃鐘均        大食調        1殺=太簇A        1        5        1        4
)
三、《調子品》中,凡是帶有笛調名稱的,與其所合的笛調相比較,都低五(四)度。
下面就兩者的主音(?)作成對照表:

諸調        子品                笛        調
調名        均        殺        調名       
雙 調        仲        林g        沙陀調
→壹越調        d
d
壹 越        黃        太d        南呂宮        a
沙陀調        太        太d        →南呂宮        a
小食調        林        南a        →大食調        e
黃鐘調        黃        南a        →平 調        e
平 調        林        姑e        →盤涉調        B
大(乞)食調        太        姑e        盤涉調
→水調        B
萬(盤)涉調        太        應b        →高平調        #f

(否!上表明明係與用途相比,而非與笛調相比!
且p270似以黃鐘=G,以均主為俗調的代表律。
但此表卻以黃鐘=C,以殺聲為俗調的代表律。
雙調ADea應為1殺=D5125。
茍依本表則為1殺=G2562。
顯然有誤!其結論:“笛調低琵琶調五度”亦誤!
當是低四度或高五度!)
何以有這樣的名實之差呢?
我所持的一種解釋是:這名稱,大概由於當初原按笛同律定弦(例如平調按平調定絃法)的,後來降低四度來定四弦了,於是與低四度或高五度的笛調相合,因此名實就相差了。
(平調定弦法就被稱為:高五度(低四度)盤涉調定弦法了!)
傳受了《諸調子品》的貞敏,據此整理了奈良時代以來的唐傳樂曲,規定了日本器樂的琵琶譜的規範。
這以後的琵琶譜定弦,限定為數調,就是依據貞敏之說的。
此事在下文引錄的《三五要錄》記載,也很能明白。
平安末的八調(?),就出自《諸調子品》。
是其後裔。
因之日本琵琶定弦的主流,發源於貞敏所將來的《諸調子品》,是可以確認的。
所以與奈良時代所傳唐的古說,稍有不同之處,而中唐的新說,實為日本琵琶調的直接根原。
在這意義上,帶了一卷《琵琶諸調子品》回來的貞敏,對於日本雅樂的功績殊大,此書價值是極高的。
不過,這反面,由於貞敏及其後繼者的誤解,混淆了沙陀調(宮調)與壹越調(商調),(何指?)誤用水調(何意?)等等,流布了日本雅樂獨特之說,遂至於今日而莫之能改,是很可惜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敦煌琵琶譜》之調
法國伯希和在敦煌石室發現,而攜去的許多唐宋時代寫本中,有一卷《琵琶潛》(伯3808號)。
可以認為五代的寫本,內容是唐末的曲調二十五篇,譜式完全和《天平琵琶譜》一樣,可以即作唐譜看待。
譜中各曲雖不記定弦,卻以三樣的書體並行,表現著三樣的用譜法,可知有三樣的定弦法。
最妥當地解釋此譜的方法,是參考前面敘述的定弦原則,盡可能使譜中異譜同名之曲——傾杯樂、水鼓子、伊州(各有二曲)——歸於一致的定弦法。
關于這一譜的解讀,我已發表過論文,這裏不談,只舉我種種考察的結果,所到達的三種定弦〔姑以第Ⅳ弦為a以示四(條)弦的音律]:

