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9953|回复: 22

吟猱论(丁承运、傅丽娜)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9 0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張家大公子 於 2011-10-17 05:24 編輯

古琴书论操缦,多转载有传为唐代曹柔的有名的一首《指诀》:“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把浩如烟海的古琴左右手的演奏方法,概括为吟猱绰注、轻重疾徐八个字,可谓要言不烦。其中尤以吟猱居首,吟猱(读nao)即今之所谓吟音,俗称颤音、揉弦(相当于西方音乐的vibrato),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音乐表演技巧,有人说不用吟音就无法唱歌,弦乐、管乐器更是无时不在使用着吟音,中外皆是一理。但中国古琴的吟猱指法无论在变化、表现和使用上又与西方的vibrato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极富表现力。它的显而易见的特点表现为:一、历史悠久——一千三百年前的琴谱《碣石调·幽 兰》与《琴用指法》卷子中就记载有吟、獳等指法;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论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计四十 一种,足见其渊源之久远,非少数人所能杜撰。二、蔚然大观,极尽变化——吟猱不但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变化方式,且各有专名,迄今为止,有名可据的吟猱指法就 有六十种之多,成为世界乐坛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中国古琴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但吟猱之精髓与特色,又远非上述的两个数字所能概括,这就是本文 所要探讨的问题。为便观览,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专论指法,下篇则探讨其功能特点与审美意义。
上篇 一、      
吟猱的含义
从发声来讲,吟猱是由原音与稍低或微高一点的音迅速交换而产生音的“波动”的演奏方式。关于吟、猱二字的含义。“吟”,琴书称“若吟哦然”,或喻之为“寒蝉吟秋”,这是以其音响效果接近于人声或蝉鸣的自然波动而得名的。“猱”,原字义是猿类的一种。宋田紫芝《太古遗音·手势图》解释说,“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号也。”猱字取其动作之曲折往复,如猿猴爬树,伸缩自如。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有:“攀躋分寸不可上”之句,最为猱法传神。又似急水行篙,水湍篙颤,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吟和猱奏法的区别,一般的说,是以吟动幅度小而轻灵园活者为吟;幅度大而方折苍劲者为猱。其间界畔疑似处,则更以吟动的部位(徽下为吟,徽上为猱),运指的方向(吟从绰、猱从注)来区分。自宋代琴书就以吟猱并列以统称所有的吟猱指法,本文也沿用这一传统名称。
如前所述,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论述中,就记载了各种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组合变化,如吟、振、撼、猱、敦等名目和承声吟、见声吟、声前吟、声后吟、上猱、下猱、夹徽猱等方法,以及动作的要领,活用的原则,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它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弹拨乐器演奏水平。
自 宋代以降,古琴的左手技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着重细腻的吟猱。琴史上称之为“韵多声少”,吟猱指法也因之而更加系统化。许多琴谱都有较详细的叙述。 如《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莫不条分缕析,各有精义。近代琴家彭庆寿在他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就收入了吟猱指法四十八种, 近世琴谱所习用的吟猱方法业已大备。
纵 观一千多年来的吟猱指法,从方法到使用上都不断在发展,有名目又有成法可据的就在六十种以上。这么多的指法,要了然于心中已非易事,要掌握起来更非朝夕之 功。学者如不潜心探求,则难以得其窍要。又由于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吟猱指法分散在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谱本、文论中,难免存在着不同以至矛盾的地 方,有名同而实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有差别细微难以缕分者…,须据实际演奏,加以必要的考订,有所折衷。为便观摩,兹将传世的吟猱指法择要依其变化规律列类表,以为执简驭繁之法。表中收录常用吟猱指法四十八种,以吟猱提其纲,下依其变化方式分为缓急、大小、迟早、长短、特征、组合等六类,变化虽多,大率不能出此范围矣!
二、
吟猱指法类解  
20080821112551Small.jpg 20080821112637Small.gif.jpg

三、      
吟猱的音乐形态与变化方式

以上已就各类作了简要的解释,下面再分别对各类变化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
1、         
缓急类——吟猱波动速度的变化
   
