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9131|回复: 46

[转] 悠悠古琴在民间——林友仁、姚公白谈古琴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15: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張家大公子 於 2011-10-14 12:03 編輯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


缘起:喝酒“乱谈琴”

画家董欣宾曾写了幅字给林友仁:“沪上闲汉林友仁”。林友仁,古琴界尊长,广陵派传人。林友仁的琴声清新曼妙、冷若冰霜,而琴外的他却热情好客、能饮善侃。

我常常跟林友仁说,今天来喝酒,我带菜过来做。他就说,好。从来没有客气的意思。酒,林老师家惟独不缺酒,好到五粮液,差到五加皮,一应俱全。菜,不用好菜,素为主。我做菜,林老师打下手。等我做完了,林老师的两道看家菜也好了。一道是老豆腐、黄豆芽、萝卜、番茄熬的热汤。一道是香菇、草菇、金针菇凉拌的酸辣味的冷菜。然后就是三五好友,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至于“林家铺子”的菜嘛,豆腐有豆腐的味道,萝卜有萝卜的味道,不放一点味精,菜本来的鲜味也就突显出来了。西谚有YOU ARE WHAT DO YOU EAT,食如其人,真实、清谈。

那天晚上,又找林老师喝酒,林老师叫了他的朋友——古琴演奏家姚公白先生一起来。地点在林老师家楼下的小饭馆里。姚公白先生的父亲是古琴界赫赫有名的大师姚炳炎先生,不过姚炳炎生前的职业却是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的会计,手上打算盘,心里打古琴谱,为中国的古琴艺术作出了贡献。姚公白“子承父业”,在黄浦区旅游职校里做数学老师,课堂上手在黑板上解数学题,课堂下却在古琴上抚出“神仙音”。于是,就这么一位大师级的“闲汉”和一位名家之后的数学老师,旁边陪着一个记者,在一家小饭馆里有了一次绝对登得上大雅之堂的“乱谈琴”。

谈话者:
□林友仁 (著名古琴演奏家广陵派传人 上海音乐学院退休)
○姚公白(著名古琴演奏家 古琴大师姚炳炎长子 现为黄浦旅游职校数学教师)
△赵 铭(本刊记者)

弦音道世情

姚公白:上次BBC来采访就说起古琴为什么能够几千年下来都不衰,在明以前弹琴的人更多,到清就逐渐少了,一个是乱,世道乱,唐宋是盛世,那个时候不要说文人,一般的人都会弹琴。都是一群好古琴的人,文人雅士,琴棋书画离不了身的。后来到了乱世就逐渐少了,这里有一点可证实的是弦。以前古琴的弦是丝弦,“回回堂”出的丝弦最好。到了明清乱世,弹琴的人少了,以前回回堂出的丝弦供不应求的,到后来居然卖不掉了。大批地运到上海也卖不掉,最后破产了。所以回回堂的丝弦没人造了,而且那些师傅也不在了。再想要丝弦就买不到了。这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这个吴景略贡献大的,他参与了钢丝弦的研制,钢丝弦的问世和文革那个时代有关系,文革的时候要求力度、亮度、速度。

铭:古琴的钢丝弦和其他的钢丝弦有区别吗?

姚公白:差不多的,但做得好不好那是很有区别的。吴景略还在苏州参与挖掘了丝弦的制造,解放以后也造了一些丝弦。听老一辈的人说起来,那时候的丝弦不如回回堂的。从丝弦的盛衰就可见古琴的盛衰。到了钢丝弦的发明,弹琴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又有人在造丝弦了,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当然是很有意义的傻瓜,黄树志。黄树志为了不让丝弦断绝,个人花了几十万,出钱到苏州,找到了做丝弦的传人——方裕庭的后代。然后高价去买真丝,3A级的真丝,大量造出来,送人。送给有古琴的人,那时候光送人丝弦,就花了27万,他自己从加拿大飞来飞去,监制。工艺,程序全仿造古时候的造法。所以琴人一弹,爱不释手。但丝弦在演出的时候就有一个弱点,容易跑弦。现在人弹琴的力度啊,越来越大。

铭:被钢丝弦训练成这样的。

姚公白:但你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是有问题的。五十年代录的音,那个时候都是丝弦的,它的音还是那么饱满,你说他没有用劲啊。

