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144|回复: 19

云尘子《乐记略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7 0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曰:郑云:名《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bi4)音而乐(yue4)之,及干(gan1)戚、羽旄(mao2),谓之乐(yue4)

宫、商、角、徵、羽交错排列,是为音,五者分别单出为声。音之产生,在于人心有所动。人心之动,由于外物所引发而动。因外物所感而心动,因此表现为声。声与声之间相互应和,因此而产生变化。变化而有节有法,而后谓之音。音相互交错排列而用乐器表现出来,加上盾牌、斧钺之类道具而有舞蹈相伴,谓之乐。此节言声、音、乐之间的关系。】



(yue4)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jiao4)以杀(shai4)。其乐(le4)心感者,其声啴((chan3)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san3)。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yue4)以和(he2)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器是用于发音的,其根本则在于人心有感于外物。因此,其人以哀苦之心相感,则其声急促而低微;其人以快乐之心相感,则其声宽舒而缓慢;其喜悦之心相感,则其声高亢而悠扬;其人以忿怒之心相感,则其声粗犷而猛烈;其人以恭敬之心相感,则其声正直而纯净;其人以慈爱之心相感,则其声平和而柔顺。以上六者,非人之性中所固有,而是有感于外物而后心有所动。因此先王格外慎重用什么声音来感应人。因此,礼用以引导人之志向,乐用以平和人之声,政用以统一人之行,刑用以防范人之奸。礼乐刑政,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用以协同民心而形成天下太平之道。此节言音乐之本在于人心受外物所感发,其重点在于人心之喜怒哀乐,人心不正则音乐不和谐。】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le4),其政和(he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guai1)。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wei2)君,商为臣,角(jue2)为民,徵(zhi3)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滞心](zhan1zhi4)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po1),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kui4)。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bi4)於慢矣。桑间、濮(pu2)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君上之乐音,使下民产生各种心态。下民之情发动于内心,因此而显现为声。声的清浊交错排列出来,谓之音。因此,世道太平时,下民所发出的音是安宁而快乐的,意味着此时的朝政也是和谐的。世道混乱时,下民所发出的音是怨恨而忿怒的,意味着此时的朝政也是乖戾的。国家要灭亡时,下民所发出的音是哀伤而忧苦,意味着此时的下民生活困苦。乐声与乐音道理,与政令是相通的。宫音与君相对应,商音与臣相对应,音与相对应,徵音与相对应,羽音与相对应。此五者不混乱,则无使人心不和谐之乐音。音混乱则乐音散乱,意味着其君。商音混乱则乐音颠倒意味着其官员败坏。角音混乱则乐音意味着庶民哀怨。徵音混乱则乐音意味着其事繁杂。羽音混乱则乐音意味着其财匮。五者皆乱,交相侵凌,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指日可待而不会长久。郑、卫音,属于乱世之音,与怠慢之音相同。桑间、濮上之类的宣泄情欲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必然使得国之政令使国之庶民流使官员庶民欺罔上司,各徇私利,而无法制止。此节言五音之正邪对人心和正事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庶民所发之音考察政令之得失、国家之安危。】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yue4)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yue4)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wei2)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ji1)於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乐音,由人心产生出来。乐音而成为音乐之后,便与伦理相贯通了。所谓伦理,是指各类各循其本分。因此,禽兽知晓有声而不知晓有音,众人知晓有音而不知晓有乐。只有君子能够知晓有音乐。因此,能够通过分辨各种不同的声而知晓何以有此音,通过分辨不同的音而知晓是否合于乐,通过分辨音乐是否和谐而知晓政令是否有得失,然后治理国家之道得以完备。因此,不知晓发声的原理的人,不可能跟他谈论乐音之理;不知晓乐音之理的人,不可能跟他谈论音乐之道。知晓音乐之道,就能接近于礼之义了。礼之义和乐之道都能得之于心,谓之有德。所谓德,就是内心所得。此节言音与乐的不同,音容易识别而乐难以知晓,能知晓乐之道则能近于知礼之义。】






是故乐(yue4)之隆,非极音也。食飨(si4xiang3)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zu3)腥鱼。大羹(geng1)不和(he2),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hao4wu4),而反人道之正也。



【因此,崇尚音乐,不是追求五音的悦耳动听。重视祭祀宴客之礼,不是追求五味的甘美爽口。歌唱《清庙》之诗的时候所用的瑟,用朱红色的丝做成弦,其所发之音浊而不清,质朴无华;瑟下面两端的孔穴很大而相通,其所发之音迟缓而朴素;演唱者有一人先唱而有三人应和,其唱和不求悦人之耳。然而所贵在于其德,有余音袅袅而使人难忘。盛大的祭祀之礼,献上清水而作为玄酒,案板上置放生鱼,所献的肉汁不加盐也不加蔬菜,都是以最质朴的饭菜,不求调和五味而使人们喜欢吃,所重视的是德,而不是美味,然而有余味而使人不忘。因此,先王制订礼仪和音乐,目的不是为了使人极力追求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来教导庶民明辨善恶,从而复归于人道之正途。此节言先王制订礼乐的用意。】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hao4wu4)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於是有悖(bei4)逆诈伪之心,有淫泆(yi4)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zhi4)者诈愚,勇者苦怯(qie4),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人生的天然之性是静而无欲的,有感于外物然后有所动,此是人性所产生的欲望。不同的外物接连来到人的心中,又形成各种各样的知见,然后好恶表现于外。内心之中对各种好恶之情不加节制,又有各种知见欲望在外诱惑,如果不能逆向回归自身的本性,天理就因此而灭绝了。引发人情感的外物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却不加节制,那么,此必导致遇到外物而使人被外物所同化。人被外物所同化,是灭绝天理而穷逐人欲的原因。于是,便会有悖乱、忤逆、欺诈、虚伪之心,便会有纵欲放荡、为恶作乱之事。因此,使得强者胁迫弱者,人多欺压人少,智者欺诈愚者,勇猛者欺辱怯懦者,有疾病的人不能得到奉养,老幼孤独无处安身,此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由。此节言人性本静,因感于外物形成好恶而不知节制,于是被人欲所左右,由此而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百姓遭殃。】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wei2)之节。衰(cui1)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le4)也。昏姻冠笄(guan4ji1),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si4)、飨(xiang3),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yue4)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因此,先王制订礼乐,使人由此而知节制欲望。丧服有衰衣、麻衣,丧事有痛哭,有饮泣,以此使人在丧事方面知道有所节制。乐器有钟鼓,舞具有盾牌和斧钺,以此使人知道安宁快乐要有所节制。男子成婚而女子出嫁,男子二十行冠礼而女子十五行笄礼,以此使人知道男女有别。天子诸侯有大射礼,民间有乡饮酒礼,国家和百姓都有待客宴宾之礼,以此使人在接人待物方面合于正道。以礼仪节制民心而使之知道尊卑上下,以音乐使民声达于和谐,以政令使礼乐得以通行,以刑罚防止违背礼乐。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四者都能畅达而不悖逆,王道就能得以完备。此节言礼乐相互依托的关系,以及礼乐与刑政的关系。以上阐明乐之本。】






