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696|回复: 2

嵇康與《廣陵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1 0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音樂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達到極為純熟的程度,因傳統禮教對音樂的重視,歷朝歷代都把音樂奉為治國安邦的經典,予以發揚光大。先秦的師曠、漢代的李延年等都對音樂的發展有獨到貢獻。三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及代表時代特色、標志著當時音樂發展水平的音樂家及其理論。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為代表,他們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除在文學,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并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晉書·嵇康傳》云,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系。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于笛,妙于琴,還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后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 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余,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嘗行,去路數十里,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沒于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 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復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復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 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于今夕,可以遠同千載。于此長絕,不能悵然。”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珮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制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兔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游。袁顏伯《竹林七賢傳》云:“嵇叔夜嘗采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正因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與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上文提到的《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后自殺的悲壯故事。關于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于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后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于“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于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并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后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后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t| S |z.o0  
`5c/\/m!uI0d0  嵇康后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謀生,貴公子鐘會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為人。一日,鐘會前來拜訪,嵇康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干活,鐘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沒好氣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視袖而去,后來鐘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19楼互动空间3tr.e#H)jv6R,U:b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里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后,不茍合于其統治,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后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嵇康所作琴曲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被后人合稱為“嵇氏四弄”,和蔡邕所作的“蔡氏五弄”被合稱“九弄”,在中國音樂史上倍受推崇,隋煬帝將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宋代的楊瓚向民間搜此四弄曲譜,結果應征十多種,可見其流傳之廣。《玄默》、《風入松》據傳也是他的作品,《玄默》反映的是老莊思想。這些作品見于明代刊傳的譜集,但未必是原作。
  他的有關其音樂思想的著作《聲無哀樂論》是我國第一篇音樂理論著作,書集中了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直到現在,仍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在文章中探討了音樂與感情,創作與演奏,演奏與樂器、欣賞,欣賞與習慣等問題,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之間的反復辨駁,提出了聲無哀樂的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哀樂是主觀渲泄),這是中國音樂史上“自律”論美學最早的典型表達。《聲無哀樂論》中提到的許多音樂美學問題,具有創始的意義。魯迅曾指出:“嵇康的論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
  《琴賦》也是他的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在文中他肯定了音樂的作用:“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琴賦》中提到了許多琴曲,包括傳說中師曠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古代的《淥水》、《清徵》等曲目,他還將當時流行的作品分為“曲引所宜”的雅曲及“下逮謠俗”的通俗琴曲兩類。此外,他還具體細致地分析了琴曲從開始到結尾的發展過程及表現特點。
发表于 2008-9-20 2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喜欢这首曲子
发表于 2015-5-2 06:4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6 19:16 , Processed in 0.01680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