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10005|回复: 24

求教:试音用琴架的制作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0: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教各位高人,古琴试音用的琴架如何制作。
关键是琴弦的固定方法,要求到达与古琴琴弦一样的音高以便调音修正。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图片:
琴弦固定的细节处实在看不清楚。
qinjia0.jpg

这是自己仿制的琴架,开始用琴轸固定但不稳定,经常松动,
琴架尾部绕到后面并开榫眼用雁足。
qinjia1.jpg
这是局部的照片。
qinjia2.jpg

各位老师使用哪种方法固定琴架的琴弦,有图片可供参考吗。

多些各位高人指点。
发表于 2010-1-19 1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照北京琴所用的扬琴用螺栓调弦的方法。
发表于 2010-1-19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 琴弓试音不会很准确 因为琴体琴弦都被连接到有相当体积和重量的琴弓上 对琴音量 音质 音色 肯定会有影响  不如先在琴上打出弦眼 用几根螺丝钉暂时合琴 上弦试音 虽然比较麻烦 但比较真实准确  我想 斫琴都不嫌麻烦 装拆几次琴弦应该无所谓吧  而且 即使这样试音 依然是不太准确的 至少要粗灰后试弹一两个月 声音才会初步稳定 这时的试音结果比较真实了 但这样就引出另一问题 槽腹的开挖不能一步到位 要适当留厚 粗灰试音后再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以得到满意音色  继而又引发另一问题  粗灰再剖琴修腹比较麻烦 弄不好还会对琴造成损伤  我的做法是 先不合琴 面底分别各自完成 靠木漆 裱布 粗灰 中灰  然后还是用螺丝钉暂合面底 (面底间加一些胶状但不粘接的东西 以免面底连接不实造成声音虚散 影响试音结果 )试弹一段时间 最少两个月以上  不满意 就打开修 再试 满意为止 然后正式合琴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照北京琴所用的扬琴用螺栓调弦的方法。
金钟 發表於 2010-1-19 11:10

感谢金钟老师指点,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 琴弓试音不会很准确 因为琴体琴弦都被连接到有相当体积和重量的琴弓上 对琴音量 音质 音色 肯定会 ...
指下琴 發表於 2010-1-19 11:15

感谢指下琴老师指教!
但有些疑问请指点一二,先谢过了。
1,靠木漆涂刷很有必要,即保护琴体又可以避免空气的进一步侵蚀,防止潮湿的继续。这点我赞同。
2,琴面和琴板的裱布,老师是如何进行的,是否分别裱呢。而因为我所了解到得裱布也是为了更好的使面底结合,如再次开启面底修挖槽腹此裱布过程是否就作废了呢?
3,古人所说的槽腹容手方法是否可靠,我也试过基本都达到这个要求。
4,参考过王鹏老师的视频《古琴制作》,他在试音时使用敲击面板的方法,虽然没有详细讲述,但我也试过在琴面板修挖到合适的深度时,是有共鸣的声音,我也依此为依据确定槽腹的深度,不知妥否?

求同存异,个人水平有限,如有冒犯请见谅哦
发表于 2010-1-19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客气
个人认为 裱布 主要是为了防止面板 和底板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发生的自身开裂 当然也有防止面底脱离的作用 至于说到布有滤浮音的作用 我不敢苟同 声音不是沙子 过下布就可以变得细致均匀  对此 个人持保留意见 不敢妄言   
古人用漆灰合琴 面底脱离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除非有严重的碰撞摔打 但如果碰撞的力度能造成面底脱离 那么估计琴板也不保了   所以 我裱布是面一片 底一片 包到侧面 这样做也是为了将来剖琴做准备   试想 即使传世古琴 现代人为音色或修理目的剖琴 裱的布不也是从面底接缝被剖开了么   如果考虑到面底脱离的危险 可以在合琴后 把侧面再裱糊一次  夏布很薄 不必考虑厚度问题  有一点要注意  面底分别裱布不能扯的太紧  否则可能会造成板子向裱布一面弯曲 想要紧的话 可在板子另一面用木头加固 待漆灰干燥后就不会弯曲了
槽腹容手之说 肯定有一定道理 但我认为不绝对  就象木匠说的桌一凳二  也不是绝对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有所调整 如果都遵从一定的死规矩 那么 厂家出来的琴最标准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木头 槽腹还是视材而定为好
敲板试音 个人不敢苟同 如果敲板可以准确辨别音色 现代仪器比他的耳朵可靠的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 但我也是初斫  如有谬误 请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6# 指下琴

感谢老师了。
“裱布是面一片 底一片 包到侧面 这样做也是为了将来剖琴做准备   试想 即使传世古琴 现代人为音色或修理目的剖琴 裱的布不也是从面底接缝被剖开了么   如果考虑到面底脱离的危险 可以在合琴后 把侧面再裱糊一次  夏布很薄 不必考虑厚度问题  有一点要注意  面底分别裱布不能扯的太紧  否则可能会造成板子向裱布一面弯曲 想要紧的话 可在板子另一面用木头加固 待漆灰干燥后就不会弯曲了”
裱布的实践经验非常值得参考学习。