乐(yue4)者为(wei2)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wu4)著,则贤不肖(xiao4)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是为了协同好恶,礼是为了分别贵贱。协同好恶则能使人亲近,分别贵贱则能使人相互敬重。乐超过分寸则会使人失去敬意,礼超过分寸则会使人离心不和。合于真情而使之和谐于内心,是乐之事;检点行迹于外表,是礼之事。礼之所宜确定清楚,则贵贱能各得其位。乐之声音各得其宜而协同,则上下得以和谐相处。人之所好合于善,人之所恶是不善,则贤者与不贤者可得以分别。以刑罚禁止暴慢之事,以爵位推举贤良,则政教可得以均平。王者以仁心行仁政体现爱民之意,以义之所宜而正人之邪恶,如此,则庶民之安宁可以得到。此节言礼乐之用。】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之和谐在于人之内心之中和,因此,乐由内心而发出;礼之端敬在于外在形式,因此,礼由外在形式得以体现。乐由内心发出,因此体现天性之静;礼由外在形式体现,因此体现后天之变动。盛大之乐一定要平易,盛大之礼一定要简约。乐能通达则人无所怨,礼能通达则人不争竞。有揖让之礼而使天下大治之道,即在于礼乐。凶暴之民不作乱,诸侯如宾而服从,兵器铠甲无使用之时,各种刑罚虽设而无应用之机,百姓无忧患,天子不愤怒,如此,则可谓乐之通达。融洽父子之亲情,明确长幼之秩序,以使四海之内皆存敬意,天子能如此,则可谓礼之通行。此节言乐自内发,礼自外显,礼乐通达,则天下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盛大之乐,不背离人之本性,而能合于天地之气数,以生化万物而助天地,因此,能与天地之和气相同。盛大之礼,如天地之有高下尊卑,各居其位,各依本性,自然而然,因此,能与天地之节相似而不悖。因为与天地之和气相同,所以,万物不失其本性。因为与天地之节相似,所以,以祭祀天地而报答天地的生成之功。在显明可见之处,有礼乐以教人;在幽隐难见之处,有鬼神以成物。能够依礼乐而治天下,又能够依礼乐祭祀鬼神,则四海之内,可以使人皆存敬意而同有爱心。礼,因为重视尊卑有别而行事有不同,所以可以使人皆有敬意;乐,因为五音各有不同而能相互协调,所以可以使人同有爱心。因为礼之情在于敬,乐之情在于和,虽其功用有异,而皆为达成天下太平,所以,明达之君王历代因袭传述而不绝,只是有所损益。因此,明达之君王所行之事,与其所处之时代风气相应,如尧舜行揖让之事,与当时淳和风气相应,商汤、周武王行干戈之事,与当时混乱风气相应;其乐章之名与其所建之功相合,如尧之乐章名为《大章》,舜之乐章名为《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而均可见其所建之功。】






故钟鼓管磬(qing4),羽籥(yue4)干(gan1)戚,乐(yue4)之器也。屈伸俯仰,缀(zhui4)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fu3gui3)俎(zu3)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xuan2)裼(xi1)袭(xi2),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shi2)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因此,钟、鼓、管、磬是四种乐器,羽、籥、干、戚是四种舞具,乐舞常相伴,因此,均为音乐之器具。屈、伸、俯、仰是乐舞之动作,舞者之位、舞者间距、进退之舒缓或急速是乐舞之容仪,均为音乐之情状。簠、簋、俎、豆是四种礼器,仪制、法度、花纹、装饰是礼器之规矩,均为礼仪之器具。行礼者的升降、上下,以及曲回、旋转,或袒露上衣,或掩盖住上衣,是礼仪之动作,均为礼仪之情状。因此,知晓礼乐之本原与变通者可以制礼作乐,能识别礼乐情状者可以传述礼乐。有制礼作乐者之德者谓之圣人,如尧、舜、禹、汤;能传述礼乐之情状者谓之明达者,如子游、子夏。明达者与圣人,意味着传述者与制作者之区别。此节言礼乐之器具与情状,以及作礼乐与述礼乐之前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於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以效法天地之和谐,礼以效法天地之秩序。因为能和谐,所以能使万物生化无穷;因为有序,所以能使众物皆形体不同。乐调节阴阳而以阳率阴,以阳气为主,因而是效法上天而作;礼分别阴阳而以阴藏阳,以阴气为主,因而是效法大地而制订。所制之礼有误则生混乱,所作之乐有误则成残暴。明晓天地之道,然后才能制礼作乐。此节言礼乐乃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来,惟圣人能通达天地之道,因此惟圣人能制礼作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伦无患,乐(yue4)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fu2)礼乐之施於金石,越於声音,用於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探究伦类之不同而使之不相害,是作乐之本情。使人欣喜欢快而喜爱,是音乐之职事。中正无邪,是制礼之根本。庄严敬重而恭顺,是要体现礼仪的节制之功用。至于将礼乐落实于金钟、石磬之类的乐器,贯通声音而成为乐,用于宗庙社稷而成为礼,依礼而侍奉山川鬼神,则是与庶民共用者。此节言礼乐之文质不同,功用有别;论乐之情,乐之官,礼之质,礼之制,是先王所专有,言先王独能专此四事。】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通遍)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shu2peng1,通熟烹)而祀(si4),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fu2)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奉行王道之君,王道之功业有成而后作乐,为合于民之所乐;教化治理使民安定而后制礼,为使民知礼仪。其功业伟大者,其所作之乐也完备;其教化治理能周遍者,其所制之礼也具全。执盾牌和斧钺之乐舞,非完备之乐舞,如周武王之《大武》,尽美却未尽善,不如尧舜之乐舞尽善尽美,因为武王之功业尚小,天下未定,而至于周公才成其大功。以熟食做祭品而祭祀,非完善之礼仪,如后世将所献牛羊等祭品烹饪之后再用于祭祀,不如五帝之时用血腥之生食祭祀。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五帝所处世道不同,其乐舞不相沿袭,有所损益。夏禹、商汤、周王为三王,三王所处时代不同,其礼仪也不相因循,亦有所损益。音乐之道,在于与众人之所喜好相同,而非只与世俗之所喜好相同,若音乐只求与世俗之喜好相同则流于纵欲而无节制,无节制则必生忧患。礼仪之道,关系到天下所有人,不可只为一部分人而制礼,若粗劣而不完备,则会有所懈怠放纵。要达到音乐之道敦厚而无忧患,礼仪完备而不懈怠放纵,大概只有伟大之圣人有此德能。此节言行王道之君一定要制礼作乐,而礼乐应当渐渐完备。】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於乐,义近於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在人之上,地在人之下,天地之间的万物所处之地及其形状各不相同,因此,效法天地而确定人伦尊卑上下,并使万物各得其宜,礼制于是形成而通行。万物流动不止,各自依照本性而变化,各依其类而聚会在一起,因此,效法万物虽不同而能和谐相处,音乐于是创作而产生。春季,万物发生;夏季,万物成长。这是天地之仁的显现。秋季,万物生机收敛;冬季,万物生机藏养。这是天第之义的显现。仁之意为仁爱,而乐之用在于和谐,因此,仁接近于乐。义之意为分别宜与不宜,而礼之用在于节制,因此,义接近于礼。乐之本体敦厚而和谐,因循圣人之神气而顺从天道,调和其气。礼之本体在于分别宜与不宜,按照贤人之魂的所作所为而顺从地道。因此圣人创作音乐以顺应天道,制订礼仪以配合地道。礼乐显明而完备,天地之事因此而各得其利。此节言礼乐与天地相配合,各有其用,而使天地之事各得其宜。】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巳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天在人之上,令人尊敬;地在人之下,令人亲近。效法天地之位序,因而推导出人间君臣之位序。然而,须知经文皆从正道而言,亦即君主必须遵循天道而行,方可令人尊敬;臣子必须遵循地道而行,方可令人亲近。从大地而言,水泽湖泊卑下而安于下,高山丘陵高耸而安于上。效法大地之上的山泽之位序,因而推导出人间贵贱之位序。亦即不肖者当在卑下之位,贤德者当在高上之位。阴阳皆不妄动,而各依其性,如雷与风,雷动于春夏而生发万物,风行于四时而散播万物,各遵其性则风调雨顺;阴之性柔而静,随阳而动,不自作主张;阳之性刚而动,以正道率阴;万物以小为阴,如春生秋凋之草木、夏生冬伏之昆虫,随四季而变化;万物以大为阳,如不随四季而凋谢、死生之草木昆虫。参照万物大小之理,因而可知小大之别,如大人、君子坚守道义而不随波逐流,小人则见利忘义,所以,当以君子之风吹拂天下,而使小人向风而服。物生而能动者为方,如禽兽虫鱼之类,因其种类相同而相聚,犹如水向下流而汇聚;物生而不能动者为物,如花草树木之类,在其地而繁衍成各自之群,犹如火性炎上而渐渐分散。因为方与物不同,因此,其生之习性与命之长短各不相同。参照行虫与静物之不同,而分别待之,使之各自生息,而不可强求相同。日月在天而有光耀,有行迹,因此而有象。万物在地而有形貌,有状态,因此而有形。因为效法参照天地日月以及万物之形与象而制订礼仪,所以,礼仪是天地之区别的体现。此节言礼仪来自效法天地之不同。】






