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840|回复: 5

中西之音樂美學歧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7 08: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孫新財 於 2010-6-25 08:27 編輯

本文刊載於《省交樂訊》16期

─吾人之提倡傳統音樂,
主要還是基於其各種外在表現型式,
與現代國樂並不相同。
至於東西方音樂美學
在內在精神上之根本差異,
則不宜由此而論斷─

近世之現代國樂,
尤其是編制擴大、
曲目交響化之後,
其發展途徑,
無疑有絕大部份是追隨西方交響樂團之美學,
以是與傳統民族音樂,
多有互難並存之處。
國樂界、民族音樂樂,
甚至整個音樂界,
多屢興反省的思維與呼聲。

音樂的發展,
無論就實然與應然兩面來看,
本來就是多元性的。
我們樂見國樂
甚至整個樂界的多元化,
─這是推展文明的動力之一。
發自國人的民族省思,
尤其彌足珍貴。

但即使在善意的動機下,
若所堅信之理念,
實來自不完全的歸納,
從而又演繹出總總非事實的推論,
除了將可能超越其思維功能本意外,
也會帶來許多錯誤的前提與導向。
進而窄化了國人的視野,
產生了盲動的偏見,
就自非吾人所樂見了。
而感性上之難免主觀,
又往往會影響及理性之客觀判斷,
則更為吾人所關切。

納粹之日爾曼民族優越論,
無疑曾具有特定之動機,
但膨脹以後,
幾乎使德國陷於萬劫不覆之境。
今日任何民族欲提倡其為最優秀之族群,
均不乏論證,
但其欲達之目的,
是否須奠基於此極難論定之前提之下,
則實難獲得絕對多數之茍同。

我個人以為:
欲推動國樂的多元化,
只須闡述多元化之益與利及必須性即可,
此時此地倡之行之,
更是渠成水到。
若捨此不為,
而強欲擴大命題到,
"中西美學之歧異"上 ,
尤其是"民族哲學本質"上,
則是橫生枝節、
吃力不討好。
因為這種推論,
很難免於不完全歸納之窘境。

欲推動國樂界之傳統化、民族化,
最有力的論證當是:
"傳統民族音樂其不可取代的特色"。
這種統民族音樂特色,
則從總總音樂元素,如:
律調、音階、旋律語法、曲式、配器、樂制、(樂器)音色、風格...中,
皆能輕而易舉的獲得比對結果。
──但是,
只要這種特色,
能夠保存其唯一性、
不可取代性,
則任何不同樂器、樂種、樂思....之量化比較,
在是否值得繼續流傳一思上,
就都是無謂的。


若捨此所謂『形而下的』簡易方式不為,
反將簡單命題,
延長戰線到
中西音樂之美學歧異,
又只專在音樂的功能、哲學思維、美學意識形態.....上著力,
試圖以其他更大的,
種種文化層面角度、
歷史發展模式、
民族藝術取向、
文化價值觀念、
哲學思維方式...,
來作所謂深入
根本的探索,
則在戰略上,
已是自陷不利,
因為這類論點的擴大,
很難不入於
不完全的歸納法
與主觀的斷論。

以是就會因結論的難切事實,
而使得其說服力,
僅能侷限在
自慰於民族主義的聽眾群而已!
基本上,
若願採用這種論調,
則任何類似的主觀設想
在某些理不勝文的名嘴口中
就不乏其論證,
且既不會缺乏津津樂道的支持者
也不會缺乏津津樂聞的聽眾。
但這種自慰式的設想,
能不能經得起邏輯上的論證呢?

中國固然有極為豐富的,
與西方交樂樂團美學觀點迥異的傳統樂種,
西方何獨不然?
西方的傳統樂種既也極其繁多,所在皆有
我們就絕難論定,
交響樂就是西洋音樂
機械、刻板、人工、非人性化、非生活化、
機械宇宙觀、天人不合的全貌。

即以只有短短兩百年歷史的美國而論,
也最少還有爵士音樂、鄉村音樂、藍調音樂....等多種
小編製的傳統音樂文化,
是極重視音樂生活化、即興演奏....等,
所謂中國獨具之音樂特異功能與哲學思維的!
其生活化與中國之任一傳統樂種相較已不遑多讓,
其同樂性甚且更遠甚於中國。
這幾種西方的傳統音樂文化 ,
不僅足堪代表美國之音樂主流,
且幾乎已泛濫到了全世界,
我們如何能見樹不見林的,
對這種氾濫於西方,
極重視音樂生活化、即興化的
爵士樂、鄉村音樂....不屑一顧。
把西方印象派、前衛派、絕對音樂、電子音樂....等新音樂,
其表現力之自在無礙、
其個性之自由發揮、
其對演奏者再創作能力的依賴...,置若罔聞。
而一廂情願式的擴大推論:
"大型交響樂隊所追求的音樂美學原則,
就是西洋或西方音樂的美學主流,
甚至是惟一的主流"呢?

