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8983|回复: 36

“老八张”听什么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9 1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泽 於 2011-6-11 20:07 編輯

看到朋友空间有此文章
很有意思
仿佛论坛没有
发来大家讨论看看的

老八张”听什么




由于在音乐学院中古琴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人们不太完全满足于所谓“学院派”的弹法,部分爱好者也越来越推祟“老八张”(由王迪女史编辑的“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一套八张CD唱片,上面有古琴九大流派、二十二名琴家所弹的五十三首琴曲)。

听着他们韵味醇厚的演奏,不禁要哀叹:几十年过去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我们都没有培养出象当年那样的大师。这种情况或许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及弄清楚这种情况的来由。

在一次琴会上,偶然和一些青年及中老年琴友闲聊时,有一位琴友说关于“老八张”他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它。我说:现在不少人非常推祟“老八张”,你怎么还好意思说不知道“老八张”好在什么地方呢?这位老年人说:说起来是不太好意思,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能理解的只能讲不理解,不能不懂装懂。我很佩服他的坦承,正想好好和他说说这件事,却正好碰上其他事情插进来,以此没有说成,深觉遗憾。我以为,我们在古琴这个具有古代智慧的乐器中没有培养出象以前那样的大师,其关键在于我们仍没教会青年人及中老年人懂得如何去欣赏传统。

有鉴于此,我就想写这一篇东西出来,让年青人及中老年人看后有个启发,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我们学琴就有可能有了一个正确目标或方向,出大师就有希望了。最重要的也是首先的:如果仅从古琴演奏技术而言,当代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娴熟的技巧已经大大超过过去古琴大师很多了,这我们可以从两个时代的古琴录音相比较一下就很明显地听出来。

包括“老八张”在内的过去古琴大师录音里,我们很容易听出他们犯下的许多演奏中的“低级错误”——比如音没按准、音没按住、弹琴过程中手触碰到了其他不该碰到的弦、音弹出来不干净、甚至有些音该弹的没弹出来、还有一些音或者乐句干脆就弹错了……比比皆是,这样的错误在当代“学院派”青年琴人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不仅如此,当代“学院派”青年琴人弹出来的琴音也比过去古琴大师们的琴音单纯悦耳,乐曲表现力也更强……。但最终大家还是承认过去古琴大师们弹出的琴音就是比他们更耐听、韵味更醇厚,这就是当前琴坛推祟“老八张”的原因。这就说明,传统音乐称“德成于上,艺成于下”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就古琴曲的演奏而言,能掌握高难度的古琴演奏技巧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

每当我讲到这些时,总有一些祟尚“学院派”的年青以及中老年琴友出来反对,说:这说得不对,古琴技巧是弹奏古琴最基本的手段,没有演奏技巧连琴都弹不了,更不用说琴曲弹得挡次高低了。我说:但凡是会点弹琴的人,就不能说是一点技巧都没有。只不过没有象“学院派”琴友那样把精力基本上都化在技巧上罢了。打个比方说,好比说“学院派”琴友技巧考核有十级,那么传统琴人可能只有五级、甚至于更低。但学过古琴后大家都会有一种体会,比起其他乐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技巧其实并不难;用相对比较低的演奏难度,能弹奏高雅、悠远的古琴音乐,这就是古琴文化真正的精华所在。高雅的音乐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而技巧难度低则让更多的人们能掌握这种高雅音乐的弹奏。这两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智慧。为什么古琴会产生这样的文化特证呢?这就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特证,就不难对这个问题得出清晰明白的结论。中国传统音乐演奏并非如西方音乐演奏那样——乐谱是演奏的依据,演奏只需根据乐谱标示的旋律在乐器上把它演奏出来就行了。这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模式,是一个单向单一的思维方向——即从乐谱到乐器音响,而中国传统音乐也同样有这样的思维;但与西方音乐不一样的是,除了这种思维——中国传统乐理称之为“按谱寻声”——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思维——自行发挥。说到这里,学西方的音乐家也许会站出来争辨:西方音乐也强调自我发挥的,每个演奏员演奏同一首乐曲其轻重缓急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演奏者对一首乐曲的辁释都可能不同,因而其演奏都会有鲜明的个性。