吟猱波动速度缓急的变化,是吟猱变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吟猱指法中的缓吟、缓猱、急吟、急猱,是是相对常规的吟、猱而言。以常吟每秒波动三、四次计算,缓吟每秒一、二次、急吟五、六次左右。
   
至于缓急变化的音响效果,缓吟、缓猱慢而宽和,有安闲自如,从容不迫之感,多于乐曲之头尾,情绪节奏较舒缓时使用。如琴曲《汉宫秋月》用缓猱较多。
   
急吟湍急如风振松梢,多于情绪激昂或节奏急促时使用,琴曲《雉朝飞》、《乌夜啼》一向都称为疾曲,用之甚多。
   
缓 急变化使用很多,但很少一曲专用急吟或缓吟的,如琴曲速度最快的《雉朝飞》,用缓吟、缓猱也相当多。有对比,才有变化。不只是一曲或一段音乐中是如此,即 在一种吟猱指法中,也往往还有缓急的变化,有先缓后急,也有先急后缓,而以前者为更常见。因弹弦后声渐衰减,先缓后急感觉上有相对均衡感,是弹拨乐特有的 规律。先急后缓则有松缓下来的感觉,对于情绪或曲调之中顿、转折处用之。
2、         
大小类——吟猱波动幅度的变化
   
吟猱波动幅度的大小,也是吟猱变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古谱多从吟猱摆动部位的大小来讨论。如吟动三、四分,猱四、五分等,但因高低音位不同,用长度计算显然不能精确,这种方法只可一般的作为参考。现以中徽为准,常吟音高波动幅度约在50——70音分左右,猱音音高波动幅度在70——96音分左右,最大的大猱可达182——204音分,最小的定吟仅有25音分左右。
   
大猱的效果,宽宏澹荡,多表现动荡或高逸的感情,如琴曲《潇湘水云》,用大猱表现烟波浩渺,云水动荡的意境,非常生动。
   
细吟、细猱则坚实圆润,表现细腻缠绵的情感,抒情的旋律很合适。最小的定吟多在音尾用之,取其余韵,以收袅袅不绝的效果。
   
吟猱幅度的变化,还常用在一种吟猱法之中,如吟、猱、长吟、长猱,波动幅度都是先大后小,与音量衰减变化趋于一致,这是符合弹弦乐器的音响特点的。
3、         
迟早类——吟猱开始时间的变化
从吟猱开始的时间来说,约有以下五中情况:出音前、出音时、出音后、音中、音尾。
出音前吟猱,是在未弹弦之前,先吟动琴弦,这种吟猱法。因弹弦时音位不定,须动作重复几次之后,听觉方能稳定在本位音上,所以特具飘忽不定之感,如陈拙论述的藏头猱就是这种方法。
   
出音时,是在弹弦得音之同时用吟的。因为音出即吟,本位音未稳,突出了吟音,略具撞、点的意趣,多有连贯紧捷而兼松脆的效果。如承声吟、落指吟、落指猱都是这种情况。
出音后,弹弦得音后,按指方吟。古人特别强调:“凡吟、猱、引,皆侯弹了,将余声取之,不可错乱”。一般的吟猱多用这种常规奏法。音出始吟、声最稳定。
   