種目        定弦法        琵琶調名        用途
        Ⅰ        Ⅱ        Ⅲ        Ⅳ               
第一種        B        D        G        A                變徵調﹑
變宮調
第二種        A        C        E        A        風香調        宮  調
第三種        A        #C        E        A        玉神調        宮  調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時代到近代定弦的消長
(一)﹑(藤原)貞敏(807-867)的琵琶四調與平安朝(794-1192)的八調
(藤原師長(1138-1192)《三五要錄》的
合笛四調──”(14)風香調、(15)返風香調、(10)黃鐘調、(9)清調”
加《琵琶諸調子品》(11)反黃鐘調﹑(6)雙調﹑(5)平調﹑(28)啄木調。)
日本奈良時代(710-794),琵琶已與其他樂器同供奏樂,亦自傳得若干定弦法;
自從承和年間(838)藤原貞敏傳習中唐的新說歸來,使得琵琶的定弦有了相當顯著的改革。
或者因此而從後論琵琶者,幾乎不復記得貞敏以前之事,遂一以貞敏所傳,視為正宗。
然則貞敏的業績究如何?
先一窺古人的記述。
首有《三五要錄》(一)的話:
“延喜二十一年(921),式部卿親王(貞敏)《琶琶譜》云:
‘夫《琵琶調子品》(28調),其數繁多,忽不可彈盡。
然貞敏朝臣究彈諸調,無所不貫綜。
而或其音不殊美,或合笛多違,仍定四調,備雅樂。
其多欲知諸調用,案譜可覺,必不可拘師傳,云云。”
所謂(《三五要錄》)四調者:
風香調、返風香調、黃鐘調、清調也。
是諸調之中,撰定合笛四調,以備雅樂歟?”
貞敏整理舊傳的,以及自己從唐學來的許多《調子品》,改革成四個中心調,(否!當是四種琵琶定弦法!)
一切樂曲(否!當是樂調!)都能適應於這四調之一。
這的確是可能的。
風香調、┐(Acea)
黃鐘調、├(1=E1514EBea)是適應“律”(羽、角調)曲的,
清  調、┘(Adda)
(否!日本唐傳雅樂調中,沒有屬於角調的調名!)
返風香調┐(ABea)
(大?)返黃鐘調┘(與黃鐘調「同調異名」?)是適應“呂”(宮、商調)曲的,(這就已有五種琵琶定弦法了!又何止四種呢?
且在p270的表中:
在《三五要錄》中,並沒有返黃鐘調,
在《諸調子品》中,也只有大黃鐘調,
而沒有返黃鐘調。
既然黃鐘調是適應“律”調曲的,
返黃鐘調是適應“呂”調曲的,
又怎會是什麼「同調異名」呢?)
其用法散見於《三五要錄》。
相信平調、雙調也是自古就有的,(若然就有七種琵琶定弦法了又何止四種呢?)
因為那是可以用風香調(14)(Acea1=A1b351)代替、(4)雙調(Adea1=D(b7)5125)也可以用(15)返風香調(ABea)代替。
當日本的唐樂演奏甫入整理的時期,貞敏這四調本位,在簡潔的統制上,確是甚為適切的措施。
於是應當進一步考察的問題是:
當貞敏改革的時候,定弦法是否全盤降低了的?
從貞敏帶來的《諸調子品》所注記,(p271︰“合笛之盤涉調,而定弦為平調.........”)
可知弦/管之間,已有著一定的音律之差,而在盛唐及奈良時代,也大概已被如此了。
弦/管之間,苟非各自為律——《五弦譜》就間接暗示弦管同律——的話,創琵琶的黃鐘調,應當合笛的黃鐘調,
其(卻)必合諸笛的(低純四度的)平調,(勢必)非有其理由不可。
從《諸調子品》,可以確敲弦/管之間,至遲在貞敏入唐的中唐時代,琵琶已經不拘調名,而與笛調相區別。
