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069|回复: 5

传说中的蜀派美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13: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派古琴里的老夫少妻


    2000年6月28日,成都西郊一座庭院式的房舍里,79岁的川派古琴艺术家俞伯孙和37岁的妻子黄明康为他们一岁的儿子俞一瑞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没有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的小儿生日聚会上,这对老夫少妻围着还听不懂琴声的儿子弹了一整天的古琴,唱了一整天的琴歌。悠远而凝重的琴声里,抑扬顿挫的歌声中,既渲泻着俞伯孙老来得子的喜悦,也流淌着他与道姑出身的妻子10年艰辛历程的人生慨叹……
                                  古稀之年遇道姑
    13年前,俞伯孙认识黄明康时,黄明康还是一个道姑。那一年深秋的一天,66岁、已年近古稀的俞伯孙带着跟他学习古琴的弟子,信步踏进距居家不远的成都西门的青羊宫。师徒们正游玩间,突然,传来一阵优美的箫声。箫声吸引住了俞伯孙,寻声走去,只见一位眉目清秀的道姑在吹箫。曲罢,学生为道姑引见:“这位是著名的蜀派古琴家俞老先生。”道姑若有所思地口念着:“古琴。”俞伯孙随意地问了一句:“你知不知道啥叫古琴?”“古琴,就是七弦琴嘛,是不是?”从小热爱古诗词的她在电影《屈原》中听到《橘颂》琴歌后,就特别钟情古琴,可她以为古琴早已绝迹,电影里也是假的。眼前突然现出个古琴专家,使她一下子就肃然起敬,只见俞伯孙点头自语:“孺子可教。”然后问她:“你叫什么名字?”“黄明康。”
    黄明康是她1986年入青羊宫时的法名。她的本名叫黄康。记得那天她来到青羊宫问守门的大爷:“想出家找哪个呐?”大爷上下打量着身穿大花连衣裙,脚上一双红皮鞋,亭亭玉立的黄康说:“出家哇,可能不得收你,漂漂亮亮的,出啥家嘛。那些人都是农村来谋生的,你是城里的嘛,又不是吃不起饭。”唉,守门的大爷又怎能理解黄康此时的心思呢,想着文革时父亲被迫害后,一家人的艰难屈辱的生活,那些日子,她觉得像母亲那样生儿育女太艰难;高考失意后,贫困的家境使她难再读书,更难圆她的当歌唱家的梦,她被迫去打临工:搞电焊、刷油漆、当纺织工……打工之余,就去学唱歌,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6年,她却没能看到一丝曙光,却过早地感受到尘世的太多苦难。她便常到青羊宫拜观音,终于,积淀已久的种种困惑使她渴求解脱,她来到了青羊宫。门卫大爷见规劝无效,就让她去见主持张师爷,张师爷也劝她不要一时冲动。她即刻回家换了一身素色衣服,张师爷又说要父母同意才行,她又回去偷偷拿出母亲的私章。见此情景,张师爷这才收留了她。那一年,黄康23岁。
    黄明康穿上道装的第一天特地照了一张像,并在像片背后写着:“这就是我人生的归宿,我的灵魂将在这里得到平静,得到安宁,永远,永远地幸福!”于是,黄明康开始了早晨练剑,上班颂经,休息时吹箫,闲暇时饮茶的宁静生活。并开始为青羊宫著书,学英语为游客讲解,与省外同道交流。很快,黄明康就在青羊宫里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慕名而来的游客点明要她念经,也有人大呼小叫地:“快来看,青羊宫有个漂亮的道姑。”还有人当着她说:“出啥家嘛,瓜的,瓜婆娘。”更有甚者,一个老太对她说:“你这么漂亮的,跑来出家,你咋不嫁人呢?你嫁不到人嗦。”个性好强的黄明康回答说:“我妈都没意见,你有啥意见嘛?”老太一下子傻了:“你咋这样说话呢?”“我妈要盖章我才进得来嘛。”老太不作声了,黄明康立即有了歉意,告诫自己,出家人要心平气和。但不久,她又遇到一事。一天,在殿里念经后,黄明康发现正在阅读的《庄子》里多了一张纸,上面有一首诗。赠青羊道姑:未成仙道先成人,道德妙旨胸中存。尘世亦有洞天在,何苦就遁老君门。落名为川师野夫。黄明康一看,心想,你还管闲事呢。再一读,并不合韵脚,平仄也不对,当即就在诗词上注上平仄,批上评语,写了封信,寄予川师。这样的事不止一二,但黄明康自己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她那超凡脱俗的生活,她原以为,那种一剑一琴一杯茶一身衣(道装)的幸福生活会伴她此生。却不曾料到,会有那么一个人,只用一把琴就从此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这人就是俞伯孙,那琴就是古琴。