因目前客居南方,木材本身还有一定的湿度。我只能在回北方后等更干燥些定音修正琴的内部了,先斫好能弹就满足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有一问,夏布在当地买不到,除去网购因素外,可否采用医用纱布代替,以防面底开裂?
发表于 2010-1-19 1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六徽说的裱布太紧会造成弯曲是指 不合琴 面底各自裱布漆灰的情况下 如果是先合琴 后裱布 不必考虑布会使琴弯曲 夏布虽结实 但它在漆灰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拉力还达不到拉弯整个琴体的力量
医用纱布强度太低  裱了也是聊胜于无  有一斫友也是没有夏布 要用纱布  我曾建议他 裱双层 不是先后裱两次 是把纱布用细漆灰浸透 折叠 一次裱糊  虽然这样建议他 但我并没用纱布这样裱过 没有实践经验  请谨慎参考
另 没有夏布 可以到油画 美术用品店买麻布替代  强度不低于夏布 但比夏布厚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六徽说的裱布太紧会造成弯曲是指 不合琴 面底各自裱布漆灰的情况下 如果是先合琴 后裱布 不必考虑布会 ...
指下琴 發表於 2010-1-19 13:19



   
非常感谢老师的指教。
能将实践经验分享出来,也是功德一件。
老师开诚布公,令人敬佩。
发表于 2010-1-19 1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琴弓子 搞上几个螺丝就可以 轻松调音高
发表于 2010-1-19 19: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 琴弓试音不会很准确 因为琴体琴弦都被连接到有相当体积和重量的琴弓上 对琴音量 音质 音色 肯定会 ...
指下琴 發表於 2010-1-19 11:15


试音 试得是声音的趋势 而不是成琴最终的效果
试图从试琴而得到最终效果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 木板厚薄 材质 形状 对声音的关系 看一眼 摸一下 敲一声 都可以了解声音的走向
认真是好的 但不是一次次的拆装
发表于 2010-1-19 2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是笨人 不是大师 象大师那样一敲辨音声对我来说太难了 所以只好用最笨的法子 一点点试出来
我不同意您说的“试图从试琴而得到最终效果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的观点  我认为此法虽笨 周期虽长 但能得到最接近自己满意的声音 因为是漆灰后试音 而不是木坯试音
看一眼 摸一下 敲一声 即辨音色 还要充分考虑到漆灰对声音的影响 大漆的产地 品质 燥性 漆灰的厚薄 比例 批刮的次数 操作手法 漆灰彻底干燥要一年以上 这段干燥时间的变化等等充满了变数  其间应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要达到看一眼 摸一下 敲一声就一目了然 成竹在胸  个人认为不大可能 虽然我的眼睛 指头 耳朵还算灵敏  但还不具备高科技仪器的能力  
个人观点 欢迎交流 冒犯勿怪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9: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琴弓子 搞上几个螺丝就可以 轻松调音高
爱好者 發表於 2010-1-19 19:33

感谢老师指导。
螺丝如何安装,是否有图片能参考究竟,
再次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是笨人 不是大师 象大师那样一敲辨音声对我来说太难了 所以只好用最笨的法子 一点点试出来
我不同 ...
指下琴 發表於 2010-1-19 20:03


老师治学严谨令人印象深刻。
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初学斫琴不可能一蹴而就,九德兼备,况且形制结构等也在参习起步阶段。
反复修正应是正途,好的斫琴师亦应为修琴良匠。由此通音声,更识音响结构。

敲击面板之法有经验论的成分,但也有部分可行性(虽作为爱好者不可能配备高科技仪器以期作为经验之验证)。这个实践是作为后期修改的一道工序和经验总结。

我是这样操作的,从琴颈一直敲击到琴尾处,基本都能听到如洪钟的共鸣声并自然消减。
而槽腹尚未挖到一定深度时,却发出沉闷的声音。
当然即使听到清脆的声音也不能下结论:在漆工艺结束后以及后来的1-2年的弹奏中声音保持不变。
所以考虑到反复修改(剖开古琴修改槽腹)调整音色,其实也是对自己负责任吧。

个人观点,正在逐步实践,如有冒犯,请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8: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在网上(以前在电视中)看到成公亮老师使用一个琴弓来试音(有些类似弓,但用琴弦),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很方便和节省空间,各位可以参考哦。
发表于 2010-6-24 2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那张弓怎么做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几个月前的帖子,似乎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景象了。
经验在于积累和实践中的体会,我现在倒是两袖清风了。
试音架拆了,琴弓也不打算做了。直接上弦调试才是硬道理,虽然麻烦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琴弦。
发表于 2010-6-25 05: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留著應該還是用得上。
发表于 2010-6-25 0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公亮用自制的“竹弓弦”为千年古琴试音”,不知这个“竹弓弦”什么样
发表于 2010-6-25 1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gy.jpg ,这个琴弓好像对试音还不行吧
发表于 2011-3-21 1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个图应该是正解,我也是从网上看到的,希望能有所帮助。

0249ee032e43e4f07a894738.jpg
02680a4ad5a197f7d0c86a06.jpg
dff2cc074c36ab4a3812bb3b.jpg
f64558d491be93b2a1ec9c05.jpg
发表于 2011-3-21 14: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琴弓试音的时候主要是听有否砂音和音色音量是否统一,这样就可以确定哪个地方该挖哪个地方挖过了,我也做了个“琴弓”,才四根弦
发表于 2011-3-21 16: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裹布.jpg
古埃及发明的古琴制作方法,先掏空,然后涂生漆,再后来就是裹布。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棺材板子做古琴,要是再用裹尸布裹琴,就更像了。
发表于 2011-6-12 16: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敲击辨声有道理。做京胡时,琴筒与琴担相击,能定胡琴调之高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3 07:57 , Processed in 0.01704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