地气上齐(ji1通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大地在人之下,而其气上升;上天在人之上,而其气下降。如此,才有天地之气交合。天地之气交合,是天气动于先,而地气应于后,因此,乐效法于此,而重在以心性而合于外物之性。阴气与阳气相交而相融,天气与地气相感而相动。乐效法于此,心性如阳气天气,音乐如阴气地气,相互影响而期于合融。天地阴阳之气交融而万物发生,必须有雷霆震动而开始,再有风雨吹拂滋润而成长。乐效法于此,心性在人人之身而显现于外,好比雷霆本是藏于地下之阳气而上升于天,当其上升之时,破大地之阻隔,犹如去除私欲而回归心性;音乐由乐器而发,若万物初生而需要风雨吹拂滋润,然后能像万物成长一样,使心性得以显现。万物生长敛藏,必与四季相应,而不可逆乱季节而妄动;又必有日月以使之明、使之暖,而后成就其生长敛藏。如此,然后万物各自依其性而自成。乐效法于此,要顺应阴阳之道而且能节制,而不应放纵情感欲望。如此说来,乐乃是效法天地和合之道而来。此节言乐之道效法天地交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天地化育万物,如果不合时序,万物不能生。勉强而生,则弊端无穷。男女之职分杂乱无别,则家国天下之混乱由此而形成。老不得其养,又不得其育,夫妇不得其和谐。圣人作乐,因人之心性而随时调谐,是效法天之情。圣人制礼,使男女、贤不肖各得其位,是效法地之情。此节明天地之行不合时序,由于人间礼乐不得其当。人之所行,关乎天地。】






及夫(fu2)礼乐之极乎天而蟠(pan2)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礼因效法天地之高下分别而成,所以,礼至于最高处,可上达于天,至于最卑处,可下通于地,而天地间有礼,则人类、万物各得其序;乐因效法天地之交合,如地之在下而其气上行,天之在上而天气下降,乐至于最妙处,可与天地合其德,而天地间有乐,则人类、万物和谐共生。万物之性,阳动而阴静,合于礼,则动静各得其宜;阴阳虽分,而又相交相融,合于乐,则阴阳融洽而和谐。礼乐既可上达于天,下达于地,因此,可以祭祀鬼神;祭祀鬼神,则可与鬼神相通。高远是指日月星三光,深厚是指山川地貌。礼乐畅行于天地间,则日月星也应之而光明,山川大地也应之而祥瑞。对此,人有不相信者,但是,天地之道不会因为有人不信而改变。此节言礼乐之效极大。】






乐(yue4)著(zhuo2)大(tai4)始,而礼居成物。著(zhu4)不息者,天也。著(zhu4)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乐像天一样,处于万物初始之位。天生人类以及万物,生机来源于天。乐象天而能使人心性灵动。礼像地一样,处于秉承天气而成就万物之位。礼象地而使人修养而至于成功。显现万物生生不息之性者,在天。乐效法天,因此动而不息,使人修养不断提升。显现万物静定养成之功者,在地。礼效法地,因此静而成物,使人人能各地其位序。在天地之间,有动者,有静者。动者如动物、日月、雷风之类;静者如植物、山陵之类。乐之性动,而使人趋于静;礼之性动,而使人趋于动。一动一静,而使天下和谐有序。因此,圣人并言礼乐。此节言礼乐须并行不离而不可或缺。】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kui2)始制乐以赏诸侯。



【当初,帝舜制作了有五根弦的琴,用它奏乐而歌唱《南风》一诗。当时的琴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弦,没有文武二弦。最早制作琴的,并非帝舜。《南风》是诗名,原诗已经不详。南风对应夏季之风,是使万物成长之风,孝子歌唱此诗以表达对父母生长之恩的感激之情。帝舜的主管音乐的典乐官夔开始制作乐曲,用来答赏各国诸侯。其实,夔也并非最早开始制作乐曲的,但是,从夔开始,开始用琴曲配合《南风》,想要使帝舜与各诸侯国的国君共享此乐,更想使天下都能行帝舜之道。此节言圣人制乐以赏诸侯,并以此风化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天子之为乐(wei2yue4)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hang2)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



【因此,天子制作乐舞的目的,是为了答赏诸侯之中的有德之君,而不是为了使诸侯追求享乐、放纵欲望。德行深厚,教化能使人尊崇,而且五穀能够丰足,然后可以用乐舞给以答赏。这也就意味着君主之德行不够,或者教化不行,或者百姓生活困苦,则乐舞的等级就要降低,甚至不能有乐舞。所以,百姓过于劳苦的时候,因为人数稀少而显得地方宽广,所以,乐舞的行列距离就会显得比较远;百姓生活安逸的时候,因为人数较多而显得地方狭窄,所以,乐舞的行列距离就会显得比较近。此节言诸侯之乐舞以百姓安宁为前提。】






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因此,观察乐舞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君主的德行,因为乐舞是用来表现德行的。听到君主的谥号,就可以知道其品行,因为谥号是根据君主的品行确定的。】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shao2)》,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yue4)尽矣。



【黄帝所作的乐章名为《大卷(quan2)》,又名《云门》,帝尧对此加以增修而用之,名为《大章》,是帝尧之德行显明于天下。《咸池》也是黄帝所作,帝尧对此加以增修而用之,周朝称之为《大咸》,意思是“全施”,表明黄帝之德行能够普照于天下。帝舜所作的乐舞名为《韶》,亦称《大韶》,“韶”是“继承”的意思,即继承帝尧之德。夏禹所作的乐舞名为《夏》,又称《大夏》,意思是说夏禹能够光大尧舜之德。殷商之乐舞名为《大濩(hu4)》,周朝的乐舞名为《大武》,两者的涵义都是指能竭诚而尽其人事。《大濩》,意味着保护百姓;《大武》,意味着救民于水火。在夏朝以前,都是凭借文德而拥有天下,但是,殷商和周朝都是凭借武功为民除残伐暴,保全生民,因此说是能竭尽人事。此节专论黄帝、尧、舜、夏、商、周六代之乐舞。】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天地之道,如果寒暑不合时序,就会有疾病;如果风雨无节律,就会有人受饥饿。教化,对庶民来说,就好比天气的寒暑,教化不合时序,就会对时世有伤害。政事,对庶民来说,就好比天地之风雨,政事无节制,就不会有功效。如此说来,先王制作并重视乐舞,是把音乐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音乐能善,庶民之言行就能顺应君主之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夫(fu2)豢豕(huan4shi3)为(wei2)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yue4)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chuo4通辍)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le4)之。哀乐(le4)之分(fen4),皆以礼终。乐(yue4也者,圣人之所乐(le4)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用五穀饲养猪狗叫做豢养,用五穀制作酒浆,不是用来制造祸患,但是,诉讼案件却因此而更频繁了,这就是说酒的流行会产生祸患。本来,圣人教人养猪、造酒是为了祭祀和养贤得之人,但是,小人却因为饮酒不知节制而导致诉讼案件,因此,先王为此而制订饮酒之礼。按士饮酒之礼,即使献酒一次,就要使宾主多次相拜,所以,终日饮酒而不会醉。先王的目的就是用来防备饮酒所引发的祸患。因此,酒浆和食物,是用来合聚大家而共同快乐。音乐,是用来体现德行并且培养德行的。礼仪,是用来防止人们纵欲的。因此,先王有大事,一定要有礼仪来表现悲哀之情。有大福,一定要有礼来使人表现出快乐之情。悲哀之情与快乐之情的分寸,都是用礼来加以节制。音乐,是圣人所追求的快乐,而且可以使民心向善。音乐能感人至深,能够移风易俗,因此,先王设立乐官而以音乐行教化。】