                                  古琴艺人多磨难
    俞伯孙1922年生于成都,父亲俞梓丹是我国有名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俞伯孙的童年是在贫穷和琴声中度过的,琴声来源于邻居的黄氏家,著名的川派琴师陈蕴儒是黄家琴师,那音韵缭绕、势惊九天的古琴声令俞伯孙着迷。在他10岁那年,人称“琴妖”的陈蕴儒收他为学生。从此,俞伯孙就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俞伯孙并没能一直顺利地研究古琴。他先后学过戏剧,搞过川剧唱腔设计,弹扬琴,拉二胡等等。但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古琴,因为古琴并不普级,他更无钱买琴,直到1949年他参军后有了生活津贴后,他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古琴。记得那时,他在部队文工团弹古琴时,很多人觉得琴声优美,一看古琴又从未见过,但传言说:“这个同志是研究甲骨文的。”从那时开始,俞伯孙就开始倾其所有地收集古琴。他总会隔三岔五地去文物商店,一天,店员见他又来了,说:“俞老师,我们的琴你都买完了。”俞伯孙说:“我不管,你到楼上去找找,烂的都要。”工人果真找出一把布满灰尘的古琴,俞伯孙用手巾沾着水一擦,顿时欣喜若狂,一摸身上无钱,其实家里也没钱了,他叮咛工人给他留几天。工人说:“我给你放着,但你明天不来,我就不敢保证能给你留下。”俞伯孙回到家里把手表卖了,脚踏车卖了,就连衣服也卖了,又东拼西借,买下了,后来,他又花几倍于买琴的钱来修理,才使这把原名为“铁客”的古琴显现出了它应有的光彩。如今,这把“铁客”琴入选《中华古琴珍萃》,成为四川惟一的一把入选的古琴。俞伯孙对收集古琴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以至于几十年来,他的存折上从来没有上过万元。当然,古琴对于俞伯孙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收藏,那是他事业,也是他的生命。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甚至包括家庭。
    古琴是一门冷僻的乐器,尤其需要心静。心气浮燥或杂念太多的人是不能真正有所造诣的。六十年代,俞伯孙调到成都戏剧学校,随校住进了杜甫草堂的一间三四十年代的旧草房,那时,他已结婚,因妻子没有生育,他们抱养了一个女儿。但妻子不愿跟他住进那间破草房,把家安在她自己的单位,离草堂寺有很长一段路程。学校没有古琴班,俞伯孙白天教学生演奏扬琴、笛子等民乐,晚上回到房里弹古琴,唱琴歌,以至于学生们都习惯于在他的古琴声中入眠,一个晚上听不到便睡得不香甜。同学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古琴。于是,俞伯孙只能把回家的日程挤在周末。同在一个城市,妻子却只能一周见他一面,有时忍不住来看她,却又见到有学生围着他弹琴,其中还有几个漂亮的女学生。妻子像是终于寻到了他不回家的动机,给他出了道选题:要琴还是要家?这两样,俞伯孙都想要。最终,妻子替他作了选择:让他要了“琴”,但家没有了。俞伯孙难过极了,离婚后的一天,在街上他突然发现了前妻,便悄悄地跟在她身后走过一街又一街,直到目送着前妻回到家中,他不敢上去叫住前妻,因为他没有理由要她跟他受清苦。
    一人生活的俞伯孙从此心里只有了古琴,他原以为,除了古琴,他的心不会再为其它而动。直到他64岁那一年,他生病住院的那一刹那,他才知道原来他还是那么渴望拥有一个家。病愈后,他在成都的一家大报上登了则征婚启事。来信倒是雪片似地飞来,看着其中一封信,俞伯孙哭笑不得。信是这样写的:“从报纸上看到你的信,我真是太爱你了。我是农村的,我现在在耍,你给我寄300元和一张车票和一套衣服来,我就来跟你结婚。”但其中有一位上海女人,从信件的往来中俞伯孙还是很满意,他准备到上海去看他。而上海女人说先让她在成都的哥嫂来见见他,哥嫂环视了俞伯孙那间低矮阴暗的房子后,显得不经意地问:“先生是住这里吗?”之后,上海女人的哥嫂来了封信:凭先生的才华,我们相信先生还会觅到你的意中人,这个事我们就作罢了。俞伯孙明白,那是因为他“穷”,就这个穷字,后来再次扼杀了他的爱情之花,那是俞伯孙的一位学生,两人常在一起弹琴聊天,饮茶看书,一谈就是半天,一坐就是一天。也许是俞伯孙太渴望有个家,他向这个学生提出婚嫁之事,学生说:“老师,我不赞成你清贫。”俞伯孙心想:我不清贫,难道让我浊浮吗?我又浊浮不来。于是,两人依然是师生关系。就在俞伯孙认为爱情已远离他的时候,他见到了黄明康,他没想到,属于他的那份真正的爱情是在他寻觅了半个多世纪后才得到,而两人的情缘还源于古琴。
