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11370|回复: 28

为了忘却的纪念—再谈“卖履翁”王生香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2 12: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得缘,拜读 王生香先生之遗稿《金陵访琴录》,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忆起数年前的一场笔墨官司。某君撰文称,王生香先生在解放初年,欲学琴于詹澄秋先生,未授,转投高松如先生,亦未授,旋将王先生描绘成典型的“失学人士”。文章推出后即招致口诛笔伐,唇枪舌辩激越无比。今借此文通过王生香先生之生平梗概、师承渊源、艺术成就、琴学著作、名流交往等五个方面,试图尽可能多地还原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古琴前辈。
王生香.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王生香先生之生平梗概
王生香(1902-1975),原名敬亭,号“卖履翁”。1902年生于山东省费县,早年受过师范教育,曾任教师、职员。抗战前后常年生活在南京,1946年出任山东省费县县长。(据新编《费县志》记载:1946年4月王敬亭担任国民党费县县政府县长,1946年7月山东曹县人武仿柳担任费县代县长。1947年7月解放军解放费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临沂县,王敬亭流亡临沂花园。)1948年后一直客居金陵,寓居西冶山道院“十二琴草堂”。在极其清苦的条件下,编撰了数十万言的琴学著作。其独特的视角、精深的见解为古琴泰斗查阜西先生所推崇。195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是南京乐社早期骨干之一。1966年2月,王先生将其收藏的古琴精品(唐“雷霄制”、唐“龙吟”、唐“古涧松”、南宋永乐琴、明蛇腹纹琴、明细蛇腹纹琴)捐献给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5年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葬于南京马群麒麟门外。
王先生待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不以所长自矜,甘居清贫。师从王先生的人络绎不绝,计有武酉山、明曦法师、田光烈、刘正春、刘正志、蔡炳新、成群、侯存孝、黄佑兴、王亚立、王亚祥、师小平、常乐林等,上海民乐团国家一级古琴演奏员龚一也是先生的入室弟子。
至于王先生自号“卖履翁”的由来,从其当年的一页残笺寄语上得以窥之。“一九五四年,仍设临时地摊于新街口摊贩市场,邮局北巷内,主要卖旧鞋,带卖旧书。生意极淡,往往整日无人过问。因利用此清闲,藉写作以疗饥。每一篇写成,便欣然自慰,意在将学琴四十年之一知半解贡献人民,兹蒙先进诸君子鸿词奖勉,无任感荷。谨此陈列祈求,博雅批评,然后整理,贡献政府,聊作研究琴学之一助,为祷!后学王生香谨启,一九五七年五月廿日”
卖履翁.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王生香先生之师承渊源
1、章华英《世界文化遗产——古琴》
在此书第165页称“王露弟子众多,入室弟子中比较重要的除现代诸城派琴家詹澄秋、张友鹤等以外,在山东,还有与恩师王心源之子王熙麟(字秀南)教出的王生香、张育瑾、王凤襄、李华萱等多位知名琴人。”
第167页中的师承表中将詹澄秋、王生香、张友鹤、顾海门、李华萱等列于王心葵与王炳信二人共同之门下,将王凤南、张育瑾列入王秀南门下。
章华英书中关于王生香先生的师承文字和列表并不完全一致,其相关资料据求证来源于安徽刘赤诚先生。
2、成公亮《古琴家张育瑾和山东诸城琴派》
文中称“在山东,由王心源的学生王露、儿子王熙麟(字秀南)教出的一代琴人中,知名的有詹智濬(字澄秋)、李华萱、王生香、张育瑾、王凤襄多人,现仅王凤襄同志一人了。再下一代琴人还有一些,但并没有能全面掌握这一派艺术的传人,这也正是张育瑾同志晚年耿耿于心的事情。”(该文发表于山东中国音乐家协会分会刊物《齐鲁乐苑》1982年第一期)
3、吴钊《绝世清音》
书中第134页关于王生香的介绍中称“王生香年轻时代在山东曾从诸城派大师王露学琴,年长后毕业于师范学校。”
