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評劉有恆<讀林佳儀『論馮起鳳《吟香堂曲譜》之編輯意識及訂譜流傳』一文有感> (孫新財評注)  數十年的昆曲「聲腔格律」研究生涯,及幾年來對於昆界的不實學術的駁正,所稟者,所謂擒賊先擒王,必挑那些偽說的始作俑者,偽譜的頭頭。 其影響力及不良後果嚴重者,列為主要批判對象。
 對於小囉囉,及人云亦云的而作學問者,除非其名聲人格敗壞,否則一般而言,都不是主要要批判的對象。
 (否!就事不就人!)
 尤其於昆曲界,或戲曲界,或中國音樂學界,是以這些學問為重鎮的內地,為主要研究及批判其中錯偽學的物件。
 因為,以上三種學術,於臺灣之研究能力,除少數特例外,一般而言,水準不高。
 (作者於此方面的「研究能力」,就並不只於「水準不高」而已!)
 許多研究觀點,都不免抄襲(沿用)內地的,那些搞錯偽學者的論調。
 要批判,當然是擒賊先擒王。
 (否!就事不就人!)
 但好像也給人印象,好像,你這個人,光是在罵內地的做學問的。
 對於你身處的臺灣,倒著墨很少。
 吾以上的說明,即是指,臺灣本地的此學術三界的學問的,不論正偽,大多廣深面或影響面皆不及於內地,實非吾人批判的重點。
 (夔一足矣!)
 不過,像是少數如錯偽學錯偽到,集內地大成的臺灣的『腔調說』之類,就是臺灣制的學術大公害。
 (茍依愚見,作者所倡之「基音說」,不但無人相信,且無人了解! 故「為害」倒不大。)
 吾人亦多方旁言之了。
 於是有內地有人會說,你對於遠在內地學界的,錯偽的攻擊力度就這麼大,對於你自己臺灣的錯偽學,卻蜻蜓點水。
 (作者就算對”內地學界的攻擊”,也多為無效的反對與論證。
 其攻擊「力度」,何嘗就大呢?)
 如此一說,也實令人有些啞口了。
 為親諱,為友諱,為曲友諱,為有一面之緣者諱。
 也許,還是我認識的,許多年未見,卻見其錯偽之學術論著之出,真是無奈。
 手中的筆還是落不下去了........ 哎無奈。
 (這是學者們,正確的研究態度麼?)
 雖則柿子專挑硬的吃,但心中實要對於任何錯偽之論,皆要一一批駁。
 只是,時光不允,六十開外的人了,時光應擺在立正說。
 正應明末大儒的王夫之的墓誌銘:
 『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於茲丘,固銜恤以永世』。
 吾不也是抱《九宮大成》等諸昆曲「聲腔格律」界之正學。
 立正說而盡其在我而已。
 (胡適說:被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牽著鼻子,雖不是英雄;
 被國家主義、集體主義……牽著鼻子,也算不得好漢!)
 (劉有恆,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