                              古琴为媒结姻缘
    自从在青羊宫见到黄明康后,俞伯孙感到她是一个可塑之才。很久以来,俞伯孙一直在寻找一个能继承他的古琴艺术的学生。这以后,俞伯孙常带着古琴来教黄明康,他发现这位年轻的道姑音正、声纯,声音与琴歌很熨贴,很适合唱琴歌,而且,她对古琴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和好学的精神,也使俞伯孙十分兴奋,他好久没这样激动过了。因而,尽管只教黄明康一人,他还是制定课程,备教案,甚至专门为她谱曲,使黄明康的琴技有了很快的提高。渐渐地,他们教学之余也聊天谈心。黄明康的屋前有一块她开辟的花园,这年夏天,俞伯孙给她抱来一盆六月雪。五颜六色,雪片般大小的花开满了枝头,那花不娇艳也不夺目,但越有太阳花开得越灿烂。俞伯孙说,人也就应该越是困难越要坚强。这时候黄明康觉得俞伯孙像一位智者,对他平添了几份敬意,与他的交流也更多了。有时,他们也会约上几个人骑车郊游。第一次骑车,黄明康发现俞伯孙的车技相当高,姿势也十分潇洒,看他骑车的背影,如果不是那头花白的头发,无疑是个帅小伙子样。
    渐渐地,每次教完黄明康,回到那个冷清的家,夜深人静之时,俞伯孙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明康那张清纯的脸,总想时刻见到这张脸。他对自己讲,他只是为了让她多学点古琴,直到有一天,教琴时,两人的手无意相碰,看着黄明康迅速抽回手后绯红着脸,俞伯孙心里有了一种明显的异样。他知道,自己再也骗不了自己,他是爱上了这位年轻的道姑。回去后,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想了整整一周,但还是担心黄明康不能接受。他想,不管怎样,不能影响教琴。当两人再相见时,俞伯孙分明看到了黄明康的眼里有了一丝惊喜,她说:“我以为你不来了呐!”不经意的一句话使俞伯孙有了一种冲动。教完课后,他邀黄明康到院里走走,谈着谈着古琴,俞伯孙话锋一转:“明康,我有个想法给你讲讲。”黄明康专心听着,俞伯孙接着说:“先听着,别慌回答我。”没在察觉的黄明康说:“好,我肯定不忙回答你。”“我有个想法,你能不能走到我家里来。”“啥意思哦?”“跟我结婚。”如此突然地谈及此话,黄明康像有些条件反射地说:“恐怕不大好,我给你当学生还可以,这个事恐怕不行。”俞伯孙说:“我只是想问一下,能不能,你考虑,好嘛,好嘛!”这是1990年初。
    这一年5月,第一界国际古琴交流会在成都召开,那是一个来自11个国家200多有参加的大会。黄明康作为道教的特邀代表,身着一身道装,她自弹自唱了一首《醉翁吟》后,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而俞伯孙的表演更独具风格。人们用清人爱月居士的诗句“绿水青山观自在,清风明月任优”来评价他的琴风,并赞他的姿势像游水一般优美。这一切,让黄明康感到,古琴是一种可以为它付出全身的事业,像一座宝库,探寻不完。而就俞伯孙的琴技她也才学到皮毛,她真想能长时间地呆在俞伯孙的身边学习。可孤男寡女呆久了,还有这身道装也很不便。黄明康很踌躇。
    一天,刚出青羊宫的大门,黄明康听见有人在叫她,环视左右,不知是谁。又听见一声:“黄明康。”寻声望去,见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50多岁的男子骑着一辆轻便车,可不认识。正要走,那人说:“我是俞老师呐嘛!”再一看,真是俞伯孙,想不到他竟戴个假发。一霎那,黄明康心动了,一个有身份的男人肯为她如此地用心,使她有种幸福感,可看着俞伯孙的滑稽样,她又忍不住想笑,两人一进房门,她就转身掩面笑着了声,俞伯孙也“嘿,嘿嘿!”一笑,白皙的皮肤更衬出羞红的脸庞,像个大男孩一样。顿了顿,黄明康说:“俞老师,恕我直言,你是啥年龄就是啥打扮。如果我愿意跟你生活在一起,我不会在意你的年龄,你的皱纹。“俞伯孙一听,立即摘下假发,一个发吉高高的、秃顶的脸色红润的老头又出现了,显得无比可爱。
    黄明康觉得俞伯孙一点都不老,他的内心非常年轻和丰富,她依偎在俞伯孙的怀里。