问题就在这里:中国人强调的“发挥”、与西乐强调的“发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挡次或性质的事,西乐的这种发挥在中国传统音乐看来根本算不上发挥,因为它不管如何轻重缓急的不同,它还是在乐谱规定的范围之内;而中国传统音乐却是鼓励你超出乐谱规定范围的自我发挥,乐谱并不决定乐曲最终旋律。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里,乐谱称之为“备忘”,而不是演奏的依据(实在太笨的人除外),中国传统音乐思维除了“按谱寻声”只外多了一个“自我发挥”,并且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上就不是乐谱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演奏、犹如“二度创作服从一度创作”的机械性工作;而是一个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这恰恰符合艺术工作的本性,也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既然弹奏古琴是“双重思维”结晶,那么,是不是掌握高难度技巧对弹奏古琴而言就不是关键了。一个掌握了高难度弹奏技巧的演奏家当然可以坦然面对任何风格任何难度的各种乐曲,但是他付出的代价却是从小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高难度技巧,以后同样还要化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巩固已经练成的高难度技巧,而这种训练相比较而言基本上是属于机械性练习,它提高的只是人们的乐器演奏技艺,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和智慧无关,也就是说对提高人们综合性素质无关。只要掌握古琴弹奏的“双重思维”方法、只要我们确定弹奏古琴的目的是为了遵循古人“修身养性”的智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这种机械枯燥的训练,一个仅掌握低难度弹奏技巧的人完全能够应付绝大部分自己喜欢的乐曲,即使碰到自己不胜技巧难度之处,也可以通过自己对琴谱的发挥改造让弹奏难度降下来,把乐曲发挥成适合于自己弹奏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在琴谱里相同的流派乐曲而乐谱常常会出现一些不一致地方的原因)。越是能够用较低难度的技巧弹出优美高雅的乐曲,意味着这个人越有智慧、越是聪明,而古琴音乐资化恰恰是长期这种努力的结果,怪不得古琴弹奏难度不高、弹奏的却是非常高雅的乐曲。相比较而言,传统古琴演奏技巧难度确实低了,但其“修身养性”“德成于上,艺成于下”的弹奏要求却非常强调弹奏者个体的道德及文化修养,亦即个人的素质,相比而言这就是当代音乐学院教育极端缺乏之处。按当代这种强调乐器弹奏技巧性教育在传统音乐理论看来是属于“优人之乐”、“ 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纤于靡而合于俗,以至粥奇谬古,转以为喜,此江湖派也”(摘自《春草堂琴谱》)。

而传统古琴文化是培养君子的课程之一,弹古琴也成了君子的象征。因此必然会强调“琴道”、而不推祟在“琴艺”上的无限止追求,而追求“琴道”,必然会同追求道德、文化、学术、气质、个人人格魅力相一致,显而易见,这种学琴模式,更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更有益于社会的合谐发展。这种音乐文化迥然不同于我们当代社会上的一般的音乐文化。那么如何去鉴别它、欣赏它、评价它呢?自然也与一般音乐文化标准不一样:它并不十分强调音准、节奏和表现内容是否与乐谱一致(乐谱只是“备忘”)、在演奏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等等这些都不是传统古琴音乐文化评判的标准。古琴音乐好坏的标准是一个古琴家在长期弹琴过程中是否将乐曲作了自我的发挥和改变(流派也在其中了)、发挥的程度有多大、是否发挥得优美、耐人寻味、是否保持高雅的格局以利于人们道德的提升、是否让人们感叹、为之再三玩味。要做到这样弹琴者重在于自身道德观念的增强、对经典的领悟和对音乐的感觉,而不是仅仅对演奏技巧的苦苦追求。一句话,古琴文化培养的是文人而不是艺人,如果我们拿艺人的培养方法和标准去做,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引人坠落,慎之慎之!

要学会古琴这种“修身养性”的品格,首要的是专研于琴学,并要对儒释道经典产生兴趣,经常阅读。在欣赏传统音乐时就不会把注意力光集中在音准啦、节奏啦、轻重缓争,表现内容等音乐旋律表面上了,而是直接深入古人音乐里深刻的内涵、情趣、志向等。这种音乐表达的内容是如此深刻,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由于中国当代音乐界的“全盘西化”的实际,中国传统音乐这种欣赏能力的形成并不能靠“学院式”传授的音乐知识或者欣赏法所能解决,而是靠自己努力地主动地经常将自我的情感溶入音乐中去长期“熏”出来。

这一点与戏曲音乐的欣赏相似,在音乐学院里是培养不出“戏迷”和“票友”来的。戏曲爱好者绝大多数都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去戏院看戏,长辈们看戏,小孩子又不懂,三三二二地在戏院子里窜来窜去自己玩耍,大概到了武戏时候才会吸引一下他们。但久而久之,戏院里演员优美的演唱旋律、大人们的喝采声时时会影响他们,让他们逐渐熟悉戏曲旋律,知道什么地方是优美的、好听的,也就慢慢学会如何去欣赏戏曲了,甚至于自己慢慢的也成为了“小戏迷”“小票友”了。