第155页关于王露的介绍中写道,“民国初年,王露在济南成立德音琴社,从学者甚众,其中以詹澄秋、王生香最负盛名。”
4、吴赣伯 《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
书中收录了二十世纪的国乐演奏家、国乐作曲家、国乐乐队指挥家、中国音乐学家、国乐乐器制作师、部分与国乐相关之戏曲及曲艺音乐家千余人,其中古琴家所占篇幅不大,并未收集完整。但在第71页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王生香先生,其中关于师承的描述为:“王生香少时好音律,在省城就读师范时,某日漫步河畔,偶遇一琴家操缦,甚喜,乃拜其为师,后获悉,此君乃前辈琴家王心葵,至此,与琴结下终生不懈之缘,继学于著名琴家詹澄秋。”
5、王生香《金陵访琴录》
该书写于1957年,王先生在书中自述到:“余妄传家心葵先生法,韵拟虞山”、“两先生(王燕卿、王心葵)归道山,吾鲁同调,多师事詹澄秋先生。”、“余重其人(詹澄秋),故师事之,故所得亦独多,惜一别二十余年,不知逸兴晚境各若何耳,每用悬悬。”
纵观以上资料,王生香先生之师学渊源,其实并无争议。《金陵访琴录》中的自述本身最具有说服力,而《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的编者所述资料也极尽翔实,且与王先生的自述完全一致,书中提到河畔偶遇王心葵之说,与王先生亲传弟子刘正志所描述的有着惊人的巧合。刘正志先生言:“六十年代,余随王氏习琴,听师云,其年少时,于村外河边偶遇云游琴师,遂从其习琴,然未言名讳。”王露(心葵)先生,1910年在山东济南发起组织“德音琴社”,亦称“音乐传习社”,1911年詹澄秋随其习琴,1915年王露率弟子詹澄秋创建“德音琴社”于济南大明湖畔,1919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从王先生的残笺寄语中得知,其1954年即习琴四十年,即便是虚指,其学琴的开始时间也至少在1914年前后,甚至更早。至解放初年,王先生已近五旬,艺术成就已趋向顶峰,且与詹澄秋先生分别二十余年,可见,解放初年的“失学经历”纯属必有用心的杜撰。
王心葵.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2: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詹澄秋.jpg
                  詹澄秋先生抚琴图
发表于 2013-4-14 15: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wuji 於 2013-4-14 15:30 編輯

猗兰兄对王生香很有研究啊。生香先生在其《古琴谱平沙落雁》一稿中,述及师承有“心葵先生归道山,济南詹澄秋先生独擅其妙,余复从詹先生学”语。  希望有心人能汇集生香先生遗著出版,以完先生“研究琴学一助”之愿,嘉惠后学。
发表于 2013-4-15 0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3: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王生香先生之艺术成就
1、《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查阜西、许健、王迪合撰。
查阜西先生和许健、王迪组成的三人采访小组,于1956年4月17日从北京出发,依次到达了济南、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徽州、长沙、合肥、安庆、武汉、重庆、贵阳、成都、灌县、西安等地,包含途中时间整整工作了一百天,于7月27日回到了北京。共计收录了二十个地方、八十六位古琴家的二百六十二首古琴曲。在此基础上所编纂的工作报告,是对当时琴人艺术水准和生存状态最具公信力的记录及评价。
文中提及:“在全国一百多琴人之中,有两个艺术文化水平都很高,而有些轻微政治问题的人,一个是南京的王生香,一个是杭州的徐元白。王生香不仅录了音,进行了访问,而且给予他少量接济,因他生活很贫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3: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2、1963年受邀出席全国第一次古琴打谱会。