夫民有血气心知(zhi4)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jiao4shai4)之音作,而民思忧。啴(chan3)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fen4通愤)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jing4)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hao3)、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pi4)、邪散(san3)、狄(di2)成、涤(di2)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庶民也有血、气、心、智之性。此非本性,而是本性与习性的混合体。庶民没有悲哀、快乐、喜悦、愤怒之常性,亦即不知节制,所以,庶民遇到不同的外事外物感应,便会有不同的感动,然后形成各种心术。有善事相感,则有善声;有恶事相感,则有恶声。关键在于用婶婶事物去感应庶民。所谓心术,是指人心显现于情感之小道。感于善事、恶事之后,心声便随之而显现为不同的情感。因此,君主用志向卑微、节奏急促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忧苦之思虑;用宽舒而谐和、缓慢而平易、德高而义丰、简略而有节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安乐之情;用粗犷而威武、尚武而奋发、手舞而足蹈、声宏而气壮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刚毅之情;用清廉而质直、刚劲而端正、庄严而诚正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肃敬之情;用宽容而舒展、敦厚而圆润、顺道而致成、音和而动谐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慈爱之情;用流荡而偏僻、邪恶而散乱、疾速而曲折、突止而僭礼之音作用于庶民,庶民便会有淫乱之情。此节言庶民之心会因所感不同而生情,君主用不同的音乐作用于庶民,便会使庶民有不同的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ji1)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dao3)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san4,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she4),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xeng3)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cheng4),比(bi4)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xian4)於乐(yue4),故曰:“乐(yue4)观其深矣。”



【因此,先王依据人之真情本性,考察如何能使人情符合法度与数理,制订出礼义,合和阴阳之生气,引导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使之畅行,使庶民感阳气而不使阳气散失,感阴气而不使阴气闭塞,有刚健之气而不至于暴怒,有阴柔之气而不至于恐惧。阴阳刚柔四种气通畅而且交融于内心,然后抒发作用于言行,使四者各自安于其位,不至于互相侵犯。有此前提之后,确立学问之等差,根据各自的等级加以教化,进一步学习音乐之节奏,仔细辨识五音之间的关系而使之协调相应,借此以使人以道德仁厚为准则,使大小乐器之音声都能符合六律,使终于羽而始于宫的五声都能符合次序,并使人能效法五声之宫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的等级而行事,以便使得亲属、贵贱、长幼、男女之条理,均能从音乐之声得以显现。所以说:“音乐之道,人们可以从其中观察感悟,更能增加其博大与深厚之道理。”此节言先王依据人之性情而作乐,并以乐道行教化。】






土敝bi4)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sui4),世乱则礼慝(te4)而乐(yue4)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le4)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mian3)以忘本。广则容奸,狭(qia4)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土地得不到休息而败坏,则草木不能生长;水被频繁干扰,则鱼鳖难以长大;阴阳之气衰乱,则万物难以生成;世道混乱,则上下无序而男女无节。因此,男女相爱而至于不幸哭泣,是哀苦之声,男女相悦而歌舞于市井之中,是失去庄重之态;不分昼夜甚至昼夜颠倒地寻欢作乐,是心不得安宁;群聚而放纵欲望于家庭之中,是轻慢而无节制;纵欲酗酒而至于相互侵害,是沉湎于欲望而忘记根本。音声宽缓,多有奸恶纵欲之声;音声急促,常使人有追求情欲之念。引动人之通畅有节之气而使之混乱,从而导致平易中和之德被毁灭。因此,君子对这样的音声弃而不用。此节言音声不正之害。】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yue4)兴(xing1)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ying4)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he4)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bi3)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yu4)慝(te4)礼,不接心术;惰(duo4)慢邪辟(pi4)之气,不设於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zhi4)、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凡是奸邪之声动人,就会有奸邪之气与之相应而生。奸邪之气一旦显现,就会有放荡之音乐产生。以正气之声感人,就会有和顺之气与之相应而生。和顺之气能够显现,就能有平和之音乐产生。有奸邪之声或正气之声倡导于前,就会有奸邪之气或和顺之气相应于后。所倡导的是善则有善与之相应,所倡导的是恶则有恶与之相应。悖礼而邪僻或曲折而正直,各自归其类,就能使万物之理各按其类而相感动。因此,君子除去淫若之情理而返归于真情,以此调和其正善之志气;使自己受其正善之类的感应,以成就其正善之行。奸邪之声和淫乱之色,君子不听不看;纵欲之乐与乱序之礼,君子不存于心;懈怠傲慢和奸邪不正之气,君子不使之行于自身。君子使耳、目、鼻、口、心智、全身都能依从和顺正善之气,从而使其行为合于义理。此节言音声有奸邪与正善之别,君子感其正善而听其正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gan1)戚,饰以羽旄(mao2),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zhu4)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xuan2)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he4)清浊,迭相(xiang1)为(wei2)经。故乐(yue4)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然后用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加以文饰;用盾牌和斧钺做舞蹈之道具,用羽毛装饰道具,用箫作为配合的乐器。用雅正的音乐,可以发动内心那种极高极妙的道德之光,迎来神明;可以发动四季的祥和之气,使阴阳能顺利而有序;可以借此使万物的道理能够显明,使风调雨顺、寒暑有时,万物各得其所。因此,人的歌曲,像天一样清明;钟鼓铿锵,像地一样广大;终于羽音、始于宫音,像四季循环一样有终有始;舞者的动作,像风雨一样往来回环。雅正的音乐,其五音就像五行的颜色,相互交错排列而不混乱;其乐音就像八方之风按十二月之律一样,与八节相应而不行奸邪之道;其乐曲就像昼夜一百刻的时间内明暗有时一样,不失其正。十二月律,互为宫音、羽音而相互成就;五行宫商,交错排列而相互为终始。从蕤宾至应钟为长声清音,从黄钟至中吕为短声浊音,而十二月律之中,先发声的叫做唱,后应声的叫做和;十二月之律,可以交互为宫音,以此而定乐调。因此,雅正的音乐能风行,从而尊卑亲束能清楚而和美;人听之,则能使人耳目清明、血气和平,改变恶劣风气,革除昏乱的习俗,天下也因此而得以安宁。前节讲君子要屏除奸邪之声而倡导正直之声;此节讲雅正的音乐,其功用在于移风易俗而使天下安宁。】






