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1808|回复: 3

珍稀资料 1929年 王光祁 翻译琴谱之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5 16: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奚 于 2023-6-14 12:48 编辑

作者于民国18年著,非常珍贵

王光祈 (1892—1936)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王光祈在童年时代就会吹箫奏笛,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读中学时又醉心于川剧。这为他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年读私塾,15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与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等人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与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为至交。一次他们一起到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后来王在德国逝世,李劼人果然设法将其骨灰运回安葬于该处)。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清贫之中刻苦功读诗书。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7月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京求学期间,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其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社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他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王光祈东出夔门,辗转赴京,在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任书记员。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专门部法律本科。1916~1918年,经同学李劼人、周太玄等推荐,先后兼任四川《群报》、《川报》驻京记者,《京华日报》编辑。1917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以后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群众游行示威。当天下午即将游行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他向《川报》提供了大量报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烧。1919年7月1日,他与李大钊等人经过将近一年筹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任该会执行部主任,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都是他先后推荐加入该会的。毛泽东在北京时,还和王光祈经常来往,并曾相约一道出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嘱托陈毅元帅返川时探询王光祈及其家属的下落,当了解到王光祈已无亲属存世时始肯作罢。1919 年底,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努力探索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之路。
不久“工读互助团”解体。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国 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的驻德特约通讯员。约在1922年冬改学音乐理论与音乐史。1923年7月,从法兰克福迁居柏林,向德国音乐教授学习小提琴和音乐。1927年4月,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历时7学期。1933年10 月,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该院中国文艺课教师。次年6月,王光祈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音乐学家。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并电告成都《川报》。继后,还陆续写回有关“五四”运动报导50余篇。同年,王光祈与一些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长达7个学期。1932年任波恩大学中国文艺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1936-1-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卒于波恩,时年44岁。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奋著述,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除撰写、翻译了政论著作《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三国干涉还辽秘闻》等十余本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属中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比较音乐学著作)、《各国国歌评述》、《东方民族之音乐》、《音学》、《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向西人介绍中国古琴音乐的著作)、《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纳要》、《西洋名曲解说》等等。其中不少书著具有首创性,表现了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藉以振奋人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办法,洋溢着民族自豪的感情。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艰苦。他既未享受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波恩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县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成都各报发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将王光祈骨灰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
王光祈认为,与旧中国社会“隔绝”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出国去留学或作工。他在《旅欧杂感》中说:“我不是说外国社会都是好的--真实坏处亦不少--亦不希望永久离开中国社会,不过我是希望在短期内应该设法到外国去换一换空气……一到外国。看见外国社会的好处,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坏处;看见他国社会的堕落,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特长,看见他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同弱点,便想到人类的全体改造,总之外国的学术生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他还说:“别人出国的宗旨多系求学,我出国宗旨则兼求学与修养两种。”1920年4月1日,他同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乘法国船离开上海。涂九衢赴南洋,王和陈赴德国。6月25日,会员张梦九也离开上海前往德国留学。
王光祈原来打算去美国,因患眼疾未获许可,当此之时又受上海《申报》驻德记者之聘,于是改变主意去德国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情况。
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为国内的报刊写通讯稿,考察德国社会经济的复兴,为中国的发展找借鉴。
由于离开了热热轰轰的国内社团生活,“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终日独向”窗外一望平芜的自然美,逐渐爱好起音乐来。他从小喜欢弄笛吹箫,哼川戏昆曲;于是利用工读之余重操旧日之好,跟德国私人音乐教师学习小提琴,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认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乐界注目,为老友们惊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
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
1957年5月,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据1934年中华书局版于北京重印出版。
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王光祁 翻译琴谱之研究.pdf

3.09 MB, 下载次数: 25, 下载积分: 銅錢 -1 文

售价: 10 文銅錢  [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21-4-30 0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光祈 (1892—1936)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王光祈在童年时代就会吹箫奏笛,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读中学时又醉心于川剧。这为他 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年读私塾,15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与郭沫若 、李劼人、周太玄等人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与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为至交。一次他们一起到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后来王在德国逝世,李劼人果然设法将其骨灰运回安葬于该处)。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清贫之中刻苦功读诗书。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7月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京求学期间,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其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社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他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王光祈东出夔门,辗转赴京,在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任书记员。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专门部法律本科。1916~1918年,经同学李劼人、周太玄等推荐,先后兼任四川《群报》、《川报》驻京记者,《京华日报》编辑。1917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以后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 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群众游行示威。当天下午即将游行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他向《川报》提供了大量报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烧。1919年7月1日,他 与李大钊等人经过将近一年筹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任该会执行部主任,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都是他先后推荐加入该会的。毛泽东在北京时 ,还和王光祈经常来往,并曾相约一道出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嘱托陈毅元帅返川时探询王光祈及其家属的下落,当了解到王光祈已无亲属存世时始肯作罢。1919 年底,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 努力探索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之路。
不久“工读互助团”解体。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国 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的驻德特约通讯员。约在1922年冬改学音乐理论与音乐史。1923年7月,从法兰克福迁居柏林,向德 国音乐教授学习小提琴和音乐。1927年4月,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历时7学期。1933年10 月,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该院中国文艺课教师。次年6月,王光祈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音乐学家。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并电告成都《川报》。继后,还陆续写回有关“五四”运动报导50余篇。同年,王光祈与一些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长达7个学期。1932年任波恩大学中国文艺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1936-1-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卒于波恩,时年44岁。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奋著述,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除撰写、翻译了政论著作《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三国干涉还辽秘闻》等十余本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属中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比较音乐学著作)、《各国国歌评述》、《东方民族之音乐》、《音学》、《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向西人介绍中国古琴音乐的著作)、《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纳要》、《西洋名曲解说》等等。其中不少书著具有首创性,表现了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藉以振奋人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办法,洋溢着民族自豪的感情。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艰苦。他既未享受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波恩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县都为 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成都 各报发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将王光祈骨灰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
王光祈认为,与旧中国社会“隔绝”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出国去留学或作工。他在《旅欧杂感》中说:“我不是说外国社会都是好的--真实坏处亦不少--亦不希望永久离开中国社会,不过我是希望在短期内应该设法到外国去换一换空气……一到外国。看见外国社会的好处,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坏处;看见他国社会的堕落,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特长,看见他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同弱点,便想到人类的全体改造,总之外国的学术生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他还说:“别人出国的宗旨多系求学,我出国宗旨则兼求学与修养两种。”1920年4月1日,他同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乘法国船离开上海。涂九衢赴南洋,王和陈赴德国。6月25日,会员张梦九也离开上海前往德国留学。
王光祈原来打算去美国,因患眼疾未获许可,当此之时又受上海《申报》驻德记者之聘,于是改变主意去德国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情况。
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为国内的报刊写通讯稿,考察德国社会经济的复兴,为中国的发展找借鉴。
由于离开了热热轰轰的国内社团生活,“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终日独向”窗外一望平芜的自然美,逐渐爱好起音乐来。他从小喜欢弄笛吹箫,哼川戏昆曲;于是利用工读之余重操旧日之好,跟德国私人音乐教师学习小提琴,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认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 乐界注目,为老友们惊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
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 1957年5月,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据1934年中华书局版于北京重印出版。
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01.jpg
发表于 2021-12-16 08: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21-12-25 2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03:50 , Processed in 0.01990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