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568|回复: 22

【讨论】古琴的苍老与年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2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24 22:53 編輯

适才与琴友聊天,说到了这个话题。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有必要发个帖,听听大家的看法。
古琴既冠有一“古”字,给人的印象就与“苍老”脱不开干系,今天广泛弹奏的曲目似乎也证明这一点。然而琴本无一“古”字,在那个琴普及于民间的时代,君子淑女可以以琴传情、琴瑟友之的年代,我想琴乐不大可能是“老声老气”的,必然有“年轻的动感”存在。在那个时代,琴是如何表现出“年轻”气息的呢?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现在,琴是否有可能“返老还童”呢?曾经的年轻是否还可以在今日重现呢?论坛上的琴友年龄调查帖表明,今天弹琴者还是以二、三十岁左右较多(本人亦是其中一员)。那么,有无可能、以及如何像那个时代那样表现出今天的“年轻”?又如何在保持着古琴自己的特点的前提下表现出今天的“年轻”呢?
不知各位看法如何?
发表于 2010-5-25 01: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曲子,新风格,给所有弹古琴的朋友一个宽容宽松轻松的环境
不要动不动这个三流那个不是古琴的~~~

传承古曲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理解

第三,我觉得古人的年轻激情等等和我们现在时下的年强激情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或许一些我们以为轻微淡远的,在那时依然很刺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0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2# kuanghesheng
有道理,也许年轻的首先是“心态”吧~
感觉很多时候由于特别强调琴乐深厚的文化性,不知不觉就给人以“老”的印象。但如果只是在外在仪态和某些技巧形式上“活泼”,又觉得不伦不类,失去了琴乐的“核”。我想,如何将“年轻的心态”与“年轻的心绪”以合适的方式植入琴乐的核心,可能是个首要的问题吧~
发表于 2010-5-25 1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也许真和年龄有关,前几年我是不喜欢的,现在却很喜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也许真和年龄有关,前几年我是不喜欢的,现在却很喜欢了、、、
潘多拉 發表於 2010-5-25 10:19

这个确实如此,我自己第一次听琴是在初中,但真正开始稍微理解还是在开始上大学之后。这门乐器还是有向下的年龄门槛的,估计也得小学三年级的样子~
但是既然过了这个不算高的门槛,我觉得琴乐还是可以抒发我等这个年龄的东西的。在下看来,乐器是抒情之器,感情者人类普遍之物,那就应该不至于只能往“深沉”上去~
发表于 2010-5-25 1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也说下在下的看法。我于琴是门外汉,说得不对,请不要怒喝一声扫地出门去,权当是胡说疯语如何。
   老的问题。这个一与时代有观,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农业社会悠闲,生活节奏慢,对自然感受亲切而深刻。重亲情,娱乐简单,思想淳朴。表现在琴里就有清微淡远。现代工业、电子信息化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大,思想复杂,娱乐方式多,与自然远离。现代社会缺乏理解琴的氛围环境,静下心来听琴已是难得,是此琴焉能不古。二中国文化存在断层现象,对传统文化打到否定使得一代人不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不了解传统文化是和琴没有共同语言的。现在重视传统文化却没有平常心,这和琴就有了隔膜。弹者演戏听者茫然,是此琴焉能不古。三琴身是有局限的不是万能的。你要琴来演绎“大跃进”热火朝天那是没法做到的。激昂、慷慨的《广陵散》,激荡的《风雷引》等比起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小菜一碟了,和西方交响乐的气势更没法比。但我们现代的生活是需要摇滚的。相对而言琴音冷淡,是此琴焉能不古。四琴讲道统,总要讲天人合一。然而这个又有几个做得到,古人也没几个有这份修养。要越历久越醇厚。现在讲快餐文化似乎于此背道而驰,有这份决心的就不多,是此琴焉能不古。其实不止是琴,别的传统文化也有这些问题,太老了,与现代有代沟了。
    然而琴没有灭亡,并没有全部走进博物馆,爱的人还有很多,年龄也不老还年轻。我想一琴声善与发出内心的声音,善于表现内心的感受,这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二高压力社会下的人也需要一个窗口给自己减压,这一点琴乐很适合。三否定之后,这一代人对本族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回归。四宣传、炒做、猎奇、商业利润化的功劳。
    怎样年轻呢,娱乐是大众的,专业是小众的。器乐是大众的,道器是小众的。现代是大众的,保存是小众的。各取所需似无不可。千年瓷碗,泡茶可以,装农夫山泉也行,装咖啡也行。只要是这个碗能装。话说回来,用来做夜壶,可就太糟蹋东西,也不适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6: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6# 玄鸟
说得好~~
发表于 2010-5-25 20: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年轻化意味着“成长”“尝试”“新的经历”等等
转化到古琴上。就意味着“新创作”“新尝试”“新曲子”又或者“老曲子,新演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向每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少会和父母长辈的观念不同,风格不同,有些或许是成功的,那便成为新的传统,有些失败了,自然就淘汰了