王生香一生呕心沥血钻研琴艺,其琴学造诣得到了全国琴界的普遍认同。1963年春,北京古琴研究会为纪念嵇康诞辰一千七百周年,号召全国琴人发掘整理嵇氏四弄,并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古琴打谱会。全国受邀与会的正式代表仅有十一人,其中外地琴家有张育瑾(山东)、王生香(南京)、吴振平(上海)、顾梅羹(沈阳)、喻绍泽(成都)、徐立孙(南通)、杨新伦(广州)、姚丙炎(上海)、张子谦(上海)、北京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溥雪斋等。(据第一届全国古琴打谱经验交流座谈会“七弦琴音乐会”节目单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王生香先生在本次打谱会上特别演奏了相传为嵇康所作的《风入松》。1984年王先生的大弟子刘正春先生出差广州时,和莫尚德先生一同去拜会了岭南琴家杨新伦先生,杨老深情地回忆到:“当年在北京时,我听到了令师卅六泼剌的《风入松》,时至今日,松涛之声犹在耳中回旋。”
1963年王生香先生在北京古琴研究会纪念嵇康研讨会上的专场录音有《长清》、《平沙落雁》两曲。
第一届打谱会.jpg 王生香抚琴.jpg 代表合影.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3、音研所收藏的录音资料。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时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录的王生香先生琴曲录音共有九首:1963年四首《长清》、《平沙落雁》、《风入松》、《渔樵问答》;录音时间不详的有五首《猗兰》、《古交行》、《双鹤听泉》、《中秋月》、《秋江夜泊》。
笔者认为后五首基本上可以推断为1956年全国琴人调查时的录音。因为据《一九五六年中央民研所全国琴人调查及录音汇编》中的记载: “王生香,性别:男,籍贯:山东,师承:通讯处:莫愁路西冶山道院187号电话:录音曲目:古交行、双鹤听泉、平沙、中秋月、猗兰、秋江、未录曲目:。”
由于音研所要求必需直系亲属才能翻录以上珍贵的历史资料,且索价不菲,因此王先生的个人专辑也始终无缘得以结集面世,实在令人遗憾。尤其是那几首其他琴家绝少演奏的琴曲,终究无法得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近日从林友仁先生收藏的老磁带资料中终于发现了两首弥足珍贵的王先生琴曲录音《中秋月》(2分46秒)、《古交行》(7分02秒),因是音研所收藏资料的转录,听来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4、古琴唱片的出版。
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1966年间),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出版了当时唯一的一张古琴独奏专辑唱片《平沙落雁》。该唱片为45转7寸黑胶密纹唱片,其中面一为王生香先生演奏的《平沙落雁》,面二为张子谦先生演奏的《长清》。
唱片(一).jpg 唱片(二).jpg 唱片(三).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3: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5、琴曲传承情况。
王生香先生对古琴艺术的研究能超出门户、派别的束缚,博采众长,客居金陵后,在继承诸城的基础上,潜心钻研,融“虞山”之古静抑扬、恬逸淡远和“金陵”之参序有节、仰扬有纪于一身,自成一家。演奏时他要求将琴曲之情、景、意聚于身心,融于指尖,弹奏时,姿态端庄,调息匀气,心身合一,法随意转,拍节有序,吟猱指力,无声有声,余音飘逸。平生所弹琴曲中以《猗兰》《风入松》(又名《万壑松风》)、《古交行》(又名《三士穷》)、《长清》《双鹤听泉》、《高山》、、《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长门怨》、《静观吟》、《清夜吟》、《水仙操》、《阳春》、《忆故人》、《潇湘水云》等曲目最为得心应手。其中《猗兰》《风入松》、《古交行》更是独树一帜。