雖然不能摘出潛在的事情來,若非認為唐代有一個時期(武后與玄宗之間,或玄宗末與中唐之間)琵琶定弦有了重大改變,擺著笙/琵琶同譜,和絃/管異調這麽兩個事實,就幾乎不可能解明。
照《三五要錄》說來,上古是弦/管同調的。
同書(《三五要錄》?)(二)《調子品》下裏,對於包含貞敏四調的平安末期(─1192),所用八調之由來與慣用法,(若然,作者何以又只強調著四調!)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記述:
“風香調、返風香調
黃鐘調、返黃鐘調
清調、雙調
平調、啄木調
私案:《琵琶調子品》,
上古各用本調,弦/管無異。即︰
以琵琶(5 )平  調(定弦法.#fBEA),合笛平調,
以琵琶(10)黃鐘調(定弦法EBEA),合笛黃鐘調。
而我祖師守官(藤原貞敏)
(《三五要錄》)令定四調備雅樂,所謂︰
風香調,
返風香調、
黃鐘調、
清  調
是也。今世︰
(1)、以琵琶風香調  (定弦法ACEA),合笛黃鐘調、盤涉調,
(2)、以琵琶返風香調(定弦法ABEA),合笛壹越調、沙陀調、雙調、水調,
(3)、以琵琶黃鐘調  (定弦法EBEA),合笛平  調、性  調,
(黃鐘調不是適應律調的麼?
難道性調也是律調麼!)
(4)、以琵琶返黃鐘調(定弦法?),合笛大食調、乞食調,又
(5)、以琵琶清調(定弦法ADDA),合笛平調、盤涉調。
然以風香調,合笛盤涉調、
以返風香調,合笛壹越調時,
弦急易絕,調高難和。爰(於是,改)
(6)、以琵琶雙調,合笛壹越調,
(7)、以琵琶平調,合笛盤涉調,
緩急得中,清濁協宜。
故用件八調,以彈諸曲焉。”
(咦!若然,就明明只有「七」調麼!
何又言及「八」調呢?
且既然是︰以平調代替風香調、
以雙調代替返風香調。
何以前面又反說︰
“此中卻一句不曾提到平調(定弦法)因為那是(因為:平調定弦法)可以用風香調(定弦法)代替、雙調(定弦法)也可以用返風香調(定弦法)代替。”)
文中上古,自指貞敏以前,但未明示年代。
所謂弦/管同碉,是說原來︰
弦的平調(定弦法?)是對應管的平調、弦的黃鐘調(定弦法?)也是(對應)管的黃鐘調........的。
就因調高弦急,才放低弦音四度來定弦。
低四度,則︰(壹越=D)
(5)平調(定弦法?)(e)只有用於(低純四度的)盤涉(B),
(10)黃鐘(調定弦法?)(a)只有用於(低純四度的)平調(e),
是自明之理。
(若然!《三五要錄》何以又不然呢?)
於是就如《諸調子品》裏所見,有的調名,實則比笛調通低五度(或高四度)了。
(不是「低」純四度麼?
怎麼又變成"「高」純四度"了呢?)
再在這《三五要錄》的記述裏,可以知道貞敏所創四調(風香調,返風香調、黃鐘調、清調)的應用,就是所引的最後幾句。
可知應用上述《胡琴教錄》的下調(?),或是添上平調、雙調(.....等)的八(?)調,乃是平安末期以至鎌倉時代的習慣。
四調之外知有平調、雙調,貞敏時代已然,至加入四調(啄木調?、黃鐘調、雙調、平調?)來運用,究出何等動機?
始於何時?
《胡琴教錄•諸調子品》云:
“解說云:左大臣上洛時,以不審事四條奉問,
一云:古多曲調,中古所用四調也,見《南宮譜》(風香調、黃鐘調),
乃今世加彈雙調、平調。
此條按南宮之譜跋語旨趣,按譜彈出歟?
然則自何時用乎?
答云:不然也。”
仍無明答,也不說明年代。
至於風香調以下的定弦,《三五要錄》的注記,說得很清楚,不難理解,只是必須注意一事:
其說明屬於羽調的:風香調、黃鐘調、清調以及平調的七聲,卻是日本稱法「稱羽為宮」的,所以角、變宮、變徵三聲,都低了一律。
風香調注:
“案相生法,角、變宮、變徵,三聲一律下歟”。
列表一看,便解其意:

