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7816|回复: 14

琴器、琴艺、琴学、琴道 香港·李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22: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琴器、琴艺、琴学、琴道  

作者: 香港·李明


       多谢广东古琴研究会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古琴讲座音乐会,给我机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古琴的一点体会。我要讲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琴器、琴艺、琴学、琴道。有人以为四者是渐次深入,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以为四者应并列,同等重要,琴器、琴艺、更是基础,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它的上层建筑。由于时间有限,四部分也只能说个大要,把我知道的范围,给大家开个头,有待我们今后共同努力去深入钻研。
一、琴器
    古琴之为器,物质基础是第一性的。现从以下数项叙述:
型——琴的造型一向受到重视。明初《太音大全集》(1413年前),录琴型式38种,明末《文会堂琴谱》等,已增至44种,清初《五知斋琴谱》达50余种。现代所见多为伏羲、神农、仲尼、联珠、蕉叶、落霞等式,而以仲尼式最为常见。汉末蔡邕《琴操》是这样说琴的式样的: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园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者,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而温和。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指变徽、变宫),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徽为事,羽为物。
汉代的人喜欢以自己的看法去度古释物,可叹今日仍有古琴家用这一套去解析古琴,真是食古不化了,史称黄帝的“清角”、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为四大名器。
    木——琴体木制,通常面板为松透的桐木,底板为坚实的梓木,其实松、杉、杨、柳、桑、柏等均可用,今人多以古宅栋梁木制琴,取其木质干透,共鸣效果好。今也有以电烘和激光制材的。相传“焦尾”,就是蔡邕救下烧板的古木所制。
    漆——上漆之前抹以鹿角灰,然后髹大漆(漆树脂)。时隔若干年,漆面断裂成纹,计有大、小蛇腹断,大、小流水断,牛毛断、冰裂断、梅花断、龟背断等。古人有以梅花断和龟背断最为难得。又发断纹为判定年代的标志,不确。现时已轻易可用电烘或激光技术取得断纹。
    弦——汉人以为琴始于伏羲、神农时代,亦有始于黄帝时代说。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发明弓箭,一弦琴的发明是自然之事。琴弦最初可能是动物的筋,嫘祖养蚕后,琴弦长时期用蚕丝。现代大多改用丝缠尼龙弦,张力加强,音量增大,也减少了指弦摩擦的噪音,但仍有极少数琴人喜用蚕丝弦。
徽——徽是琴的弦外边沿,镶嵌的十三个小圆螺钿标识。徽也有用玉或金的,正中七徽最大,依次向两端缩小,七徽是弦长的1/2,六、八徽均为2/5,五、九徽为1/3,四、十徽为1/4,三、十一徽为1/5,二、十二徽为1/6,一、十三徽为1/8。只有在徽位的弦上才可得到清亮的泛音。徽外通常只弹按音。徽的起始年代,曾一度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据目前所知,嵇康《琴赋》首先提到“徽”,“徽以钟山之玉”,所以估计琴的定型今伏不迟于汉代。而马王堆和曾侯乙墓出土的五、七、九、十弦琴,不同于今琴,其归属仍有待探讨。
    轸——即为上弦的轴,一般为木轸,亦有玉轸或石质的。琴轸转动,松紧丝线调音。钢丝弦硬而滑,上弦很麻烦。我曾画图设计可微调的轸交制琴家马维衡,可惜至今未见采用。
    琴的斫制——古有琴家亲自斫制琴的传统,这是中国其他乐器所没有的。唐·李勉《琴记》、北宋·石汝历《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南宋·田芝翁《太古遗音》和《琴苑要录》等,刊有琴的斫琴法。唐宗室李勉好琴,家藏自斫琴数百张。唐代雷氏世家造琴极有名。现故宫博物馆所藏《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据考证均为雷琴。明潞王喜琴,曾造琴三千张,以“中和”名之。现均为文物珍宝。今日不少琴家也承继传统,好自斫琴。如名家李明忠、曾成伟、丁承运等是。谢导秀老师也曾斫琴一张。目前琴乐发展较好地区,大都有制琴工厂作后盾,如苏州、长三角地区和北京、成都等地。希望广州、珠三角地区能有工厂制作廉价物美的古琴,这对港澳珠三角地区琴乐的推广,大有裨益。
       

