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252|回复: 0

[其他] 十三評劉有恆<關於昆曲的「曲律」(聲腔格律)問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 1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評劉有恆<關於昆曲的曲律(聲腔格律)問題>
(孫新財評注)



聲腔格律此詞,作者一會兒:雅、雅腔、律、格律、腔格()腔格、(正確)曲律(真相)、聲律、正確唱腔訂譜法則傳統訂譜路線真正唱腔」、本腔(基本曲調)、固定旋律(定腔)固定唱腔主旋律、……。

昆曲()的本質(屬性),是「南戲」的一種「聲腔」。
(根據《中國曲學大辭典》之所載「聲腔」者:依字音聲調而形成之「唱」。)
南戲聲腔」(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都沒有傳譜,但只有昆曲()有傳譜。
(若然作者又是從何得知:昆腔「來自當日南戲海鹽腔」”的呢?)
只是因為昆曲,從清初康熙末年衰亡,「聲腔格律」先亡於民間。
昆曲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的出現,就是昆曲之「 (聲腔格?) 」,亡于(?)民間之時;
(這是什麼論證法?)
但宮廷成為昆曲重鎮,而乾隆十一年昆曲聲腔格律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又成書,即昆曲之「(聲腔格?)」,亡于(?)宮廷之時。
(這是什麼論證法?)
《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裡,由當時一流曲師樂工通力合作,把昆曲每一隻曲牌的「唱腔」的「範例」(?)記錄下來,讓後人可以體會,自己去判明(?)昆曲之「曲律」(聲腔格律)的內容。
(!作者顛三倒四——《南詞定律》出現《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成書,怎會反是昆曲之聲腔格 」,亡于民間宮庭之時?——這是什麼論證法呀?
在《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裡,每一曲牌都仍有許多「又一體」,並未標什麼「範例」!
就算有標,何以見得,在其它的譜集中,就沒有「範例」、不是「範例」呢?
已記錄下來又何須後人自己去判明?
既是「範例」,做者何以又須「調腔」呢?)
但此二書出世後,一來流通不廣,二來昆曲已入頹勢,求生不遑的民間昆班,連生計大部都被花部剝奪而朝不保夕,哪有餘力購置二書來精研「聲(腔格)律」。
於是民間「戲工」之譜,多有以訛傳訛,唱腔不盡合於昆曲「聲(腔格)律」。
(無論什麼樂譜都可以也實有許多版本
理論是歸納自事實的,既然無論民間戲工」”(、「清工」)之譜,
不盡合於昆曲(《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聲腔格律」,
又那有什麼聲腔格律」?
何須合於什麼「聲腔格律」呢?)
但是,民間又有一批好昆曲的文士,俗謂之「清工」,但這些人,除只有已知馮起鳯《吟香堂曲譜》尚能大體依昆曲的「聲(腔格)律」「訂譜」(?)外,幾乎當日,「清工」界的頭頭,葉堂此人,即是走的是搞「唱腔」,唱的自己聽來『雅』味十足。
於是,給《納書楹曲譜》寫序的其友王文治,就在序文裡,寫下葉堂的曲譜,是『從俗而通於雅(?)
何謂『從俗』?即指葉堂的曲譜的底本,是拿俗工,即「戲工」之俗(?)當底本。
而講『通於雅(?)』,而不是講『正俗譜之非而通於(?)
因為,俗譜如何唱?葉堂拿來,主要工作就是把「戲工」的唱腔,加些花腔,改些腔,看看唱來是否自己覺得感覺良好?是不是感覺到改的『雅』(?)極了?
至於改掉了唱腔,是不是再也不是唱原曲牌了?那不是葉堂要致意的事;
(就算真是戲工的唱腔,加些花腔,改些腔,何嘗就不是唱原曲牌了了呢?)
從現存史料,及其存世的一些工尺譜看來,葉堂也不是完全不明曲律(昆曲聲腔格律)。
只是,他要走的,是根據「戲工」之譜,改些「雅腔」(?)
所以後來,他的私淑的梁廷柟為他辯護說:《納書楹曲譜》不是「清工」之譜,而是葉堂拿來教「戲工」的用譜而已。
而後來不少「清工」,都還是多一稟葉堂『從俗而通於雅(?)
也就是,用耳朵代替 (聲腔格?) 律。
像今世曲界,有人為王季烈盜改劉富梁《集成曲譜》一書緩頰說,王季烈的音準(?)不好,所以有些「南曲」改得不好。
但王季烈是學淨的,所以大面的曲子都改得很好,像是《女彈》,這位今世「清工」唱來聽來沒有不順(?)的。
所以認為應是改得「合 (聲腔格?) 律」的
(按,《集成曲譜》裡《女彈》大大不「合律」(?),而其正確唱腔譜(?),即收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也移錄於《天祿閣曲譜》內,讀者只要(?)一比對,即知王季烈盜改本的錯誤(?)比比皆是),
這種說法,就是一些反對「主腔說」者,他們的所謂『傳統昆曲的譜曲法』的內容,也就是耳朵就是昆曲「(聲腔)格律」的標準。
(可不是麼!作者所謂的昆曲「聲腔格律」”
本來就是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麼!