宮調        宮                商                角                變
徵        徵                羽                變
宮        宮
三律下歟!                        ↙        ↙                ↙       
《三五要錄》羽調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宮
羽調        羽                變
宮        宮                商                角                變
徵        徵                羽

(否!羽調本就是「以羽為宮」的音階,不獨《三五要錄》如此(何以見得它書就並非如此理解?)是林謙三自己的理解有誤!)
而于商調的返黃鐘調(屬商調)(與黃鐘調同型而聲位不同)沒有注記,如果也按日本式來說七聲,別變宮、變徵二聲,也應鼓低下一律來看
(參看下表):
宮調        宮                商                角                變
徵        徵                羽                變
宮        宮
二律下歟!                ↙                ↙       
《三五要錄》商調        宮                商                角        變
徵                徵                羽        變
宮                宮
商調        商                角                變
徵        徵                羽                變
宮        宮                商

(否!商調本就是「以商為宮」的音階,不獨《三五要錄》如此!
(何以見得它書就並非如此理解?)
是林謙三自己的理解有誤!)
綜合八調,列表如下:
        諸調子品
三五要錄        笛調名        殺聲
黃=D        散音        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        姑        應
                                        F        C        G        D        A        E        B        #F        #c
14        風香調1        (5)黃鐘調        林A        1b351                Ⅱ                        Ⅰ
Ⅳ        Ⅲ                       
14        風香調2        盤涉調        南B        1b351                                Ⅱ                        Ⅰ
Ⅳ        Ⅲ       
                沙陀調        黃D                                (        ⅠⅣ        Ⅲ        Ⅱ        )               
15        返風香調        (2)雙調        仲G        1251                        ⅠⅣ        Ⅲ        Ⅱ                               
                水調        南B        b7147?                                        ⅠⅣ        Ⅲ        Ⅱ               
10        黃鐘調        (3)平調
        太E                                                Ⅳ        Ⅰ
Ⅲ        Ⅱ               
10        返黃鐘調        (4)大食調        太E        1514                                        Ⅳ        Ⅰ
Ⅲ        Ⅱ               
                平調        太E                                                        ⅡⅢ        Ⅰ
Ⅳ               
18        清調
(羽調)        盤涉調        南B        5115                                                                       
                下無調        姑#f                                                                               
                下無調        應#c                                                                               
04        雙 調        (1)壹越調        黃D        5125                                Ⅱ        ⅠⅣ        Ⅲ                       
05        平 調        (6)盤涉調        南B        514b7                                        Ⅳ        Ⅲ        Ⅱ        Ⅰ       
28        啄木調                                                                ⅠⅡ
Ⅳ        Ⅲ                       
                                                (        ⅠⅡ
Ⅳ        Ⅲ        )                               
(此表有四清調,且無一與p270之清調同!
本表的返風香調比p270之返風香調,多一DEad定絃法!
p270備考欄(合笛調),只有兩調,本表卻有九調!)
這表裏可以看得出來,
合笛盤涉調的風 香 調,(1=B1b351蕤應姑南/BD#FB)
合笛壹越調的返風香調,(1=D1251黃太林黃/DEAD)
合笛平  調的清    調,(1=E5115南太太南/BEEB)
調都很高。
尤其是返風香調,第IV弦高到d‘,尋常的弦就容易斷,當是至難事。
可是,表裏見到高至dead的高看律定弦,(否!除了這“合笛壹越調的返風香調”之外,還有那一個是“高至dead律定弦”的呀?!)
而且平調、黃鐘調、雙調等,都曾經是對應高四度定弦的同名調的,可知這樣的定弦是可能的。
(何意?到底是”容易斷”?還是”可能的”呢?)
那麽,風香調、返風香調之類,大概也曾有過高音律的調,合笛壹越調的返風香調,或者還是往古的遺制。
如果如此,這些調的原來音律,當如下表:

