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319|回复: 14

求教:琴曲风格、演奏技法与方言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6 15: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拜访一位老师,畅谈之余各自弹奏两曲。我弹了支《秋水》,弹罢老师曰:“你在大指连续换弦时不用高骨,还有喜用浒上作为过渡,体现了后期南京话的特点。”
我虽非南京人,但确实在南京读了四年大学。在川派曲子里弹出南京话来,确实出乎我意料,于是想起“古琴琴曲风格、演奏技法与方言的关系”这一题目。然我于此道一窍不通,今试举几例提问,盼望方家能解答此中奥妙。

一,今日琴人中,地方风格最为浓郁者,莫过于梅庵。最能体现其山东风格者,莫过于“指下滑音最富”的绰注手法,以及轮指加花。然而这一技法的旋律感和音色,又是如何体现山东方言特点的呢?(我读大学时的室友就有山东人,然而并未感觉到其方言特点在音乐中的表现)
此外,梅庵虽源出山东诸城,但发扬光大者基本上却是南通人为主(如徐立孙、陈心园、刘景韶、刘赤城先生等)。那么今日所听到的梅庵琴曲,是否事实上已经受了南通话影响?(南通话在华东地区方言中极为特别,虽属北方方言,却与今日北方话及周边方言大异,非南通人很难听懂;且内部分支差异明显,很典型的“十里不同音”)

二,蔡积悦先生在他对2010年5月13日曾氏父子古琴音乐会的观感中,写有如下文字:
“此外二人在演奏技術上也有些明顯特點。左手凡用到無名按絃,都不使用一指按兩絃的技法。遇到過絃時一律用中指過度或無名直接快速跳過。另外吟猱也有特點,用的不多而且幅度都很小。整個動作感覺更像手臂與手腕的抖動,遠觀手指小關節似乎都不動。”
这是否和四川方言特点有关?又是如何体现的?

三,论坛上云龙指兄曾对张子谦先生与戴晓莲女士的《龙翔操》有评,大意是说谦翁是说扬州话的,而戴女士说的是上海话,这在二人录音之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盼望赐教。

暂时就想到这三个,盼方家解疑~~


发表于 2011-7-26 2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以写一部书了,有影响但不一定必然能再演奏中通过指法表现出来,我觉得得看琴家个人的阅历了,很复杂
发表于 2011-7-27 0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确是值得研究的。我看的这方面的书,周青青的《中国民歌》专讲方言与民歌旋律的关系,有个台湾人曾永义的《戏曲腔调新探》多传统腔调论的汇总,郑茂平的《声乐语音学》没讲方言,但好在对语言入乐有所谓科学分析。大致的体会是字调、语气、语势对乐曲包括琴曲的旋律或旋法、徐急节奏、装饰风格甚至手法都有影响。印象中专讲琴和方言关系的专著、专文是还没有的,但多数老琴家的言论中都有只言片语的论断。这个题目也很难搞,语音特别是方言语音学目前多是资料的收集整理,按上述字调、语气、语势来研究比较的好像还没有,琴曲的音乐分析好像还只有王振亚一薄本专著吧,更别说其他了
发表于 2011-7-27 01: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多点感受的话,可听听地方曲艺。我听了扬州评话武松打虎一小段,感觉跟谦翁确是一个腔调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7-27 07:32 編輯
云龙指 發表於 2011-7-27 00:51
这个题目确是值得研究的。我看的这方面的书,周青青的《中国民歌》专讲方言与民歌旋律的关系,有个台湾人曾 ...

多谢了~我先去找这些书看看~~
其实以前看王力《诗词格律》的时候就想到过,所谓“倚声填词”表明格律中的平仄变化必然与音乐有关系,只是词乐失传、不得其解。我想这和方言入琴乐应有相通之处。

发表于 2011-7-27 1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大風童鞋真認真啊,學習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tklucky00 發表於 2011-7-27 10:05
哇,大風童鞋真認真啊,學習

偶灌水,不灌八卦不灌牢骚,灌学术~
发表于 2011-7-30 2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古琴之有流派,很大程度上与方言有关。非某地方言区之人,一般都难得该地独有的流派之精髓。一个人花上十年功夫,说比较流利、基本没有口音的外语是可能的,但是要能惟妙惟肖地说一地方言(如中国南方方言)恐怕一辈子也不行。学不到方言的精髓,就很难体会到这一琴派的精髓。
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派的衰微固然意味着逐渐消失,流派的壮大,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逐渐消失。
例如,当今第一大派广陵,随着修习者众多,体现其特色的细微之处(与当地方言关系极大)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其他派的共通之处。失去了独有的特色,琴派也就只剩下一个空的名字了。
现今的琴派就是这样,除了还保有名字外,其特征已越来越不明显了。随着方言式微,官话通行,可以预见,再过一些年,我们能欣赏到的除了那些琴派名字的标本,就是风格基本统一的琴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0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崖居士 發表於 2011-7-30 21:33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古琴之有流派,很大程度上与方言有关。非某地方言区之人,一般都难得该地独有的流派之精 ...

嗯,的确如此,如同凯尔特语之于爱尔兰音乐一样,方言的音韵节奏特点必然反应在当地音乐的创作当中。只是现在不知道演奏技法上又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貌似确实找不到这方面的研究。。。


发表于 2011-7-31 08: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楼主有没有看过《吴语声调实验研究》一书?需要的话可以给你
吴语声调实验研究2.jpg
Pages from 吴语声调实验研究-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ashley 發表於 2011-7-31 08:26
不知楼主有没有看过《吴语声调实验研究》一书?需要的话可以给你

哦,刚刚已经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谢谢提醒~~
发表于 2011-8-2 16: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琴派就是这样,除了还保有琴派名字外,其特征已越来越不明显了。古琴之有流派,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有关。一般都有该地独有的流派之精髓。流派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其他派的共通之处。再过一些年,我们能欣赏到的除了那些琴派名字的标本,就是风格基本统一的琴曲了。
发表于 2011-8-25 22: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音乐说是乐曲不如说是话语才对,与其使用拍板来限定不如使用句读来进行标识。
这样的话方言对琴派的形成当然有非常大的影响。
发表于 2013-10-1 18: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买到于会泳的《腔词关系研究》,6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完稿的。从腔词音调关系、腔词节奏关系、腔词结构关系三方面研究,还没细看,感觉比我上面提到的更深入全面。
发表于 2013-10-1 23: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做一篇论文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6 08:39 , Processed in 0.01737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