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6887|回复: 22

我眼中的琴道(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08: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kuanghesheng 於 2010-12-6 08:52 編輯

我眼中的琴道(一)

“对于琴道的‘尸解’”

诸多对于琴道论述的文章书籍中,无非提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古琴的历史与传说。将这些东西加到古琴上,或真或假,以提高古琴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这个是市井小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被妖魔化的老子”“吃老虎奶长大的孔子”一样,与所谓的“道”相距甚远。当然,我不是说反对历史考证和考古研究。本人就是学历史的,所以对此是最支持的。但是,历史讲的是证据和分析。研究古琴历史目的恰恰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古琴,是对古琴的乐器本身发展、乐曲、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的再认知。

第二,
古琴神秘学论。这是在历史传说等基础上,通过单方面强调“古琴乐器本身的特殊性”和“乐曲乐谱的特殊性”,达到表示出一种“可悟不可知”的神秘状态。此类论述往往堆砌一些空泛的词藻,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和论证。对此,我以为可以直接忽略,那些没有内在逻辑和有力论证的论调,多半是糊弄人的。

第三,
古琴道德论。这是基于“修身养性”说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强调“弹琴的崇高目的和修行的心态”,表现出古琴对于道德修养教化上的意义。此类论述往往会结合中国传统学术流派的部分论述,比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因此,其在多数情况下会有内在逻辑和论证。但是,道德论者往往容易过于形而上,过于强调某一面,而忘却基础,成为空中楼阁。

其实,不仅仅是琴道如此,但凡有个“道”字的,比如茶道、花道、香道等等,如有类似论述。而这类论述容易发展成将道、艺、技三者独立看待、对立看待或分层次看待。而我以为此三者不可分、不对立、无次第。

简而言之,就是技艺成,则道成;道成,则技艺成。

“琴道的概念与实体”

琴道是对于古琴精神领域(意识形态)的理念与物理领域(器物、乐曲、技巧)的实践的高度概括。其概念是基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和共识所产生的一种符号性的表达方式,而其实体是基于事物客观规律所自发的实践行为和人类对于特定实践行为的认知的符号表达。

简而言之,“道”的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符号。在某种器物或行为的后面加个“道”字是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比如茶道、香道等),要表达的则是该器物或行为背后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并不是要深入的对此进行哲学和历史学式的探讨,而是想在建立一个简单的概念与实体的关系后,通过对实体的描述来诠释其概念(理念)。

简而言之,琴道的实体就是所有关于琴的实践行为和对其的解释的总和,包括:古琴(乐器本身)、斫琴、弹琴(技法)、谱曲(琴曲、记谱法)、传承(教学法)、琴人(比如雅集)以及关于琴的其他艺术创作和实践行为,比如:琴诗、琴史、琴画和传说等。

而琴道的概念则是对于这些行为和解释的共识的文字和符号表达,即将器乐实践与个人修养相结合,将艺术表达与道德修为相结合,将物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结合,将个体事物与哲学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所以,在表述概念的时候,必定要描述其实体。在实体实践的同时,必能用概念表述。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实体就好比一个苹果,而概念就是“苹果”这名称和定义。对于琴而言,所有关于琴的实践最终都可以通过“琴道”的大概念来命名和定义。

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讨论琴道概念中的某一部分,而很难做到一个全面的论述。

“以律养性,由心生律”

弹琴时的技法和仪式性的行为是“律”,简而言之是“规矩”。就好比您要修佛,必然会去修行,那么就有戒律。当然这里的区分是这个戒律是在您知晓目的后自发的(由心生),还是为修心而必须做的(以律养)。

回到古琴就是,按照指法规则练习技巧,按照古琴的仪式就行练习是“律”,如果您知道这个律的目的性,则会自发的去遵守,反之,就必须依照这个“律”修行,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性。换而言之,就是“知行并进”的过程。

说到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弹琴前必定静心净手”“有条件的还可以沐浴更衣焚香”,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必要的“仪式”,但是这正是修行的一部分,即便是“士无故不撤琴瑟”也不能说明您就可以每天随随便便拨弄两下。而这个静心净手是有明确物理上和精神上的目的和作用的。沐浴更衣等为的是静心和集中精神,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琴和弹琴的效率,也可让情绪更好的与曲子相结合。净手,的精神性与前者相同,物理上有保护琴弦的作用。而这些道理和行为是于日常生活中所通用的。