        諸調子品
三五要錄        笛調名        殺聲
黃=D        散音        笛調名        殺聲
黃=D        散音
14        風香調        (5)黃鐘調        林A        1b351        中呂調        黃鐘D        1b351
15        返風香調        ?
水調        南B        b7147?        沙陀調?
大食調?        黃鐘D
太E?        1b351
b715b7?
10        黃鐘調        (3)平調        太E        1514        黃鐘調        林A        1514
10        返黃鐘調        (4)大食調                        小食調               
18        清調(羽調)        盤涉調        南B        5115        無射羽?
(仙呂調)        黃鐘D?        1441?
04        雙 調        (1)壹越調        黃D        5125        雙調        仲G        5125
05        平 調        (6)盤涉調        南B        514b7        平調        太E        514b7
28        啄木調(商調)                                               
(p277三個返風香調中,沒有任一個對應於南呂宮。
此表的返風香調,何以對應於沙陀調呢?
同理,p277四個清調中,沒有任一個對應於中呂調。
此表的清調,何以對應於仙呂調呢?)
此等調,除了風香調之外,不獨用於慣用樂調,都可以就此,與他均的七聲相通,而三均通用。
(何意?不懂!)
一覽《三五要錄》的樂曲用例,可知︰
風香調是專用於羽調曲的,返風香調裏就包含有宮調、商調及徵/商混淆之曲。
黃鐘調┐
清  調├三調是羽調用的,
平  調┘
返黃鐘調(定弦完全與黃鐘調同型同律)──是商調用的,雙調(中呂(之)商)──是反乎其名,而用於宮調的,(否!何據?)啄木調──是一切商調用的。
(否!無論中日,當然都有以徵音為主音的曲調,但28調中並無徵(聲)調。
可見光論理論,聲調就是與調式無關的。
(以事實而論,就更不用說了!)
但作者這裡所說的︰
羽調、宮調、商調、徵/商混淆.....之曲,卻似是就曲調的調式(主音)而言!)
以上講了貞敏四調本位的定弦法,及其後改變為琵琶八調的概略,可見樂理上以及古樂譜裏,有著不可輕視的異樣現象。
一、商調的宮調化或徵調化——
(殺太簇的)壹越調、(殺林鐘的)雙調
在唐樂分明屬商調(音階),和宮調(音階)的(殺太簇之)沙陀調,是不同調性的。
(調性何指?壹越調與沙陀調,同殺太簇!同不同調性呀?)
返風香調通乎(G/D/A)三均,(否!p277表中
返風香調所配三笛調
(沙陀、雙調、水調──壹越另配雙調)
其中水調可議!
若真系水調,則p278表中,返風香調所配的笛調就當是大食調,而非沙陀調)
商調之外可以彈奏宮調、徵調的,(否!雙調、水調、壹越都是商調、沙陀則是宮調。
“可以彈奏徵調”之說何據?28調中,根本就沒有徵調!)卻改變本是商調的雙調曲為宮調曲,改變同屬商調的水調曲為徵調曲來彈奏,返風香調Gadg(黃鐘、林鐘二均?),

夾鐘均                仲                林                南        無                黃                太        夾       
                G                A                B        C                D                E        F       
壹越調(無射均)        1殺=黃鐘D        4                5                6        b7                1                2                3
雙調(夾鐘均)        1殺=仲呂G        1                2                3        4                5                6        b7        X

返風香調                Ⅰ。
        ?        Ⅰ1                Ⅰ3        Ⅰ4?                                               
定絃法                                Ⅱ。                Ⅱ1        ?        Ⅱ3?        Ⅱ4                               
GAdg                                                                        Ⅲ。                Ⅲ1        ?        Ⅲ3?
                Ⅳ。                Ⅳ1                Ⅳ3        Ⅳ4?                                               

ABea(太簇、南呂二均)

黃鐘均                仲        蕤        林                南                應        黃                太                姑
林鐘均                        蕤        林                南                應                大        太                姑
                G        bA        A                B                #C        D        bE        E                #F
壹越調        1殺=黃鐘D        4                5                6        b7                1                2                3
水調        1殺=南呂B                6        b7                1                2                3        4                5
返風香調                Ⅰ。
        ?        Ⅰ1                Ⅰ3                                                       
定絃法                                Ⅱ。                Ⅱ1                Ⅱ3        Ⅱ4                               
GAdg                                                                        Ⅲ。        ?        Ⅲ1                Ⅲ3
                Ⅳ。                Ⅳ1                Ⅳ3                                                       

