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541|回复: 1

传统的造弦法 1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22: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琴用七條絃其中有四條是纒絃直徑最大的將近兩公里,絃心要用四股。規格是這樣地特殊、一般絃工都不習於古琴絃的製作。

幾百年來,古琴家所用的琴絃都是杭州的手工業特産品,古來琴家自製琴絃的習慣從宋代起就很少,現在是幾乎絕迹了。

一九三九年在抗日期中,上海市上古琴絃斷檔了,古琴家們曾到杭州去想尋找制絃的工人恢復生産,才知道過去多年來發售的古琴絃多是舊有的存貨杭州早已無人製造古琴絃了。隨後常熟古琴家吳景略能見到琴書中的傳統方法從事研究,才在蘇州試製成功。

十多年來不但古琴絃依靠方裕庭獨家製作,演奏單位民族樂器的絃線,也都爭取用方裕庭的出品,足見製造古琴絃的傳統方法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但是近年來古琴演奏的水平在新社會裏日見提高,古琴家們認爲現時的古琴絃還是有許多缺點,例如經不起調,蠅頭之下易斷。纒絃欠平容易脫纒音響不靜不勻之類。最初以爲問題只是在於絲的品質,從一九五四下半年起就大力爭取得到高級優質絲,到一九五六年已經取得最高級的廠絲,但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出品仍然不能得到很滿意的提高,有些方面好些,但是膠合程度與瑩潤的色調反而退步了。

許多古琴家還感覺到一九五五年用降3級川産土絲所制的那一批比一九五六年以後的更好。古琴家們要求有更好的改進,方裕庭和上海另一試製琴絃的沈西園也正在積極地更深入的研究。

爲了協作編者願意把他在整理古琴史料工作中遇見的造絃材料,提供出來,經這些熱情的工藝家和古琴家們作爲側面的參考。

解放以後,有關古琴的歷史文獻是大大的增多了,集中起來了,而且容易接觸了。在過去,製造古琴絃的傳統方法而且這些之中材料,多是限於從清代琴家所轉載而不很全面的材料中得來,而且這些材料之中有些部分還是杜撰的。

但是現在把民族音樂研究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所訪得的材料集中起來整理比較一下,則可以參考的東西不但更全面更多,而且已經追溯到了很遠時代去。六朝的唐朝的、北宋的、都有。互相印證起來給予我們的啓發就大大地不同了。我們在比較多種材料的情況之時,最突出的發現是清代琴苑心傳、與古齋琴譜和天聞閣琴譜中對於制絃採用絲綸莖數的錯誤。

從六朝曆唐到宋,用在七條絃上的絲綸數都是用的遞減四條加纒三條之法。但是清代這三家昧于平衡張力的絃徑級數在於方根而不在整比,也不顧琴調有轉絃的要求,竟將三分損益求律之數直接用於絲綸而且在用了三分損益的綸數之後又另外加纒至四條琴絃之多,這不但違背了科學,而且破壞了我們幾千年的優良傳統。

我們對於這一問題特地著重作了批判,並附錄三個材料向關心的請益。

六朝、唐、宋的多個材料之中,在配用膠料、器具、秦釒追(墜子)方面,在控制緊縮,驗看火候。選擇原料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交代,但又有些不同;這些不同之處是與各時代的度量衡制,生産能力社會背景都有關係的。把這些材料介紹出來,不但可以直接參考或者還可能有助於歷史發展的研究。

這些材料是資料性的,編者本不應雜入批判,但對一些後期的明顯錯誤卻不得不隨時指出,以免工人同志們受到迷惑多費推敲。但我們的看法也可能不盡正確,這就須要讀者在發現時多多給予批評。

原材料都很遠古,衍文脫字原來是不少的。除了很顯明易見的以外,有許多地方不敢改動,只得聽期存疑;點符號也可能有些用得不對。這都要請求讀者給予幫助和指正。

編者 一九五七年十月廿六日(本系列文字均为转载)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13 1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钢丝弦还是主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7 10:31 , Processed in 0.01508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