又比如,在技巧中,右手如何控制角度和假肉的分配,这是有一定规矩的,这个规矩在物理上提供了更好的音色,以此能够更好表达曲子的意境和抒发弹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告知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和变通性,所谓“外圆内方”等,这又可以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哲学相结合来理解。

再比如,面对“鸥鹭忘机”这样的曲子,单板的模仿技法是不可能弹好的,也不可能从中收益,但是随着对于技法的不断认知和思索,以及对于琴曲意境的理解,加上修行的阅历,此曲才会体现其功能。

通过对琴技的不断思索和实践,可以客观上为琴艺和琴道服务,反之,对于琴道琴艺的不断思索和实践,可以客观上为琴技服务。但是脱离任何一个都未必能存在。

从另一方面来说,所有的技艺中都含有道,所有的道都必能通过技艺体现。

所以,凡言琴道者,必言“律”与“心性”。

发表于 2010-12-6 09: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琴道的实体就是所有关于琴的实践行为和对其的解释的总和"
"琴道的概念则是对于这些行为和解释的共识的文字和符号表达"
——这个很像是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啊~
写得很有启发,期待楼主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一徽 广陵·蒹葭

确实“偷用”了一点《基础语言学》中概念。
也参考了一些语言哲学和黑格尔的文章。

其实现在还没有能力驾驭这样大的题目,写到哪儿算哪儿。
论证和观点未必一致或有效的地方还望指正。
发表于 2010-12-6 1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技艺成,则道成;道成,则技艺成。”
“以律养性,由心生律。”
赞同~~
期待学术强人的下文~~
发表于 2010-12-6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用一句话总结your main message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2: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四徽 tklucky00

请参看黑体字部分。
发表于 2010-12-7 1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技艺中都含有道,所有的道都必能通过技艺体现。

的话,很general啊,就像你说到的茶道花道,还有空手道啥的,都是这么讲的
只是讲到琴好像更能用“道”来忽悠,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1: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六徽 tklucky00

第一,我以为这个主要是实体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误解。
比如空手道,其境界不是为了砍断一块砖头,但是大众的理解只能到这里,那么忽悠就到了这里
古琴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只看表象或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的内容,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论述
我斗胆以这点学识希望琴界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系统的论述。

第二,很多人在没理解古琴的时候就大谈“琴道”,于是给琴道裹上一层“不明确”的“概念”
这个也正是我所希望破除。

而您所谓的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是大众对于这个艺术的了解甚少而已。而就我所知的茶道、花道、香道都有类似的问题,不是只有古琴才有的。
茶道就有人忽悠所谓“茶气”和各种意境,花道有人忽悠“创造力”。香道更是容易忽悠啊!“飘提留凝”的概念不知道被歪解了多少

而就“大音希声”本来而言,就被歪解了,语言的误读。

以我之力虽不能打破这些“忽悠”,但是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方家的关注和启发下群众。
发表于 2010-12-7 1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七徽 kuanghesheng

很多人在没理解古琴的时候就大谈“琴道”,于是给琴道裹上一层“不明确”的“概念”


我很认同你的观点,但是觉得可以分析一下这点之所以成立的由来。
先从忽悠者的角度,分析忽悠的目的,我觉得可能有2种,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
前者,说白了肚里没货,故弄玄虚。就像我们读研的时候导师讲的,只有觉得自己小的人才想拼命装大。
后者,就是完全的商人,忽悠的结果是经济利益。
        不晓得你指的实体是什么,我认为XX道和这个XX在商品领域内的价值链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空手道/花道没有商品支撑的利润空间,最多只存在于教授的环节。
        而茶道香道,琴道(先假设这些说法成立)的情况下,茶香琴这些商品价值/价值难以判断的实体,好好忽悠的经济利益就大了去了。
        这种价值链当中教授环节就反而显得是陪衬了,前阵子的“名家弹XX”的名家就是XX的形象代言人而已。
再从被忽悠者的角度,若分一下,也同样。精神层面嘛,不用说了,国内有自己思想和坚持的人实在不多。物质层面,能跟着大好的经济利益找点“抗通胀”商品的话,琴看着倒MS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海的琴馆里能看到不少老板类的人物,丁零当啷的玉器佛珠挂着,满口的大象无形,他们其实更多是愿意被忽悠的,也能再去忽悠别人。
所以,若是忽悠的市场,有供应有需求的话,你的好心不被需要。

