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2939|回复: 4

古琴的演奏方法难度体现在哪里? 转帖 by 刘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5 1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老生常谈,比如“难学易忘不中听”,比如“弹会容易弹好难”,“琴谱如天书”,比如“吟猱绰注皆有法度”,等等。但我想这些对于学琴的人好理解,不学琴的人很难有直观体会。
尤其是有一个答案,音准、节奏、左右手配合这几点,那样乐器不需要啊,这么描述如何能体现古琴独特的难点呢?
我们理性些,从这几个维度来评估一下这个乐器的难度吧。
0.指法 1.音色,2 .音准,3.速度,4.节奏,5.乐理,6.细部处理 7.情感,8.内涵
依据这几个维度,我大概按照我的理解把和古琴类似的乐器分为这几种来和古琴横向比较:
A.需要左手按弦定音准的弦乐:古琴(无品、手指拨弦)、小提琴类(无品、弓弦发声)、琵琶吉他类(有品、手指拨弦)
B.不需要左手按弦定音准的,平放面前弹奏的:古筝、钢琴
我会把古琴的演奏和如上几种与古琴有共性的乐器作比较,试图找出古琴演奏的难度。离古琴太遥远的,管乐类等等就不涉及了。

序言,先随意写写:
我初学琴时,觉得古琴真难,很多娇气点的人绝对学不了。左手用无名指侧面的最尖端按弦、吟猱、往复,生生磨出一个暗暗的泡最后成茧,还有跪指,用无名指第一个关节到指甲之间那部分把弦按下去揉动,这两处都是手最不得力最嫩的地方,谁发明的指法这么变态?!
久了之后我看我弟弟拉小提琴,发现人家小提琴也挺难,左手一样要揉弦好么,一样一手泡,而且右手还要运弓,弓弦在音色上的把握是要远远难于古琴右手的运动的——从角度到力量使用都是个巧劲儿,否则就是锯木头,相反古琴右手八法基本上姿势对了指力上来了就不至于太难听。但是左手由于指板就那么短,音位就那些,所以左手比起古琴就好一些,但是那个手别着很别扭啊,眼睛也不太能正视指板……再加上难的小提琴曲是非常快的,古琴很少有那么追求速度的曲子,快的时候左右手的协调其实没那么急迫。这时候我综合评定小提琴比古琴难哦。琵琶和吉他这个阶段没有进入我的视线,觉得不难(我当时觉得没那么磨手的都不难)。
这个阶段我认为需要左右手配合的弦乐是难于一弦一音的古筝、一键一音的钢琴的,也就是说我认为上文所说的A类乐器整体难于B类乐器。因为那时候初学古琴,觉得左手对于音准的控制真的很难,还不说吟猱绰注这些修饰了,就觉得那种音准本身就在那里的乐器天然地少操心一件事儿。(当然后来发现图样图森破啦)
后来我才知道,吉他右手的技法有多么复杂完爆古琴,然后钢琴,虽然不用操心音准,但是那个速度,那个跨度,那个对手指素质的高度考验,简直让古琴不配谈“技巧”两个字,因为每个人用尽一生努力是肯定能学会《潇湘》的,但太多钢琴曲把一批手指跨度不够的人拒之门外了,这也是为什么学钢琴的孩子都受到了那么严苛的对待,而学古琴的孩子就多少还好。然后再说回来我一开始都瞧不上的民间乐器琵琶,那个左右手的速度真是快,加上右手力度——难!
因此古琴在速度上的完败导致其巅峰的难度是低于钢琴、琵琶、小提琴甚至琵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古琴在中国文人话语体系渐渐形成后,就和“炫技”告别了。大概宋朝以前,古琴还是非常华丽的,众所周知有《琵琶行》,把琵琶的难度和感染力写得非常具体了,但同时还有《听颖师弹琴》这首诗,一样把古琴的炫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宋朝以后,琴棋书画四艺当中的“琴”和“画”发展出了“文人式”的风格,重意境,重韵味、重留白,因此那种重楼叠翠、错彩镂金式的美,就被清水芙蓉取代了。现在的古琴也是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的,因而所谓的炫技、华彩、高潮,人家古琴不是没有,但是含蓄隐蔽。
——我对古琴演奏难度的理解,大抵经历了这么个过程。


如今的古琴在3、4 两个方面非常低调(速度、节奏),这两方面的炫技比小提琴、钢琴、琵琶的炫技要简单。0(指法)方面右手较简单,左手有比所有乐器都难的部分(长距离的滑音和丰富多变的吟猱,并承担了一些主要旋律),一些指法如大猱、跪两弦等,算是左手按音的乐器里比较爱炫的。2(音准)这块需要按七徽六分、十徽八分等等音位,初学时难按准,显然这方面难于B类乐器和有品乐器,但是一定阶段后,这个问题基本不会出现。但由于其指板几乎是众乐器里最长的,还得算是古琴的音准最难,但不突出。5(乐理)减字谱、乐律等自成体系,难度应该不低于西方,但没有高出,演奏上不需要懂太多。
因此古琴完全是在1、6、7、8(细部处理、情感、内涵)三个方面逆袭,使她成为一个神秘而有难度的乐器的。

