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5668|回复: 1

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宋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7 2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宋代─

  宋代是継唐朝之後的古琴發展時期,據《宋史》載:太宗曾下令改七絃琴爲九絃琴,徽宗用魏漢津之説,造大晟樂,用一、三、五、七、九絃的五等琴,祭祀、朝賀的大樂中要用八十多張琴,僅七絃琴就要用二十三張。《画継》載:政和間宮中還有「琴院」之設,宣和殿還有「萬琴堂」收藏古今名琴。《格古要論》称:「宋時置官琴局製琴,其琴倶有定式,長短大小如一,古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倶是野斲。」這足統治者古琴的愛好。至於當時民間據《琴論》記載説:「京師、兩漸、江西能琴者極多。」元人呉澄読:「浙操興於宋,??濃麗切促,里耳無不喜。」《夢梁録》称:「府第中有家楽,児童多執笙[竹黄]琴瑟,最可人聴。」又説:「其官私妓女??或捧龍阮琴瑟。」可見兩宋時期的七絃琴已経突破宮廷雅樂和文人士大夫的襲断,出現於民間各種場合,足見當時絃歌之盛了。今就傳世古琴來看,宋代的「官琴」約爲兩端,其一爲宮廷樂隊專用,倶有定式的琴,如開寳戊辰款的「虞廷清韻」其形制款模猶如唐琴伏羲式者,或紹興年款的「鳴鳳」作変體連珠式,形制寛扁猶如北宋晩期之作而寛大過之。其二爲宣和二年御製款之「松石間意」琴,楊時百先生定爲「宣和式」,爲《歴代琴式》中所無。至方全民間野斲之琴,計有伏羲式、神農式、師襄式、仲尼式、列子式、鳳[口素]式、靈官式、連珠式、霹靂式等。其中独仲尼式之作敷量最多,其餘較爲[穴干]見。何以仲尼式之琴独多?可能與晩唐以來儒學的發展,恢復孔子道統的思想及統治者提[人昌]尊孔,以孔孟孝道治天下有著密切關係的,於是七絃琴中仲尼式從此遂定於一尊的地位,歴元明清至今不衰。宋朝野斲琴的面板弧度継承了唐代的傳統格式,由圓厚向漸薄發展,官琴如比,野斲也是如此,北宋前期的琴,面板圓厚,後期漸薄,並出現扁平的製作,宋琴最突出的特點是兩側上下邊[木四方]由頭至尾鏨齊一致,底面項與腰[人故]成圓[木四方]的現象已不存在,南宋又出現了尺度較小及「聳肩而挾」的仲尼式琴。只是馬希仁偶然有将琴底之項[人故]成圓[木四方],扁琴将琴面的項腰[木四方]面[人故]圓,金公路的琴偶然将額下[人故]成斜出的,這不過是唐琴的流風猷韻在名家作品上的一些反映,而不是宋琴的代表風格。宋琴的[髟休]漆工藝,基本上継承了唐代的傳統方法,沿用純鹿角灰和生漆的漆胎,間有纔雑入孔雀石、珍珠母碎末之作,是爲琴上用「八寶灰胎」之始。用杉木斲琴並施以葛布底之作較爲少見。漆色主要施以黒色光漆、栗殼色、朱[髟休]者較爲少見。断紋主要是蛇腹紋、間有細紋断、冰紋、牛毛紋者。兩宋斲琴名家,據《雲煙過眼録》所載,北宋時有僧仁智、衛中正、米仁濟、馬希亮、馬希仁、趙仁濟。南宋有金遠、陳遵。今天傳世的宋琴還可以看見腹款的,約有馬希仁和金遠二人之作,其餘絶大多敷已模糊不清,成爲無款宋琴了。傳世宋代野斲琴較早之作有「雪應鐘」、「清角遺音」、「龍門風雨」。南宋有「玉壼冰」、「萬壑松」、「海月清暉」等。


(四)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元代─

  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時間較短,皇帝並不喜歓古琴,宮中收藏宋金遺琴往往賞賜給當時嗜琴的儒臣,所以将宋内府、金明昌内府所寳藏的「春雷」琴先後賞給耶律楚材和傳初庵。古琴在當時只在民間流行,主要還是漢人之間。元初的著名琴家有[弓耳]大用、苗秀實和萬松老人,都是中書令耶律楚材之師。前代兩宋的遺琴較多,擅琴者又較少,故元琴傳世不多,嚴清古、施牧州爲元代斲琴名家,宋代的製琴家嚴樽乃清古之祖,梅田官人爲清古之妻父,清古爲斲琴世家自當精於斲製,惜未見所作傳世,今傳世者只有朱致遠之作。在傳世明代琴中有洪武三年朱致遠及洪武九年文和款的琴。朱致遠琴的形制工藝基本是宋代傳統風格,而文和之琴其額上端微闊,起項爲方折形,項不及三徽,腰上移至八徽之上,琴面上不低頭,琴底足當九徽,這種風格似應是元代所創始,[髟休]漆方面已不用鹿角霜作原料,而代之以白色粉末,多種灰胎的出現實自此始。漆以紫漆,發多種不同的断紋,在宋琴中也是未見的。