(咦!Dead何以又不提了?)
ⅠⅡⅢⅣ
與正統的樂調原義相悖。
(否!所謂「正統的樂調原義」,本就是︰
宮調為含#4的正聲音階、
徵調為含4的下徵音階、
商調為含4、b7的呂旋音階、
羽調為含4、b7、b3的律旋音階。
且都與調式(主音)無關!
商調音階中的4、b7兩音,若在曲調中都沒有出現的話,則與宮/徵調音階無異!
(同理,商調音階中的b7音,若在曲調中沒有出現的話,則與徵調音階無異!)
這是商調曲可以改記為宮調的原因,至於水調之為徵調(式)曲,本就同正統的樂調原義「相悖」無關!──不但水調,所有其他的商調/羽調曲,本就都可以任一音為調式主音!
這是有事實可茲為證的!)
琵琶雙調也一樣。
應當以商調來合笛的壹越調,而琵琶之曲卻變為宮調(式?)曲了。
(否!同一琵琶定弦法,本就可以彈出同殺聲的四(聲)調,根本就沒有什麼,同正統的樂調原義「相悖」的問題!)
固然;笛也有時號稱壹越調,而其實奏的是沙陀調,
(因為兩者同「殺聲」,也就同宮。只是音階不同而已!──前者為呂旋音階、後者為正聲音階。
但在五聲曲調之下,兩者的調名,本就可以互換!)
未可獨責弦曲,然而這樣的琵琶調,究竟不能免「稍失唐樂調原義」之譏!
(否!這是無效的反對!
《三五要錄》明明只說︰“(羽調)三聲一律下歟!”
這才是「唐樂調的原義」麼!
何嘗有說什麼︰
“羽調須以羽音為「調式主音」、商調須以商音為「調式主音」”呀?
若然,則此「唐樂調的原義」(聲調調式之說?)明明就只是林謙三,個人的誤解而已麼!)
雙調Adea(太簇、林鐘二均)
一、第I弦極少用譜字
日本雅樂的琵琶譜,比保存著唐銷原型的《敦煌琵琶譜》、《五弦譜》等,顯然於第I弦散聲之外,很少用到四個柱譜——工凡フ斗。
(有何比較數據?)
我想這是由於日本所傳的譜,已經不完全是唐傳的真相,大部分都經日本改編過了之故。
(若單純只是最低音弦的四個柱譜很少用到,則做者所以為的:“琵琶定絃後世低了四五度”
不正是產生此結果,最可能的原因麼?
何以見得是:“唐傳的原曲譜,經日本改編過了”之故呢?)
只要看譜的表現法,還著實比唐譜細致,也就可以揣知。
(不盡可信!作者豈又能知“唐譜的原貌”為何呢?)
貞敏從唐學來當時的樂譜,當於《三五要錄》所載的撥合(?)之類而外,還有所謂唐樂的譜(?),而唐樂是經過改編,而統於貞敏制定的四調了。
(是統於四「琵琶定弦法」,而非”統於四「調」”日本的唐傳雅樂調──至今仍有六至八調以上。
「定弦法」與「調」是兩回事,不一宜混為一談!)
貊樂的琵琶譜,也是貊樂開始用了琵琶以後(平安朝初期)的覆,《三五要錄》所收的貊樂譜,分明也應用著貞敏四調的。
所以改移一調的樂曲為別一調(例如改移平調之曲為(低五度的)黃鐘調、(高五度的)盤涉調)至為容易,卻於移調之時,便產生了避用第一弦的一種癖習。
不管日本唐樂曲譜,是平安時代何人所編修,而已經產生了略悖唐譜的傾向。
因此之故,如上述的調性之不合理,便會介於其間。
商調的樂曲,琵琶獨彈宮調而與其他樂器來合奏之事,我想在唐朝是不會有的。
日本雅樂裏存在著這種不合理的樂譜,這是由於錯誤地改騙外來曲、譜的結果。
(否!此說無理!
每一種琵琶定弦法,本就可以彈不只一種宮調,甚至所有宮調,至今仍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平安末至鎌倉時代之間出現的新調
平安時代有人以箏的十三弦,實驗過十二律相生之理。
也有人以琵琶的四柱四弦,來實驗,舊來的任何琵琶調,都不以其二十聲完備十二律。
(否!日本唐傳雅樂調,既本就只有四均五殺聲的六調,且只有商羽兩聲調,則原就無須十二律麼!)
《胡琴教錄》云:
“於因此言(箏的十二律相生說),竊欲以琵琶探求十二音律,雖有多調俱不詳,不具備十二聲,爰作新調。
此調先緩風香調之第一弦,使工乙同音;
則十二音甲乙相接,第十三音與初發音同音矣。
故知十音之外,不復有他音。”
據此,風香調(原)為Acea,則(新調)定弦為Gcea,由1(A)三分損益下去,又還于原。
(嚴密說來,當然不還于原的)。
①A─②E─③B─④#F─⑤#C─⑥#G─⑦#D─⑧#A─⑨F─⑩C─⑪G─⑫D─
(如下︰
        G        #G        A        #A        B        C        #C        D        #D        E        F        #F
清目調        ⑪
Ⅰ。        ?        ①
Ⅰ1        ⑧
Ⅰ2        ③
Ⅰ3        ⑩
Ⅰ4                                               
定絃法                                                Ⅱ。        ?        ⑫
Ⅱ1        ⑦
Ⅱ        ②
Ⅱ3
Ⅲ。        ⑨
Ⅱ4        ④
Ⅲ1
Gcea        Ⅲ2        ⑥Ⅲ3        Ⅲ4
Ⅳ。        ?       
Ⅳ1       
Ⅳ2        ⑤
Ⅳ3       
Ⅳ4                               