音中用吟,又谓之迟到的吟猱,是出音后过一段时间才用吟猱的,有停留之意。因不动与动的对比,起到强调的作用。因而只在特别需要的场合用之。如歇吟、虚吟皆属用音中吟者。
   
音尾,声尽方猱,更迟于音中,取不尽之意,如无意猱之类。
   
4、长短类——吟猱持续时间的变化
如上所述,由于弹弦后声音逐渐衰减,所以吟猱持续时间的长短亦与发声有相当的关系。
吟、 猱的长短,在古谱中有较明确的规定,以常吟四、五转为中速二拍计算,则长吟,长猱为四拍以上,少吟为一拍左右。略吟半拍左右。这种规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因古谱大都没有板拍,须依指法定节奏,所以记谱独详。晚清琴家黄勉之曾将所有的吟猱都规定了转数和节奏,其法虽太拘,但可证吟猱之长短曾起过决定节奏的作 用。今天对于发掘古谱,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吟、长猱在音尾声渐微弱,声断而气连,在急拍中有蓄势之功,如琴曲《流水》头段的长猱;在缓拍中有悠远之趣,如琴曲《平沙落雁》第二段的长吟,写沙平水远之意。但过长的吟猱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像清末琴家有动辄十拍以上的吟猱,只可偶一为之,用之频频,徒生倦意,实不足取。
常吟,常猱转数在四、五次左右,恰在弹弦乐最好的音响范围内,出音最为清晰园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少吟,略吟,多用与旋律进行中,各依节奏为之。
在时值较长的音上用吟,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吟罢有少息,更存余韵,方作后声”,现在多称之为中止吟。但只作为一种处理手法,不写入琴谱。
5、特征类——吟猱特殊效果的变化
吟、 猱,除了波动副度的差别外,还有特征上的不同。如吟法多用在本位音上下。是本位音与稍低一点的音迅速交替,动作虚下实上、即上用力下不用力,猱法多用在本 立音之上,是本位音与稍高音的迅速交替,动作虚上实下,即下用力上不用力。但都是向本位音用力,吟、猱音才趋于稳定在本位音上。但由于音位和加力方向的不 同,吟猱的波动就不是均匀圆滑的曲线运动,其效果就各具特征,前人常说吟音生动,猱音古劲就是反映了吟猱之特征、趣味的不同。
有一些吟猱指法就是专以这种不同变化来取得特殊的吟猱效果,而不是靠通常的波动速度、幅度和时间等变化来获得的。
如撞猱、猱中带撞意,专于按处向上取音,即实上虚下,与常猱用力相反,强调了本位以上的音,所以不是园活无迹而是坚脆有力的音响。多用于曲情慷慨激昂处,琴曲《归去来辞》、《离骚》用之最多,《楚歌》、《秋鸿》亦用之。
游吟、荡吟则往来于本位音与上(下)位之间,两头用力,但较松缓,强调了两个音,音似荡漾,有游鱼顺水,神韵悠然之趣。有名的宋代琴曲《渔歌》,就用以表现橹声欸乃,怡然自乐的情景。
此类属特殊指法,仅举两例,以见一斑。
6、组合类——与其它指法结合使用的变化
吟猱与其它指法的结合使用,为吟猱的变化和表现增添了新的内容。如绰、注、进、退、淌、往来、罨等,两种指法往往相得益彰、使吟猱指法更为灵活多变。
由 于古琴左手指法十分丰富,与吟猱结合使用的机会最多,但常用的是滑音中的吟猱。在滑音中用吟有几种组合方式:有与滑音先后使用的,如绰吟、注吟、进猱、退 猱,属先滑后吟猱,猱引属于先吟猱后滑;有与吟猱同时使用的,如走吟、淌吟,是边滑边吟猱;有与滑音交互使用的,如飞吟、往来吟等几种情况。
如走吟,前人喻之为“飞鸟含蝉”,于吟颤中兼滑动,边颤边滑,益觉凄绝。
再如往来吟,用吟于往来之中,即于往来的大幅度滑动中,在其中一个音位上用吟,既强调了用吟的音位,又寓小波动于大波动之中,交相辉映,显得层出不穷。南宋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就用以刻划天光云影,烟雾缭绕的境界,极为生动形象。
在右手连弹时用吟猱,是吟猱连续使用的组合形式。如双吟、双猱、缓急吟、分开吟或二吟相同、或一缓一急、或持续不断,亦是吟猱的组合使用方式。并存之以备参考。
         
