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797|回复: 3

舊作:冷冷七絃孫毓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9 1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adam220 於 2015-5-19 12:53 編輯

鴻龍老師註:
  底下這篇文章,是鴻龍老師1990年擔位某報記者,進行《民俗大師系列報導》時的一篇採訪。我在一月訪問,該年四月,老先生便離開人世了。鴻龍老師應該算是最後訪問報導這位「此生只為雅琴來」的大師的少數人之一吧?

孫公_m.jpg
1990年時的孫毓芹。此圖是孫大師提供給當年鴻龍記者的照片,並非我拍攝的。

冷冷七弦孫毓芹
  千百年前,伯牙在山林水泉之畔撥琴高歌,鍾子期駐足傾聽,說出了音律中美妙的所在。這是伯牙從來未曾遇見過的事,世上怎會有人如此瞭解他呢?鍾子期成為伯牙唯一的知音,伯牙的七絃琴為兩人至死不渝的友情牽了線。鍾子期死後,伯牙知道此後再也不會有人來解他的琴聲,於是永遠離開奏琴吟唱的日子。


  詩經裡寫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所以當卓文君和司
馬相如以七絃琴相戀時,就注定會成為歷史上一段令人欣羨的姻綠。這是現在被稱為古琴的中國七絃琴的故事。類似的故事多得不勝枚舉,而孫毓芹。沈浸在古琴浪漫的世界裡,也五十多年了。 剛開始並不是學古琴,孫毓芹年少時候的北方,學戲、學音樂的環境極好,拉胡琴、吹簫笛,是極普遍的事。他喜愛中國音樂。也因此,跟著人家在一所基督教學堂裡學蕭笛。算是沒定性兒吧?拉拉雜雜也學了月琴、南胡、京胡,只要是音樂,孫毓芹便學。後來在廣播中聽見古琴的聲音,深深著迷,又想換口味試試。

  「不過當時在北方,古琴已經很罕見了。教導古琴的師父更少。」找尋師傅是困難的,購買一把彈得入心的古琴更難。孫毓芹剛巧有位表弟知道古琴師傅田壽農,便經介紹了去學習。那年頭不作興教看譜,全是口耳相傳,死記活背。古琴也差,必須用盡力氣才彈得出聲。古琴的啟蒙,便是從這樣的環境裡開始的。奇怪的是,孫毓芹並沒有考慮過放棄。

  在北京,他第一次看到古琴譜。怪異的記譜方式,怎麼也看不懂。無論如何,這在舊書店裡發現的本子,先保留了再說。被動亂的時局給趕得東奔西馳,彈古琴的事竟因此中斷了十年,那些看不懂的古譜,便只好擱在一旁,直到遇見章志蓀先生。章志蓀,南京今禹琴社的大將。禹,指的是禹山,明朝大琴家嚴天池的故鄉。取名「今禹」,自然是告訴人家,這琴社裡的人有成為嚴天池的志氣。孫毓芹打聽到章先生在台灣授徒,便前去求教。這時孫毓芹是個教官,章先生多少懷疑軍人的素養,頭一年不教琴,光要他站在旁邊聽,一面也觀察。
  「古琴和其他樂器不同,」孫毓芹解釋,「它不是單純的樂器。自古以來大都是文人雅士才把玩。對一般人來說,古琴實在是『難學易忘不中聽。』但是詩人墨客卻能從彈奏古琴及吟唱詩樂裡得到趣味,這是修養不同之故。」漢代劉向也是個傑出的古琴師,曾經為演奏古琴定下學習的條件:「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製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一個古琴家需要如許多的限制,無怪乎章先生要先對軍人孫毓芹保留態度。


  孫毓芹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誠意後,便在章志蓀那裡得到許多東西。十年前還看不懂的古琴譜,他開始入門、精研,往後的歲月,他不但演奏琴譜,還自己寫譜,教學生看譜。章先生要他體驗生活,了悟大自然所包容的廣漠含意,使胸懷清澈、精神專一。——彈琴不僅止是技巧或聰明,或興趣,而是還涵括了許多生命的深義。這樣難以親近與學習的琴,決不是能用以「生利」、「生財」的,所以學習的人註定要比學古箏、笛、胡琴的人少。但越是這樣,孫毓芹越是非要讓古琴技藝流傳下去不可。