当代琴家对于古曲发掘和新曲创作还有很多事要做

不要动不动就神魔化大师

还有,即便要尝试,也绝对不可以媚俗,我始终以为在潮流的年轻人,骨子里的那种“方”那种中国人的情结等是不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8# kuanghesheng
相信那些还未被发掘的古曲中,一定还有很多体现着当年那些创作者们“年轻”心态和微妙思绪的作品~
至于新曲,现在的首要问题是数量实在太少,“质变”也就无从谈起。。。有些新作确实也有“迎合”心态,创新的勇气可嘉,但有偏离琴乐自身特点之嫌,引发争议,这也是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1: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0-5-25 21:42 編輯

顺便说一下我对古琴新作的感受。
现在的新作中,也许最有可能重现“琴瑟友之”那样以琴传情场景的是即兴演奏,可是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应该是有待进一步发掘之故。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三峡船歌》、《布吉乌吉》这样的“颠覆性”作品,勇气可嘉,但个人觉得效果不佳;《春风》很好听,但我觉得其中引入的一些新指法似乎还可商榷;《一闪灯花堕》和《袍修罗兰》成功地坚守了传统,但并非为“年轻态”而作。
由此看来,“返老还童”在创作层面上还不是那么容易啊~
发表于 2010-5-25 23: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果然出来了很多之前讨论时候没有想到的视点。
比如,以前的话没有那么多选择,现在的话选择太多,而在这所有的选择中古琴比较清远,自然就显得适合比较年长的。
还有古人的所谓年轻激情本身及其表达方式也是我们可能想像不到的,确实农业社会中的年轻的和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年轻人是担负完全不同的角色。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一日千里让年轻人占了更大的优势,而农业社会的一成不变当中,年轻人应该还是相当谦恭,不那么张牙舞爪的,呵呵
还有你提到的“琴瑟友之”,我想是不是以前的窈窕淑女还是比较红袖添香的那种,和现代女性“友之”的方式会不一样?

看来讨论的结果让我更加坚定之前的看法。觉得还是应该适合年长的。
至于新曲目,“山水情”很好听啊,不过也不是你所说的创新的那种。
发表于 2010-5-26 04: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情”“春风”“梅园吟”都很好听啊。“袍修罗兰”更是一流,值得鼓励
“三峡船歌”还是用古筝的好

古琴在表现“激越”的情绪上,有着自己的方式,古琴的激情大概可以用“外冷内热”来形容
不是说声音大就是激情,就是年轻态
不是说节奏快就是激情,就是有活力
不是说极尽暴躁才是工业文明的年轻
就连摇滚都还有“慢摇”"软摇”“迷幻摇滚”“艺术摇滚”等等

其实就是个心态问题
弹“平沙”,别人可能是“相忘于江湖”,而我就认为是“凤兮凤兮思高举”
弹“忆故人”。别人那时哀而不伤的想故去的人,或者老朋友。我的朋友们最老的大概也才20多岁
我忆的是童年的快乐,少年的轻狂,高中时代的荒唐,初中时代的青涩,
弹“长门怨”,别人讲的是陈阿娇的故事,我则大胆的为那些现代女性鸣不平,为那些老公“包二奶”的太太鸣不平
或许我的理解离经叛道,但是我认为真性情才是古琴

我在这里放肆的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同古人般追求所谓道统的”
发表于 2010-5-26 0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2# kuanghesheng


