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5172|回复: 10

斲琴隨筆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 14: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石汝歷《碧落子斲琴法》較早地總結、記載了斲琴中底、面琴板的厚薄匹配比例所產生的不同的音聲效果。如其所說:〝凡底厚面薄,木濁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     面薄底厚,木虛泛青,利於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聲韻飄蕩, 面底相當,虛實相稱,弦木聲和。〞(按:木即按,泛即泛音,小弦即細弦,大弦即粗弦) 口訣雖沒有具體的數字標註,但明眼的琴家可以醒目的看出其間的深刻含義。可以相信這短短的口訣是經多少年,甚至多少代斲琴藝術師的實踐總結。從口訣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些對斲琴中,底、面板厚薄比例匹配的明確總結,絕對不是靠單純的斲琴或單純的彈琴所能感悟到的斲琴法則,而是經由從操弄到斲琴,再從斲琴到操弄這樣長期交相驗證所得出的〝體用〞結晶。是古代琴家與斲琴藝師在操弄和斲琴領域中長期實踐所共同創造出來的理論財富。這種對底、面琴板厚度的匹配比例所產稱的音聲效果的發現,是唐宋時期乃至唐宋以前無數琴人、琴家、斲琴大師們長期實踐的總結。這種種實踐的總結不但對唐宋前後的斲琴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即便是對二十世紀後的今天和未來斲琴的研究、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從古到今,斲琴行為的變化、提高是為適應古琴音聲質量、音聲品味的不斷豐富、不斷昇華,而不斷改進、不斷變化的,如:音徽的設計,它必定是因為在操弄行為中對泛音有了感性、理性的使用要求後才計算、設計出十三個音徽的定位位置而鑲嵌在琴面的。再如:〝操弄行為中對輕、微、淡、遠等音聲品味〞,琢磨、體味、昇華到了一定的理性階段後才引發琴家、斲琴藝師去在斲琴中尋覓怎樣的底、面琴板厚度,怎樣的匹配比例,怎樣的槽腹中空,怎樣的池、沼,怎樣的納音,怎樣的漆胎附著……才會有利於發出這種種理想的音聲品味。如《琴苑要錄》訣云:〝雖然今之實腹尚虛,況容手乎,故之得其者有清流過淺灘,清聲遠云端之言也〞。
  可以說不同的音聲品味追求採取不同的斲琴方案;不同品味的操弄標格選擇不同類別音聲的琴。理解了徐青山〝地不僻則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則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的意旨所在。就絕不會再去非議李勉的〝百納〞琴由多塊材粘合的玄秘動機;理解了《琴苑要錄.出眾第十七》訣曰:〝百琴堂內聽琴聲。選出一張分外清。眾里獨高名寡和,本因制度異常經。〞的秘訣所在,就再不會去非難龍池、風沼的深淺及槽腹中空的大小比例。
  由於古琴藝術特殊的發展經歷,即從上古、中古、近古,直至近現代。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它幾乎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始終。這期間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不同時期的文化理念,都退它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都對它進行過不同時期的人文完善。在這種悠久豐厚的文化背景下,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文人的古琴藝術根據自己的品味標格,將諸多的人文負載,不斷的進行著化合分解,交匯衍變。根據自身的屬性和發展模式需要,去俗留醇、去粗取精,兼容並蓄,形成了顯著而獨特的民族習性。使其在音樂的呈抒和表達方面顯著的體現出:內在多於表面,含蓄長於直官,淺在揰於浮淺,藏而不露、簡而不淺,拙而不匠,朴而不俗。注重朴質而不飾華麗,追求輕淡遠,而不事小巧流媚。可以說這種種音聲品味,操弄境界的追求,使終不得缺少相適的斲琴為其提供必須的物理前題。   需要說明的是,歷代以來在對古琴樂器本身音聲質量的演辨、識別和評定上,往往出現一些反常的錯位。如,有些極其適合操弄那種清、微、淡、遠聲型的上乘極品,往往被那種喧囂、浮躁的劣制琴音所取代。現時琴壇,亦往往有忽略古琴音聲層次豐富,而一味以音量大小,音聲共鳴直白為重要標準去評定古琴優劣的錯誤定位現象。可以這樣說:如果就直觀音量大小而言,古琴與中外絕大多數的弦樂器所不能比擬;反之,如果就音聲品質的豐富(九德四芳,二十四況),散、泛、按音的特殊發揮施展,不同律制,不同虛、實音韻質地交相使用的優勢而言,又是中外絕大多數弦樂器所不能與之相比擬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定操弄經歷的斲琴很難主動或理性的在斲琴藝術的真諦和奧秘;沒有對古琴特殊音聲品味的感悟、理解,不但難以理性的斲琴制出音聲精良的古琴,而且也難以對古琴音聲品質的優劣作出準確、全面的判斷、評定。  