       
    琴名和琴铭一—文人琴特点除音乐外,尚喜为琴命名并题刻琴铭,如前述《大圣遗音》,琴铭是“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飞泉》的琴铭是“高山玉溜,宽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威亨。”清诗人陈豪《题云泉琴》琴铭是“碧轸金徽钢作弦,声洪韵美味新鲜。嫦娥若解此琴艺,应悔吹箫上九天。”谢导秀老师为我的一张曾成伟琴刻名为:清泉。据知,直到目前为此,有关琴名、琴铭文和琴题款的专书,还没有出版过。
    嵇康在《琴赋》中对古琴推崇备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并在第一段专门描绘琴材梧桐的生长环境,“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风,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纯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第二段就叙述制琴的过程。像这样重视琴器的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古今恐怕还找不到第二人。嵇康《琴赋》注解、今译的专书,目前仍未见有出版。

二、琴艺
   良才妙斫是良器的基本保证,而曲调和演奏,才是琴乐的根本,活的生命。琴艺的范围广,今择其要说明之。
音准——今人耳朵从幼稚园开始,就听惯了钢琴,风琴的十二平均律,而古琴虽说可弹奏各种乐律,但仍以不平均的三分损益律和纯律为主,初学者难免听不惯,听犹小可,自己弹奏也可能有音不准的感觉。其实中国古乐为达致“和”的目的,也一直在追求富妥协精神的十二平均律,只是独奏乐器古琴没有这一迫切需要。现代古琴与乐队合奏时,琴人早已移船就墈,使用十二平均律了。采用了何种律制,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审美趣味。由于差别极微,初学者当按老师口传心授自己领会了。琴人弹琴,毕生都将会为音准而聚精会神,一旦音准离了轨,说明身体(听力)和精神都垮了。
    琴曲所用调有35种,常用只7种,正调(F调)最多用,普遍都用正调调弦。其它为慢角调(C)、蕤宾调(Bb),慢宫调(G)、清商调(Eb)、慢商调(F外调)和黄钟宫调(Bb外调)。古琴音域共四组加一个二度,七条弦空弦散音7,泛音91、按音147,共245音,音色变化之繁、微,为其他乐器所无。
打谱——琴史三千年来,留下丰富的文献、曲谱遗存,谱集约一百五十多种,琴曲六百多首,琴曲因流派传承和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了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在中国传统器乐中首屈一指。目前所知,中国最古乐谱是南北朝南朝梁·丘明(494—590)所传琴曲《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原谱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清末由中国人发现影摹,于《古逸丛书》出版。中唐曹柔(生平不详)将繁琐的文字谱,改为减字谱,明清时期,刊印琴谱之风兴盛,琴曲遂由减字谱留存。其实减字谱也只记录了指法、音高、节奏欠奉。今人依音揣摩,定下节拍,这一过程就叫[打谱]。有人侈言古琴承传三千年,未曾中断,这话不是很准确。至少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的打谱完全符合丘明及其他琴曲原谱。传统如河流,下游的水已无法分清上游雪山之水了,还是来点模糊思维好。口传心授加上乐谱参考,就成为今日传承琴艺的方法。
    善传授——周初时,琴还在民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春秋时,《诗》登大雅之堂,琴也渐渐成了士、大夫有乃至庙堂级人士的玩意。文人精神生活丰富,琴乐思想也掺进了许多形上的东西,琴就逐渐离开了“下里巴人”。琴在文人圈中保存也不错,至少在文字、诗歌、曲谱方面取得方便,也还蛮得到尊崇,历代都有琴的消息透露。不像其他有些乐器,全无踪迹可寻。下面想讲一下孔夫子向师襄学《文王操》的故事。孔子“得其曲”(会弹曲调了),师襄就说“益矣”(可以了)。如此这般,到“得其数”(掌握全曲结构)、“得其意”(了解创意、内涵)、“得其人”(分别不同风格、流派),直到“得其类”(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肯罢休。作为老师,孔子是“万世师表”,作为学生,孔子也应是我们今日学生的楷模。
       

