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3890|回复: 14

关于博物馆藏琴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17: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浏览论坛里的帖子,看到这里有个别人对古琴进入博物馆似报有不以为然之意甚至偏见,似乎古琴进入博物馆是罪莫大焉。我在其他地方也曾听过某位很著名的人物在很正规的场合也有此一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琴无论在博物馆、宫廷,还是在私人手中,都有利有弊。从博物馆来说,有利之处是能使琴得到很好保护,比如恒温恒湿,无被盗、火灾、破坏、楼倒倒之虞,甚至条件好的博物馆还能抗大地震,一般的动乱包括文革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也难以破坏博物馆藏品(不少博物馆藏琴就躲过了文革之灾,而在私人手中的就没那么幸运。比如杨宗稷琴,裴铁侠琴),即使遇上战争,由国家保护也比私人保护力度更大。还有,博物馆无论是研究条件还是财力,都是私人所难企及的,可以对古琴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说得深入一点,是在把古琴作为乐器之外,还把古琴作为文物来看待和研究,开辟出了一个体现古琴价值的新领域,或者至少也能把相关资料科学、系统、全面地公布介绍,让大家(包括琴人们)都能饱眼福,都能利用这些资料。所以想把什么东东永久传下去,进入博物馆是最佳选择,这也是过去很多人将手中文物捐献国家的原因。其缺点是古琴一旦进入博物馆,就很难拿出来弹,失去了琴作为一种乐器的特质,这也是最受人诟病的一点,有人直称为“死琴”。另外一点,则是认为博物馆对琴不加爱护,凡破琴就说“一定是博物馆的”,坛子里已有不止一人这样认为。
而从私人藏琴来说,与博物馆藏琴的利弊是恰恰相反的:有利的方面是可以经常弹奏,体现了琴作为乐器的基本价值;另外琴人往往往爱琴如命,对琴十分珍视,有一点小损即一定会修补使之完好。但不利之处也非常明显:怕贼惦记,怕楼倒倒,怕11.15火灾,怕5.12地震,怕文革隔几年再来一次,怕子孙不肖变卖流失(在同一家庭中流传的收藏,超过三代的不多见)。过去开琴会,琴家们普遍都随身带着明、清琴甚至唐、宋琴(比如1990年代的成都两次琴会就是如此)参会,而现在古琴价值这么高,谁还敢带着它们长途旅行?所以也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与深藏博物馆并无本质区别。同时,一些琴虽然一直收藏在私人手中,但也一样不弹奏,那张拍卖了1.2亿的“松石间意”,就自宋以来基本没人弹过(此琴我上过手,面板上面没有经常弹奏的摩擦痕迹,吴钊先生也对我说过此话)——这虽然是个特例,但随着古琴的价值越来越高,越是珍贵的琴就越不敢或越舍不得拿出来弹,其结果与藏在博物馆并无多大不同。
目前一些博物馆的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古琴深藏不弹的弊病,尝试进行一些改变。最初是郑珉中先生提出要让古琴响起来,在实践方面,据我所知,目前已有重庆三峡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迈出了第一步。2010年8月、10月、11月,这两个博物馆就三次把他们所藏古琴拿出来公开演奏,包括唐、宋、明、清的琴都有。在2010年11月16日浙江省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古琴研讨会上,如何让博物馆的琴“变活”成为一个讨论专题,不少专家就此提出了一些相当可行的办法。因此可以期望将来这种状况会得到逐步改善。
另外,对古琴包括对所有进入博物馆的文物,都会受到十分精心和最好的保护,博物馆有非常好的文物保护设施,更有非常严厉的文物保护制度,所以琴进入博物馆,不会遭到损坏(即使文革中也是如此——只是不能与现在比,但在当时也是最好的保护)。至于有的琴有破损,基本是入藏时就是如此(也不排除入藏后个别有损坏,但毕竟极少)。据我所知,现在大多博物馆的古琴收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的,其时没有人把古琴当回事,除了常弹的琴,其他也常有破损。即使琴家,若有三五张琴,也不一定每张琴都爱之若命,也有不小心、不经意损伤了但也没有修好的。还有的是没收、抄家、收缴来的,这中间的情况不难想像。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会作为文物而加以保护,这是制度,自有博物馆起就是如此。
另外,博物馆也会对所藏古琴进行修理,而且都是请最好的琴家,用传统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维修。比如故宫、中央音乐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就曾请高人修理了所藏古琴,效果非常好。
因此,私人琴家藏琴与博物馆藏琴,其目的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利弊不同,但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并且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琴家(主要是重庆天风琴院)的合作就很好,搞了很多活动,都很成功,对双方都有不少好处。建议有藏琴的博物馆与当地琴人们互相沟通(琴人们也可主动去找博物馆),大家一起合作做一些对琴学发展有益的事。要放平心态,不要互相瞧不起,甚至抱敌意,这样对谁都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8: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什么审核制度啊?我等了16个小时还没审核完,我再发一次哈!
发表于 2012-1-22 0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间意 發表於 2012-1-21 18:01
这什么审核制度啊?我等了16个小时还没审核完,我再发一次哈!