    黄明康同意了俞伯孙的求婚,这让俞伯孙高兴得弹了整整一宿的琴,但内心的喜悦都还没释放出,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跑到朋友家:“我现在有个喜事,我想结婚。”朋友连声恭喜,见朋友并不询问,傅伯孙又诱导着:“但不知道跟哪个啊合适,你说呢?”见朋友总猜不着,俞伯孙又提示着:“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朋友一下明白了:“你与黄明康结婚最适合。”俞伯孙双手拍着膝盖、双脚还不时地抬起,高兴得直叫嚷:“你咋过晓得呐。”朋友恍然大悟:“真的哇!”这样的方式奔走相告了多个朋友后,他才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为这事,他们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一天,俞伯孙的学生对他说:“俞老,现在的骗子多哦,你不要被骗了,现在的年青女娃子骗人凶得很,这个女子那么年轻。”俞伯孙心想,除了他的琴技之外,他还有什么可骗的呢,他不喜欢人们这样来看黄明康。待他们来到学校开证明时,有些老师在背后说:“黄明康肯定一天,俞伯孙的学生对他说:“俞老,现在的骗子多哦,你不要被骗了,现在的年青女娃子骗人凶得很,这个女子那么年轻。”俞伯孙心想,除了他的琴技之外,他还有什么可骗的呢,他不喜欢人们这样来看黄明康。待他们来到学校开证明时,有些老师在背后说:“黄明康肯定是熬不住了嘛。”就连学校领导也当着面对黄明康说:“有人说你是在图俞老师的钱。”黄明康一听生气地说:“俞老师是你的职工,他有没有钱你不晓得吗?”领导认为还没尽够责任,又说:“我知道年青姑娘嫁给老年人最多不过六七年就离婚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3: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明康的母亲和姐姐一听此事,也是坚决反对。她的好友更是口无遮拦地说:“那么老,结啥婚嘛,又不是嫁不出去,他有没有钱嘛?”“没有。”“有没有房子嘛?”“公房。”“有没得家俱嘛?”“有电视和洗衣机。”“对罗,他用啥子来追求你嘛。不干,不干。”但所有的这一切,也没能阻止二人的结合。这一年,俞伯孙68岁,黄明康27岁。
    与此同时,黄明康决定还俗。要踏出青羊宫了,她竟没有一件“俗”人的衣服。那已是隆冬季节,俞伯孙连忙为她买了件羽绒衣,这竟成了她的结婚礼服。来到俞伯孙的家,踏进那间风雨中摇摆的屋子,黄明康只提了一个要求:“床总要换一张嘛!”其实床是刚买的于是他们订做了一张床垫子,但当天不能送来,他们便在地埔上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
                              我以清贫筑琴韵
    婚后,黄明康惊讶地发现自己竟不会做饭,不是煮出糊糊面,就是炒出焦鸡蛋,菜是一大钵,饭是一大盆,几天都吃不完。俞伯孙没有并不责怪妻子,只是很少吃菜,黄明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丈夫不吃菜比说她还难受。后来,俞伯孙才轻言细语地对妻子说:“饭菜嘛少做点嘛。”真说自己头上,黄明康又有些委屈:“那你来做嘛。”“这样罢,我说你做,我场外指导。”夫唱妻和地配合了一段日子后,黄明康做出的饭菜直让丈夫称赞。
    结婚后的俞伯孙还像从前一样,早晨5∶30就起床练琴、作曲、整理资料。为了更好地演唱琴歌,俞伯孙还独创了八弦琴。在有生之年,他要将这些都教给黄明康,于是,他更加严格地要求黄明康的学习,从指法到演唱,一点不马虎。黄明康也十分刻苦。一天,丈夫发现妻子手指甲缝里被琴弦勒出了血泡,心疼得拿起妻子的手指边吹边说:“你看嘛,你看嘛,都起泡了,你要练一下休息一下嘛!”看着丈夫对自己疼爱有加,黄明康觉得很甜蜜。因为古琴,两人的生活也颇有情趣。一次,俞伯孙为黄明康讲解李贺的鬼诗《苏萧萧墓》时,要她用心来唱,唱出墓地的悲凉,那天,明康一直练到晚上,过分的投入使她的声音也过分凄婉,以至于在那宁静的草堂寺的上空升起了阵阵鬼声鬼气。丈夫听得也毛骨悚然,说:“你怎唱得这么吓人。”黄明康有些撒娇地说:“不是你叫我要唱得鬼声鬼气的嘛。”
    如此地学习使黄明康的琴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1995年的第一届国际古琴交流会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夫妻二人弹唱的一首川派《阳关三叠》别具独韵。这首曲子如今只保留在了他们的手上。在此会期间,香港雨果公司慕名而来为俞伯孙录制了两张CD,两天的时间,俞伯孙演凑了高难度的《墨子悲秋》、《潇湘水云》等20支曲子。