铭:还是演出的关系,不能让他跑弦。但古时候是不用演出的,最多几个文人之间弹弹听听。

姚公白:最近我知道黄树志又在造了。因为很多人用完了,又问他要了,听说他用6A级的丝造了,更好的丝,而且它的张力到什么程度,丝弦一般到不了钢丝弦的张力,标准音达不到。现在它可以超标准音,而且不断。这次造的拿到香港、台湾一试,有金石声。我说你这次不要再送了。

铭:他是不是先让大家试用,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营销策略。

姚公白:不,真送,就算他以后卖,这些投入根本收不回来的。他的弦成本就要500元一副。
(菜来了,酒拿去热了)

林友仁:来,边吃边谈。我相信。有钱,完全可以做别的,比如买房子,这个涨得厉害。

铭:这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完全是出于对古琴的喜爱。

姚公白:他是为古琴,他很执着,就想把湮灭的东西,挖掘出来。就像我们打谱,希望能够打出好的谱来。把失传的琴音,寻回来。
(酒上来了)

师徒的传统

铭:你酒放这里,我来。(给林斟酒)你也来一点。

姚公白:我不来。我从来不喝酒,我和我弟弟下放的时候,林友仁经常到我家陪我父亲喝酒。

林友仁:我那个时候上音乐学院,中午到他家,已经过了吃饭时间,他父亲还在喝酒,就让我一起陪他喝。

姚公白:所以后来父亲跟我们说,你们还不及林友仁,林友仁还陪我喝酒。我父亲年轻时候生活条件太优越,所以什么事情都慢慢来,喝酒能喝一天。

铭:学古琴,徒弟跟师傅的关系远远超过师生关系。我也经常陪林老师喝酒。
铭:以前像现在这样有专门学校吗?

姚公白:专门的学校是没有的。

铭:都是徒弟跟师傅?

姚公白:以前学琴,根本就没有收费一说,谁都不会把古琴和赚钱联系起来。

林友仁:而且你能到老师家学琴,老师就很高兴的。我年轻的时候跟夏一峰学琴,大冷天去了,师母一看,哎呀,天这么冷你还来学琴,就用那个炒米花水氽蛋,吃了暖和暖和。那时候夏一峰家很穷,他就靠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的一点钱,师母也没有工作,但只要学生来了,不但不收费,还要倒贴。所以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也像当年老师对我一样,我的老师们都不在了,我也没有办法报答,我只有把他们对我的这种感情,再给我的学生。社会发展了变化了,有一种东西是不能变的。商品可以,不能商品化,一切都是商品,人也是商品。不行。

姚公白:到现在我也不收费,有时候林友仁也劝我,该收的还是收,这样学生也懂得珍惜,后来我唯一收费的是对日本人,他们来学我一定收费,因为他们那时欠我们太多。老师就是这样,就像当时孔子,学生上学就拎一条肉作为学费,老师只要吃饱肚子就行。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修养导致追求

铭:我听说有一些东南亚的游客,到一家乐器店,一下子买好几把古琴。店里人问他们买回去干什么。他们说,他们并不会弹,买回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用手拨一个音,听这个音从有到无,就感觉是一种享受。

林友仁:古琴的琴音,振动一次可以长达十几秒。可以修身养性,调整心态。我有个韩国学生在中医学院留学,他在岳阳医院实习,给病人开方子,有时候就让他们回去听古琴,说可以调心理气。其实古琴能修身养性自古有之,它的声音纯净,纯净的自然之声是每个现代人都需要的,浮躁的心情,可以用琴声来调节。

姚公白:有个上师大的,叫朱宏祥,为了学琴,不干了,到小学里去教书法,教书法清闲,是有这样的人。

铭:原来我们学校也有个教书法的老师,戴尧天,近九十岁了,也弹琴。

姚公白:啊,我知道。

林友仁:他现在还去华师大教书。

姚公白:他家里有好琴,我父亲在的时候他常来。

林友仁:音乐学院不少琵琶老师,过去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琵琶弹得好。

铭:所以我就觉得不管是弹琵琶,弹古琴,他们不一定都在从事这样一种工作。就像你,在教数学,却是个古琴名家,真是藏龙卧虎。人家不一定都知道。你父亲古琴大师姚炳炎先生当时也是在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当会计,可他却是琴界数一数二的人物,民间有高人啊。