故曰:乐(yue4)者,乐(le4)也。君子乐(le4)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所以说:音乐的作用在于快乐。君子所快乐的是得以符合仁义,能合仁义之道便认为是快乐的事情;小人所快乐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能满足邪淫之欲便认为是快乐的事情。如果君子在上位,得到社会的敬重,必然能用仁义之道制约邪淫之欲,社会也因此而能得到正道的快乐却不至于昏乱;如果小人当权,必然放纵自己的邪淫之欲,用邪淫之欲诱惑众人,从而使众人忘记仁义之道,社会也因此而被迷惑却不可能有切实的快乐。由内心而发,内外一致的快乐,是切实的快乐;依赖于外物而发,凭借邪淫之欲的满足而得到的快乐,最终会有越来越多的烦恼甚至灾祸。此节讲音乐的作用在于快乐,但君子和小人的快乐不同,其作用也因此而相反。】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yue4)以成其教。乐(yue4)行而民乡(xiang4)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因此,君子克制淫欲之情,而和谐自身的道德仁义之志;推行雅正的音乐,而成就政治教化之功。当君主推行雅正音乐的时候,然后庶民渐趋于仁义之道,能够据此而观察君主之德行。品德,是人的本性之显现。音乐,是品德的光华。德在人的本心之中,本性在本心之中。雅正的音乐由内心而发出来,通过声音而显现于外。无乐器则无法成为音乐,金石丝竹是演奏音乐的乐器。诗篇,是用来表达修身治国之志的。歌唱,是吟咏之声。舞蹈,是情感震动的体现。诗中之志、歌中之声、舞蹈动作,这三者都是发自内心,然后才用乐器表达出来。先有心而后能确定符合仁义的志向,先有志向而后能确定雅正的乐声,先有乐声而后能确定典雅的舞容。舞蹈阵容根据音乐之声确定,音乐之声根据志向确定,志向根据内心而确定。乐声需要符合五音,舞容需要符合乐声的节奏,然后才能成为音乐舞蹈。因此,内心的志向远大、思虑深远,此为情深;通过言语而把内心之情而显现出来,此为文明。志向情意积蓄在内心之中,此为气盛,因为气盛,所以“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内心的志气盛大,就能感动外物,因此而有变化神通,因为能变化神通,所以能“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因为所思所想的是善事,时日既久,则内心日渐和顺,所发的声音也就自然英姿勃发而显现于外。如果日常所听的是奸恶之声,内心所积聚的便会是悖逆之情,从而所发出的也会是淫邪的声音。心存邪恶必然会有邪恶之声音,心存善正必然会有善正之声音,因此,只有音乐是没有虚伪的。此节讲君子重在践行,善于用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8: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乐(yue4)者,心之动也。声者,乐(yue4)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le4)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xian4)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le4)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xian4)而义立,乐(yue4)终而德尊,君子以好(hao4)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yue4)为(wei2)大焉。



【因为人的内心有所动,心动而后表现为声音,声音交错排列而成为音乐,所以说“乐者,心之动也”。音乐本来就没有形体,有声音而后可以使人听闻,所以说“声者,乐之象也”。声,本来没有曲折变化,有了修饰之后才呈现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所以说“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从三者的关系来说,君子重在以雅正的音乐动其心,而远离、放弃郑卫之声;君子所感到快乐的是雅正音乐所带来的内心和谐宁静,而不是被外在欲望所左右;君子重视音乐舞蹈的那种和谐而曲折的变化,而不是崇奇尚异和奇技淫巧。因此,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在乐舞之前,一定要先遵循礼仪而走动三步,以此表示乐舞的节奏步骤,此为“三步以见方”。所谓“再始以著往”,是与武王伐纣之事相应的。当初,武王在周文王去世之后服丧三年,除丧之后,曾经与多路诸侯聚会在盟津之上,但是,因为天运还不到伐纣的时候,所以回师二年之后,才奉天之命、顺天之运,讨伐商纣。体现在乐舞之中,就是《大武》乐舞每首曲子结束,而下一首曲子开始的时候,都与刚刚开始的时候一样。刚开始时的第一首曲子,象征武王十一年的时候聚兵于盟津;乐舞再度开始,象征回师二年之后的第十三年再次出师。其中也有遵奉天命而绝不穷兵黩武的道理。所谓“复乱以饬归”,从乐舞的表现来说,在舞曲结束时,舞者听到鸣铙之后,各自回归自己的位置而使一切恢复安宁平和;从所对应的史实来说,象征武王伐纣之后,凯旋而归,然后致力于使天下安宁。所谓“奋疾而不拔”,是指舞者举止敏捷迅速,但是又必须符合节拍。所谓“极幽而不隐”,是指歌者坐立着唱歌而没有任何动作,却又有幽雅的歌声。人们乐于实现志向,为了实现志向,常常违背道理,或许是为了达到善的目的而采用不善的手段或方式;但是,周武王却惟独能够乐于实现志向,又能不违背和厌恶仁义之道,虽然并非所有的言行都能符合仁义之道,但是,能够一直用道德仁义自我约束。周武王能够完全具备仁义之道,以天下之利为利而不以自身私利为利,更不放纵自身的情感和欲望。因此,周武王真情流露于乐舞之中,而仁义之道得以确立于伐纣之举。听闻和观看完武王伐纣的乐舞,便可以知道武王的道德之尊崇盛大。君子听闻和观看《大武》乐舞,可以因此而能学习武王之德,从而能够向善;小人听闻和观看《大武》乐舞,可以因此而能反思自身的过错,从而能够改错。所以说要使百姓生活安宁,以音乐的教化之道最为重大。此章以周武王的《大武》乐舞为例,讲乐舞的义理,以及如何与声音相应之事。】






乐(yue4)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yue4),乐(le4)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yue4)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音乐一出而不会返回,进入人的耳目就好比是只有施与,而无须任何回报。礼仪则有来必有往,有来无往和往而不来,都不符合礼,所以,受人之礼一定要有回报。周武王在文王的仁德基础上,用武功而使百姓脱离水火,可以说武王的武功是武王的百姓得以生存的原因,所以,武王的乐舞以《大武》为名,此即“乐其所自生”。文王得民心,来自仁义;武王伐纣而得天下,来自武功。仁义无须报答,武功也无须报答;《大武》以《武》为名,不是为了报答武功,只是乐于武功之所施而已。所以说,乐舞就是乐其所受的施与。王者制订礼仪,一定要追念自己的始祖,比如,周朝以后稷为始祖,因此,周礼追念祭祀后稷,以此来报答创立王道大业的祖先。所以说,礼仪是具有报答意义的。乐舞所要彰显的是德,不望他人回报;礼仪所重视的是,报答他人对自己的恩情,此为报情;子孙报答他的祖先,此为反始。此节讲礼乐的区别在于,乐舞的精神在于施与,礼仪的精神在于报答。】






所谓大辂(lu4)者,天子之车也。龙旂(qi2)九旒(liu2),天子之旌(jing1)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按照礼的规定,君臣的尊卑和亲疏不同,所规定的车也就不同。天子、上公、天子的同姓的侯伯乘坐的车金辂,天子的异姓侯伯乘坐的车叫做象辂,四周的卫护国国君乘坐的车叫做革辂,蕃属的邦国国君乘坐的车叫做木辂。因为他们乘坐什么样的车,都是由天子所赐,因此,以上各种车子统称为大辂。旂是用于发号施令的旗,上面绘有交错的龙,挂有众多的铃铛,下面还有悬垂的饰物。旒就是旂下面所悬垂的饰物。上公之旂与九旒,侯伯之旂有七旒,子男之旂有五旒,这些旂都由天子规定并授予,因此,可以统称为天子之旂。天子用于占卜的龟甲,用青黑色画出边缘。对于天子来说,各国诸侯是守疆土之臣,由天子所分封,诸侯朝见天子,并把土地所产之物奉献给天子,天子则以牛群、羊群赏赠给诸侯,是以礼报答诸侯。此节讲礼仪如何体现报答的精神,此节不再讲乐舞的施与精神,因为这个道理是人们容易知道的,不需要多讲。】






