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657|回复: 1

传统文化 时尚回归 素琴 草堂雅集待“知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4 02: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 时尚回归                                                                                                                        2009年02月13日06:11                                        [我来说两句
]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素琴 草堂雅集待“知音”

  本报记者 裴蕾

  镜头

  正月初七,微雨,草堂琴社氤氲在一片朦胧的雨雾之中。

  神农式、伏羲式……式样各异的古琴,把琴社不大的空间装扮得古意盎然,缕缕檀香从一张案几上的小香炉里飘出,董雯雯深吸了一口气,左手抚按琴弦,右手轻轻拨动,一曲《流水》便从指尖流淌出来。

  董雯雯弹琴的时候,阎卫等几个琴友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阎卫也忍不住摸起琴,来上一曲《平沙落雁》。“这曲子隐含一种对怀才不遇的隐士的慰藉,也许可以这样处理。”董雯雯按自己的理解重弹了几下,又引来阵阵掌声。

  成都市民文勋全只是凑巧路过,看到案几上的古琴也忍不住跃跃欲试。信手弹来,不成调调,但他平日拉二胡、弹古筝练就的基本功,令他赢得了围观者的掌声。“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养生方式,比没事抽烟喝酒强百倍。”这位退休老人很自豪。

  探寻

  古琴渐成白领娱乐时尚

  “琴友间这样的聚会很多,我们称之为雅集。”草堂琴社的主要成员,四川音乐学院第一位古琴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董雯雯告诉记者。

  学琴两年的白领人士阎卫,算是这群琴友中的“老资格”。从初中起他就迷上了古琴,一开始是搜罗各式各样的碟子来听,后来,上网加入了古琴爱好者的QQ群,这才上了“道”。在QQ群里,琴友们探讨的话题五花八门:什么琴好,哪一派是怎样的风格,到哪里去买琴……这样的互动交流让他获益不少。再后来,他在偶然间听到董雯雯弹琴,立马就拜了师,得以真正和古琴“亲密接触”。

  阎卫最开始用的是练习琴,在对琴有了认识后,他就着了魔般搜罗自己喜欢的琴,“选琴不在乎价格贵贱,关键看发出的音色入不入自己的耳。现在制琴以桐木和杉木为多,音色大不同,桐木琴声高,杉木声音沉。”

  从最普通的练习琴,到现在手中这把“伏羲氏”,阎卫遍访蜀中制琴名家,在选琴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这两年里,他已买了5把琴,花了几万元。

  “在琴声的熏陶中,做事更专注,原本浮躁的心会变平和,感觉人生更完整。”在享受唱歌、泡吧、上网等现代娱乐生活的同时,阎卫也享受古琴带给自己的平衡。

  据记者了解,琴友间的雅集,最初只是三五人在杜甫草堂的“大雅堂”前进行,是个小范围的聚会与演出。渐渐地,琴声琴韵吸引了众多感兴趣的市民前来咨询,琴友队伍迅速壮大。在成都,现在有青羊琴馆、酌云琴舍、草堂琴社、川大琴社等大大小小10多个琴社,琴友达到几千之众。

  古琴引来“海归”寻根

  在草堂琴社,记者惊异地听到了古琴版奥运歌曲《我和你》,曲调格外优美悠扬,它甚至引得围观者跟着哼唱。“为了吸引更多琴友,将古琴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我们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加以整理,改编成古琴曲。”董雯雯说。

  她觉得自己推广古琴很有意义,“现代人学古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更多的为了感受传统文化的宁静,愉悦内心。”

  多琳(Doreen)就是来寻找这份宁静与愉悦的“海归”。她是一名混血儿,国外读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从小受钢琴和长笛濡染的她,希望从古琴开始寻根。“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接触它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佛、道等传统文化也开始了解。越是在国外,传统文化情结越重。”多琳说。