《猗兰》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二集收录为首篇。此曲传为春秋孔子所作,最早见《神奇秘谱》,王先生所弹据《春草堂琴谱》,而《碣石调·幽兰》虽亦称《猗兰》,但实为二首完全不同琴曲,唯琴曲解题基本相同,皆为孔子路过隐谷,见幽兰独茂,感愤所遇而作。
笔者于2003年10月在苏州吴中会琴的演奏会上听王先生的再传弟子谢坤芳弹奏此曲,曲调高古,绮丽流畅,忧而不怨,感而不伤。后又见北京琴友魏海波(朴云子)在《碧岩居论琴》中论述到“我曾为了能按弹下此曲费了不少时日,所据是古琴曲集第二册王生香按春草堂本的演奏本(五线谱与减字谱双行谱)。本人苦于没有此曲任何录音资料,为尽可能忠实弹出,甚至借了个节拍器,在按弹中同时也参考了《神奇秘谱》、《梧岗琴谱》、《风宣玄品》、《自远堂琴谱》,在关于此曲流变上有些切实感受。”
《风入松》又名《万壑松风》,此曲传为晋嵇康所作。最早见于《谢琳太古遗音》,初称《风入松歌》,自《重修真传》后称《风入松》。通常琴曲谱所录,多用弦歌,且段落较少,而王生香所弹长达九段,乃《琴曲集成》三十册中未见出处的独特抄本。至于究竟是王先生寻得的股本?还是自己改编整理的演奏谱本?目前未可知。此曲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斫为绿绮,徵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卢仝“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唐皎然还有一首诗作名为《风入松歌》。
王先生在此曲中用三十六泼剌来表现风过松林的松涛之声,堪与《流水》中的七十二滚拂相媲美。近几年在在南京金陵图书馆的新春古琴音乐会上时常能听到王先生的再传弟子叶少俊对此曲老辣苍古的演奏,尤以这连续变幻的泼剌声,令听者无不印象深刻。
《古交行》又名《三士穷》,传为隋文中子王通所作,最早见《风宣玄品》。王先生依《松弦馆琴谱》演奏的这十二段的《古交行》时,将思革子、户文子、叔衍子三人志同道合的情感激盈于胸间。(三人相与为友,为怀才求用,于跋涉劳苦、衣单食乏不能俱生时,并衣粮于革子一人,后革子终为楚王之相,于盛宴抚琴时悲苦之声以念契友高义之举,楚王深为赞许,赠金厚葬文子、衍子。)王先生以应和有节的弹奏,表志同道合之情怀;用疾徐有序的处理,诉怀才求用之向往。
如今在金陵琴社的雅集中,王先生的再传弟子刘甦、谢坤芳、叶少俊、王勇等人多次演奏此曲,试图用缓急跌宕、清灵泛音来恢复此曲的本来面貌。上海琴友李俊捷(宥堂佑心)也对此曲有所涉猎,但在总体节奏上要远远舒缓于王先生当年的处理。
王生香先生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建树,还表现在他对古曲打谱和琴曲创新这两个方面。1952年王先生在摆地摊的过程中得遇《神奇秘谱》手抄本,仓促间抄《获麟》、《山中思友人》两曲,如获至宝,在艰苦条件下废寝忘食地进行打谱研究,并用工尺谱和简谱进行记录整理。
在探索钩沉的同时,王先生还刻意创新,创作了多首古琴新曲,《冶山新貌》就是以冶山道院棚户地区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素材,反映出欣欣向荣的新冶山风貌,讴歌了党和政府的为民造福,情深意切。《钟山风雨》取调慢商,以宏大的气势、激昂的情绪,展现出南京解放前后天翻地覆的进程,在指法运用上将滚拂、泼剌、索铃、撮、撞等有机编配,又把腰鼓节拍融入其中,这对当时的老一辈艺术家来说,着实是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访琴吟》是对自己四十年来访琴五百余床的真实写照,是用琴声记录自己人生琴学的心路历程。
王生香先生在琴曲传承中,对古琴演奏技法的研究更是精益求精。其概括总结出指法的“四宜、八要”,
四宜:泛按准确,声出金石;吟猱分明,风清月白;疾徐有序,万马奔腾;轻重有节,秋月皎洁。
八要:按令入木,弹弦欲断,用力不觉,安闲自然,右肘宜低,指须悬落,左肘勿昂,兰花参错。
对古琴本身的美学要求又概括为“四善、九德、九庇”。
四善:是指木质要“苍、松、脆、亮”。
九德:是指音韵要“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
九庇:“空、塞、躬、瘦、佝、错、窄、杠、丑”。

点评

古音正宗本風入松為八段無辭之操,也許與王先生的版本接近  发表于 2013-4-18 17: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王生香先生之琴学著作