更何況交響樂是否就如是所說的,
非人性化、
非生活化、
非有機觀、
非自然、
天人不合....均還是模糊抽象的,
還在未論定之列呢!
屏心而論,
交響樂所追求的又豈僅只是
即時的震憾性效果、強烈對比、模進發展....
這麼單純的美學原則而已呢?

西洋人對音樂之重視,
音樂在生活中的比重,
難道還會輸給中國人嗎?

反之,
所謂中國傳統音樂特具的總總音樂美學中
如什麼天人宇宙觀、生活人性化、人本為中心的文化內涵、民族情感聲調...之類
又豈具不同時空與個體之普遍存在性?
即以當世而論,
暫且無論台灣的西樂團與現代國樂團之成員吧,
僅以中國的傳統樂種之樂師而觀,
又有多少人
理解體驗或領會、實踐、強調、....什麼
天人宇宙觀、生活人性化、人本為中心的文化內涵
與民族情感聲調呢?
我們如何能將
少數民族音樂學家
主觀美藝式的設想價評
定位為客觀普遍存在與中國
又絕對有別於西方的歷史遺產呢?

傳統的地方音樂
與大型現代國樂
其表現型態與內容及方式之不同
受其編製的影響很大,
不得不各自依循自身之特性發展
中外皆然!
與東西方音樂美學
在內在精神上之根本差異無關!
而音樂表現型態之多元化,
本即是開放社會的常態

無論中西
其樂種、樂思、樂風都是多樣性的,
在此基點上,
西方未嘗遜於東方。
提倡絲竹音樂的陳中申曾說:
"傳統絲竹音樂的表現手法
西方不但也有
且更發達
只是它們其它的表現手法與型態極多
因此才並不特別顯著!"
若然,
則東方又何嘗優於西方?

要之,
在多元化
尤其是在大型合奏一枝上
現代國樂還在起步與實驗階段
相去西方之交響樂尚遠。
因此我們才同樣樂見這種音樂理念與型態的成熟與定型。
傳統音樂之傳承與發揚
且還有極大的重擔
須由此種現代國樂團來承擔。

吾人提倡傳統演出型態(與傳統樂種)
除基於民族固有文化傳承之使命感之外
多元化本也就應是堅強的論據之一

若將傳統樂種與現代國樂尤其是西洋交響樂來比對
則是各有優劣,各擅勝場
見人見智,難有定論。

若企圖主張
傳統音樂是中國音樂的主流
交 響 樂是西洋音樂的代表
且東風壓倒了西風,
則在我們推廣傳統音樂傳承的一事上
是不必要也難以成立的!

我們絕不能
因為中國傳統基於小編制的樂隊,
與西方近世基於大編制的交響樂隊,
美學取向重點有不同之處,
就據此而論定,
中西之音樂美學根本精神與哲學本質不同。

因為這種比對,
是非對等的,
其分別才所以如此明顯。
但也因為這種比對,
是非對等的,
是不在文化相同層面上的比對,
故不能據此加以延伸推論。

八寶填鴨與牛肉漢堡之比對結果,
在中西餐飲文化之哲學範疇上
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

再者,
吾人若欲闡述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交響樂,
比對上之特徵與異同,
則從各種外在之總總表現手法
與基本的律調本質,語法曲式習慣...中
盡可從容為之,
也並不乏材料。

若捨此所謂『形而下的』簡易方式不為,
強欲尋求所謂東西方音樂美學
在內在精神上之根本差異,
則在方法上很難週全,
結論上也就難免武斷而難以用理服眾。

如此大的命題,
即使出之以科學、量化的統計方法為之
都還絕難論定,
我們僅憑單方面的體認
(不但對西樂的整體了解不夠
對中樂的個體了解也都還不夠呢!)
其結論必來自於不完全的歸納
也就可想而知!

馬克思之<<資本論>>
對當時資本主義之弊,
及勞工階級與雇主之對立方面的闡述,
是極富感性與善意的,
但他擴而充之,
將這種衝突推論為整個歷史之主角後,
就發現了許多難於週延之處。
共產主義破產之今日
很容意將他的那一點善意也埋沒了!

這種來自於非真的負面結果
是我們應力避的
──無論它的出發點
是如何的善與美。

無論任何觀察或主張
若不能就事論事
強欲發展整體性的前提概念來支持,
則最終皆難通過
清明理智與歷史的考驗。

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之內涵
同樣博大精深,
吾人如何能自命,
已發現其哲學意識上各自共有、
互為特有之情懷?

這是難能的,
在這簡單的命題上也是不必要的!
发表于 2007-8-27 15: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熱烈歡迎孫先生!!!
:lol :lol :lol
发表于 2007-12-21 17: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很讨厌马克思,他的一些论证在初中生看来都是漏洞百出的。
发表于 2008-5-25 1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比马克思值钱多了
发表于 2008-6-29 1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唔,搂主观点精辟,论辩中肯。引人深思。。。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已被收入
台灣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59620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30 02:00 , Processed in 0.01282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