姚公白:这一方面是古琴家的特点,很少是学院里出来的。另外我也不爱张扬,现在只有领导知道我弹琴,教师都不知道。只有一次我带了琴去,那是招待黄浦区特级教师的茶话会,我弹了一曲阳关三叠。那些特级教师听了很感动,第一,歌词听得懂,第二,很稀罕,他们说这是神仙的音乐。茶话会结束后,他们都对我说,今天最舒服的就是听到了琴。

铭:琴的声音,你一听就会喜欢上。

姚公白:但现在年轻人要说喜欢呢,这要看。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啊,性格不同,有温和的,有暴力的,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爱说的,有好静的。要看古琴对不对他的内心。有些人可能就喜欢闹的,节奏快的,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节奏本来就快,让人停不下来。

铭: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个纷繁的环境中待久了,他回过头来倒要寻找一种宁静了。

姚公白:这是回归,人啊,最早的时候就是安静的,回归自然,所以不管西方人东方人,性格温和,喜欢宁静的人都会喜欢古琴,不知道有古琴的,就会喜欢古典音乐,他们都是自然的声音。

铭:林老师的学生里就有不少外国留学生,还有公司的白领金领。

姚公白:有个日本老太太也来跟我学,她是几年前听了我的一张唱片,就朝思暮想要学琴,另外,她家原来是个贵族,家里有一把祖传的好琴,后来她就通过出版唱片的地方了解到了我的通讯地址,然后千里迢迢到中国来,见了我对我说,哎呀,我想了三年了,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学琴很用功,回到日本还给我寄了信,她就是特别喜欢古琴,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她原来弹日本筝的,现在她筝根本不要弹,她说,如果她父亲知道她学琴,一定不得了的高兴。这就是古琴的魅力,可以超越国界,外国的中国的。可以超越时空,古代的今天的。人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到一定程度,都会有一些追求。但你说会有很多人喜欢它,不可能。它不可能成为主流。


乐己还是娱人

铭:最近好像古琴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昆曲一样。现在一下子有点热闹起来了。学琴的人可能也会多。

林友仁:是好事也是坏事。讲事业,事业的背后是私业,拿到台面上说就叫事业,很功利,艺术这个东西不是事业。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向外的显示,他跟事业没有关系。现在把文化艺术当成一种工具,和艺术本质是相背的。

姚公白:三四十年代今虞琴社搞活动,各地的古琴家集中过来,都是自掏腰包,是一种向往。这种向往是内心的喜欢,没有任何名利的向往,没有任何私欲的向往,这也促进了古琴在民间不断地流动,互相交流,根深叶茂,根深就在于民间地互相地传播和交流。那时候经常有雅集,有一次今虞琴社,居然有湘、黔、鄂、皖、渝、冀那么多地方,江浙一带就更不用谈了。那么多人去,大家聚在一起谈琴交流,体会琴,感悟琴。他有什么私欲吗?他就是一种需要。当然扎根民间,也要分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专业弹琴的人毕竟有限,特别是专业院校培养古琴的也有限,而喜欢古琴的人未必都能进入音乐学院。这些就是群众基础。是古琴独特的吸引力推动了古琴的推广,以琴会友,会琴游走天下。

铭:这是能把很多人沟通起来的乐器。

姚公白:所以有人把古琴单纯看作是音乐也不对,它是一种语言的交流,通过音乐来表达。它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林友仁:还有说古琴不是音乐的。他们只看到古琴是一种道器,但它首先是音乐,就像释迦牟尼,首先是人,然后再成为佛。情感的交流通过什么来交流,通过音乐语言。没有情感的音乐是音响,不是音乐。乐者乐也,他和人的身心有关。

姚公白:弹琴的人在情感上下工夫的少了,而纯粹是秀美、取悦于人。他不是为了乐己。音乐首先是独乐乐,然后再是众乐乐。

铭:任何艺术,它都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自己都不感动,机械地操作,怎么让别人感动呢?

姚公白:对,你都不愉快怎么让人家愉快,首先我是快乐的,用我的快乐带给大家快乐。

铭:古琴不能让自己快乐,早就失传了。它的民间性也在于能让自己快乐。姚老师你每天弹吗?