每当夜深人静时,王生香先生开始抚琴弄调,钻研琴艺,对待琴学症结,揣摩思度,反复考证,未敢轻下一字。不顾年老体弱,经常从朝天宫步行至山西路或龙蟠里图书馆古籍部查找资料,寻根问据,往返不疲。在茅屋中的草芯油灯之下,勤奋笔耕二十余载,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先后书成《金陵访琴录》、《鉴琴六要》、《〈神奇秘谱〉指法一斑》、《拍节考证》、《琴道新编》、《〈广陵散〉商榷》、《冶山琴谱》等洋洋数十万字的琴学著作。这批著作在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显示出了独特的视角和精深的见地,反映出了先生广博深厚的文化功底。当代古琴泰斗查阜西先生对其琴学理论的研究水平推崇备至。据说当年查阜西先生曾经向沈阳音乐学院推荐了两名古琴教授人选,一为顾梅羹,另一为王生香,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王先生最终未能成行。
金陵访琴录.jpg 鉴琴六要.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生香先生的著作目录汇总如下:
1、《金陵访琴录》
2、《鉴琴六要》
3、《访琴吟》                           1957年2月  南京市文化局印
4、《双鹤听泉》                         1957年2月  南京市文化局印
5、《〈神奇秘谱〉指法一斑》              1957年2月  南京市文化局印
6、古琴谱《平沙落雁》(初稿)           1957年5月  南京市文化局印
7、古琴谱《山中思友人》(初稿)         1957年5月  南京市文化局印
8、七弦琴曲《钟山风雨》稿
9、七弦琴曲《冶山五弄》初稿            1964年6月6日
10、七弦琴曲《秋月照茅亭》初稿         1964年6月22日
11、七弦琴曲《风入松》(万壑松风)初稿  1965年3月28日
12、《冶山琴谱目录》
13、草堂琴语(卷之一)
始创、琴材、斫制、歌诀、九疵、鉴别、琴材四善、琴体九德、监制、自制、琴式、音律、转调。
14、草堂琴语(卷之二)
流派、断纹、琴家、名著(移谱后)、姿势、识谱(明指法、自然识谱缺)、琴体、制紃、蜻头、压尾、上弦、调弦、定弦、音位、指法: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左右同名。
15、曲操(卷首)
仲吕均: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浪淘沙·北戴河
黄钟均(借正调弹):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无射均:在北京的金山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国际歌
曲操 卷之一(仅存目录)
仲吕均(三弦为宫):高山·八段、阳春·十八段、听泉·四段、酒狂·五段、良宵引·三段、长门怨·七段、平沙落雁·六段、渔樵问答·十段、关山月·一段、蔡氏五弄·五段、普庵咒·十三段、访琴吟·三段
夷则均(四弦为宫):健游行·十段、鸣凤吟·三段
无射均(五弦为宫):阳关三叠·三段、潇湘水云·十三段
16、曲操 卷之二
黄钟侧均(一弦为宫,借仲吕均弹,不慢三弦,三弦为变徵,故称侧均,亦称侧弄):枯梧吟·一段、三士穷·十二段、长清·九段、中秋月·三段、清夜吟·三段、秋江夜泊·四段、水仙操·九段、渔樵·十段、静观吟·二段、醉渔·八段、忆故人·六段、风入松·九段、冶山新貌·三段
黄钟均(一弦为宫):猗兰·八段、山中思友人·三段、秋月照茅亭·五段、
夹钟均(二弦为宫):飞鸣吟·三段、捣衣·十二段
慢商均(一二弦同为宫):钟山风雨。
山中思友人琴谱.jpg 平沙落雁琴谱.jpg
发表于 2013-4-18 17: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nachete 於 2015-1-14 23:25 編輯

...........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猗兰 發表於 2013-4-17 13:13
5、琴曲传承情况。王生香先生对古琴艺术的研究能超出门户、派别的束缚,博采众长,客居金陵后,在继承诸城 ...