乐(yue4)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因为乐舞发自内心的真情,人们听过之后则自然欢跃,所以是情感之中不可改变的。礼效法天地之序,体现天地之道,人们按礼行事,则有恭敬端正之貌,这里所说理是来自大道的理,这样的理是不可改变的。音乐统领人们趋向于相亲而和同,礼仪可以使人辨别贵贱而分别异同。礼乐所表达的义理,包含并统摄着人情。此节讲礼乐是永恒不变的人情和道理。】
发表于 2010-12-18 0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門澹泊版的版規是只能用繁體字(正體字),樓主趕緊改一下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穷本知变,乐(yue4)之情也。著(zhu4)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fu4)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jiang4xing1)上下之神,而凝(ning2)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所谓穷本,是说乐舞是从人心而出的,乐舞之本便是人心。人心是悲哀的,乐舞也就会表现为悲哀之情;人心是快乐的,乐舞就会表现为快乐之情。所谓知变,是说知道什么可变和什么不可变。内心善则乐舞能善,如果内心不善则乐舞不可能变为善。能够乐舞之本在人心,通过乐舞而能知道人心的变化,这是说乐舞是人情的直接体现。如果人的内心虚伪奸诈,外貌就会傲慢狠毒,通过礼仪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使人的诚信显明,去掉虚伪奸诈,这是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存在依傍并效法地道,使尊卑有序;乐舞的产生依傍并效法天道,使远近和合。因此说“偩天地之情”。礼乐出于人心,当人心无私无欲的时候,可以与神明相通,因此说“达神明之德”。礼效法天地之序,乐舞效法天地之和,可以说与天地相合,所以,用礼乐进行祭祀的时候,可以请天神下降、地鬼上升而与之相通,因此说“降兴上下之神”。万物有大有小,此即“精粗之体”;礼的精神在于使万物各得其位,此是“是”的意思,亦即“正”;乐的精神在于使万物各自成就,此是“凝”的意思。因此说“凝是精粗之体”。礼确定君臣、父子之序,乐遵循宫商五音之节,有礼乐则能使君臣父子有序而和谐,因此说“领父子君臣之节”,亦即使父子君臣有条理而和平。此节进一步讲礼乐之义,阐明父子君臣之节。】






是故大人举礼乐(yue4),则天地将为(wei4)昭焉。天地(xi1)合,阴阳相得,煦妪(xu4yu4)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gou1)萌达,羽翼奋,角觡(jiao3ge2)生,蛰(zhe2)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yu4),胎生者不殰(du2),而卵生者不殈(xu4),则乐(yue4)之道归焉耳。



【因此,从政为官的君子能全心全意推行礼乐教化,那么,天地的好生之德可以昭明于天下。天之气在上而行于下,地之气在下而升于上,此是天地交感之意,也是乐舞精神的体现,乐舞可以感动天地之气,而使天气下行而使地气上行,所以叫做“天地合”。天地之气通过阴阳而得以体现,阴阳之气和谐交泰,叫做“阴阳相得”。妪在此是指天之本体覆翼万物的作用,煦在此是指天之气息生育万物的作用。天地相应,阴阳和谐,然后能够草木茂盛,使屈曲而生的萌芽能够伸张壮大,使有羽翼的飞禽能够奋动翅膀而飞翔,使有骨角的走兽能够生长繁衍,使蛰伏在地下的百虫能够在应该显身的时候显身、在应该复苏的时候复苏,使有羽翅的鸟类能够安宁地孵化新生命,使有毛皮的兽类能够适时地孕育新生命,使胎生的生物能不从内部溃烂败坏,使卵生的生物能不在外部崩裂溃毁,那么,乐舞之道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节讲从政为官的君子能全心全意推行礼乐教化的意义,但所重视的是乐的功用。】






乐((yue4)者,非谓黄钟、大吕、弦(xian2)歌、干(gan1)扬也,乐(yue4)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pu1)筵(yan2)席,陈尊俎(zu3),列笾(bian1)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yue4)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xian2)。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sang1)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xing4)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乐舞,并非就是仅仅指有黄钟、大吕之类的乐器,不仅仅是指歌曲音乐,也不仅仅是指乐舞所用的道具,这些都只是乐舞的末节,而不是乐舞的根本。乐舞之根本,在于君主之德行,亦即君主要能“穷本知变”。所以,使童子手举干戚而舞,铺设筵席,陈列礼器,学习如何升降进退之类作为礼仪,只是礼的末节,因此,这些不是君主之事,而是由专职人员掌管之事。专职人员中的乐师,能够明晓乐声和诗歌是否端正,只是明晓乐舞之末节,所以,处在卑下之位,面向北方而演奏琴瑟。专职人员中的宗祝,能够明晓宗庙祭祀之礼是否端正,只是明晓礼仪之末节,所以处在卑下之位,在尊贵的尸主(祭祀时象征被祭祀者的人)之位后面辅助以行礼仪。专职人员中的商祝,能够明晓丧礼是否端正,只是明晓死丧摈相之礼的末节,所以处在卑下之位,位居主人之后。因此,在道德上有成就的人应该在尊贵位, 在技艺上有成就的人应该在卑贱之位;在品行上有成就的人应该在上位,在事务上有成就的人应该在下位。因此,先王明晓何者为本、何者为末,因而能明晓谁应在上、谁应在下,明晓何事应在先、何事应在后,然后可以制作礼乐而使天下和谐有序。此节讲礼乐各有其根本,君子必须能辨明本末,区别上下尊卑以及先后,然后才能为天下制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mian3)而听古乐(yue4),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姓卜,名商,字子夏。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我身穿玄端礼服,头戴冕旒礼帽,而听自古相传的先王雅正之乐的时候,惟恐躺着卧着而有失恭敬;听郑国或卫国的音乐的时候,却不知道倦怠。敢问自古相传的雅正音乐能使人那样朴素而使人不贪恋,是什么原因?当今流行的音乐能使人如此婉转美妙以至于贪恋,是什么原因呢?”此节讲雅正音乐和世俗流行音乐的区别。】






子夏对曰:“今夫(fu2)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xian2pao2)笙簧,会守拊(fu3)鼓。始奏以文,复(fu2)乱以武。治乱以相(xiang4),讯疾以雅。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子夏回答说:“如今所说的自古相传的先王雅乐,进退整齐一致;和谐端正,情意广大;无奸邪之声;乐器虽有弦、匏、笙、簧等各种乐器,但是,但是,都要会合在一起,各守其职责,击鼓之后才开始演奏。刚开始奏乐的时候,先击鼓以示警戒,此为“始奏以文”。所谓“文”,是指击鼓。乐舞结束之后,击铙而退,此为“复乱以武”。所谓“乱”,是指乐舞结束;所谓“武”,是指击铙。乐舞的治理要用相这种乐器来调节,所谓“相”,也叫做“拊”或者“糠”,这种乐器用皮革做成袋子,其中装着糠。乐舞的缓急节奏,用雅这种乐器来加以节制。所谓“雅”,是用羊皮做成,长五尺六寸,其形状像漆筒,中间装有槌子。君子就在这个过程中讲说乐舞之义理,在这个过程中阐释自古相传的乐舞之道,君子以自古相传的乐舞为门径,修养自身之德,以此而推及于齐家,终至于使天下平定。这就是先王雅乐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方法。此节讲先王之乐的正体。”】






“今夫(fu2)新乐(yue4),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zhu1)儒,獶(nao2)杂子女,不知父子。乐(yue4)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此是子夏继续说的话。如今人么年所说的新乐舞,哥者俯身曲背,队列参差不齐,舞者进退不一;追求声调奇特怪异,诱发人的情感欲望而使之像洪水一样泛滥,因而使人之正气好像被盗受窃,更不能使人的心志和平广大;挑动人们的本能,迎合人们的欲望,使人们陷溺于其中而不知道节制,无法禁止,乐舞开始而不击鼓,乐舞结束也不击铙;歌者舞者如戏子,装腔作势而插科打诨,无真心诚意,只有名利戏耍之心,而且男女相混杂像猕猴一样,不知有父子尊卑。乐舞结束,因为始终邪辟,所以没有什么义理可言;因为与古乐之道相违背,所以也不能阐释自古相传的乐舞之道。这就是所谓的新乐舞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方法。此节讲所谓新乐的情况,所谓新乐,实际上是荒淫放荡的乐舞。】






“今君之所问者乐(yue4)也,所好(hao4)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



【子夏接着说:“如今君主所询问的是乐舞之事,但是,君主所爱好的却只是五音的享乐而已。乐舞和音声是相接近的,但是并不相同。”魏文侯于是要询问乐舞与音声的区别。子夏的意思是,魏文侯知音而不知乐,是把先王的雅乐和所谓的新乐都当做乐,却不知道音与乐的区别,更不知道先王雅乐和所谓新乐的区别。所谓的音,是铿锵的声调组合;所谓新乐,只是淫荡之声、组音之曲而已,算不得是乐。所谓的乐,是完全符合律吕的五音妙合,而且合乎道德而且声音和谐,这才是乐。虽然说先王雅乐和所谓新乐都有音声律吕,看起来很相近,但是,乐须德正声和,音则心邪声乱,两者相背,所以其根本不同。此节点明魏文侯所喜好的乐与音不同。】