    楼上的,说得好!年轻人原来是这样弹古琴的,有道理。
后生可畏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9: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2# kuanghesheng
说得真好!非常赞同&受益匪浅~~
首先能做到、而且相对容易做到的是心态与理解的年轻,就像吴景略先生的《梧叶舞秋风》,大多数人“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却能“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且他的很多曲子都给人富有活力的感觉。我想在弹奏古曲时这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至于如何在充分利用古琴的自身特质和固有表现方式的基础上表达不同时代的年轻与真性情,如何据此创作适合古琴的优秀作品,看来就是个复杂的课题了。毕竟人是有思维定势的,如何把思路从某些固有印象里拉出来、却又得避免走向“极尽暴躁”、“迎合世态”的另一个极端,值得深入研究啊~
发表于 2010-5-27 16: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聊几句。一、古琴跟所有不插电时代就已充分发达的乐种一样,都是已被杀死的古典,不光不年轻并且也不苍老,现有的所谓古典包括古琴音乐现象,大都是已死的僵尸的触电反映(请大家看《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但古琴有点不同,那就是“被杀前”跟“被杀后”,持有原有精神气质、存在方式的还是有差不多相同规模的一小众,当然还增加了只听或只能听录音的大众,有幸听电扩声“现场”的还不算。这样看起来,古琴好像不老不嫩、又老又嫩(近妖了),放录音出来的“古琴音乐”应该算蛮新的一个乐种吧。二、现代的所谓动感,不一定年轻。现代音乐的动感,多半来自非洲音乐的节奏,类似于吾华巫婆神汉在神灵附体后的神经质抽动,多半还是苍老之人在抽,惟其原始幼稚才好像年轻。古琴的动感,不在于规整等分的节奏,而在于感悟的悸动,像顿悟后的境界开阔,刺激是非常刺激的,但无关乎苍老与年轻。三、古琴的生存与发展,要抛弃进化论的观点,不要认为年轻就是好的、老的就是坏的,要先承认和学习掌握经典----唐诗就是不可超越的,先人们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把自己短短的几十年生命往前接长几百几千年不好么-----然后再创造出与传统不离不弃的新的经典,像唐诗之后的宋词元曲,没听谁说是打倒了唐诗才出来的。上万年的非洲原始稚嫩的节奏可以成为现代的动感年轻,五千年悠悠不绝的古琴。。。。即便要老去、死去,魂儿相伴着琴音,也不会寂寞吧。年轻狂躁的人类,到哪里找这样默默无闻、汨汨涌流的清泉呢?近似梦呓了
发表于 2010-5-27 16: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聊几句。一、古琴跟所有不插电时代就已充分发达的乐种一样,都是已被杀死的古典,不光不年轻并且也不苍老,现有的所谓古典包括古琴音乐现象,大都是已死的僵尸的触电反映(请大家看《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但古琴有点不同,那就是“被杀前”跟“被杀后”,持有原有精神气质、存在方式的还是有差不多相同规模的一小众,当然还增加了只听或只能听录音的大众,有幸听电扩声“现场”的还不算。这样看起来,古琴好像不老不嫩、又老又嫩(近妖了),放录音出来的“古琴音乐”应该算蛮新的一个乐种吧。二、现代的所谓动感,不一定年轻。现代音乐的动感,多半来自非洲音乐的节奏,类似于吾华巫婆神汉在神灵附体后的神经质抽动,多半还是苍老之人在抽,惟其原始幼稚才好像年轻。古琴的动感,不在于规整等分的节奏,而在于感悟的悸动,像顿悟后的境界开阔,刺激是非常刺激的,但无关乎苍老与年轻。三、古琴的生存与发展,要抛弃进化论的观点,不要认为年轻就是好的、老的就是坏的,要先承认和学习掌握经典----唐诗就是不可超越的,先人们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把自己短短的几十年生命往前接长几百几千年不好么-----然后再创造出与传统不离不弃的新的经典,像唐诗之后的宋词元曲,没听谁说是打倒了唐诗才出来的。上万年的非洲原始稚嫩的节奏可以成为现代的动感年轻,五千年悠悠不绝的古琴。。。。即便要老去、死去,魂儿相伴着琴音,也不会寂寞吧。年轻狂躁的人类,到哪里找这样默默无闻、汨汨涌流的清泉呢?近似梦呓了
