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4206|回复: 5

关于学院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1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觉得学院派最明显的特点是表演性,是始终心理有听众、很讲究演出效果的,跟张子谦说的我弹我亦不听的境界反差是非常大、非常明显的。
     然后,是讲究音准等的精确规整,这是好的,但同时把跟语言挂钩紧密的本国、本地腔调丢了,心里装的全是西洋大小调等,这也是听得出来的。
     有些朋友把细腻一词光套在学院派头上,有点偏了。吴兆基、成公亮的曲风,在我看来是细腻的,但是发自内心的表现,而不是哗众取宠的表演,特别是吴兆基的细腻又有谁学的像呢。
     抒发由心,这是我可以努力做到的。但要心里没有西化的东西,我们这一代甚至查老都不行也无必要,唯有胸中多装点汉语方言、地方曲艺、戏曲腔调等的成分了。
发表于 2011-7-15 12: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印象说 学院派 细腻 啊~~~ 倒是有共识说学院派 技法 够纯熟够炫 之类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鄙人见识有限的说~~~
发表于 2011-7-16 01: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学院派发展是必然, 本地腔调要保留, 这是个人选择和能力.
发表于 2011-7-16 17: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7-16 18:10 編輯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上看:乐曲层面和技法层面。
乐曲层面,就是从作曲的角度讲,乐曲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地域特色和中国音乐文化特色。这就需要考察目前所弹乐曲的来源。如果是传承有序的谱本,比如川派《秋水》、《佩兰》,比如梅庵《平沙落雁》、《捣衣》,由于曲谱大致定型,很难太过“荒腔走板”。比如弹梅庵《捣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山东味道变成广东味道或者欧洲味道,不可能把中国民间小调变成西方大调小调,除非根本就是不看谱瞎弹或者乱改谱子。对于这种曲子,需要做的一是保证传承不断,二是保证传承的准确,在继续流传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离地域特色和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变异。
如果是打谱而来的曲子,就必须在打谱时就尽量从节奏审定和句读切分等方面下足考证功夫,尽量考证出并反映出乐曲所属地域和时代特色,所谓“尽量避免西方调式的影响”,主要应指这一方面。但这个是非常难的,有时不是光靠“采风”或精研中国传统律学就能够解决。比如,现在谁能说出郭楚望本人是怎么弹《潇湘水云》的?
发表于 2011-7-16 18: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飓风之翼 於 2011-7-16 18:07 編輯

技法层面,就是在吟猱绰注之中,一呼一吸的技术细节之间,从音质音色、力度速度变化、感情表现等方面体现出的东西。同样的曲子放到不同的人手里就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同样是弹梅庵十四曲,刘赤城先生的音色一出来,哪怕是根本没到过山东的人,都至少能知道那是“民间戏曲风格”;而陈雷激先生也录过梅庵十四曲,但弹出来的音色一听就是科班出身,“没下过乡”的。这种对比怎么换琴都不会变。
至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通到“学院派”培养方式的根子上去了。。。
发表于 2011-9-1 2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通到“学院派”培养方式的根子上去了。。。”
很有见解!你认为“学院派”培养方式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5-20 00:55 , Processed in 0.00947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