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dang4),民有德而五穀(gu3)昌,疾疢(chen4)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bi3)。俾于文王,其德靡(mi3)悔。既受帝祉(zhi3),施(yi4)于孙子。’此之谓也。



【子夏回答魏文侯说:“古代的时候,天地之气顺畅,因而四季不失其时;庶民有德,因而五谷丰登;疾病灾患不兴,因而没有妖魔之气。在此情况下,圣人出现,设定父子君臣的职责和本分,因而有了‘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这六纪,还有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六纪和三纲端正之后,天下才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安定。天下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安定,然后使六律端正,使五声调和,伴随琴瑟之乐而歌唱《诗经·颂》,这是有道德的音乐,有道德的音乐才能叫做音乐。《诗经·大雅·皇矣》中说:‘德正声和为德音,其德照来临四方民。勤劳无私惠及人,可做师长可做君。王季君临此大国,顺应天道惟善心。王季若与文王比,其德亦称无悔恨。王季既受天福祉,福德延及其子孙。’所说明的就是有德之人必有有德之音。”此节讲何谓先王雅乐。】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子夏点明,如今魏文侯所喜好的所谓的音乐,不是雅正的音乐,或许只是因为沉溺于这样的淫荡之音而不知为何如此而已。子夏身为臣子,不敢指斥君主,否则便是违背礼义,所以用不敢肯定的语气说出来。其实,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就不知道雅乐的意义,因而会随从世俗而不知不觉地追求放纵情欲的音乐歌舞,而难以喜好雅乐。魏文侯想要进一步明确道理,所以问:“使人沉溺于声色欲望的音乐歌舞是如何产生的?”此节是要引出下文对使人沉溺于声色欲望的音乐歌舞的阐说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夏对曰:“郑音好(hao4)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cu4su4)烦志,齐音敖辟(ao4pi4)乔(jiao1)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子夏列举了郑、宋、卫、齐四国音乐,郑国的音乐乐于表达私通偷情等淫荡的心志,宋国的音乐追求与妻妾的声色之欲而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节奏短暂急促使人意志厌烦,齐国的音乐傲慢偏狭使人意志骄纵。这四类音乐,都有放纵于女色的内容,都属于那种使人放纵于情色而有害于德行的音乐,因此绝不用此类音乐来举行祭祀。此节是子夏为魏文侯解说“溺音”的来源。】

“《诗》云:‘肃雍和(he4)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诗经·周颂·有瞽》中说:肃敬雍和相唱和,先祖在天必聆听。肃敬,是庄重谨慎的心态;雍和,是雍容和谐的音容。有敬意,是礼的体现;能和谐,是乐的体现。礼乐两全,还有什么事不能成?这也就是先王的雅乐。此节是子夏为魏文侯阐明雅乐中敬与和的关系。】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hao4wu4)而已矣。君好(hao4)之,则臣为(wei2)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身在君主之位的人,对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之情不可不谨慎。君主喜好什么,臣子就会去做什么。在上位的人做什么,庶民就会跟着做什么。君主的喜好,影响着臣子的喜好;臣子的喜好,影响着庶民的喜好。因此,君主的好恶,涉及到如何风俗教化,所以,不能不谨慎。《诗经·大雅·板》中说:“诱导百姓甚容易。”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节讲君主的好恶关系到国家的风俗教化。】






然后圣人作为鼗(tao2)、鼓、椌(qiang1)、楬(jie1)、埙(xun1)、篪(chi2)。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qing4)、竽(yu2)、瑟以和(he4)之,干(gan1)、戚、旄(mao2)、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chou2)、酳(yin4)、酢(zuo4)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圣人制作了鼗、鼓、椌、楬、埙、篪六种乐器。鼗,是一种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椌,一名柷(zhu4),是一种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楬,一名敔(yu3),又写作圉(yu3),是一种打击乐器,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篪是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用这六种乐器是乐器之本,因为它们所发出的音声质朴,所以能演奏出符合道德的音律,引导人们提升道德修养。然后,用锺、磬、竽、瑟四种乐器与这六种乐器相应和。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竽是一种吹奏乐器,像笙,有三十六簧。因为这四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声华美,所以用来辅助质朴之声,使音声能够文质彬彬。用干、戚、旄、狄作为舞蹈的道具。干是盾牌形状的道具。戚是斧子形状的道具。旄是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狄也写作“翟(di2)”,是乐舞所用的雉羽。这是说,有了音声质朴的乐器为主,又有音声华美的乐器伴奏,再用舞蹈加以展现。这种乐舞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用来在先王的宗庙之中举行祭祀,是举行祭祀的雅正乐舞,而郑、宋、齐、卫的乐舞不应该用于祭祀。这种乐舞可以用来在宗庙之中接纳宾客。献指宾客向主人献礼,酬指主人用酒敬宾客,酳指吃过东西之后用酒漱口,酢指宾客用酒回敬主人。在接纳宾客的过程中,都有乐舞。这种乐舞可以用来在朝廷上分别尊卑贵贱,而使各级官员各得其宜。比如,天子用八佾乐舞,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这种乐舞还可以用来喻示后世之人而使之有尊卑长幼之序。雅正的乐舞,是德行的体现,后世子孙听视这样雅正的乐舞,可以使后世子孙重视德行,从而知晓尊卑有序而能敬,父子、夫妇、兄弟虽有分别而能和睦。此节讲圣人制作乐器而演奏合于道德的雅正乐舞,是为了给后世做典范。】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声铿(keng1),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罄](qing4),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yu2)、笙、箫、管之声,则思畜(xu4)聚之臣。鼓鼙(pi2)之声讙(huan1),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钟所发出的音声,铿锵有力,坚定而刚健;因为铿锵有力,所以用来发号施令,使号令具有威力。号令是确立标准而警告众人的,可以振作众人之气势,使众人之气势充盈;气势充盈则可以使军士勇敢无畏,勇武之事可以由此而振兴。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思想求得勇武之臣。玉石所发出的音声,清脆而醇和;清脆醇和的音声,可以使节奏分明清晰;节奏分明清晰,可以使听者知道谨守节操而明义;能谨守节操而明义,则可以宁死而守节。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思想求得能够为镇守国家疆土而不惜一死的大臣。丝所发出的音声,哀怨婉转;哀怨婉转的音声,可以使人知道廉洁守分;廉洁守分,可以确定志向而矢志不移。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以丝为弦的琴瑟之声,就会思想求得志高明义的臣子。竹所发出的音声,有聚揽会合的特点;聚揽会合,可以使人产生会合积聚的作用;会合积聚,可以用来聚集众人。其中的笙,是把竹管插在匏瓜之中,而用以发声的是其中的竹管,所以,仍属于竹乐器。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用竹做材料而做成的竽、笙、箫、管之声,就会思想求得能够蓄积财富的臣子。鼓鼙所发出的音声,令人欢欣鼓舞;欢欣鼓舞的音声,可以使人心意振作;心意振作,可以使众人勇猛向前。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思想求得可以作为将帅的臣子。钟、磬、丝、竹、鼓这五类乐器,所发出的音声各不相同,对人的影响就不同;受到不同的影响,就会想到不同的事情。此节将乐器之声各自不同,懂得音乐之情的君子,听到不同的乐器之声,就会思想不同的人与事。】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子夏继续说:君子要听音乐,并非只是听其铿锵悦耳之声,一方面是要培养雅正的志趣,另一方面是选择与自身的志趣相符合的音乐,所以说是音乐与君子相合和。此节是对以上五类乐器之作用的总结,又点明君子听乐的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宾牟贾(mou2gu3)侍坐於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yue4),曰:“夫(fu2)《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