否!
因琵琶既只有四弦四柱20音,上表又有3音重複,則相聯的二十律中,必還差三律,如上表之bA、#C、bB。)
此調的名稱,按此書《呂律分別》裏說,叫清目調:
“然則一調之中,有十二聲,即呂律通用。
又諸多調子,可以一個律彈之無礙。
所謂新調(師名清目調)諧之。
一律用於諸調,一調之中,又呂/律通用也。”
這所謂呂律,指︰
“呂”調(宮調為主),(否!當是商調!)
“律”調(羽調為主)。
然而這種(Gcea)定弦,只能通用於第I弦散聲為徵之調。
(何意?何據?)
因之第二弦為古律黃鐘(C)時,止於通用到黃鐘一均之調,雖然一種定弦能彈十二律,對於實際地演奏樂曲,也不是有所特別便利。
(可不是麼!無論任何調,都只有七律已足麼!
日本唐傳雅樂調,且只有五均兩聲調五殺聲。
“一種定弦”又幹麼要”奏十二律”呢?)
同此傾向的調,還有《續教訓抄》的「准調」。
參酌同書及《樂家錄》(八)轉載的來考察,有下列六個「准調」︰
(以第四弦當a)
        樂家錄        殺聲
?        散音
?        bE        bB        F        C        G        D        A        E        B        #F        #c        諸調子品殺        三五要錄
聲        散音        C        G        D        A        E        B        #F
1        准黃鐘調        1=F        137#4                        Ⅰ                                Ⅳ        Ⅲ        Ⅱ                        黃鐘調        1=E        1541                                Ⅳ        Ⅰ
Ⅲ        Ⅱ       
2        准盤涉調        1=C        #4163                                Ⅱ                        Ⅳ        Ⅲ                Ⅰ                盤涉調        1=B        5115                                                Ⅱ
Ⅲ        Ⅰ