  多琳旁边,宋怡穿一身由道袍改良而成的衣装,气质优雅貌如天仙,令记者惊艳。宋怡本是一位在加拿大学习油画的上海美女,由于对古琴倾心已久,这次是专程来成都找老师。“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有关古琴的话题越来越多,多了解一些会有助交流。”宋怡说,天南地北到处有古琴的知音。

  记者了解到,琴友大多是朋友的朋友,互相介绍而来。“从前的古琴琴弦都是用丝做的,乐声很小,只为谈给知音听,讲究的是境界。”董雯雯表示,现代人学古琴,也有很多是冲着这“境界”而来。琴社会将雅集这种聚会方式继续下去。

  点评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曾成伟:琴友的雅集,展示的是中国人传统的优雅品位和美感世界。传统艺术在当今被赋予了活的灵魂,在释放无穷韵味的同时,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清茶

  一杯玉竹说“齐物”

  本报记者 裴蕾

  “酒要斟满,茶要斟浅。”正月初二,一众成都茶友在“榜上有名”茶楼雅聚,一开场记者就听到了有趣的茶道,“注水七分为宜,留下三分人情”——哦,原来是便于饮者把握。

  之前,记者已经与身旁的茶友一起,经历了“温杯投茶”、“润茶”等步骤,细细闻过了茶香。如今加水一冲,绿茶冲泡渐开,玻璃杯中的“芽丁玉竹”状如春笋,枝枝竖立向上,真正是活于杯中了。

  在一家媒体作美编的茶友石鸣,双手捧杯细细赏茶。他告诉记者,茶禀天地至清之气,解毒清热除烦益思。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现在茶友圈内时不时的小聚,“不光是品好茶,更是感悟传统文化的情调,感受天地宇宙之变。”“早采是宝,晚采是草,春茶是不是越早采摘越好?”记者发问。“同为春茶,不同时节采摘,有不同品性。”石鸣的老师、家中五代制茶的高人何建华,向记者娓娓道来:春季可采茶的有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五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三“候”(每候五天),所采摘的茶叶品性皆有区别。品质上“春分”之际采的茶最好;但“雨水”时的茶最早,天地元气初生,滋润肺腑,古代是进献皇帝的贡茶。

  “古书上说到茶,必说到益州(四川),可惜今天的四川春茶,名声却不响亮。”何建华就他的茶叶“五时三候论”,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建议,卖茶除了标明品名,也该标明采摘制作时间,“要知道,全国只有四川每年产茶最早,雨水时节就有了,而其他省份多迟至清明后才出茶!这个独家优势,川茶正该用好。”

  说话间,茶艺师翠花拿起小茶杯,轻翻兰花指,开始为茶友们表演起一整套茶艺,姿势圆融。“这是我们自创的静心茶艺,其中融入了太极、吐纳等原理。”何建华告诉记者,茶艺古已有之,现在已把它变为一门可以观赏可以养生的茶艺瑜珈,时尚化了,正契合现代人讲求身心健康的实际。

  离开茶楼,茶友们来到杜甫草堂的诗圣园文化体验区,亲身感受做茶的全过程:摊晾、杀青、揉捻、造型、烘焙、降火……“这里既是生产现场,又是文化展示的现场。”该体验区负责人牟启归告诉记者,传统文化在这里通过互动,更加深入人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阎嘉认为,“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思想体系,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实践、生命情调等结合得十分紧密,所以如今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丹青

  一方宣纸任“逍遥”

  本报记者 刘若辰

  学工笔画四年,梅芷说,最享受的就是那种内心宁静的感觉。在四尺熟宣上作画时,毫无俗事羁绊的心,似乎真的达到了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

  萌生学画的念头,是到朋友家的一次偶然造访。看到朋友家墙上挂着她自己画的工笔画,觉得真安逸,恰好她对色彩也比较敏感,于是在朋友的怂恿下走进了工笔画的课堂,从此欲罢不能,再忙也要每周抽半天时间习画。