姚公白:我每天弹,我需要,我喜欢。

林友仁:在古代也有专门搞迎合的人,一个叫乐伎,一个叫乐工,现在叫音乐工作者,以前简单,就叫乐工。音乐是说自己的兴致,情致,你自己没有心,说别人的心,这个无法代表。如果你和人家心相同,同心相应,那你说的话就是人家的话。所以我跟刘少椿先生学琴,刘先生说我弹琴是给自己听的,你喜欢可以听,不喜欢可以走。我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铭:所以古琴不是一个适合剧院、音乐厅的音乐。

林友仁: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误会,把一个乐器从民间搬上舞台、音乐厅,就是一种高雅。我觉得不一定,就比如人类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歌和舞和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歌舞一离开生活,就失去了他本质的意义,它走向舞台,更多的人呆若木鸡地仰视它,它不能给人更多的快乐了。

铭:就像茶道,饮茶的步骤,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喝到最佳状态和口味的茶。这样的过程有实际的功能,如果把茶道当成表演。难免就要造作,等你慢慢演下来,端到你跟前的茶早就凉得不能喝了。

林友仁:古琴的本质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拿到舞台上是暂时的,现代的人更需要古琴,需要用它来调整心态,它在民间的功能大过在舞台。不要认为只有音乐厅里的音乐才是音乐,艺术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以从事人数的多少而定的,音乐厅扩音器里传出的是“走味”的琴声。琴社才是古琴的“栖身之所”,三五知己操琴会友,琴声才悠远。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3-28 15: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对前辈琴家的修养真是心向往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6: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有人回复了……限于用户群,上文后续如下:)

不动就是保护

姚公白:上次我们在北京弹,在荣宝斋是吗?

林友仁:对。

姚公白:那个环境也很不错啊。现在仿佛一走进金色大厅就身价百倍了。就像BBC的人问我这张琴有多长历史了,我说一千多年了。说明我们中国的乐器早就有了,但我没有觉得身价百倍,我觉得我弹琴不是因为这张琴,而是我用这张琴表达我的一种心情,一种情感。反过来说为什么这张琴能流传一千多年,到现在还能演奏,而且越来越好,说明这张琴做得不错,说明弹琴的人不少,一代一代下来,我也不是祖传的,大家都是传来传去的,你说传这张琴的人有多少啊,而且听我父亲说,这张琴解放以前是杜月笙的侄儿借去,挂在墙上,附庸风雅的。解放后他还回来了。

林友仁:现在我们把琴的价格越炒越高,以前没有这个概念的。

姚公白:过去很多琴人有这种风格,现在人不具备的,什么呢?我的得意的学生,我身后是要传给他的。有个记者说,那我赶紧学学。(大家大笑)我说你要学啊,我要传的人在你前面有几百个人呢。换言之,中国古代古琴,连绵不断,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喜欢,这是基础,这种基础是无法灭掉的。但你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也不可能。

林友仁:也没有必要。

姚公白:人啊,随着时代的变化,吃的东西都在变化,何况个性。

林友仁:转基因啊。(大笑)

姚公白:吃得越来越精细,最后发现要吃粗粮了,因为那些更贴近自然。就像古琴的声音,节奏慢,其实他很贴近自然,贴近人的语言,贴近人的情感。这样的东西到一定程度,回过来一听,啊,原来还有这么好的音乐。

林友仁:所以不能都按照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需要的就改,就扔。等下一个时代来临了,我们又需要了,再到哪里去要呢。还有现在都讲时尚,时尚是什么,你知道了就不时尚了。

姚公白:就像以前,人人手里拎着个四喇叭,当时很时尚,现在想想太傻了。看着都嫌累。

赵 铭:的确,越时尚越容易过时,而且不堪回首,倒是有一些经典的能够永远流行。

姚公白:服装里的黑白是永恒的,就像中国的阴阳。

林友仁:中国的水墨画。

姚公白:中国的围棋,也是黑白。

赵 铭:但是没有办法,人是要折腾的,不折腾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你直接告诉他,没有用的。就像吃东西也是,他只有尝过一圈不好吃的,才知道,好吃的东西就这几样。而且这个过程的体验也很吸引人,诱惑人。

林友仁:现在讲现代意识,什么是现代意识,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我觉得有一种说法有道理,现代意识就是反朴归真,西方人开始醒悟了,但已经晚了。生态破坏了要挽救很困难。