那有什麼標準可言呢?)
只要聽來好(?),沒有不順(?),這就是昆曲訂譜的法則了。
這代表了從葉堂以來,即便,不搞「主腔」號稱,走傳統訂譜路線者,也多走葉堂的『從俗而通於雅』化,以自己的耳力當「(聲腔)格律」,順於耳的『雅』(?),就是昆曲的正確唱腔。

其實,後世各「清工」,吳梅是較為「知律」(?)的,寫下了昆曲的訂譜法則是『聲既不同,工尺自異』。
(這只是事實與常識的描訴那是什麼知律的條件呀?)
只是,為崇葉堂所蔽,而拿葉堂的譜當底本。
(若然也能算是什麼知律?)
劉富梁比吳梅更「知律」(?)些,因為,在《集成曲譜》的小注內,他也指出一些葉堂的錯誤,也在譜內,改正一些葉堂的錯誤,一如《天祿閣曲譜》(集粹曲譜)內所指出的。
(既不懂作者所謂的「基腔」
而仍有著作者所謂的「錯偽譜」
竟也能算是什麼知律?
作者所謂的聲腔格律」、「知律」、「合律」究竟有沒有「標準」呢?)
然而,後來一些訂譜功力號傳統者,亦多承葉堂「以耳代律」(?)
這些「以耳代律」(?)者,雖不明「律」(?),但依稀仿舊譜,改些腔,抄些腔,也仍不少恰可「合律」。
顯例即創「框架腔」之說的王正來。
(若然,作者何以又說什麼:王正來的框架腔之說,仍是和曲律的真相無緣?
作者所謂的聲腔格律」、「知律」、「合律」究竟有沒有「標準」呢?)
「框架腔」說,其實就是那些號傳統訂譜法者所依的方法,因為,不明每個字的「基腔」在何處?
但知道每字後的「裝飾行進腔」的用法,這些「裝飾行進腔」,以廣義的附會法,即,是如西樂或傳統近代民樂的「伴奏音型」(?)
因為,昆曲各曲牌,往往可以是快板,又是一板三眼或又是贈板,當一板一眼或有板無眼時,一字一音,該音即該曲牌的旋律,當加慢後,多出時值,應填一些音,不會唱起來單調。
於是西樂,加上「伴奏音型」,如分解和絃(?)等等。
(此喻不倫不類!)
而昆曲,就在一字一音的後面,加上附屬的「伴唱音型」。
故「(聲)腔格(律)」是在每字的第一個音,即「頭腔」上。
(到底是在頭腔?還是「基腔」上呢?)
而後世的「清工」,不知「頭腔」,只知「伴唱音型」。
於是像王季烈,就把這些「伴唱音型」當成「主腔」。
因為,一如很多西樂或民樂,其「伴奏音型」都有常用幾型,昆曲也一樣,其「伴唱音型」都也很有雷同。
王季烈搞不通昆曲每一曲牌真正的「唱腔」(?)在哪兒?
只看看表面,一見,很多曲牌不是都有很多很雷同的音型處?
於是命名「主腔」,不料,這些都是「伴唱音型」。
於是大誤。
(既然音型雷同
又怎會不是主腔
是什麼伴唱音型呢?)
一如,我們唱民歌《苿莉花》,伴奏者在鋼琴上奏出「伴奏」的分解和絃。
而王季烈,想要找《苿莉花》一曲的「主腔」,一聽,那些「伴奏音型」,如:1535,1353,2575等分解和絃,好多地方都有,於是下個結論說,《苿莉花》的「主腔」是:153513532575
等於是把不是主旋律(?)而是「伴唱音型」,誤認做是昆曲曲牌裡的主要腔格(「主腔」)。
(!這是脫離事實的無效反對!
若然何以後文又說什麼:頭腔以後的裝飾行進腔形則不變?
若連不變的裝飾行進腔形都還不是「本腔」的話,何又謂之什麼「本腔」呢?
頭腔既變,頭腔以後的裝飾行進腔形,又豈能不變?
難道這是無須證明就能自然成立的「公理」?)
因為王季烈這種「主腔說」者的不明「譜理」,所以,其盜改劉富梁的《集成曲譜》,被今世出版的數十萬言,五百多頁的(作者所著的)《集成曲譜錯腔校正》一書指出,其盜改本(?)的滿譜錯腔,乃理所當然了,從其誤認「主腔」,即知其不明「聲腔格律」了。
即如創「框架腔」之說的王正來,其「框架腔」說,也只是把「伴唱音型」當成框架,也沒有瞭解一隻曲牌的真正「唱腔」(本腔?),在每一字的「頭腔」上,故其「框架腔」說,仍是和「曲律」(聲腔格律)的真相無緣。
(若然作者何以又說什麼:框架腔之說的王正來依稀仿舊譜,改些腔,抄些腔,也仍不少恰可合律?