3        准返風香調        1=bB        127#4                Ⅰ                Ⅱ                        Ⅳ        Ⅲ                                返風香調        1=G        1251                ⅠⅣ        Ⅲ        Ⅱ                       
4        准風香調        1=bB        127#4                Ⅰ                Ⅱ                        Ⅳ        Ⅲ                       
Ⅱ        風香調        1=A        1b351        Ⅱ                        Ⅰ
Ⅳ        Ⅲ               
5        准雙 調        1=bE        57#4#1                Ⅰ                                Ⅱ        Ⅳ        Ⅲ                                雙 調        1=D        5125                        Ⅱ        ⅠⅣ        Ⅲ               
6        准清調        1=F        46b73        Ⅲ        Ⅰ                                Ⅱ        Ⅳ               
                        清調        1=E        5115                                        ⅡⅢ        Ⅰ
Ⅳ       

這些也都備具十二律,如清目調,然而要為樂理家的案頭設計,尤其上表的1,2,6三調,甚至蔑視定弦的一般原則,以散聲上相差一律(小二度)音程的(6)(三弦d/#d)
以六律(增四度)音程相鄰接的(1、2)二弦,(F/B、#F/C)不能說是得當的。
(否!實際定弦既原就有那麼多種,又有什麼「一般原則」,可言呢?
既然無論是增四度還是與小二度,都有可以補足十二律中所缺音的功能,那就不能逕說是什麼「不得當」麼!
怎麼個「不得當」法呢?)
(三)近世的定弦
《三五要錄》所收唐、貊二樂的琵琶諸調,很保存著平安時代的面目,如《續教訓抄》、《體源抄》中所見。
可是《樂家錄》的時代(江戶),則不稱琵琶本來的調名,以往古笛的調名,為琵琶調名,今日還沿用,有如下表:(表見282頁上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結    語
總結上述,要約如次:
一、伊朗式四弦四柱琵琶的初期定弦,與阿拉伯oud的初期定弦相似,相鄰二弦從四度音程相連。
是為後世平調定弦的源流,其後在中國創造了種種定絃法,唐時名目上,有八十四種之多。
二、唐代琵琶定弦,由日本樂書以及日本所傳承者,可旁征於奈良時代,及五代的樂譜而揣知。
其最古型,當是《樂書要錄》所說的琵琶旋宮十二均的定絃。
但是,是否全部供於實用?則未能確斷。

新調名        I        Ⅱ        Ⅲ        IⅤ        舊調名
壹越調        A        D        e        A        雙  調
平  調        E        B        e        a        黃鐘調
雙  調        G        A        d        g        返風香調
大食調        E        B        e        a        返黃鐘調
黃鐘調        A        c        e        a        風香調
黃鐘呂調
(水調)        A        B        e        a        返風香調
盤涉調        #F        B        e        a        平調
貊壹越調        E        B        e        a        黃鐘調
貊平  調        #F        B        e        a        平調
貊雙  調        A        c        e        a        風香調

三、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定弦法,通過《天平琵琶譜》,推定有黃鐘調的存在,而亦可知其他二三定弦的存在。
四、平安時代以來的琵琶定弦,主要有《三五要錄•調子品》的八調,就中特別重視:
風香調、
返風香調、
黃鐘調、清調,這四者稱為「四現」﹐與平調、雙調並用。
五、及至江戶時代,為要避免弦管異名的不便,琵琶調名悉改從笛調名,以至於今。
其定弦型五種﹐而風香調、返風香調之名逐廢。
最後圖示奈良至現代的主要琵琶定弦系統,如下:

盛唐、中唐                五代        宋                               
┌        風香調        ┐                ┐                ┌        黃鐘調

│        返風香調        四
│                │
│       
八        │
│        雙  調
(水調)
諸        黃鐘調        │                │                │        平  調
調                調        返黃鐘調        ├                ┤        大食調
子        清調        ┘                │                │       
品        雙  調                ┐二        │        調        │        壹越調
│        平調                ┘調        │                        盤涉調
└        啄木調                        ┘                       
奈良        平安初期                                平安末期        鎌倉        室町、江戶―現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8: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貼錯版面
但無法轉移
或刪除
发表于 2019-7-21 21: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長見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7 09:37 , Processed in 0.02317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