楼上的说得有道理的。此处原文修改为“至于究竟是王先生寻得的孤本?还是根据《古音正宗》八段无辞之操改编整理的演奏谱本?目前尚未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王生香先生与名流交往
王生香先生于1958年成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文史馆官方记录中称其“从事古琴研究五十年,属‘虞山派’古琴家”。王先生的一生与很多社会名流交往甚密。从一鳞半爪的文字记载中可见一斑。
1、王生香与张子谦
与南京古琴同道的交往,自不必赘述。张子谦先生特意从上海专程赴宁与王先生探讨《长清》等琴曲的打谱心得。张子谦先生在其《操缦琐记》中记载到:
“1958年六月七日,昨抵宁晨访少椿。”
“六月八日,偕少椿访友夏一峰、赵云青。听一峰弹静观吟。”
“六月九日,偕少椿访王生香。”
“九月十日,偕少椿访秦铁梅,见二琴。”
张子谦.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2、王生香与梅兰芳
在王染野先生的《响竹斋散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的目录中可见,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为《梅兰芳厚待老友王生香》,因尚未找到原文,其细节描述无从得知,留待补缺。
2009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郑州日报》等报刊中见到作者为丰绍棠的《梅兰芳的节制美》一文,文中写到“古琴家王生香曾是金陵富户,当年慷慨资助过梅剧团,20余年后王生香沦为清苦老菜农,念旧的梅兰芳前往探望,送其一笔现金,赠送方式亦是讲究节制,不明说送钱,婉转说是送包点心尝尝。梅兰芳释云:‘朋友穷了,挑明了给钱,他是不好意思收下的。要给穷朋友顾顾面子。’节制里蕴有厚道美德。”显然此文与事实有所出入,王生香从来就不曾是金陵富户,也不是什么清苦的老菜农,至于当年在费县或者南京时是否慷慨资助过梅剧团?目前还难以考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据多种资讯提供的信息来分析,与梅兰芳有所交往的就是古琴家王生香,并无其他同名之人。
梅先生喜好古琴可参见严晓星所著《近世古琴逸话》中的《戏曲大家与琴》。“另一位京剧大家梅兰芳,最注意学习和汲取其他艺术融汇到京剧中来,连洋人的小提琴都要摸一摸,更不必说自家的古琴了。1935年,他去苏联演出,行李中就有古琴。没想到在过海关的时候,此琴的琴囊引起了海关人员的怀疑,不但拆开查了又查,还翻箱倒箧,查遍所有行李,后来还是靠一摞梅兰芳戏装照解了围。1940年代,他留下了一张操缦小影,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梅兰芳像.jpg 梅兰芳弹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3、王生香与林散之
王生香和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交往可从《林散之年谱》中得见。
(一九六四年,甲辰,六十七岁)9月20日至27日,出席在南京召开的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9月20日三届一次会议委员合影留念。会议期间,结识苏州书法家费新我(1903—1992)和王生香琴师(1902—1975)。
又见《林散之序跋文集》(1991年11月第1版第60—61页,黄山书社)中《林散之弹古琴》载:
“王生香先生嗜古琴如性命,很有学问,不是争一句一曲之奇,力求多方面掌握与琴艺相关的知识,我表示佩服,曾在他的琴谱上题过一首诗:
我不善弹琴,亦知琴中意。虽从十指求,不专十指事。会心不在远,此道有孤诣。更得书卷情,养吾浩然气。有法而无法,千古传真谛。在汉蔡中郎,孤桐识材器。在晋嵇中散,广陵自矜秘。要皆旷代才,各以琴为寄。非如后代人,胸多万斛累。宫商事征逐,徒为衣食计。所以百世下,无从觅奇异。生香鲁奇士,羁旅江南地。爱琴若头目,访琴日有记。抗古得希声,一脉能成继。辛苦数十年,抱饥不忍弃。今年七月秋,政协召会议。风尘得相遇,欢聚两心契。一度闻雅奏,清音出绝技。春暖百花开,习习香生袂。几讶风雨来,冷泉扑空翠。复惊海潮音,万马列奔驷。此曲久未闻,乍聆如梦寐。偃骞聋聩人,未能悟三味。雅爱负平生,徒存山水志。弦外赠知音,二百五十字。”
林散之二百五十字的长诗也是极为罕见的友谊见证。
林先生另有一首《题王生香十二琴草堂琴谱》: “风雨钟山十二琴。草堂勾拨悟情深。六根我已耳根断。犹向无音听有音。”
此外王先生与南京书法名家的交往还可以从两处记载中得知,1966年2月,王先生将所藏古琴捐给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其时任文管会主任的是书法家武中奇先生。1975年王先生去世后,书法家高二适先生手书挽联,“一曲古交空白屋,半操秋塞渡清吟”。
林散之.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4、王生香与胡小石
王生香先生与原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一直惺惺相惜。胡先生在为其《金陵访琴录》一书题词曰:“王翁贫卖履,抱琴不忍释。茅檐负冶山,巷隔车马迹。霜宵鹤声起,清商荡寒碧。孤弹谁知音,风高蛩在壁。遣饥一摊纸,佳斫辨历历。洗耳千床雪,冥赏雷与郭。愿君善自珍,古货今能识。终不同邝露,枯槁向草泽。”(该诗刊于1957年《新华日报》)