加之近日社会变革,生活方式和目标都已然发生极大动荡,生活本体的迷失,审美积累的缺位,或者正是现代古琴之于“老八张”根本所在。学会欣赏传统古琴大师们的方法其实与以上学会欣赏戏曲的方法类似:如果是一个刚接触古琴文化的小青年甚至中老年人,那肯定是觉得当代“学院派”琴人比传统琴家、“老八张”里弹得要好听,但只要他将当代“学院派”琴人和传统琴家相同的乐曲放在一起听,自己或许能有体会了,再继续听下去慢慢就会领悟到这两派区别在什么地方、知道传统琴家优秀在什么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欣赏古琴,再加之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配合对生活的本体的认知,长此以往,或许会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和修养的人,尤其对自己生活质量或有好处。传统古琴的优秀之处慢慢就会被领会,传统古琴文化的精髓在哪里,该怎样欣赏、怎样学习古琴就能容易确定了



hrp7139-2.jpg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古琴文化培养的是文人而不是艺人”,深以为然。
在技艺上深究,不外乎有益于在情理上的提升,个人修为上的磨砺,最终体现在个人对琴曲理解的表达。
如果仅仅执着于琴技的提高,是否有“炫技”的嫌疑。


发表于 2024-3-20 16: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1-6-30 16: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謝謝
发表于 2015-8-25 12: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正在思考关于古琴琴艺和琴学的问题,文章的观点很契合,更有深度,学习了。
发表于 2015-5-9 2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15-5-2 06:2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4-27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樓主
辛苦了
謝謝
发表于 2015-4-1 09: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分享。
发表于 2015-3-22 22: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真好
发表于 2014-5-9 22: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4-4-15 23:2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只保留一个意见
发表于 2014-3-21 11: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發人深省
发表于 2012-11-13 2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舞台上的琴声是不一样的。
琴是抒发情感的,是需要文化和生活底蕴才能表现的。
学院培养的是匠人。
发表于 2012-10-20 1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大师——大师
发表于 2012-9-18 1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成于上,艺成于下
发表于 2012-9-1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支持
发表于 2012-8-23 13: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了关键之处
发表于 2012-8-22 17: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了慢慢看~~
发表于 2011-10-29 15: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多搞些老录音
发表于 2011-10-29 15: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讲老八张的内容哦
发表于 2011-10-25 15: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有价值,发人思考
发表于 2011-10-15 06: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夜钟7614 發表於 2011-6-12 00:47
很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切中实质问题。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会敏感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古琴亦然。“学院派” ...

说得好!
发表于 2011-10-15 06: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夜钟7614 發表於 2011-6-12 00:47
很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切中实质问题。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会敏感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古琴亦然。“学院派” ...