发表于 2010-5-27 16: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聊几句。一、古琴跟所有不插电时代就已充分发达的乐种一样,都是已被杀死的古典,不光不年轻并且也不苍老,现有的所谓古典包括古琴音乐现象,大都是已死的僵尸的触电反映(请大家看《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但古琴有点不同,那就是“被杀前”跟“被杀后”,持有原有精神气质、存在方式的还是有差不多相同规模的一小众,当然还增加了只听或只能听录音的大众,有幸听电扩声“现场”的还不算。这样看起来,古琴好像不老不嫩、又老又嫩(近妖了),放录音出来的“古琴音乐”应该算蛮新的一个乐种吧。二、现代的所谓动感,不一定年轻。现代音乐的动感,多半来自非洲音乐的节奏,类似于吾华巫婆神汉在神灵附体后的神经质抽动,多半还是苍老之人在抽,惟其原始幼稚才好像年轻。古琴的动感,不在于规整等分的节奏,而在于感悟的悸动,像顿悟后的境界开阔,刺激是非常刺激的,但无关乎苍老与年轻。三、古琴的生存与发展,要抛弃进化论的观点,不要认为年轻就是好的、老的就是坏的,要先承认和学习掌握经典----唐诗就是不可超越的,先人们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把自己短短的几十年生命往前接长几百几千年不好么-----然后再创造出与传统不离不弃的新的经典,像唐诗之后的宋词元曲,没听谁说是打倒了唐诗才出来的。上万年的非洲原始稚嫩的节奏可以成为现代的动感年轻,五千年悠悠不绝的古琴。。。。即便要老去、死去,魂儿相伴着琴音,也不会寂寞吧。年轻狂躁的人类,到哪里找这样默默无闻、汨汨涌流的清泉呢?近似梦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7# 云龙指
请教一下,云龙指兄可否讲解一下古曲中哪些可以算作带有“感悟的悸动”和“刺激”的呢?《孤馆遇神》和《长清》这种个人抒情曲算不算呢?
发表于 2010-5-28 14: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馆遇神就很有年轻的感觉哇~
琴曲的风格取决于个人,而非时间~~
偶觉得,古琴虽然古老,但是每个时代都会有年轻的曲子~
并非说所有的古曲都是老气横秋的~
早期曲子声多韵少,后期古琴加入了腔韵的味道~
如今的琴曲,打谱节奏多少有些西方的影响,这些都是自然而来的~
毕竟,强求的创新大都只能是哗众取宠之作~~~
发表于 2010-5-30 0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首先说的是按古琴的“原生态”,老就是好,嫩就是不好,“五四”之前我们就是祖先崇拜。至于“感悟的悸动”和“刺激”,从听的角度讲,闵慧芬和成公亮的多数录音都有“句句抓人”的特点,你“被抓了”就会“悸动”感到“刺激”。从弹琴时的体会讲,《孤馆遇神》和《长清》我没学听得也少,讲两处学过的。初学梅花还未熟时,泛音二弄三弄之间有一句拂一二三就让我“悸动”,像三二梅枝把我心里突然晃了一下,一下像是看得到漫天风雪中的傲霜枝、闻得到那沁人心脾的幽香,我现在记忆犹新,你讲“刺激”不,练熟了反倒感觉少了。去年开学的潇湘练到今年熟了些,几大段水云声之后、乐曲的尾声在中下准之间反复几长句的抹挑勾挑卓上,我感觉像是失落的沉重和不甘,感到了浓浓的“求索”意,当时还皱了几句楚辞体的诗句,还发在斋主一个帖子里面,是一种“恸”的感觉,于我是算“感悟的悸动”和“刺激”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7: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20# 云龙指
受教了~现在想想弹老梅花时确实是这种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7: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求的创新大都只能是哗众取宠之作~~~
云壑斋主 發表於 2010-5-28 14:31

这个严重有同感~
发表于 2010-8-11 16: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有意思,也来说说我的看法:
    琴乃心声,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琴所具有的独特韵味,以及琴制上体现出来的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和体现了一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琴一直为文人雅士、释、道所喜爱。琴的“古”是历史的久远,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睿智,琴的“年轻”是人性的延续和复苏。琴的内涵是高尚的,琴的生命是永恒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17 17:33 , Processed in 0.01948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