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7126|回复: 7

杭州琴家 郑云飞 ( 学古琴该找这样的老琴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0 1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zlh 於 2014-6-20 13:55 編輯

0.jpg

撰文|刘莎李亚敏 文摘自《氧气生活·浙地琴音》
摄影|刘媛媛行者


古人云: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如今生活在杭州的琴人各领风骚,郑云飞之“温润”,徐晓英之“侠气”,徐君越之“倜傥”,皆可令人追忆起当年潇洒的徐元白。今日且看郑云飞老先生之风采。

秋雨瓢泼而下,一阵密一阵疏,像笼罩在心头的词句。雨淋湿了山峦及上天竺的小径,潺湲声中,湖泛涟漪。青烟起,参天大树苍翠欲滴。

空气中尽是灵隐寺的烧香味,耳畔萦绕游客声,夹杂揽客的商人:“姑娘,烧香请走这边。”不理会纷杂之声,寻到法镜寺,稍得静趣。往旁边的三生堂走,拾阶而上,未见其人,先闻琴音。

1.jpg

一场雅集在三生堂内如期举行,郑云飞的弟子们早就提前一天从五湖四海汇集至杭,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浙派)传承人。重阳节后,正是“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之时,弟子们选择这一天也是带着祝愿恩师康健的心愿。而这样的雅集一年有两次,另一次则在四月春暖花开之时,延续至今,已十余年。

室内灯火通阴,台上置琴一张,弟子们轮番而上,或弹《梅花三弄》,或操《鸥鹭忘机》。似张岱《丝社》中所言:“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底下有八九十人,静心聆听。后排坐着一位长者,虽年逾七旬,仍精神矍砾,风姿依存,此人正是郑云飞。他额首半闭目听着,时而点着头,脸上笑意藏不住。他夫人腿脚不便,却也一同而来,在他身旁静坐。每有弟子进门,总走到郑老身畔,在耳边几句寒暄,都给清冽的空气增添了暖意。

眺眼窗外,树木参差,怪石嶙峋。明人杨表正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室之间,或登山巅,或观宇中”,而今日的雅集也为追寻此种情境。三生堂畔,清幽异常,右边就是为了纪念李源与高僧圆泽那则故事的三生石。昔人互为知己,生死不渝,而琴人之间也为着寻求高山流水遇知音才结缘,成了欢聚一堂的亲人。

“这次雅集弟子们最多,可谓三代同室,不仅有我的弟子,还有弟子的弟子”,郑云飞道,“有的从扬州赶来,有的从绍兴、舟山赶来。”而记载在郑云飞名单上的学生名字已有四五百名,有些学了几年便出师,也有一些弟子依然跟着郑云飞,一学就是二十年,视他若父。

“课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休息一日,其余每天平均也有七八节课,每堂课四十五分钟,有时候晚上也有课”,与外面有些琴馆不一样,郑云飞三十年来的教学都始终坚持一对一,“古琴当然只能一对一教,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不同,每个人犯的错误也不同。一对多我吃不消的,当年我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曾向他提出开琴馆的建议,却被他果断拒绝:“我不办什么琴社或琴馆,是非多。不过我把自己的住处戏称为‘听涛楼’,因为望江门,水哗啦啦的。”

一九五五年,郑云飞刚年逾舞勺。虽然他的祖籍在嵊州,但从小出生在杭州,住在运司河下。还在念初中的郑云飞酷爱音乐,别的孩子许沉浸在贪玩的青春岁月中,他却时常吹笛,“笛子的笛膜要用芦苇叶,很贵。我父亲呢是个泥水匠,当时工地上有很多毛竹,俯拾即是。毛竹劈开,有竹衣,也可用来作笛膜。因为父亲很喜爱听绍剧,有时候我还吹给他听”。

郑云飞的功课很好,但他最爱的还是音乐课。每次上课都是一场奇妙的陶醉。“我的音乐老师是黄岩人,他的课上得特别好。除了课本上的歌曲,经常播放胶木唱片,譬如刘天华的《光明行》,当然,也有古琴,我记得是琴箫合奏的《关山月》。”