姚公白:不是讲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吗?有些时候应该理解为不开发就是保护,古琴也是这样,好好的东西放在那里,不动就是保护。
(给林斟酒)

林友仁:所以我说啊,对古琴是否会消亡不必杞人忧天,更不必大动干戈。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他作的《费琴诗》当中就写到“丝桐何为琴,中有太古声,古调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唐代就叫着要消失了,怎么今天还在呢?因为它从制琴、记谱法、琴论到弹奏都已成体系。更因为它可以脱离学校教育,在民间自由传承。一炷炉香,一人弹奏,乐在其中。这和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现在上海学古琴的最小14岁,二十几的有几十人,还有中老年。这样就够了,从来就是这样的。

赵 铭:最近有个“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很红,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她们的形式很受年轻人喜爱。

林友仁:搔首弄姿对吧。可能对传统音乐的普及有点用处。

姚公白:音乐欣赏是分阶层的,每个阶层的人需要是不同的,她们用了很多演奏外的肢体动作,可能在某一种阶层的人中,就需要这样来演奏。

林友仁:我发现啊,不管古今中外的艺术,到了最高层次,状态都是一样的。我有时候看钢琴大师的演奏,大师啊,霍洛维兹,鲁宾斯坦,我发现他们演奏的状态跟弹古琴是一样的,根本没有多余的动作,很安静,很平静,但是你会感动。
发表于 2009-3-28 16: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丝弦比钢弦好,但以前丝弦调不到标准音,只好用钢弦。见楼主所谈,终于得知黄树志造的丝弦可以超标准音,真是琴人之大幸!
发表于 2009-3-28 2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琴家都这樣,新大師嘛,另个樣.
发表于 2009-3-28 22: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啊,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对话,但是很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正确认识古琴。看这篇帖子时播放器里正好放到《姚门琴韵》这张专辑,美文美乐,难得。
不过这个记者犯了个小错误,就是姚公白先生并非姚丙炎先生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滴(貌似提出这条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
发表于 2009-3-29 0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記者的英文也有問題.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蒜皮 於 2009-3-28 22:47 發表
很好的文章啊,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对话,但是很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正确认识古琴。看这篇帖子时播放器里正好放到《姚门琴韵》这张专辑,美文美乐,难得。
不过这个记者犯了个小错误,就是姚公白先生并非姚丙炎先生的长子,他还有一 ...


呵呵~偶也很喜欢那张《姚门琴韵》~
原来姚公敬先生是兄长。。。
这记者太不专业了~推荐小蒜皮同学取而代之~~~
发表于 2009-3-29 09: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七徽 秋水 的帖子

秋水会错意了,姚公敬先生是弟弟。是除这两位弹琴名家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好了,这事就不讨论了,没什么意义。像查户口一样……
发表于 2009-3-29 10: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上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蒜皮 於 2009-3-29 09:14 發表
秋水会错意了,姚公敬先生是弟弟。是除这两位弹琴名家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好了,这事就不讨论了,没什么意义。像查户口一样……



偶错了……
发表于 2009-4-1 15: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
发表于 2009-4-2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啊
这两个琴家咱都很喜欢
嘿嘿
咱还有姚公白和成公亮的签名列
当然丁老师的也有
可惜了上次在川音忘了让曾老师也签一个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09: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壑斋主 於 2009-4-2 09:06 發表
恩啊
这两个琴家咱都很喜欢
嘿嘿
咱还有姚公白和成公亮的签名列
当然丁老师的也有
可惜了上次在川音忘了让曾老师也签一个了。。。


斋主真是交游广阔……
偶也想要签名~~~
发表于 2009-4-2 1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4-8 12: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得不错,写得蛮好.
发表于 2009-4-8 12: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大师变成老琴家时就一样了

新大师变成老琴家时就一样了
发表于 2009-4-8 17: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和守旧就象阴阳,只能讲调和,不能偏废.我们现在连守旧这个词都不敢用或者说都全理解为贬义,那就无言地自己过吧
发表于 2009-4-9 01: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敬姚先生

姚公白先生低调沉稳,不浮华,很是欣赏
发表于 2009-5-22 02: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公白:彈琴的人在情感上下工夫的少了,而純粹是秀美、取悅於人。他不是為了樂己。音樂首先是獨樂樂,然後再是眾樂樂。