【宾牟贾,姓宾牟,名贾。所谓“侍坐于孔子”,是说与孔子在一起而侍奉孔子。孔子和他说话,说到了乐舞之道。孔子说:“西周的《武》乐舞之中,在起舞之前,击鼓警戒众人的时间那么长久,是什么原因呢?”宾牟贾回答说:“是因为当时武王担忧不能得到士卒、民众的拥戴。”战争,是否合天道、是否合民意、是否得到士卒拥戴,是首要问题,此说周武王为此而担忧,并非没有合天道、合民意、得士卒拥戴,而是慎之又慎,而不敢对兴兵伐纣掉以轻心。此节讲宾牟贾对《武》舞前之乐时间很长久的解释。】






“咏叹之,淫液(yi4)之,何也?”对曰:“恐不逮(dai4)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zao3),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xuan1)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孔子问:“在起舞之前,有歌者长声吟咏赞叹,就像久雨浸润一样迟缓,是什么原因呢?”宾牟贾回答说:“因为以此象征武王伐纣的时候,惟恐诸侯不能前来共举仁义之师,从而贻误伐纣之战事。”合天道、合民意、得士卒拥戴是必须的,若不得天下诸侯同心协力,也难以成就伐纣大业。当时,文王和武王之时,天下诸侯已有三分之二归附于周,武王惟恐诸侯不来,非不自信,乃是不可不谨慎。孔子问:“早在开始起舞的时候,舞者之手用力地振发、高举,舞者之足用力踏地,是什么原因呢?”宾牟贾回答说:“这是象征武王要顺应时机而进行伐纣之战事。”这个解释,不完全符合《武》之原意,但是,必须顺应时机才能举事,这是合理的。孔子问:“舞者中的武士在跪坐的时候,右膝触地,而左足伸开,是什么原因?”宾牟贾回答说:“这不是武人应有的跪坐方式。”舞者的方式之中没有跪坐,宾牟贾的回答与实际情况不符。孔子问:“所演奏的音乐之中,有贪图得到殷商权位土地和百姓之意,是什么原因呢?”宾牟贾回答说:“此非《武》这个乐舞所应该有的音乐。”武王伐纣,意在除暴政而救民于水火,是不得已而伐纣,而非贪图殷商权位土地和百姓,但是,当时有人认为武王有贪图殷商权位土地和百姓之意。孔子说:“如果不是《武》这个乐舞所应该有的音乐,那么,这是什么音乐呢?”宾牟贾回答说:“因为主管乐舞的官员失去了相传的正解。如果不是主管乐舞的官员失去了相传的正解,那么,就是武王年老而志昏,真的有贪图殷商权位土地和百姓之意了。”孔子说:“是啊。某从苌弘那里所听到的,也像您所说的这样。”此节讲宾牟贾对《武》乐舞开始之后的一些问题的见解。】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宾牟贾回答了孔子的问话,虽然得到孔子的认可,但是还有不明之处,因此恭敬地向孔子请教。他站起身,离开坐席而向孔子请教说:“西周的《武》乐舞之中,在起舞之前,击鼓警戒众人的时间那么长久,其道理已经得到夫子认可。可是,冒昧地请问一下,乐舞中的人们在队伍之中,站立时间那么长久,为什么呢?”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乐舞是象征已成之事的。舞者手持盾牌而端正挺立,用来象征武王手持盾牌端正挺立而当代诸侯前来。早在开始起舞的时候,舞者之手用力地振发、高举,舞者之足用力踏地,是用来象征周族的太公的威武鹰扬之志向。《武》舞之中队列散乱然后可以都跪坐,用来象征周公、召公的以文止武之义。此节是孔子传述对《武》的乐舞之初起时所含道理的正解。】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

【孔子继续说:再说,《武》乐,共分六个乐段。刚开始演奏的时候是第一乐段,舞者都在最南端,先是第一位向北走,然后第二位也跟着向北,这是象征武王在盟津视察军队;第二乐段作乐起舞后,舞者从第二位到第三位出场,象征武王的灭纣过程;第三乐段是第三位和第四位出场,从最北端而向南,象征武王克纣之后而回师向南;第四乐段是从北头第一位退到第二位,象征武王伐纣之后,对南方未有道德礼义的荆蛮各国侵犯他国疆界的国家进行治理;第五乐段是从第二位到第三位分为左右,象征周公居左,召公居右,二公分职而治;第六乐段是舞者从第三位回到本位——最南头的初位,而《武》乐充实完满,象征军队返回,象征武王之德充满天下。此节是孔子为宾牟贾说《武》乐六成之意。】






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於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zao3)济也。久立於缀(zhui4),以待诸侯之至也。



【孔子继续传述《武》乐之道。在乐舞之中,天子与大将的象征者都出现在乐舞之中,天子与大将在左右两列,相对而立,其他舞者在中间,此谓之夹舞。“振之”,是指天子与大将亲自振动木铎作为节拍,象征武王伐纣之时,王与大将曾经亲自手执木铎而在中军两边。所谓“驷伐”,应当是“四伐”。在乐舞中,一击一刺叫做一伐。《书经·牧誓》中说:“今日之事,不过四伐五伐。”这里的四伐,指乐舞中有四读击刺,象征武王伐纣有四次征伐,今用四伐,而不用五伐,是崇尚其少。天子与大将夹舞、振铎、四伐,象征武王之德能推及中国大地,能够显现其应有的盛大而威武。“分夹而进”,是指舞者各自处于自己的位序上,又有夹舞者、振铎者,如此而进行,象征着用兵要致力于早些成功。长久地站立在最南端而不动,象征武王伐纣要等待诸侯合兵会盟。此节讲《武》之乐舞中的某些细节的内在涵义。】

    且女(ru3)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於蓟(jian3),封帝尧之后於祝,封帝舜之后於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於杞,投殷之后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通键)櫜(tuo2)’,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牧誓》中记载,武王在牧野攻克殷商,而到了商朝的京都,没有来得及下车的时候,就把(神农氏的后裔封到了焦地),把黄帝的后裔分封到了蓟地,把帝尧的后裔分封到了祝地,把帝舜的后裔分封到了陈地。此是武王追思先王先圣之意。下车之后,就把夏朝君主的后裔分封到了杞地,把殷商的后裔微子迁徙到了宋国,二者是夏王夏禹的后裔和商王商汤的后裔,其礼极其重大,所以,下车之后才分封,此是更加郑重之意。把纣的儿子武庚分封到了殷墟。又为贤者比干的坟墓加了土,释放了被商纣囚禁的箕子以及众百姓,使箕子担任保存殷商礼乐的官员,使贤者各自返回到当初的居住地。到了此时,庶民没有了商纣时期的苛政,各位士子得以恢复商纣时被减少了的俸禄。渡过了黄河而向西走,把战马放到了华山的难免而不再骑乘,运输重物的牛散放到了华山旁边的桃林的田野而不再用,战车和铠甲涂上了牲血然后收藏在了府库之中而不再使用,把干戈的方向颠倒过来,用虎皮包裹起来,使将帅之士作为诸侯,称之为“键橐”。“键”的意思是“闭藏”;包裹兵器铠甲的东西叫做“橐”。武王做了这些之后,天下知晓了武王从此不再用兵之意。此节是孔子继续传述,讲明《武》之乐舞所传达的武王伐纣之意。】
发表于 2010-12-19 14: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禁止簡化字。姑念足下辛苦,仍寬限兩日,請即更正。到如到週三仍未更正者,立即按常規處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3: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禁止簡化字。姑念足下辛苦,仍寬限兩日,請即更正。到如到週三仍未更正者,立即按常規處理。 ...
陳三 發表於 2010-12-19 14:38



   呵呵。 请便。处理不处理在于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7 08:11 , Processed in 0.02158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