“叮铃铃”,放学后,意气风发的少年背着书包,带着笛子回家。匆匆吃罢晚饭,便跑去附近的孔夫子庙玩耍。孔夫子庙住着入伍军人,这里的周六总是放露天电影,夏梦的《绝代佳人》。

郑云飞沉思半晌,仿佛又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华,“电影讲的是战国时期信陵君的故事,背景乐亦是琴曲,《忆故人》《阳关三叠》,放了好多遍,此后对古琴一时入迷。”

这是郑云飞最初听到古琴曲,这种音色呼唤起他内心的涌动,也许是一些缥缈遥远的东西―一段往事、一种惊诧、一股感慨。曲中,有山川巍巍影现,有流水洋洋徜恍。于是郑云飞在交给语文老师的周记中写下了“我欲学琴”的心愿。

4.jpg
也许有所注定,这个愿望在不久后实现了。当时郑云飞在杭四中,语文老师读罢周记,便将郑云飞介绍给地理老师徐匡华,因为几乎无人不知,徐匡华的父亲徐元白是大琴家。旋即,得到徐匡华的应答:“我老子同意了!"

当时徐元白一家住在勾山里十号,距离郑云飞的住处不远。从此,郑云飞步入一个异于同龄人的清凉境地,以画眉为友,闻清泉泠泠,享山林妙趣,得师父之教诲。不同于现在琴界的盛流,那时学琴的人极少。解放前,徐元白最广为人知的弟子有姚丙炎、叶名佩;解放后,也屈指可数。

第一次前去拜访。郑云飞走到十号,窄窄的里弄,不大的房间,楼上就是徐元白教琴的地方。“徐先生非常有学问,对我们小辈也很谦和、客气,毫无架子。”

徐元白先弹了一首《普庵咒》给郑云飞听。当天,郑云飞就拜师。“徐先生教我的第一首是《古琴吟》,他还经常唱琴歌。”

语罢,郑云飞启齿唱来,不疾不徐,韵味悠长。“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古琴吟》最早见于明末杨表正编《重修真传琴谱》,当时叫做《相思曲》。解题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一妓相爱的传说。词曲借无人弹弄之瑶琴比喻被人遗弃的女子,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故多哀婉。唱琴歌很有讲究,要懂得平仄、四声等。郑云飞闲暇也喜欢昆曲、评弹,会哼上几句。除了弹琴,他尤其有语言天赋,擅长各地乡谈。“我爱人是上海人,在家我用沪语跟她对话,诸暨的学生来我就讲诸暨话,杭州的学生来就讲杭州话。”.

3.jpg
郑云飞记得,学琴的那年徐元白先生身体还不错,一九五六年下半年起却愈来愈虚弱。“当时我小,也不懂,见老师经常打磕睡,我就让他先午睡。”郑云飞隐隐觉得一丝不安。但有一天,徐元白特别开心,看上去人也精神起来。“一九五六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政府解除了对徐先生的管制。先生异常开怀,说开春后要带我去划船。以前,老先生也非常喜欢划船。”

话语中仿佛能想见几个文人墨客泛舟江上,温一壶酒,再置琴一床。有人挑弦,有人伴箫,天边鸥鹭徘徊,他们无欲无求亦不问世间恩怨。但天未遂人愿,到了一九五七年,徐元白的身体再也拖不下去了,划船也成了破碎的夙愿。

先生溘然与世长辞,悲伤之余,郑云飞再也没拜过其他老师。

他说:“我后来都是自学,不断回忆老师教的内容,指法等等。把老师的路子传承下去。”也许这就是郑云飞的弟子赞誉老师“正”的缘故。郑云飞有个弟子,叫做侯辉,因跟着郑云飞很久,同门人都称他“大师兄”。侯辉任职于西泠印社出版社,书画乃他最大的爱好,琴排在其次。正因此.反倒与一般以琴为生的人不同。