四、
吟猱的方法与要领
吟 猱的各种指法与变化方式已如上节所释,但吟猱的动作要领与训练方法琴书大多语焉不详,能如晚唐的陈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论述中对吟猱的方法详加讨论实属凤毛麟 角,然古今指法有别,陈氏的论述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琴谱。笔者早年习琴时即常为此感到困惑。经过几十年的操缦,略有心得,深知欲掌握随心所欲的吟猱技巧确非 一日之功,但也有一个进阶的途径。现就经验所及,略举数则,以为初学操缦之助。
吟猱的方法除了上述种种不同的变化方式,不同流派与师传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吟就有徽上、徽下及夹徽的不同,但其原理,却也并无二致。大要以吟声圆活完满,宛转有致为是。
至 于吟猱的动作,主要是小臂(有时还包括大臂)、腕、掌指三个环节的复合运动。其要领,大多是以肘为支点,小臂发力,腕部柔韧为缓冲,以成掌指摆动之功。小 臂、腕、掌指三个环节的运动缺一不可。在吟猱运动中,小臂发力但动作小,经小臂的杠杆作用到手腕动作被放大,再加上腕部柔软的缓冲,缓冲后形于手指的动作 又变得狭小了。其中手腕动作最大,成了吟猱运动的中心,这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具体指法动作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调节:如大吟、大猱或下准音位较宽的吟猱多 用小臂甚至大臂的运动;细吟、定吟或上准音位窄小的吟猱多用指掌运动,有时甚至看不到小臂的细微动作。
吟猱方法由不同手指按时,由于其生理结构的不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古人对大、食、中、名各指的吟猱方法还有所区分,甚至还各有专名,如唐代陈拙的大指吟、食指振、中指蹵、名指敏等,但他也说是:“其 理一同”。今天来看,大指的结构不同于其它四指,它是根节直接连于掌骨,与食指相对,由于虎口的开合,手掌的活动范围最大,每可借手掌的摇动带动大指运 动,故陈拙喻之为风荷复水;而名指则不然,因其连于掌骨,常需发挥指节的柔劲以辅助手掌的运动以为弹性缓冲,来获得满意的效果。
因陈拙的著述中所载都是唐代的古指法,其吟猱指法近世琴书大多已不使用,但其记述却是研究古指法的重要文献,仍可给我们相当的启发,如所载的“圈附”:“当徽按弦,有先往里圈,或先往外圈,用指面圆转一遭……。如水影摇花之势。”这个方法,就为前代琴家管平湖、吴景略所参悟,故其吟猱特为圆活无迹。当代琴家得其心传者,前者有管先生入室弟子郑珉中,后者则有吴先生学生吴钊,皆存此意。
愚 意初学吟猱,宜掌握基本方法,进一步理清吟猱的各种细目,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吟猱指法,再了解其变化规律。具体操缦时,还须根据曲情、感情的变化因时制宜。 纵观现时的吟猱技法,用吟猱最复杂的曲目当属自远堂本《潇湘水云》,计有吟、猱、缓吟、缓猱、急吟、急猱、飞吟、少吟、细吟、大猱、落指吟、落指猱、往来 吟、双吟等十几种,查阜西打谱传本吟猱都还有徽上与徽下之分,可谓精详。如细参指法,其中缓吟、缓猱、急吟、急猱、少吟、落指吟、落指猱等多与节奏有关, 在打谱中具有节奏意义,在演奏中各随节奏为之,却不必特为记忆了,要着意把握其最有特色的吟法,所以近时吟猱又有从简的趋向。
发表于 2010-11-29 15: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就发过了
发表于 2010-12-1 2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益匪浅,谢谢 !
发表于 2010-12-8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受教
发表于 2011-2-11 1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受用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1-2-23 15: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说了两种比喻,揉是大狗摇尾巴,吟是小狗摇尾巴。
方向是,往滑动的方向,用力,回来虚。
感觉好听才是真
发表于 2011-4-9 14: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有PDF檔嗎?
感謝
发表于 2011-5-26 16: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复制到WORD上进行编辑。
发表于 2011-10-17 20: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受益啊
发表于 2011-10-29 15: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在香港的讲座
发表于 2011-10-30 19: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学习中
发表于 2011-11-21 0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2-3-12 15: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初学阶段,还要再练习中细细体会。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3-12 1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巨有用
发表于 2012-3-21 15: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是好东西,吟猱好难应用好的说,不知何时能开窍。
发表于 2012-4-17 14: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收藏
发表于 2012-5-2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用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2-2 15: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O(∩_∩)O哈哈~
发表于 2013-3-1 11: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6-10-31 12: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受益了
发表于 2018-9-25 17:28: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很好
发表于 2018-12-28 16: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11
发表于 2024-3-20 20: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18:30 , Processed in 0.020834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