(四)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明代─

  明代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爲了鞏固政權,継續發揚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使居住江南的古琴家來至京師開始活動,七絃琴在皇家關注之下,逐漸興盛起來,擅長古琴之士日増,到明代中期,已経發展到自天子至於庶人直至閹宦的境地,眞是上有好者,下必有勝焉。故有明一代自始至終成爲古琴音樂的極盛時期,作曲修譜,造琴之事,到清兵入關也未嘗停止。留傳至今的明代琴譜向有相當敷量,而傳世的明琴至今猶不可勝敷,其中有成化、弘治御製的有藩王寧、鄭、衡、益、[水路]王與崇昭王妃的;有名家手製的,如高騰、恵祥、祝公望、尹國成、[言甚]廷用、馮朝陽、楊椒山、王涯仙、左光斗、蕭祥生、王舜臣、金永叔、李枝、張沖和、徐嘉彦、劉師桐、宋睿、干氏、蕭敬、汪士思、巌天池、王崑一。南昌和蘇州還有兩個斲琴世家,即南昌的[水余]氏和呉門的張氏,他們祖孫由嘉靖至崇禎世代製琴;此外還有些太監也造琴,如胡喜諌等。明琴的式様主要是継承兩宋各種尺度的仲尼式琴、蕉葉式、落霞式,成化御製的「洛象」、「洞天仙籟」,寧王製的「飛瀑連珠」都爲歴代古琴圖式中所未見的,除仲尼式以外的倣古之作,有倣南宋官琴「鳴鳳」的「鳳凰來鳴」,倣伏羲式之作僅見過一張。明琴的腹款有朱書、墨書與錆刻者,有龍池内兩行者,龍池鳳沼内各兩行者,独故宮博物館舊藏弘治御製琴之腹款爲墨書三行在龍池内右二左一,爲「大明弘治十一年歳次戊午,奉旨命鴻[月盧]左寺丞萬脛中製琴人恵祥斲於武英殿,命司禮監大監載義,御用監太監劉孝,潘徳督造」,墨筆楷書五十二字,尤爲奇者,比琴自製成至今歴五百年未曾離開過紫禁城,這在明琴中是絶無僅有的孤例。明琴的形制風格是来自宋元,漆色主要是黒色光漆,間有紫漆朱漆之作:漆灰胎用布地純鹿角霜者極少見,偶然有於鹿角中纔響銅末之作,多用無名異,瓦灰與類似石膏者,南昌[水余]氏琴之灰胎多係生漆調無名異,而古呉張氏琴則用熟漆調和無名異,嘉靖年製的益王琴多用瓦灰胎,木胚上糊一屠紙,也是嘉靖年間之作,有的漆灰胎爲底面兩層,上層薄而細,但往往一塊塊起泡脱落,面底層黒色卻堅牢如故。明琴的断紋主要是蛇腹、冰紋與牛毛。起剣鋒的較少,有的断紋較古,甚至有蛇腹間牛毛紋,頗似唐宋古器,惟胎質鬆脆不[多勾]堅牢,在琴胚上刻横紋,或在所糊紙地上劃紋形成的假断紋也是嘉靖萬暦年間出現的。明琴的音響放果是琴人與造琴者都十分注意的問題,所以他們採用較[酉禾]鬆的灰胎,但絶大多數的明琴聲音都属於「堅清激越」,只有膠合線半鬆脱了,天地柱脱落了,オ會出現蒼古渾厚的聲音,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上述恵祥斲的弘治御製琴,由於長期收在宮中,雖損一護軫而完好如新,故發音仍是堅清激越的明琴之標準聲音。所以明琴與兩宋之琴有的十分相似,而聲音卻很有差別,有的琴聲音十分相似宋琴,而断紋灰胎卻存在著差別,雖然有的明琴很像宋斲,只要客観的仔細研究比較,他們之間的區別還是可以發現的。明琴多有清楚的腹款,它們也應該被作爲鑑定無款古琴的典型器。総之没有比較就没有鑑別,比較是識別一切事物的好方法。



 
发表于 2008-4-20 1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19 10:49 , Processed in 0.01507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