  他在大專院校教授古琴,並且經常辦古琴演奏會。直到最近幾年身體欠安,才停止了演奏,但仍不斷傾一生之力,傳授古琴給下一代。孫毓芹像當年章先生一樣,要學生從澄澈的心靈裡去認識古琴,而不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師生在古琴傳譯的交融裡,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這份良好的情感,多少給孤家寡人的孫毓芹帶來慰藉。
  因為戰亂來台,孫毓芹已和大陸的妻兒生離數十年。他並不像其他的外省同胞在台灣重尋第二春,再覓家室。「說來也是一種遺憾。是緣份不夠——我喜歡的,人家不喜歡;喜歡我的,我又不喜歡。」他打趣地說。但是與其說沒有緣份,毋寧說是他給自己定了更嚴苛的條件來阻絕新的婚姻。一個人的日子,其實也並不寂寞,有太多的學生可以陪伴他。前幾年氣喘、風濕臥病在床,還不都學生照顧的嗎?上電視有學生相隨、演奏會也有學生幫忙照相,甚至現在住的房子,也都是學生找的。


  「搬這兒離他們近。他們還打趣說呢,離太遠,萬一我死了,他們若不知道怎麼辦?」
  古琴構造特殊,製造的人少,孫毓芹追隨章志蓀先生時曾經跟著學製造。怎麼纏蠶絲、怎麼辨音階,他都逐一學會。章先生過世前,將一床「龍門松風」琴贈給他,表示他是衣缽傳人,如今他又傳給弟子。製琴、彈琴,薪火相傳,孫毓芹只希望古琴音樂永遠綿延。


  才沒多久以前,國家音樂廳剛辦過「大雅清音古琴演奏會」,由楚戈策畫。配合演奏會,也展出古琴、古譜。讓孫毓芹欣慰的是,儘管欣賞的人只是少數,每個人都沉浸於古琴溫暖的音色裡。
  提到古琴、古譜,孫毓芹有點感嘆。古琴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經過每個朝代的改進,已自成一套系統,各朝也都出現許多精良的古琴。原本在我們這一代該妥善加以保存的,如今存留卻很少。
  某组织!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摔砸了不少名琴,也殺害了許多古琴家。有些人為保護古琴,只有偷偷裝在箱子裡埋起來。經過文化大革命,真正的『古琴』,幾乎到絕跡的地步。現代人製的古琴,由於材質往往不結實,比起古製的便差了一段距離。廿多年前,他聽說花蓮藝石家駱香麟有一把明代古琴,曾兩度不遠千里從台北專程拜訪。他覺得音色極美,決定不惜代價買回來,但是駱先生都不願意。駱先生死後,原本打算向其家人購買,卻又被花蓮政府收歸為公有財產。這件往事,至今還使他抱憾。


  孫毓芹主張大專院校的中文系,哲學系,都能開設古琴選修課程。一方面,古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的最愛,因此,如果能結合文、史、哲的修養來學習古琴,必定更能夠加深古琴的趣味;另一方面,琴藝一道,千年以來就是四藝——琴、棋、書、畫——之首,附庸風雅,莫不以彈古琴為最佳途徑。像他自己,學的是政經。但是也精研佛理,跟隨章志蓀先生以後,開始研究易學。易經協會成立以後,他還每年兩次定期做「易經與音律」演講,在在把古琴與哲理做結合,也為他的理論做了最好的實踐。


  樂記上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七絃古琴是清微淡遠、簡靜素雅的,一般人難以進入它的世界;即使演奏者,也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古琴的精妙,完全是心靈的體悟。孫毓芹把玩古琴五十年,從來不企圖解釋古琴什麼,他只讓古琴悠悠地敘說一首又一首的故事。當他坐在琴架前頭時,彷彿便看見了古人與他共遊清明世界。也因此,即使沒有妻子兒女相伴,他還是過得怡然自得。

  孫毓芹,1915年出生於河北豐潤縣(今唐山)1987年獲薪傳獎,1989年受聘為民族藝師。

國史館的孫毓芹大師介紹


发表于 2015-9-5 19: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感謝分享。
发表于 2017-8-28 0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讀了
发表于 2017-9-20 1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19:20 , Processed in 0.0118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