说得好!
发表于 2011-10-14 23: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都沒能夠擁有老八張啊……
发表于 2011-10-9 11: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挺好,讲到了关键处。尤其赞成其关于古人弹古琴技法简易而重在情理的论点。各人弹琴各人得趣,所趣不同而已。
发表于 2011-10-9 0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值得学习!转载了!
发表于 2011-8-25 21: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文中“全盘西化”这个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的“全盘西化”是个伪命题,什么才是全盘西化?这个度怎么把握?100%是全盘,80%就不是全盘?接下来的问题是,50%的西化是否比80%的西化更好一些?更中国化一些?亦或者反过来,西化越多越好?还是中化越多越好.
西化的问题并不是百分之多少的问题,就像一个人永远无法说明自己的人生已经老化了百分之多少。完全无法用数理,用科学解决的问题使用西方的科学思维只会导致悖论。你提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西化,这一点很正确,哪怕在唐朝那样的时代,好多西方的艺术形式传入中原,可是,也没什么人说它的文化是西化的文化。关键的一点是从整体看,它还是中国式的文化。
当一个人更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时候,这个伪命题就被戳破了机关,因为这个伪命题里存在一个十分邪恶的潜意识,那就是西化,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程度深浅而已!20年前某卖国贼打出反对全盘西化的旗号,并把一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弄下了台,在外行人眼里似乎以为这是在反对西化,实质上在内行人眼里,人家这是韬晦之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实则是要支持全盘西化的。而大多数人都是蒙在鼓里的。50%亦或者80%的西化要比全盘西化更邪恶,更无赖,正所谓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是也!
你说的卖国贼与此文毫无关系(因为政客们的话其实根本不能当成话来听,他们几乎不说真话),王迪先生的论点当然也不是凭空出来的。在历史学界,不管如何划分近现代的历史,有一点都是统一的,就是从1840年之后,中国一步步的开始西化了。这种西化并不是建立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彻底推翻中国主权,灭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更何况建国后以西方一主义代替中国之传统。王迪先生所说的两代人的差别就在这里。我们今天这些人,不但脑子已经西化,连眼睛耳朵都早已西化。自己觉得自己像西方人一样时髦,骨子里又极度自卑。偶尔想起祖宗留下的一点东西,献宝似的拿给老外看,人家还不理他。我们跟之前的那些中国传统文人相比,除了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其实并没什么一样的地方。
言归正传,关于古琴老八张,有两个问题要考虑清楚,为何有人现在仍然认为老八张非常好,第一,要从文物的角度看,例如最早的青瓷并不比现在人烧制的质量更好,颜色更美,最早的青瓷甚至是非常粗鄙的,甚至那时一件普通的农家饭碗都是现在的至宝文物,这其中体现的价值是在文物价值上,它包含了历史时间上积累沉淀的信息,是非物质的,所以我们今天评判一件文物不能从实用角度来分析,古琴也是这样,不能用过去人弹奏的音准与否来和现在人弹奏的音准与否做等价对比,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因此不能就此来论证——现在人即便弹的再准再好也不如过去的好。这是典型的厚古薄今式观点,孔夫子就是犯了这个错。
青瓷的问题正好我是搞考古的,可以跟你说一下,最早的青瓷或原始青瓷在新石器末期就有,到汉代才成为正式的青瓷。从文物价值来说它们并不比后代的清代的官窑逊色。但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毕竟比不过清代官窑的漂亮好看,也不如后代的皇家御用之物那样精美。因此,在古代艺术品拍卖中,原始青瓷基本都不上拍,它们的价格与清代官窑相比实在是太低了。那个时候普通的农家的碗到今天也无法变成高价格的文物,而只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你要知道,真正值钱的古董在古代就是十分稀有的。如果你去过考古现场你就可以发现,好多人学考古一辈子都挖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当然,这个并不重要。考古也不是挖宝。所谓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我们一般是从纯学术角度出发,跟市场价根本没有关系)对于是不是以古非今的事情,现在不是文革,也不必含沙射影。今天的古琴演奏比之我们的前辈到底是前进了还是退步了大家都可以看出来。从技巧上来说当然是现在更胜一筹,从意蕴上来说老一辈比今天强的太多。要说到这一点可能你不理解。因为这个问题用西方人的脑子是无论如何无法搞清楚的。中国古代并不重视专才而重视通才,所以西方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到古代的中国只是所谓的百工,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是根本不算上层建筑的。文人的主要作用是管理这个国家,维护传统并延续文化经典。因此在古代没有学琴学好要开个人音乐会的,也没有到处显摆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大师的,连琴铭都默默藏到琴底,从不以示人为乐。今天确实有不如古人的地方,我们要虚心接受。孔子那个时代也有好多不如古人的地方,孔子指出来也是非常正确的(没人喜欢从秩序到混乱的这种变化)。孔子是不是像你认为的那样犯了你所说的那些错误,何况还非常值得商榷。
第二点,老八张真正的价值所在,评判标准并非在于西化不西化,或者中化不中化,要知道不论东西方,音乐在灵魂深处都是相通的,不能孤立片面的认识问题,拘泥于某种特定的音色、某种乐器的形状,或者某种指法谱式节奏等等,这些都是形而下的东西,某种格式化的东西,问题在于,老八张并非张张都是那么的够中国味道——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不会有结果。问题的实质在于,老八张很多东西和现在比起来,多了一分安静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从容少了一分造作,我们欣赏的是它的简单和纯粹。中国文化是减法,是一种“破”的精神!
所谓音乐的灵魂这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像玄学。如果真有灵魂的话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都不一样。我无法理解你的灵魂,你也无法理解我的。音乐更是这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无法沟通,更何况东方与西方这么大的差别。所谓“音乐在灵魂深处都是相通的”这句话我可以这么理解,从振动的物理学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一回事。但是即使在物理学,他们的波形,振幅,频率等等也完全不可能一样。另外你似乎反对拘泥于什么,其实拘泥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一种习惯。人如果不拘泥于什么就会最终把自己都丢掉。中国文化能在这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与你说的这个拘泥非常有关系。
最后说到中国的文化是减法,这个正好是说反了,中国的文化是加法。中国人并不擅长分析什么东西,而擅长通盘考虑一件事情,小到古琴的指法与气息与环境的联系,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习惯把面前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加法的文化。
发表于 2011-6-15 19: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angzhengguqin.blog.163.com/blog/static/47422518201111292753370/