胡小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5、王生香与根如法师
王生香先生与安徽琅琊山根如法师在琴学方面交流颇多。琴僧根如法师1925年任南京卧佛寺住持,在宁期间两位先生便已所交往。1941年根如法师受邀驻锡琅琊山开化寺。在查阜西(执笔)、许健、王迪共同编撰的《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中记载“南京琴人王生香指出计划录音的人选、曲选表中遗漏了安徽老琴家根如和尚。”王先生的《金陵访琴录》中也收录了根如法师的藏琴“碧天凤吹”。刘正春先生至今仍然珍藏着王先生和根如法师抱琴端坐,他和孙梓仙(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恭立其后的老照片。
nEO_IMG_王生香与根如法师.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6、王生香与张充和
沈从文先生的妻妹张充和先生在1937年应南京《中央日报》一位夏姓记者之邀,参加了在她家位于南京城南三条营古宅院中的一场活动。那天下午住在院内的王生香和刘少椿、夏一峰举行了抗战前的最后一次雅集。《满江红》的琴声抒发了几位生活清贫、襟怀淡泊的南京古琴家的悲愤之情。张充和对王生香等古琴家及他们手中的古琴产生了奇异而深刻的印象,萌生了学习古琴的念头。重庆期间,她拜入査阜西先生门下,后获赠明琴“寒泉”。1945年她借住位于南京豆菜桥42号郑肇经先生家时,特地又去城南拜访了王生香、夏一峰等金陵古琴名家。(见王炳毅《民国最后才女张充和与明代“寒泉”古琴的动人故事》2010年《东方收藏》第五期)
张充和(年轻).jpg 张充和(老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王生香先生的柴门陋室因“四壁焦桐亦足豪”而命名为“十二琴草堂”。其著作中有两处读来尤其令人心酸。一处为“近年客金陵,结习未退,微有收藏,凡物色一琴,不惜倾囊购之,纵饔飧不继,不计也。” 饔:早饭;飧:晚饭。饔飧不继就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另一处为“癸已夏箩商持此琴求售,索价三万元,约合米二十斤。当时无弦,未能试其音,且款识甚深,不能骤见,更恶其用铁钉合缝,甑复尘未收,旋为骨董商得去,转售于张君得价八万,盖亦不知何人斵修也。” 甑:指的是蒸米饭的用具。锅中蒙灰乃是文人拮据极其无奈的表白。
在古琴商业化、市场化、功利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个琴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弹琴究竟是为了什么?
纵览王先生一生的琴学历程,其自己的一段表述,想来是最好不过的总结。
“岂琴能贫人欤,抑非贫而琴不能工欤,是贫乃琴人必经之途径,适足以清静专一其心志,加专一强其精研,乐其道之日新,忘其箪之属空欤,假使以所爱之琴,易升斗者,亦殊属例外也。”
发表于 2013-5-9 1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能听到老先生的录音就好了,不知道音乐研究所为什么把那么多的资料放到库里不出版,还说什么弘扬琴学,有一天资料放坏了乃才是民族的罪人
发表于 2013-8-14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8-15 1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8-17 10: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猗兰 發表於 2013-4-17 13:12
4、古琴唱片的出版。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1966年间),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出版了当时唯一的一张古琴独奏专辑 ...

香港艺声是中国唱片专门在香港出版发行的副牌,录音生产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负责。这张唱片的录音母带和唱片模版均在中唱上海公司。
发表于 2017-8-15 13: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王生香先生的书籍在哪里可以看到并买到?
发表于 2017-9-20 1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Greatease 发表于 2017-8-15 13:13
请问楼主,王生香先生的书籍在哪里可以看到并买到?

近期书已正式出版,可加我微信138515681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6 16:33 , Processed in 0.021618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