至于一些白领,还有学生们,真想学琴的人,几乎都在权衡买琴费用和生活费,还有些怎么学到真有用倒真东西的问题,没见过几个开口闭口琴道的。
鹤啊,你那么强的,也有心share给别人,可能怎么挑琴啊,弹琴的技巧啊啥的,帮助更实在些。


anyway顶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八徽 tklucky00

选琴的那点经验我都倾囊相授了。
技巧方面,坛子里高人多,就不“装大”了。
发表于 2010-12-7 2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琴道飘渺而弦在指下,言不尽意而以不尽尽之。其实我很想教下鹤兄,你认为不会弹琴但有很好的综合美学素养的人能达到你所谓的对琴道的理解么?
发表于 2010-12-8 00: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拜读,再回复鹤兄。
"道德论者往往容易过于形而上,过于强调某一面,而忘却基础,成为空中楼阁。"
是,古来如此,‘道’是形而上的;岂能用形而下的文字和言语说清楚的。

"技艺成,则道成;道成,则技艺成"  --- 不全是这样的!
《卖油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熟能生巧是技艺成,可能还没到禅宗的初禅。
倒油和射箭的道理是通的,但卖油翁还是不会射箭。

"所有的技艺中都含有道,所有的道都必能通过技艺体现"
形而上的道是通的,是无,是一。
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都是形而下。
所以“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 下引宝莲禅寺主办的讲经会讲解心经---摘选 (同修共勉)
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
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即见菩提。
世人只有聪明,称为世智辩聪,来自背心取境,就是违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时必有一个我在,背心取境学究世法,名向外而学,不能离开一个我字,有一个我来积聚学问,叫作聪明,所以世间的聪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聪明人的我见很重,越学问多,我见越重。
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   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0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十徽 jsbach

不全然能理解吧。
美学者往往能解释“琴道”,但是会只停留在某一阶段,即,美学阶段。

而我所谓的琴道概念和实体宽泛于这个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0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十一徽 子玄

此道非彼道。“琴道”是一个名词,为了表述方便才简略成“道”
而您所说的“道”更接近“真理”或“悟”的意思,不是我所想表达的。

而就卖油翁这个“道理”来说,不能驳斥我的观点。
射箭的方法(技艺)与倒油的技艺是不同的,所以射箭的技艺成,是射箭的道成,不是倒油的道成。
发表于 2010-12-8 2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非常感谢楼主的精辟分析和概括。拜读后,心中尚存以下困惑,望不吝赐教。谢谢
1、何为艺?艺与道的区别?我感觉你一开始说的琴道这个名词是包含技艺的,但之后的
“技艺成,则道成;道成,则技艺成”和“通过对琴技的不断思索和实践,可以客观上为琴艺和琴道服务,反之,对于琴道琴艺的不断思索和实践,可以客观上为琴技服务。但是脱离任何一个都未必能存在”
,里面的琴道貌似和琴艺等同了。
2、为什么单板的模仿技法是不可能弹好的?这个“弹好”里是否包含对弹琴人的主观看法?如果我给两个录音给你,一个是大师的,一个是模仿达人的。请问是否可以听出哪个弹得不好?
3、以律养性,可以理解成“通过坚持这个“律”的修行,达到养性的目的”吗?另外,由心生律怎么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6: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徽外 真卿叹月