原作者  王政

空间有不少值得品读的文章
发表于 2011-6-15 15: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连孔子都罕言。弹琴还弹不好,说什么琴道 啊?
发表于 2011-6-15 1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轩辕剑 於 2011-6-15 13:39 編輯

对于文中“全盘西化”这个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的“全盘西化”是个伪命题,什么才是全盘西化?这个度怎么把握?100%是全盘,80%就不是全盘?接下来的问题是,50%的西化是否比80%的西化更好一些?更中国化一些?亦或者反过来,西化越多越好?还是中化越多越好?
当一个人更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时候,这个伪命题就被戳破了机关,因为这个伪命题里存在一个十分邪恶的潜意识,那就是西化,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程度深浅而已!20年前某卖国贼打出反对全盘西化的旗号,并把一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弄下了台,在外行人眼里似乎以为这是在反对西化,实质上在内行人眼里,人家这是韬晦之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实则是要支持全盘西化的。而大多数人都是蒙在鼓里的。50%亦或者80%的西化要比全盘西化更邪恶,更无赖,正所谓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是也!

言归正传,关于古琴老八张,有两个问题要考虑清楚,为何有人现在仍然认为老八张非常好,第一,要从文物的角度看,例如最早的青瓷并不比现在人烧制的质量更好,颜色更美,最早的青瓷甚至是非常粗鄙的,甚至那时一件普通的农家饭碗都是现在的至宝文物,这其中体现的价值是在文物价值上,它包含了历史时间上积累沉淀的信息,是非物质的,所以我们今天评判一件文物不能从实用角度来分析,古琴也是这样,不能用过去人弹奏的音准与否来和现在人弹奏的音准与否做等价对比,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因此不能就此来论证——现在人即便弹的再准再好也不如过去的好。这是典型的厚古薄今式观点,孔夫子就是犯了这个错。
第二点,老八张真正的价值所在,评判标准并非在于西化不西化,或者中化不中化,要知道不论东西方,音乐在灵魂深处都是相通的,不能孤立片面的认识问题,拘泥于某种特定的音色、某种乐器的形状,或者某种指法谱式节奏等等,这些都是形而下的东西,某种格式化的东西,问题在于,老八张并非张张都是那么的够中国味道——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不会有结果。问题的实质在于,老八张很多东西和现在比起来,多了一分安静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从容少了一分造作,我们欣赏的是它的简单和纯粹。中国文化是减法,是一种“破”的精神!
发表于 2011-6-13 18: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子!
发表于 2011-6-13 1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写的好!
我觉得把老琴家的和世面上泛泛的CD,放一起各听100便就有答案了。
发表于 2011-6-12 23: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文章,说到了关键,
不过,为了大师而培养大师,也有点硬,
事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生活历练出来的,
现在这个时代很难产生大师,不光古琴,其他艺术也一样
学院目的是培养标准器,就像生产产品一样,
跟大师的成长环境和爱好的主旨完全不同,所以别想着再有大师
李零教授说,生在和平时代,我们要甘于平庸
发表于 2011-6-12 2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寫文章:有人文句典雅,但常用辭不當,不知所云;有人文句淺顯,卻是氣韻生動,文思流暢.
今人常止於琢磨每個音,因而疏於樂思的鋪陳.
发表于 2011-6-12 0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切中实质问题。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会敏感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古琴亦然。“学院派”的古琴演奏风格更能娱人耳目,更有音乐上的表现力,更适合舞台演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社会的普遍欣赏需求。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对古琴产生了兴趣,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知音”。我就是源于“学院派”的演奏录音认识并喜欢古琴的。而且“学院派”的演奏风格让人们看到了古琴在演奏技巧上和音乐的表现力上可以达到的高峰,这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但是随着自己对古琴音乐——准确的说是古琴文化逐渐深入的认识,也确实发现“老八张”和某些其他传统琴人的历史录音比当代“学院派”古琴演奏家的演奏更耐听,更有韵味。这就是“娱人耳目”和“修心体道”的区别,是“在舞台上古琴演奏”与“在林泉溪下抚琴”的不同。不必否认“学院派”古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更要认识到传统“琴道”终极的精神境界。后者更需要对中华文化的更广泛深入的理解,更需要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切体认。
我觉得也大可不必把这两种不同精神层面的演奏风格完全对立起来。 我辈琴友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亦无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弄起来发好咯!大家多学习哈 喜欢的话以后以后再多分享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7 10:45 , Processed in 0.03038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