    会后,一位身材高挑、端庄秀丽的约20岁左右的女子找到俞伯孙,一定要拜他为师。原来,这女子是金牛宾馆的服务员,小名叫元元。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古琴,便立志要学古琴,为了表示她的决心,她辞去了月薪千元的工作,她对俞伯孙说:“你为古琴而生,我为古琴而学。”俞伯孙收下了她,发现她确实有古琴天赋,十分用心地教她。元元的父母都下岗了,生活十分拮据,俞伯孙不愿她因此而辍学,给她买琴,买资料,有时还要给她生活费。有几月,黄明康发现丈夫拿回的退休金一月比一月少,她十分纳闷。一问才知道给了元元。黄明康心里很不高兴。结婚这么多年,她第一次与丈夫吵架。她自认并不是个守财奴。想想婚后,因学校要搬迁给他们申请了一套60平米的贫困房,借钱交了房款搬完家后,只有15元。而搬家时,她才知道那些能称得上家具的电视、沙发都是她女儿女婿的,他们就仅几把琴一个书柜一张床。那时她都没有说过什么。为了学琴,她放弃了到外面找工作;为了练琴,他们把家搬到了这个清静的郊区,而如今砌围墙的钱都还没还完,平日的生活就靠丈夫的那点退休金,他们一家也要生活啊。那几天,元元来他们家上完课后,像往常一样总要搀着俞伯孙出去散散步,平日里没觉什么,这几天看着就不舒服,一连几天不理丈夫,对元元也少了话语,只说自己病了。之后,元元一周没来上课,俞伯孙天天唠叨说古琴后继无人。这话重重地敲醒了黄明康,其实在心里她也知道丈夫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多培养些古琴新人。但丈夫不该瞒着她,难道她所付出的不也是为了古琴吗?两人很快达成共识,此后,夫妻俩便承担下了元元的学习和生活费,包括4年的大学生活费。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琴,夫妻俩决定不要孩子。为此,黄明康放弃了一次作母亲的机会。这可忙坏了那些热情的邻居和一些好事者。他们搬来小镇后,两人每天都会携手出外散步。一天,一位中年妇女叫住黄明康:“黄老师,我有个朋友在医院工作,说有个超生的女儿,你们要不要?”听黄明康说不要后,她又说:“唉,黄老师,天天都见你们边走边说,一老一少的有啥好说的吗?你们晚上是咋过的呐?”不久,更有一人,干脆就给他们抱来一个超生的儿子。事后,黄明康对俞伯孙说,看来我们不要个孩子是不行了。在俞伯孙77岁时,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这让他喜出望外。但多了一张嘴,一家人的生活就更紧张了,就在前几天,下着大雨,黄明康从银行取出俞伯孙的工资,半路上却被人抢走了。这月,他们又会生活危机了。
    这天,俞伯孙记起一件趣事。那是他们刚搬到这里时,他去给妻子买眼镜,老板娘非常热情地介绍着:“你老伴戴这种眼镜适合。”几次之后,俞伯孙说:“我夫人很年轻,刚30多岁。”老板娘一下子瞪圆了眼说:“那你是百万富翁罗!”俞伯孙哑然失笑。
发表于 2010-10-28 19: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梓真分享俞老夫婦的琴緣故事! 很值得一看。
我想每個成熟的琴人都有他足以動人的的經歷。
學琴是種人格養成,只有用心體悟生命者,彈琴才能深刻而耐人尋味,才有可能從藝的層次再望上超拔,
或可言:「人成即琴成!」(冒用大師言語)

盼諸位琴友多多分享琴人琴事~
发表于 2011-5-12 17: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直祝福他们,但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两人在一起,受教了,祝福他们。
发表于 2011-9-1 17: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很感人的故事,感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1-9-1 2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功尽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19 18:21 , Processed in 0.0134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