1,琴道确实是琴艺、琴技和其他与琴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总和,这是我的观点。
琴艺的部分主要指对于琴乐的造诣,其中自然包含了技术、理解、意境、风格等等因素,而琴技则相对只专注于技术和古琴器乐物理性的部分。
2,呆板的模仿,您可能能演奏一两首曲子,或许于名家能达到完全一致,可面对新曲、新打谱的曲子,则会一筹莫展,高下立见。
呆板的模仿是技术不到家的一种表现,因为对于指法的目的性和物理原理不明确,那么自然就不能应用自如。
参看唐代陈拙的指法论,您可以发现,古人虽未用“物理学”等名词,而实际内容已经都有了。
3,以律养心(性),的理解正确,由心生律则是相反的实践过程,先明白了修行的目的,自然而然的接受修行的戒律。
就弹琴而言,就是先明白了指法、仪式、节奏、音高、音准的意义,而自发的去追求;明白弹琴的非利益性目的,而自发的去完善其他方面。
发表于 2010-12-9 23: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16樓 kuanghesheng
感谢潇湘的回答,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问题,请赐教:
1、我觉得琴艺应该不包含琴技(技术)吧?还有风格,意境这些感性的词汇貌似很虚,如何理解呢?假设,我随便给你一个录音。如何评判这个录音的意境和风格呢?
2、哪里有关于指法的目的性和物理原理的论述?这个挺有趣的,感觉涉及到打谱了。
3、就由心生律这句话来说,它应该还可以理解成规律产生的过程:通过内心的思考,发现并制定规律。但既然这句话是用来描述琴人的学琴的过程,“由心生律”里的律应该可以理解成自行遵守的规律。
4、另外,一直以来心存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法无定法?同一首古琴曲,不同琴人打谱的指法,强弱,节奏等安排都不一样,每个听众的喜好也都不同,请问这种安排(创作)和喜好(欣赏)中的法和不定法体现在什么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02: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kuanghesheng 於 2010-12-10 02:27 編輯

回復 17樓 真卿叹月

1,某一首曲子恐怕很难说出风格,一些曲子的话基本是可以的,往大里说,梅庵广陵和川派就很明显,往细里说,同样的广陵,刘少椿张子谦就截然不同。
这个“风格”还是很中性的词。而导致这些风格不同的物理原因就是琴技,精神原因就是意境、性情或意识等。
2,这个您可以参看,陈拙论古琴指法;琴学丛书中对于指法的介绍。当然我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直接论述目的性和物理原理的琴学文章,要自己体会的。
这也是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之一,想启发下琴学家们研究下这个。
3,这点我赞同,但凡被大众公认的琴家,都遵守一定的规律的。
4,讨论法无定法很容易步入形而上学的讨论。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较好比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一样,打谱就是排列组合,自然会有不同结果。
但是其中又有对于技术的不同理解和限制,这里有这么几种情况,比如同一首曲子,用不同的指法和节奏理解,会有不同效果,比如广陵的“龙翔”和川派的“秋水”
各种版本的广陵散。又比如有些曲子,自古就沿袭一类指法的理解,那么自然打出的谱子大同小异。又有,在一首曲子中,不应该使用2种或以上的技术和节奏理解,
较好比您学习管老的流水的前半段,加上李大师的滚佛,那是相当恐怖的,整体性是很重要的。
简而言之,用不同的排列原理,得出不同的组合结果,这就是打谱出不同结果的道理。
那么这些原理是定法,而运用这些定法是不定的。但是运用成功也是有定法的,所以法无定法即一定法。
发表于 2010-12-10 22: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琴曲是音乐又不是音乐,我的理解琴曲是生活在音乐的一种反应,技艺不好不行,技艺好了没有经过生活的风风雨雨也不行,我听一位弹琴者说,弹古筝是越小越好,弹古琴是越老越好,我个人很赞同他说的话,这也是我不喜学院派的原因,也就是说可将学院派的有的技艺为我所用,但我仍不喜欢它,这是尚音和尚意的区别,这是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这是国乐和西洋乐的区别,这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这也是弹琴者弹同一曲能弹出万千姿态的原因
发表于 2010-12-23 09: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诸位就发心出家吧,也好来个大事了毕。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 20樓 冷泉

最近很有这个心,但是还没发,哈哈
发表于 2011-4-10 14: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技艺成,则道成”------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此技艺已不光是技术了。很多习琴者就只着重于技术的追求而丧失了其最终的目的-----也是其本质:艺术-----而技艺恰好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两仪已成,则回归于道。
反过来说“道成,则技艺成”,乍一听时似乎是稍微地有点歧义了。这个道成,当然是须得建立在技艺升华之上的。一个人再得道,没练过琴,当然也不可能一上手就技艺成了。当然,相信楼主说的应该就是建立在技术及艺术基础之上的“道”,而不是光指的一个空空“道”者……
发表于 2024-4-8 13: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院校技术挂帅这点还是好的,尽管我不是专业学校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3 06:04 , Processed in 0.01863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