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141|回复: 7

可触的乐音——感受古琴演奏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5 06: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触的乐音——感受古琴演奏艺术

近日与友人聊起“光盘歌手”,即那些唱片一流好听,现场一塌糊涂的歌手。于是想到了古琴演奏。其实在古琴界也存在有类似的问题。从三五知己,庭院雅集,到千百听众,音乐厅独奏,再到乐队伴奏的古琴表演,以及唱片录音。古琴音乐的传播形式在变化,于是古琴的审美情趣和演奏要求也在变化。

还是从唱片录音说起。灌唱片的好处在于可以重复演奏,甚至可以剪接修饰。大大降低了对演奏者临场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唱片好混的说法。
就古琴而言,有时录音未必比现场好。多数情况下,唱片总是会展示演奏者最好的一面。但是这一点取决于录音师的审美情趣和技术。录音时,演奏者在一种不受干扰的环境下发挥,加之各种科技手段,往往会让古琴缺失那份知音交流的真实感和可触感。有时过于华丽的音色也抹杀的古琴的质朴与纯粹,给人一种冰冷的妖艳。
以汪铎先生为例。个人以为他的现场(雅集)要比录音好多了。录音有意识的抹杀了丝弦的摩擦声,先生的呼吸声,以及先生过弦的手法给人的视觉感受。同时汪老的风格在录音和大型演出是也是吃亏的。但是反之,李大师的录音就比现场好很多。我对于李大师的录音和电影配乐(特别是秦颂)一向很喜欢。但是当我有幸听现场时却大失所望,一次是演奏会,因为扩音的关系,钢弦的金属声,过弦的杂音被放大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急躁和粗糙。一次是琴馆雅集,近距离时缺乏交流,但是稳定的临场应变又使我不得不佩服“即兴演奏大师”的功力。
龚老师的录音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多数龚老师的录音(与内地合作的)都过分华丽的修饰了音色。如果将其《广陵绝响》与大陆的《龚一》(蓝色封面的)相比,差距立现。如果您有幸听到现场,那么差距就更明显了。特别是在没有扩音设备的雅集时,那种现场的震撼力和表现力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不得不说的是龚老师的临场能力之强啊,对于琴弦突然走音,或是偶然出错的处理,当今琴界可谓一流。其实龚老师的“即兴”能力也很强,我曾听过他6种不同的渔樵节本。当面对躁动的听众,当雅集时,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时,节本(缩短演奏时间),不仅避免了尴尬(当然为国人的素质感到惭愧),也使得演出可以继续。毕竟普通听众的精神集中能力有限啊。
现场演奏会,不仅对于音色有要求,更对“表演”有要求。由于是为千百人演奏,音量要大,情绪要夸张,表现力要强!除了借助扩音设备以外,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是吸引“观众” 的手段之一。这是否是古琴所追求的,暂且存疑。但就这点来说,不得不承认陈雷激、赵家珍等的演奏是相当到位的。
赵女士的现场稳定性和自信度是相当一流的,有时甚至觉得比龚老师还强。早期在表现力上没有现在强。如今那种高速精准和强烈对比的风格,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而有指挥家风范的陈先生就更不用说了。他是真真正正的在“演”演奏。但是您不得不佩服,在那种几近抽搐的快速弹奏时,还能保持节奏音准的绝对性,以及表现力。很有可能,这会是将来某种古琴演奏的方向,也不一定。至少我身边的不少外国朋友很接受。
其实,为大众服务后的古琴自然多了许多“通俗性”的内容。暂且不论好与坏,至少比教好让一般人接受。但是,我个人更愿意在视觉上被姚公白先生、吴文光先生那样的震撼下。
姚先生在视觉上给人的震撼并不是他“鬼相仙魂”的外在形象,而是他淡定的演奏状态和无比华丽美艳的指法。而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观众会察觉到的。
吴先生的“文人行吟”风格虽然可以商榷,但是那种自然流露的真实和坦荡与为表演或炫技而导致的抽搐相比,高下立见。至于先生对于大曲的把握能力就更不用多说了。
古琴发展的今天,不得不在大舞台上展示。就好像相声从茶馆剧场走向电视一样,被迫的缩短时间,加快包袱的频率等。古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演奏家的特色,在大舞台上,朴实,纯粹和全本的演奏是很难被大众接受的。而且大舞台强大空间距离感阻隔了那种真实和交流。而这种可触感正是我所以为的“知音”的一个部分。正如洞箫演奏家张维良所说,听箫,最好是坐在演奏者边上,感受那种呼吸。古琴更是需要听者感受那份由真性情带来的可触的乐音。而三五知己的雅集最能将这种情怀得以释放。
雅集时,我更愿意用“抚琴”来形容。不需要夸张的表演,用不着被扩大的音量,只是那一份简简单单的知音之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亲切。
作为一个“被推广”的乐器,古琴的审美情趣正在逐步的“被大众化”。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是喜还是悲。
发表于 2010-10-5 22: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流行包装啊
就像女人化妆一样,很多美女卸了妆根本没法看的。
很多所谓的大师,让他现场弹一个也根本没法听。
发表于 2010-10-13 20: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思考让我想起----九零年左右吧,上级宣传部到我们这儿搞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座谈,主题是知识分子怎样适应社会,因为邻座无长者,我冒出了一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是知识分子,我们在适应社会时,是不是也要学习学习他们改造世界的雄心呢?-----现在领导怕是不需要做这种工作了
发表于 2010-10-20 0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真真正正的在“演”演奏。但是您不得不佩服,在那种几近抽搐的快速弹奏时,还能保持节奏音准的绝对性,以及表现力。很有可能,这会是将来某种古琴演奏的方向,也不一定。至少我身边的不少外国朋友很接受。

楼主您真的很会夸人。
发表于 2010-10-26 2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是个非常善于表现自我的演奏家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人的特质和内涵

所以很受用

但其演奏风格我感觉实在与古琴文化不合

呵呵
发表于 2010-11-19 1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陈长林先生的风格。
发表于 2010-11-19 15: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其实都是一样
无论怎么演奏,时间会证明对错的
发表于 2017-12-6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杜鹃草 發表於 2010-11-19 15:13
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其实都是一样
无论怎么演奏,时间会证明对错的

没懂 &……
能说得详细一些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7 08:18 , Processed in 0.01431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