       
    流派——古时交通不便,人际交往疏落,琴人因长年困居或传承等缘故,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地区流派也明显。民国初年,琴人多聚集上海、长三角区等地,琴风得以融合。今日交流更多,隔阂更少,音响传播快捷,琴派虽有其名,恐已无其实了。但我以为我们岭南琴人还是先弹好岭南派《古冈遗谱》各曲,由近及远,再谋其他,才是良策。
    琴乐常被人诟病:难弹、易忘、不中听。说这话的人,多是那些学过一点入门知识,而没有坚持下去,把琴学好的人。琴的练习曲向来极少,恐不到钢琴、小提琴练习曲的千分之一,基本指法还没学好,就弹小曲了,小曲也不多,就弹名曲、大曲,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传承方面的弊病。以乐曲来说,优秀的琴曲固然不少,但亦有不少琴曲有公式化和冗赘、反拖沓的毛病,这可能关系到传谱、刻印、打谱、演奏、记谱等多重关卡所造成的缺失,但今人一看古谱,便奉之若神明。如名曲《阳关三叠》琴歌歌词,本有画蛇添足之嫌,又突然冒出一句现代句法“无穷的伤悲”,人们慑于其古(刊于1864年),便照单全收,上台表演也不脸红。香港一位琴家还说:古琴滑指噪音很有特色,没有它就没有趣味了。正是痈疽也当成了宝贝。在古琴成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日,琴人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原封不动地忠实保存的同时,也应允许整理改编琴曲,并鼓励琴的改革和琴曲的创新。

三、琴学
    有关琴的一切学问应均属琴学范围。今择要简述如下:
斫制——如前所述,古代琴人重视斫琴,即使王公贵族,也喜亲炙,并公开技法,留播后世,这一传统是中国其他乐器所没有的。香港有一批琴人,每周一次,集中于工场,无分冬夏,乐此不疲。看他们抚弄自己斫制的新琴,就像抚摸自己亲生的宝贝一样、喜悦、亲情溢于言表,令人敬佩、羡慕。每张琴音质不同,就像有其独特性格一样。近年随着学琴人数的增长,琴价不降反升,已十倍于十年前。个别琴家保守斫琴秘密,锱铢必较,匠人气息日重,广州琴家也有人斫琴。希我琴会能与工场联络,鼓励生产新琴,并提倡琴人下厂,自斫新琴,承建传统。
    传承——中国琴学传承向有优良传统,尊师重道,讲究师承。但近年亦有人不避浅陋,自立门户,制造矛盾纠纷,离传统日远,值得琴人警惕。其他如教学方法、师资、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此处从略。
琴史——如前所述,琴的远古,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音乐史有一、二、三弦琴的记载,出土文物有五、七、九、十弦琴,可知琴经递增与时代有关,汉代琴制定型,出现琴学专著,宋·朱长文《琴史》成书于1084年,前五卷收156名琴人事迹,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明清两代琴书出版甚多,琴谱中亦有多有琴论部分。现代对老一辈的琴家报导较多,对中、青琴家的关注不够,论资排辈的旧习,有掩盖新星之嫌,希望有所平衡,及早发现优异人才。
    琴刊——中国至今尚无琴学定期刊物出版,近年北京琴家张铜霞曾出版《七弦琴音乐艺术》五集,现已停刊。《北京琴讯》、《南京琴讯》等仅信度纸一、二张,载琴社消息。《岭南琴讯》曾出版五期,很有点瞄头,希望有心人能主动挑起此一重担。报导琴讯、传播琴学、广交知音,登载乐器厂、音响、琴书等广告,事在人为,相信必可成功。
    琴曲——传统琴曲数千首,绝大多数有标题,同曲异名,同名异曲情形亦多见,整理、订正传统琴曲,重新出版,刻不容缓。说来令人不信,全国发行的《古琴曲集》第一集(1962)、《古琴曲集》第二集(1983)出版至今,无以为继,但数次再刷,说明仍有市场需要。大量新整理打谱琴曲未能公开出版,令人惋惜。琴的演奏传统有三种形式:独奏、琴箫合奏和琴歌。先秦时代琴歌和独奏同样兴盛,汉代以后,独奏曲渐多,宋、明时便有主张强调单一形式,排拒琴歌或独奏的争论。现代当应提倡多元审美观。改编琴曲和琴曲新创现在亦应受到重视。谢导秀老师早于1992年即编有《古琴现代曲教材》,收乐曲6首,其中一首为香港流行歌曲,这种不自囿于传统和门户的精神,值得发扬。
       