一隻曲牌的真正唱腔(本腔?)”,若真每一字的頭腔的話,何以作者所謂的「基腔論」,又說:”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呢?
作者所謂的聲腔格律」、「知律」、「合律」究竟有沒有「標準」呢?)
而一如「主腔說」者的,因誤把「伴唱的音型」,當成了昆曲曲牌的主旋律(本腔?),所以找不到昆曲的曲律(聲腔格律),而另以洛地為首,發明的所謂詞樂曲唱的「依字聲行腔說」。
因為和斑斑史料記載的昆曲是『一曲牌,只一唱法』(沈寵綏《度曲須知》)不合。
(既然無論南曲北曲,每一曲牌都是有許多「又一體」的;
且吳梅也說: 『聲既不同,工尺自異』
作者也說其自己的「基腔論」,是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的,
又怎會是什麼: 『一曲牌,只一唱法』?
作者到底有沒有統一一貫的認知與主張呢?)
即真相是,昆曲每一曲牌是有「定腔」(?)的基本曲調(本腔)存在。
亦即,昆曲曲牌是一隻只的歌曲,其「(唱)腔」是固定的。
(若然則又怎會是什麼: 『聲既不同,工尺自異』?
何以無論南曲北曲,每一曲牌又都是有著許多「又一體」的呢?
何以作者也說其自己的「基腔論」,是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的呢?
到底昆曲每一曲牌的曲調(本腔)固定?
或只是原則上基本相同而已呢?
作者到底有沒有統一一貫的認知與主張呢?
說不清楚是不真懂的表現即如是哉?良有以也!)
而且是來自當日南戲「海鹽腔」的。
(南戲的海鹽腔」,既已無傳譜,作者又是何以知之的呢?
就算昆腔「來自當日南戲海鹽腔」”
何以見得連曲牌的「本腔」,竟也是「固定的呢?
若然則兩者既都用南京官話則又還有什麼其它區別可言呢?)
而海鹽腔,一如明代何大複《四友齋叢說》,引述當日的教坊樂師的頓仁所說的:
「南曲」屬『依腔按字打將出來』,即指(?)「南曲」每一曲牌,是有固定的歌曲的旋律。
(咦!怎麼個「即指」法呢?
無論『聲既不同,工尺自異』『依腔按字打將出來』、”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每一曲牌是有固定之歌曲旋律又豈是同一含義呀?)
然後填()詞者,只是按著一個一個音,於適當處,把字『按』放進去。
(!在此段文中疑點重重:
就算南曲如此何以見得北曲就並非如此呢?
就算:如此何以見得作曲牌也是如此呢?
何又謂之什麼「適當」? 何以見得不是只指平仄?而是指四聲?甚至八聲呢?
何以見得不是依原曲調而是: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的呢?)
所以昆曲不是「依字聲行腔」,只要拿出史料一看,就知道所謂昆曲是「依字聲行腔」是完全錯誤了,純屬不合史實的臆論而已了。
(作者所謂的: 連「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之說,怎會不就是依字聲行腔呢?)
昆曲不「依字聲行腔」,只是依字聲調各曲牌「固定唱腔」了的,「本腔」的腔。
(先生,乾豆腐就是豆腐乾!)
即隨著填詞者填入字的陰陽七聲不同,於是把原有的「固定唱腔」,要依昆曲的一定譜法「調腔」
(既然 連「本腔」的「頭腔」也須「依字聲改腔」”,又那是什麼固定唱腔呢?)
(此于沈寵綏《度曲須知》裡有解說。
而兩本昆曲「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有譜例呈示其「調整」的法則),
(既然連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範譜也須調腔的話,又那是什麼「範本」?
又那是什麼固定唱腔呢?)
所以(?)昆曲(「南曲」)的正確曲律乃:每一曲牌把其本腔(基本曲調)(本腔?),隨陰陽七聲而調整其「頭腔」。
(既無合理的論據、實據,又無有效的論證,怎麼個「所以」法呢?
好晌年沒看過這樣的論文了!)
至於「頭腔」以後的「裝飾行進腔形」則不變。
(若然,前文何以又說什麼:裝飾行進腔形」,不是主旋律而是伴唱音型」”呢?
頭腔既變,頭腔以後的裝飾行進腔形」(「伴唱音型?),又豈能?豈會不變?
難道這是無須證明就能自然成立的「公理」?)
此昆曲(「南曲」)的曲律(昆曲聲腔格律)之大要也。
(劉有恆,取材自《天祿閣曲談》,臺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17 02:37 , Processed in 0.01502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