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虞琴刊的分量就不由多说了,学琴的人至少都听说过。今虞琴社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许多重要琴谱,还有老一辈琴人的珍贵照片。
文件比较大,请把每一个压缩包顺序下载,然后全部选中,点鼠标右键,用winrar解压文件就OK啦!文件是Djvu格式的,打不开的朋友请下载安装个WinDjView或者DivuViewer软件,百度随便一搜都有。
(顺便一提,张子谦先生是我最喜欢的琴家。 )
简介:
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37年。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 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为之撰写了发刊辞,迄今已届七十周年。它是一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光辉文献。
1936年3月,我国著名古琴学家查夷平与彭庆寿、徐元白、庄剑丞、樊少云等人在苏州组织成立“今虞琴社”,意在使古琴学术“发扬而光大之”。
琴社不仅交流古琴技艺,而且重在整理古谱,考证源流,倡导学术论说。一时间,琴俊云集,引商刻羽,高山流水,不但在苏州,乃至在全国皆为佳话。
琴社每星期小集一次,每月大集一次,或论琴,或操缦,或怡情于山水名胜。后因上海同仁旅途不便,遂又在上海设立“今虞琴社分社”,影响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查夷平还特意创办了一份《今虞》琴刊,厚达338页,栏目分为“发刊词”、“图画”、“记述”、“论说”、“学术”、“考证”、“曲操”、“记载”、“艺文”、“杂录”、“编后语”等,内容十分丰富。许多作者皆为当时琴界名流,如吴景略、徐卓、徐文镜、桐心阁主诸人。为贺《今虞》创刊,邓散木、潘玉良、钱仲则等书画家赠送了作品。
因战事纷起,琴社经济拮据,在风风雨雨中停办。《今虞》——这份“研究古琴之专刊”,出了“创刊号”后,没能再出第二期。因是无偿赠给各地琴社及琴友的专刊,所以其印量极少。笔者所藏的这本《今虞》,乃是民国古琴大师杨时百之子杨葆元的旧藏。
新中国成立后,“今虞琴社”和《今虞》琴刊的创办人查夷平,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
更详细的介绍:
张子谦先生23岁(1922年)离开家乡,到天津中孚银行做练习生,后来转为行员,一干便是五年。这期间不得不中断抚琴,“客津沽辍弹五载”(《操缦琐记》)。此后他来到上海,在浦东公茂盐栈工作,“此来海上,携琴自随,始得时一温理。”说来也巧,张子谦正在为“孤陋寡闻,索然无侣”发愁之时,似乎是命运的巧妙安排,原来同楼里就住着弹琴妙手。“甲戌(1934年)秋,获交修水查阜西、庐陵彭祉卿两先生,同居浦左,朝夕聚晤,弦轸乃无虚日。”在当时的琴坛便有了“浦东三杰”之称。查阜西善弹《潇湘水云》,琴界人称“查潇湘”;彭祉卿善弹《渔歌》,有“彭渔歌”之誉;张子谦善弹《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
1936年,他们崇尚明代琴家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和发展古琴艺术的功绩,谋“来日中华民族之音乐,保有黄炎遗胄之成分”,开始商议创立“今虞琴社”,以勉励今人复兴琴乐。三月一日琴社正式成立于苏州。“海上同志既翕然麇集,而全国琴人得通风气者,更数十辈。躬逢盛境,诚为生平所未有。”由于上海社友较多,赴苏州活动不便,在第九次月集时,商定十二月,分为苏社、沪社两地活动。浦东春江路17号张子谦的住所,便成了今虞琴社在上海的地址。从此,先生在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古琴事业上,琴、琴友、琴社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从他所撰共十册、百余万言的《操缦琐记》中可见一斑(“文革”中遗失一册,其余九册保存完好)。
琴社成立不久,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先生有感于兵荒马乱之中,世事无常,而有关琴坛诸事项,极必要记录以备将来查考,由此便萌生了写《操缦琐记》的念头。他在该书自序中写到:“……嗟乎,羁栖孤岛,飘摇可念。白云苍狗,变幻靡常。鉴往思来,浸浸可虑。既有昔日之胜忽焉而衰,则今日之聚又胡足恃。燕巢危幕,一息苟安。瞻念前途,不知何若。安见聚者不可复散,胜者不可复衰乎。是今日之一举一动,弥足纪念。爰自八月廿一日始,凡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以志不忘。所冀吾琴人终不散,琴事终不衰,则余记将永弗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果可使余继续操笔写此者,则一、二十年之后,当大有可观矣。虽然率尔操觚但求纪实,文词之美瞻固然所计。倘他日以此为琴史之长编,或为大雅宏达之所撷取焉。”我们今天重翻此书,里面很多重要资料确实弥足珍贵,书中记录了三十年间先生与琴界、文化界乃至工商界人士的交往。读之不但可以了解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上海文化界乃至全国的琴坛情况,弥补史料之不足;还可知晓张子谦先生及其他琴家的艺术观点、琴学趣味。由此可验先生当初断言之不谬。
一九三七年,《今虞》琴刊问世,洋洋三十万字和一部分珍贵的图片,“内容包括琴论、琴史、琴曲、琴事记述、艺文等部分,汇集琴诗、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颇为丰富,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在古琴界有一定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其中刊有张先生的论文《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及《满庭芳》、《忆江南》词各一首,还有一副张先生撰写的集琴曲名对联。其时,国难当头,烽烟战乱,张先生等为此书的刊印、发行,历尽艰辛。彭祉卿在《今虞》编后语中高度评价了张子谦、沈伯重的奔走、劳作,认为此书的出版,系“属二君督工踵成之”。然而,战乱使琴社不得不中断了活动。
[ 本帖最後由 alethea 於 2009-2-11 12:11 編輯 ] |
-
-
今虞琴刊 - [民国]今虞琴社.part1.rar
8.58 MB, 下载次数: 1094,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
-
今虞琴刊 - [民国]今虞琴社.part2.rar
8.58 MB, 下载次数: 843,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
-
今虞琴刊 - [民国]今虞琴社.part3.rar
8.58 MB, 下载次数: 824,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
-
今虞琴刊 - [民国]今虞琴社.part4.rar
8.58 MB, 下载次数: 956,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
-
今虞琴刊 - [民国]今虞琴社.part5.rar
576.71 KB, 下载次数: 614,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