 深微精妙,長於哲理的琴樂操弄必須由與之相應的斲琴為之提供。因此,精良的斲琴是古琴藝術完滿呈現的首要前提。不好想象,不考究音聲品味的低劣斲琴如何能夠為古琴音樂的理想操弄提供良好的古琴樂器。  
 就古琴音樂的樂種定位而言,古琴音樂既非宮廷音樂亦非民間音樂,而是中國傳統文人用以寫心、表志、抒懷、自娛的一種文人音樂。在其漫長的發展長河中,文人琴家幾乎參與了琴學中律、調、譜、器、曲、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就斲琴而言,歷代文人琴家直接參與斲琴的實踐行為,曾留下過很多美好的傳奇軼事:如,東漢的蔡邕,當其途經吳地,發現火中的用材啪啪作響時,憑其經驗認定,燒火的木料是斲琴的上好琴材,即取出斲制為琴,其音聲果然不同凡響,於是,產生了蔡邕〝焦尾琴〞的美好傳說。如,唐代作了二十年工部尚書等職的李勉苦心斲制的百納琴〝韻磬〞、〝響泉〞以其絕妙的音聲證實了用多塊材料粘合琴面的玄秘。如,魏晉時期嵇康《琴賦》中對斲琴材質的精彩描述:〝惟倚梧之所生兮……含天地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紛紜以獨茂兮,飛英蕤與昊蒼。夕納景色於虞淵兮,旦唏干於九陽。……使離子督墨,匠石奮斤,……錯以犀象,藉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愛有龍風之象,古人之形〞。從嵇康的描述中可以得知,琴制中,附合於純律的音徽使用最遲在魏晉之前業已定型。如,五代南唐的忠懿王嗜琴,差人四處尋求斲琴良材。差人夜宿浙江天台山寺廟,有感瀑布撞聲對年久桐木屋柱的作用,於是取其木柱陽面斲制〝清絕〞、〝洗凡〞兩琴。音聲絕妙,為傳世上乘極品。如,沈括在《樂律109條》琴律中所述〝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蓄一張越琴,傳云古冢中敗棺衫木也,聲極勁挺。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徽碧,紋石為軫,制度音韻皆臻妙,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云:‘南溟島上得一木,名伽陀夢羅,紋如銀屑,其監如石,命工斲為此琴’篆文甚古勁。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從沈括的這些記載可以得知,輕、松、脆、滑的歲古良材對古琴音聲的振動奧秘並且已有了很久的使用傳統。
发表于 2008-6-1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一个贴直接发下来多好。。。
非要分成各个主题
真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个原因:一,如只发一个帖子,那字数就超过了限制;二,分多次发可以赚些铜钱。呵呵
发表于 2008-6-20 0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观点,呵呵。
发表于 2008-7-17 2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28 1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发表于 2012-12-22 22: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4-5-7 12: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有价值
发表于 2014-9-11 14: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发表于 2015-10-23 1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23-7-14 12: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后学习,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2 15:59 , Processed in 0.01257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