       
    文物览藏——琴作为古代文人的雅玩,往往有一典雅的名字,琴底也多有题诗、印章、篆刻,记述琴的传承与来历,其中不少出自名家手笔,书法、篆刻均极精美,而琴的形制、断纹等亦有可观性,深具人文色彩和收藏价值,像陶渊明,壁上悬一无弦琴,亦是赏心乐事。古人有收藏琴的传统,今人藏琴更有保值作用。但作为情形古今亦同,今人更有凭籍现代科技,仿造断纹的,现代收藏者不能不注意。
    琴人——先秦时代,孔子擅琴,“无故不撤琴瑟”。孔子的学生大都能琴,士人均以知乐为完人,自我期许,以知音为尚。三国时“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音乐名家,嵇康临刑,在法场举行古琴音乐会,一曲《广陵散》更是惊天动地。近人杨宗稷(1865-1933)考证,《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同。难怪嵇康不肯传人,仍保有儒家仁爱的本性。唐、宋以降,琴人更多。为什么古代文人喜欢琴呢?白居易的诗说明了问题。
   《好听琴》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人间尘俗,万事扰心,丝桐低音,直振大脑,音乐声起,左脑休息,万事离心。舒展心情,堪销疾病;蒙养静心,恬和舒泰,有益人生。鼓励青少,安慰老人,简直就是现在音乐心理学功能写照。至于其他有关文化内涵,精神凭藉等方面,此处不详。
    古代琴人不仅多为文人儒士、王公贵胄,也多具文化修养的道士。僧人和女伎,其审美品味与文人相同,不少更有禅味、道味,甚至有点脂粉味。近现代琴人也有许多逸事趣闻,可惜中港台至今尚无一本叙述今日琴人行状的专著出版,此又为一空白,有待填补。
    审美趣味——琴音纯、静,别有一格,不同于众器,其原起于琴器,亦与演奏技法有关,今略介绍如下。散音:空弦,沉厚而清幽,绵长而悠远,令人有不胜坦荡之感。泛音:清虚而逸雅,细脆而幽淡,令人有轻纯诡奇之感。按音:吟猱绰注,如人声吟腔起伏,令人至为心动。而退复、进复,则次第轻微淡远,音在指尖,微振在心,尤为动人,美感油然而生。琴为拨弦乐器,以点音见长,按音进复不断,则如线音,吟猱又如胡琴之揉弦,使琴具线音乐器(拉弦、吹乐器)之效。琴进退复技法是目前所知所有中西乐器所没有的。明·严徽主琴具“清、微、淡、远”审美原则。徐上瀛《溪山琴况》则提出“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二十四则审美理想,使琴乐步向现代欣赏,演奏标准。
    琴学范围既广、蕴涵又深,本文谨就个人所知略述,亦点到辄止,今后深入探计,就有待后生诸君了。

四、琴道
    在哲学系老师、同学面前谈“道”,实在是班门弄斧,所以只想虚晃一枪,回马便走,不敢多留。以免自暴其丑。春秋时,卫灵公访晋,途经濮水,夜晚听见琴声,命师涓记下。在晋平公宴会上演奏时,师旷按停,说这是当年纣王令师延所作“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成语和音乐》一书,解释“靡靡之音”说:“用以形容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情调,或指庸俗下流,令人精神颓丧的黄色音乐。”我不想在此辨别是非,只想指出,琴乐在先秦时,还是被看重的,看得太高了,看重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是另一回事。荀子说:“乐所以导乐也。”用乐来引导,节制快乐。琴乐静好,正好派上用场。
《白虎通》总结了汉儒的观点:“……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音乐与食物一样令人有欲望,而有欲必有贪有乱。“五音令人耳聋”,“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儒家认为可节制过度(淫邪),用琴来禁止欲望。可琴人毕竟人少,全部禁了,社会也不能安宁。宋元以后,戏曲兴起,大家伙儿看戏去,娱乐要紧。一位满清遗老愤愤不平说:“军机大臣不可随便入宫,谭鑫培(京剧名角儿)可以,就是京戏害我们亡了国”。国没亡,清亡,抬举音乐了。音乐学家项阳告诉我:现时陕北农民生活很苦,可还不愿把女儿嫁给戏班佬。都二十一世纪了,我也给搅糊涂了,国人怎么看音乐、看琴乐的?千年难驯呀。
       