我们按照上文顺序,先说3、4(速度、节奏):
古琴曲中,速度快节奏变化多的巅峰,大概就是十级的《广陵散》、《潇湘水云》。这两曲的录音都很好找到,在急的部分,速度和节奏都快到了一定程度,和其他琴曲拉开了较大差距,不过远没有到发指的程度。举我比较熟悉的《潇湘水云》为例,“水云声”段落的节奏变化,忽快忽慢刚柔并济,算是有难度。大高潮高音部分的速度快,节奏丰富。但是这些段落弹好是跟指法是否到位,指力是否足够很有关系的,如果前面两个条件具备,速度和节奏的达到基本上是不成问题。因为毕竟这首曲子还是要靠左手对于“韵”的控制,右手部分如果少,速度是一定不会太快的。基本上一首有难度的古琴大曲在速度、节奏上是有华彩的,但是不逆天不发指。(有严谨的同学可以提供一下量化的分析)
然而古琴逆天的地方在于这个东西——散板。古琴天生好散板,就算是表面上整体入调了,乐句内部也是喜好忽快忽慢地吊着,这就是为什么古琴曲很难听腻(虽然爱听的人不那么多但是一般听时不反感)或者说不熟悉的人听古琴曲都是一样的的原因,因为这种散板属性太突出了,所以非常从容、随性,但听进去之后就会被牵住(这一点有点像传统戏曲了,一唱三叹)
因此,虽然没有逆天的快速,但是,你让我怎么教、怎么学?我曾经给学生在乐句上每个音都标示出快慢快的注释,但是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样,因为即便如此也难以弹出散板,你说这个标“快”的音到底是四分之三拍,还是五分之四拍?
关于散板,可以听《山居吟》这个曲子,这曲子很慢,都不在拍子上,但是很好听。淡泊从容。
如果想感受感情浓一点的,我觉得吴钊老师打谱的《汉宫秋月》特别的经典。小时候听没觉得,大了回想起来,这是首将古琴的心理描写能力推向极致的曲子。通过这种忽远忽近,忽紧忽慢,弹出了一个白头宫女月下的心路。从月亮映着她阶前缓步,到心事徘徊,到回思往事不能自抑,到将一生心事换成一声叹息,整曲十五分钟,情绪忧伤,但又十分含蓄压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种一松一紧的散板抒写出来的。
古琴如果按照标准节奏来弹,往往特别难听、特别的雷。
这种大量的散板,是古琴节奏上真正的特色和难点。但是初学者往往是留意不到这一点的。大师和一般匠人的区别,往往也在于这种忽紧忽慢的气息的差别,(其实其他乐器练到比较高的水准时一样如此,靠这种气息的变化来调动听众情绪,只是古琴是从旋律的骨架上就是有很大弹性的)。因此,古琴的节奏对于初级中级学生来说,不难。但对于进阶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要脱胎换骨的一种磨练。一个比较简单的提高的方法就是模仿。模仿一位大师的处理,把他的录音听得滚瓜烂熟,他快你快,他慢你慢。初时你像他,大家已经竖起大拇指了,久了之后以他为模子,自然有自己的气质。可惜很多学琴的人,并不屑于如此。

在0(指法)部分,如上文所说,古琴的难度体现在左手部分:
1)用最使不上劲的地方按弦揉弦,且幅度大。与之相比钢琴按的不是磨手的“弦”,琵琶吉他有品,按弦部位相对正常,不用大幅度按着弦运动。小提琴类是唯一有的一比的,因为没有品,但指板短,移动的距离短,吟猱不如古琴丰富。
2)揉弦情况极端复杂。
可以说左手按弦的技法难度,在A类乐器中,无品类的必然超过有品类,因为要自己定音准,且无品导致运动幅度大,而无品类乐器中,古琴居首。因为古琴受到“声少韵多”方针路线的影响,左手都快要超过右手进行旋律的表现了,而且对于细节的注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需要辟谣一下子的是,有个答案上面那张张图上对于左右手指法的展示,确实都是古人发明的,但是到今天其实常用的并没有那么多,仔细读说明就会知道这些指法只是难在名称释义,而非具体动作——其实是难在认谱上啦!很有一些指法之间其实区别很小,弹奏出来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少吟”和“略吟”,这个尾音的修饰,大概就相当于描述你唱歌在最后一秒颤了的几颤。一共就一秒钟,我想知道“稍颤”和“略颤”到底区别在哪儿?
但是如果是“略吟”和“细吟”和“定吟”就不一样了。细吟就是你要快速细腻地尽量多颤几下但是要温柔,左手要左右直线细小地快速摆动。而定吟,则要先把音准点定下来,在这个音准点停住,让人有印象后,再围绕这个点做细小的画圆。这个音最后就会比较静。对于尾音“也就是韵”无以复加的追求导致了古琴左手指法的真正繁难之处,但可叹的是,由于这种处理(吟猱),在大舞台上听不出来太多,录音也很难收进去,现在已经越来越濒临失传了~
(待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2-26 1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
发表于 2015-2-26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得很有趣啊!

虽然还是初学者,但是已经隐约能感觉到古琴乐中的东方特质—模糊、暧昧,讲究意会,关注演奏者自身的情绪、理解、思想等等;而小时候谈的钢琴就是西方乐的代表—充满了理性、规则,连表情符号都写的一目了然,演奏者要代入自己的情绪是不太容易的。
发表于 2015-2-27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啊,初学者路过
发表于 2015-3-7 1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寫得很好,感謝發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6 13:03 , Processed in 0.01271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