你里面有“文-革”两字,所以被审核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0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有这规矩。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00: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前面已有同样一帖,是我最先发的,这一帖也重了,也请删了吧。歉甚!
发表于 2012-1-23 2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真博大,解放后从瞿氏藏书楼搜刮去的""铁琴"",现踪迹何在?
发表于 2012-1-26 1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講的非常有理,但是,某後清國的一些所謂國家博物館流出盜賣的文物傳聞甚囂塵上,為人所垢。
若能像奇美小提琴博物館般的幾乎是免費出借給普羅大眾的話會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千挂月 發表於 2012-1-23 21:35
博物馆真博大,解放后从瞿氏藏书楼搜刮去的""铁琴"",现踪迹何在?

瞿氏铁琴铜剑楼当年被国家接管,接管前其藏书已被瞿氏后人“捐赠”给国内一些图书馆。至于铁琴下落,倒是没有听说去了哪里。不过我想也应当在某个博物馆吧,或者还收藏在原地(现在铁琴铜剑楼好像已是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要是真进入博物馆,一般都会受到很好的保存和保护。不见“踪迹”,多半是沉睡库房。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避免了可能的破坏。其实琴在一些收藏家手中,也不见得经常拿出来见人,也是一入其手就深藏不露,这是中国人收藏古董的常态,不像国外,更有向人展示其收藏的传统。
另外,“铁琴”是用铁制作的琴,一般是不能弹的,只能算是摆设琴(或称观赏琴)。故宫也收藏有数张明代铜、铁琴,都是不能用于演奏的。这应当也是没有拿出来见人的原因之一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1: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鳴泉 發表於 2012-1-26 12:08
樓主講的非常有理,但是,某後清國的一些所謂國家博物館流出盜賣的文物傳聞甚囂塵上,為人所垢。
若能像奇 ...

博物馆里也有败类,保护得再好也可能遭遇意外。这正是博物馆想要竭力避免的。所以博物馆不敢轻易把文物拿出来。这是一个两难: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文物(博物馆收藏的古琴也是文物)展示、欣赏和接触的要求,又要保护文物不受一点损害。作为博物馆来说,其职责首先是保护,所以有时候难免顾得了一头丢了另一头,只顾了保护而忽略了人们的需要,甚至包括研究的需要(有时研究者都被拒之门外)。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有同感,也想什么时候能改变这一状况。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发表于 2012-1-29 2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秋千挂月 於 2012-1-29 22:22 編輯
松间意 發表於 2012-1-29 11:11
瞿氏铁琴铜剑楼当年被国家接管,接管前其藏书已被瞿氏后人“捐赠”给国内一些图书馆。至于铁琴下落,倒是 ...


错了,那把铁琴不仅能弹,而且音色很好,其实并不是铁制的,只是包了一层铁,主要部份还是木头,据说是到了北京哪个博物馆,,后来就不知下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6: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松间意 於 2012-1-30 16:15 編輯
秋千挂月 發表於 2012-1-29 22:20
错了,那把铁琴不仅能弹,而且音色很好,其实并不是铁制的,只是包了一层铁,主要部份还是木头,据说是到了北京 ...


哦,那是我没有搞清楚,歉甚!
发表于 2013-4-18 01: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藏琴是一种学问
发表于 2013-6-12 0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博物馆发福利,人手一床,这样美了不?
发表于 2013-6-16 13: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博物院也算是博物馆吧?看看他们就知道只能呵呵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琴放皇宫,你我百姓见也见不着,也不会有人研究。现在至少能让人参观,让人研究了。如果不是这些琴,哪有郑珉中先生的众多研究成果?哪有《故宫古琴》这样的著作让你我大饱眼福?所以这也是一个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4 08:32 , Processed in 0.01401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