“郑老师是典型的越人习性,弹琴重‘风骨’,即骨气丰韵。最难的也是这一点,内心散发的神韵才是最高的。他弹琴比较严谨、规整。我跟郑老师的时间比较久,他的曲音比较刚正,接近徐老流传的风格。徐元白先生弹琴节奏比较独特,听多了能感受到一种‘古’味。”

“温和正气”是郑云飞同门下的弟子对他的普遍感觉,很朴素的四字,却也是四海琴人慕名而来的原因。每次学生上完课,郑云飞都会送学生下楼。因为身体缘故,很多弟子劝老师莫要再收新生,但每每有人慕之而来,他见对方一片诚心,便又收下,并倾全力相授。

先师的音容笑貌仍印刻在郑云飞心中,历历在目,乃至不管生活抑或琴风他都受徐元白的影响。大到弹琴、细到生活点滴。



有一次,徐元白、黄雪辉被邀请参加一次琴会并携郑云飞同去。“我帮徐先生背琴,演出是晚上。当时不像现在,主办方也不会管你吃饭的事情。徐先生本可以不管我,但是他还是带着我去隔壁的小酒馆饱餐一顿。”当时,郑云飞十六岁,这件小事一直铭记至今,而郑云飞拥有的第一床琴也是徐元白所斫。

“徐先生从来不喜欢评头论足,也不喜说别人坏话。当初,我们有个师弟听师母弹琴,说师母弹琴不用力,太轻。元白先生就不高兴了,其实他很少会生气。那次他说‘不要随意评判人家的好或不好,你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弹得轻,你就要欣赏其间的清雅;弹得重,你就要欣赏其间的苍劲’。”

如今,郑云飞待弟子就像当年徐师待他那般。郑云飞一句“左手按令入木,右手弹弦欲断”都会让学生琢磨好久。而对学生来讲,他们学到的不止是琴技,更多的则是身教。在郑云飞家中,书斋内尽是关于古琴、戏曲等的书籍,窗外是一抹翠绿的滴水观音。他与学生对面而坐,每当学生抚一曲,郑云飞都闭目、侧耳,聚精会神地听音准、音色。尔后,慢慢与学生分析。而他夫人也总喜欢坐在一旁听着。

5.jpg
郑云飞偏爱弹《高山》,这是为了怀念先师,“徐元白先生不弹《流水》,只弹《高山》。其实《高山》可听性并不好,它要表现“巍巍乎高山”的样子,描摹性的东西不多,需要意会。听《流水》,你能真切感受到水流急湍激荡的样子,尤其是七十二滚拂本就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较直接,高山却要用心去品悟。”此外,郑云飞自己打谱的古曲《屈原问渡》《楚歌》《漪兰》也深受弟子推崇。此外,他还移植了琵琶曲《塞上曲》《宫苑春思》、洞箫曲《梧桐月》等。

雅集举行到近黄昏,圆满结束。弟子们中各个年龄层次皆有,弹琴之余也交流心声,其乐融融,情如手足。结束处,弟子们请郑云飞弹一曲《阳关三叠》。

郑云飞抬手又缓缓落下,突然说一句:“鄙人琴弹的不怎么样,但人家总说我郑云飞手势是非常好看的。”在座弟子忍俊不禁。敛住了笑容,琴音起,“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郑云飞唱上一句,底下的弟子也都吟唱起来,渐渐,声音凝聚,同门之间的难舍之情也润物细无声般蔓延。

6.jpg

发表于 2014-6-22 16: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09: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这里的人好少啊。。 新学琴i的人多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在杭州滨江这边的,我在天一琴茶学的。找个伴,一起分享交流下,应该进步更快。平时也可以一起完成作业什么的。
发表于 2015-10-22 2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3-16 23: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悄悄地问一句这里学琴费用怎么算?老人家还交学生吗?
发表于 2018-3-1 14: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按令入木,右手弹弦欲断
发表于 2021-2-13 14: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5 08:23 , Processed in 0.02162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