  学费不贵,一学期几百元。用具也不贵,好一点的纸一张约6元,一学期学画4幅,两张纸足矣——这是很节约的一个爱好。

  才开始上课,比想象中枯燥。先用几节课学画线条,然后慢慢开始从最简单的桃花、玉兰花、菊花入门……但梅芷喜欢画室里的气氛,每次老师教了之后,学生各画各的,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家常,时光一下子闲淡起来。

  心也静下来。她一笔笔专注作画时,心里就会抛开一切杂事,“之前心情好不好,去了都投入,都心宁。”

  一朵画得很干的花,看老师用线条勾勒、用色彩晕染,几笔就让它润了起来,有了意境,这是一种享受;自己作画时细心感悟赏心悦目的色彩,多多少少画一点局部出来,也会有成就感……看画、作画的过程中,乐趣无限。

  “四川的工笔画这几年发展越来越好,不仅是年轻画家作品获奖多,而且业余爱好它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会长江溶说,虽然现代艺术、娱乐都很丰富,但传统艺术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

  “那一刻,就觉得画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梅芷在作画时常会萌生这样的念头。她的同学有公务员,有老师,有工厂的管理人员,也有退休老人。绝大部分都是单纯的爱好,把作画当成对喧嚣生活的一种平衡。也有深钻画艺的同学,会找题材自己创作,在年初成都的一次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就展出了一位70多岁画迷的作品。

  不时要相约写生,时间长了学画者慢慢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圈子。“班上有个同学是家具厂的,我朋友上次装修还请她帮做了橱柜。”梅芷说,也许是因为学画的人内心都比较平和,好相处,肯帮忙。

  汉服

  元宵悠然古街行

  本报记者 裴蕾

  正月十五,成都大庙会让锦里古街热闹非凡。徐畅穿着一身粉红色的明朝款式的汉服,和几位“汉友”各自提着大红色孔明灯,悠然穿行于人群中,引得不少游客探头张望。不久,他们来到小河边,点亮烛火,放飞了孔明灯。

  “元宵在传统文化中是花灯节,我们学古人放飞孔明灯,就是放飞新年的美好心愿。”徐畅告诉记者。

  徐畅是2006年在学校接触到汉服的,“当时"汉友"聚会在成都兴起不久,一个师姐到处发传单宣传汉服,我就迷上了。”

  如今的徐畅,说起汉服来有板有眼,“其实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为了唤起大众对国学的关注,"汉友"走了穿衣一途。”

  从曲裾、襦裙到斗篷,一件汉服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含义来历,可以说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汉友们一般选择在传统节日,身穿汉服进行祭拜等礼仪活动,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市民参加。”据记者了解,目前成都的汉友已有上千人。

  除了不时穿汉服进行活动外,徐畅和几个网友还一起办了汉服网站,从诗词歌赋、国学教育等多方面推介传统文化。去年底,这些网友还把自己的故事拍成了汉服电视短剧,在成都电视台播出。

  不过,由于宽袍大袖不适合日常穿着,汉服也引起过一些置疑。对此徐畅解释:“其实,汉服也分常服和礼服,常服就适合平时穿着,现在不少常服的花色和裁剪都经过改良,甚至可以搭配牛仔裤一起穿。”

  要说成都的汉服“发烧友”,要数29岁的吕晓玮。她是成都第一个穿着汉服登记结婚的人。

  “如今汉服越来越受欢迎,显得新潮。”吕晓玮在自己的婚礼上,看到了亲戚朋友艳羡的眼光,感觉普通百姓会接受这种古老的“新”时尚,于是萌生了开汉服制作店的想法。于是2006年她辞去工作,投资10万元在文殊坊开了成都第一家汉服店。

  “几年来,汉服活动越来越火,而穿汉服结婚也成了一种时尚。”吕晓玮十分欣喜。如今,她一个星期要接好几套衣服的订单,从游客到准备结婚的新人,从国内到国外,伴随着“汉服热”的升温,她的汉服已销到世界各地。
发表于 2009-2-17 07: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咿呀
四川音乐学院第一位古琴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董雯雯
原来她这么牛啊
上回在成都见过几次
广陵散弹得很不错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17 18:34 , Processed in 0.01437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