       
    还是诡秘一点,看《易经》怎么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既然作为器之琴,其物显系形下者,音乐可听可感,亦属形下。唯音乐所代表的一种精神,无可名状,虚无飘渺的意向,可称道。那么“靡靡之音”、“亡国之音”、“资产阶级情调”,可以“令人精神颓丧的思想,以及儒家的“德音之谓乐”,道家的“大音希声”,可能都属“道”的范围了。
今日还有人这样说:“道境无声,道人废弦,是为弦外音,“弦外音”是哲学音乐(Philosophical music),妙在弦丝之外。哲学音乐,非关音乐也。琴乐之为道,是为琴道。琴之为乐。乐在音乐之外,是为乐外乐(music beyond music)。乐外乐,其乐趣之得,得之于趣外,乐外。……(台湾琴家张清治《琴境图说》)。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有些人心中的琴道,就是无声之乐。难怪现代有洋人在钢琴演奏时,只作4分33秒之状,而不弹出声音来。如此之琴道,我是不会买门票的。琴道之争是规范在音乐之内,还是开放于音乐之外,在哲学层面上探讨?见仁见智,悉随尊便。但我想以现代音乐美学自律、他律论作结。
近世西方音乐美学,分他律论和自律论两大流派,他律美学(Heteronomie-asthetik)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来自音乐以外的东西,也就是说,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音乐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以外的某种东西,主要是人的感情,此即音乐的内容。内容的性质决定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音乐形式,因而亦称内容美学(Inhalt-asthetik)。自律美学 (Autonomie-asthetik)则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与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东西,而是音乐本身,只能从音乐的本身去把握音乐。音乐是一完全不取决、不依赖于音乐之外某种东西的艺术。它的内容不是外来的,即不是感情、语言、映像或其他如譬喻、象征、符号等东西,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音乐除了自身之外,什么也不表达、不意味,音乐完全是自律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汉斯立克 (Edward hanslick 1825-1904)便是自律美学的最极端的代表。早在三国魏时, 嵇康(223-262)《声无哀乐论》便有类似说法。
    当我们讨论琴器、琴艺、琴学、琴道,重温自律,他律论学说,而究竟应将琴道的讨论引向哪条路?采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观点?亦悉随尊便。音乐的喜好,从来就是极为个人的,琴道的探索,当亦重独立思考。有请各位自己决定了。
    本想就此打住,但又觉言犹未尽,还是把话说明白好。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说得不清楚,不闻好。现活跃于纽约的香港琴家叶明媚,在八、九十年代出版过两本有关古琴的书,近年发现,中港台不少谈论古琴的论著,都套用了她的看法。她在《古琴艺术》书中,把古琴的器、艺、学都称为“琴道”,而在《古琴与中华文化》书中,又将琴道纳入儒、道形上的层面。而大多数琴道的论著,都语焉不详,莫衷一是,我想抄书也抄不来。想起西方中古以后,将一切学问,如社会学、哲学、甚至天文学等都用神学观点去解释,而黑格尔提倡自律论,主张用哲学解释哲学,天文学解释天文学,把人类的学问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事,给了我启发。我们为什么不从琴的音乐本身来看琴道呢?音悟促使自省,不是行为、思想的自省,而是排除杂念,在纯美的乐音中流连,让心念停留在琴乐的音响美中,时间久些,再久些,你就可以进入琴道了。此境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至于你是否要急着抽身出来,移情、联想,那是另一回事,又请悉随尊便了。谢谢各位。
   (李明——岭南琴人,自由撰稿、作曲者,曾任教香港浸会大学、香港音专,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信广东古琴研究会顾问。)
发表于 2007-8-22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07-10-1 23: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2: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09-12-29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10-1-25 18: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謝謝樓主
发表于 2010-1-25 18: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受教了
发表于 2010-1-31 12: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已受益
发表于 2010-2-3 22: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多谢!!
发表于 2012-6-23 02: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教。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2-7-2 1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琴道近人 而不摄人。故其滋养心性。琴道衰微,此东方文明衰落所故,琴亦不能独支。现代人之审美已多入西方文明审美之辄,现代人之耳以为西方音乐之耳,现代音乐之教育以为西方音乐之教育。现代音乐以悦耳动心为能,故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此繁声急节也。今人不查,多以此为能。

发表于 2013-8-14 1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9-27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9-10-1 1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分享 受益良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0 11:18 , Processed in 0.025454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