林友仁:在古代也有專門搞迎合的人,一個叫樂伎,一個叫樂工,現在叫音樂工作者,以前簡單,就叫樂工。音樂是說自己的興致,情致,你自己沒有心,說別人的心,這個無法代表。如果你和人家心相同,同心相應,那你說的話就是人家的話。所以我跟劉少椿先生學琴,劉先生說我彈琴是給自己聽的,你喜歡可以聽,不喜歡可以走。我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秋水 發表於 2009-3-28 15:12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09-5-23 07: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见楼上的不怀好意的奸笑
发表于 2009-5-23 07: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云壑斋主

非也。
是所見略同,不由得意起來
发表于 2009-5-31 0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yue
shou ji shang  wang tai ma fan
发表于 2009-5-31 05: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优秀的需要传承的好东西都面临断代的境地了,呜呼.....
发表于 2009-5-31 05: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麻烦啊  前提是  至少是诺基亚S60V.3
我就天天用手机上
老大找不到汉字了么 怎么用上拼音了
哈哈…… 幸灾乐祸一个
发表于 2009-5-31 07: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优秀的需要传承的好东西都面临断代的境地了,呜呼.....
泠泠七弦琴 發表於 2009-5-31 05:54


無需擔心。

想想歷經無比恐怖的蟊時代,好東西都沒有被徹底毀滅。"劫火燒不盡,難後竟復甦"。到如今這個時候,還有麼事可怕的呢?
只要官府不來找碴子(打壓或者扶植),未來好的很呢!
发表于 2009-7-6 14: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位脱俗的大师,敬佩!
发表于 2009-8-13 2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云壑斋主
呵呵~这两位老师都教过我呢~
只是两位老师的手法风格相差太大,几乎相反
林老师重在沉厚,姚老师重在灵动
几年来一直调节不好
最近才有些融合的感觉
发表于 2009-8-13 2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28# 白眉


哈哈,忽见论坛出现一白眉,不胜讶异
果然是白眉大侠大驾光临了啊~
发表于 2009-8-14 13: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29# 云壑斋主

呵呵~难得来转转~
下次来武汉一定蹭你饭吃~:)
发表于 2010-1-14 1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发表于 2010-1-14 13: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2-8 14: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很多同感。
发表于 2010-2-9 20: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些大师没有住西安的?
发表于 2010-4-14 1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处看到过这篇文章,还转到Q上收藏了。姚氏父子都不张扬,好东西慢慢总是被人认识,象陈三兄发的姚炳炎的《唐代陈拙指法》,就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再赞一个。
发表于 2010-6-9 0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误会,把一个乐器从民间搬上舞台、音乐厅,就是一种高雅。我觉得不一定,就比如人类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歌和舞和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歌舞一离开生活,就失去了他本质的意义,它走向舞台,更多的人呆若木鸡地仰视它,它不能给人更多的快乐了。  T4 I1 P7 E( O

大大的赞同
发表于 2010-6-9 08: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鸣一下。
发表于 2010-6-9 1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大师就是这样的,弹琴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二三知己弹琴吟啸
发表于 2011-6-13 13: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朴实的话语。赞扬!
发表于 2011-10-14 1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henna 於 2011-10-14 10:08 編輯

非常感动,感动得掉泪
发表于 2012-3-18 17: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才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发表于 2012-4-4 0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梧葉 於 2012-4-4 00:18 編輯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误会,把一个乐器从民间搬上舞台、音乐厅,就是一种高雅。我觉得不一定,就比如人类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歌和舞和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歌舞一离开生活,就失去了他本质的意义,它走向舞台,更多的人呆若木鸡地仰视它,它不能给人更多的快乐了。

我不能完全認同,譬如香港蔡門,一直堅持絲絃,卻一直堅持舞台演出,大家有目共睹,出來的效果仍然是文人琴,丁點没走樣.
发表于 2012-4-4 05: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自然的谈话,很亲切中肯
发表于 2012-7-20 14: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他们说的好像是梦想中的世界,现在见到是事业啊
发表于 2012-7-22 23: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
发表于 2012-8-13 12: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能把很多人沟通起来的乐器”——以琴会友才是真意
发表于 2012-9-18 0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知灼見自在平常對話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4 12:24 , Processed in 0.02822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